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也屡见不鲜。

这些犯罪事件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事件,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预防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2019年5月,李某在宿舍楼内,趁室友不在,盗取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价值约5000元。

事后,李某将笔记本电脑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日常生活开支。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其价值观扭曲。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案例分析(一)犯罪行为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李某的家庭环境对其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其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大学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3. 个人因素:李某自身道德品质不高,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三)犯罪后果1. 法律后果:李某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2. 社会后果:李某的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案例启示(一)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强化学校法律教育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防违法犯罪。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学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近年来,校园贷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法律犯罪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校园贷陷阱下的悲剧,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校园贷问题的重视。

一、案例背景小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就读于某知名大学。

他热爱生活,成绩优异,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陷入了一场校园贷的陷阱。

二、事件经过1. 初识校园贷一天,小李在宿舍楼下的广告栏里看到了一则校园贷的广告,上面写着“零利息、快速放款、无需担保”。

好奇心驱使下,小李拨打了广告上的电话。

2. 陷入陷阱电话那头,一名自称是校园贷工作人员的人向小李介绍了他们的贷款产品。

在了解到小李的情况后,对方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一笔金额较大的贷款。

在对方的诱导下,小李填写了个人信息,并通过手机APP申请了贷款。

3. 利滚利,债务缠身贷款成功后,小李拿到了钱。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还款期限到来时,小李发现自己无力偿还。

于是,他再次向校园贷平台申请贷款,试图以贷还贷。

就这样,小李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4. 逼债,身心俱疲随着债务的增加,校园贷平台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催收债务。

他们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不断骚扰小李和他的家人。

小李在巨大的压力下,身心俱疲,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5. 法律制裁,犯罪曝光在绝望之际,小李向警方报案。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家校园贷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犯罪行为。

在警方的帮助下,小李成功追回部分债务,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三、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诱惑校园贷之所以能够诱使大学生陷入陷阱,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1)门槛低:无需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2)放款快:短时间内即可放款。

(3)利息高:实际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利率。

2. 大学生心理因素(1)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受身边同学影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

(2)虚荣心: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借贷。

(3)缺乏风险意识:对校园贷的风险认识不足,盲目借贷。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享(3篇)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享(3篇)

第1篇引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载着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期待。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个别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触犯了法律,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分享大学生触犯法律的后果,以期引起广大学生的警醒,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一、案例一: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主人公:小张(化名),某高校大学生案例简介:小张家境贫寒,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他在网络上申请了校园贷。

起初,小张按时还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陷入了还款的困境。

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小张开始采取极端手段,向其他同学、家人和朋友借款,甚至偷窃。

最终,小张因为涉嫌诈骗、盗窃等罪名被警方抓获。

案例分析:小张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容易陷入非法借贷的陷阱。

校园贷的门槛低、审批快,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贷款。

然而,高额的利息和还款压力,使得他们陷入恶性循环。

在此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为了偿还债务,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警示我们,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理性对待借贷,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二、案例二:网络直播涉黄事件主人公:小李(化名),某高校大学生案例简介:小李热衷于网络直播,为了吸引粉丝,他在直播过程中不断尝试涉黄内容。

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加,小李开始通过涉黄直播获取经济利益。

然而,他的行为很快被警方发现,并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案例分析:小李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法律底线。

网络直播作为新兴的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

然而,一些主播为了追求关注度和经济效益,不惜涉黄、传播不良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警示我们,大学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应坚守法律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案例三:校园暴力事件主人公:小王(化名)、小赵(化名),某高校大学生案例简介:小王和小赵因为争夺女朋友,产生了矛盾。

在一次争吵中,两人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小赵受伤。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其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律素养。

二、案例简介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涉嫌盗窃罪被警方逮捕。

据调查,小王在宿舍内盗窃了同宿舍同学小张的笔记本电脑,价值5000元。

小王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愿意赔偿损失。

但小张认为,仅赔偿损失并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要求小王承担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性质本案属于侵犯财产罪中的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案例分析(1)犯罪主体本案的犯罪主体是小王,一名普通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但仍然会因一时冲动而犯罪。

这提醒我们,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2)犯罪客体本案的犯罪客体是小张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国家法律予以保护。

小王的行为侵犯了小张的财产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犯罪主观方面本案的犯罪主观方面是小王的故意。

小王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仍然故意为之,构成盗窃罪。

(4)犯罪客观方面本案的犯罪客观方面是小王实施了盗窃行为。

小王在宿舍内秘密窃取了小张的笔记本电脑,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3.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小王应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小王还需赔偿小张的损失,包括笔记本电脑的价值以及因盗窃行为给小张造成的其他损失。

四、启示与建议1.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其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心得体会)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心得体会)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心得体会)求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要带图片的!1、【案例一】感情受挫竟做“黑客”近日,公司向洪山警方举报,由该公司提供服务器服务的15家政府网站被侵入,政府信息发布很受影响。

警方调查发现,武汉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小君有重大作案嫌疑。

2、请根据作用机制的标准,分析石章碧的犯罪原因。

(35%) 试论非道德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15%) 试述犯罪预防的概念及其特点。

(15%) 针对本案,你认为应如何加强犯罪预防工作。

3、年1月至4月,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南开区,法院共受理大学生犯罪案件24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5%。

在24件案件中,男性21人,女性3人,其中累犯3人;被告人主观上均有犯罪故意,无过失犯罪。

4、案例分析:李、王和徐预谋实施的是绑架罪,但具体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不仅实施了绑架的行为,并且还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绑架行为并杀害被绑架人的,以绑架罪论处。

1、【案例三】顺手牵羊知法犯法小常是武汉重点大学应届法学硕士毕业生,虽毕业临近,但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家庭条件本就不好的他,经济上更加捉襟见肘。

前不久,小常像往常一样回宿舍。

2、没有钱花大学生做起“梁上君子”盗窃案例是大学生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为临时见财起意,慑于法律的威严,发案后大多会主动投案,量刑上也会从轻处罚。

3、案例1:陈xx、单xx均为学校在校学生,一天陈约单去中学打龚成,因龚向另一学生强索钱财。

两人在校门口,正好碰上学生胡栏住龚,陈上去就打,打后胡提出要钱,龚只好同意交出70元钱由陈、胡等人分。

4、案例 1 因为在租影碟的时候与他人发生口角,海淀走读大学学生栗从保安手里接过藏在保卫室里的砍刀,将对方乱刀砍伤。

5、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的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知名高校的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大学生犯罪案例法律知识(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法律知识(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犯罪的法律原因、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盗窃案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生活费用不足,盗窃学校食堂现金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学校开除,并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李某盗窃食堂现金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2. 案例二:大学生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因与同学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致他人重伤,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3. 案例三:大学生网络诈骗案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虚构身份,骗取他人钱财。

案发后,王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王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王某虚构身份,骗取他人钱财,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大学生犯罪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大学生犯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等刑罚。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解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解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涉及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旨在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案例简介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为了筹集游戏资金,李某通过网络平台结识了一名网友,对方自称是某公司的高管,承诺可以帮其快速赚取高额回报。

李某信以为真,遂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提供给对方。

不久,李某收到一条短信,提示其银行卡被他人盗刷,损失金额高达5万元。

李某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报警。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李某通过网络平台结识的网友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李某的财物,涉嫌诈骗罪。

(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李某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提供给网友,网友可能将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 案例解析(1)提高法律意识本案中,李某因法律意识淡薄,轻信网友,导致财物受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沉迷网络游戏是导致李某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小王(化名)因涉嫌盗窃被警方逮捕。

据悉,小王曾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大二期间,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小王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他先后在宿舍、图书馆等地盗窃了多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财物,涉案金额达数万元。

最终,小王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二、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法制观念淡薄:小王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2)道德修养不足:小王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道德修养下降,无法抵制不良诱惑。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法制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2. 危害分析(1)损害他人利益:小王的盗窃行为给被盗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被盗者的生活。

(2)破坏社会秩序:小王的盗窃行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3)损害自身形象:小王的犯罪行为使其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的形象受损,对其今后的学业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提高道德修养: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其错误行为。

4.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5.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起到警示作用。

四、总结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这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法制教育、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害人的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害人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赌博逐渐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自制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网络赌博的诱惑。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沉迷网络赌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赌博的危害,以及法律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

二、案例经过(一)大学生沉迷网络赌博小王(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由于课业压力较大,在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赌博。

起初,小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赌博,但很快便被其中的刺激所吸引。

他开始频繁地赌博,甚至不惜花费高额学费购买游戏点卡、购买虚拟货币等,以换取赌博所需的资金。

(二)借贷赌博,债务累累为了满足赌博需求,小王开始向同学、朋友借贷。

然而,赌博的输赢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王在赌博中屡屡失利,债务越滚越大。

面对巨额债务,小王感到绝望,但赌博的诱惑却让他无法自拔。

(三)走上犯罪道路,陷入囹圄为了偿还债务,小王开始尝试通过犯罪手段获取资金。

他参与了一项网络诈骗活动,以获取非法所得。

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久,小王因涉嫌诈骗被警方抓获,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三、案例分析(一)大学生沉迷网络赌博的危害1. 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赌博成瘾会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受损,长期沉迷赌博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影响学业:赌博会占用大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

3. 损害人际关系:赌博成瘾会使大学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4. 诱发犯罪:为了偿还债务,部分大学生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法律对网络赌博的应对措施1. 加强立法: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赌博进行打击。

2. 严格执法:公安机关要加大对网络赌博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犯罪行为。

3.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普及网络赌博的危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秋季,某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盗窃案。

受害者是一名大二学生,名叫李明(化名)。

李明在学校宿舍内发现其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被盗。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系该校一名大一学生,名叫张强(化名)。

张强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二、案件经过1. 盗窃行为:张强在夜间潜入李明的宿舍,利用李明外出时未锁门的机会,盗走了其笔记本电脑。

2. 调查取证:李明发现电脑被盗后,立即向宿舍管理员和学校保卫处报告。

学校保卫处通过监控录像,发现了张强的盗窃行为。

3. 抓捕归案:张强在盗窃后不久被学校保卫处抓获。

警方随后介入调查,确认了张强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张强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

2. 犯罪事实:张强在夜间潜入宿舍,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量刑分析:根据案件情况,张强盗窃的财物价值为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且为初犯,可以考虑从轻处罚。

同时,考虑到张强系在校学生,具有悔罪表现,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校园盗窃的原因:张强盗窃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

这反映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想法。

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经济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校园盗窃的防范:学校应加强宿舍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经济压力,避免因经济困难而走上犯罪道路。

3. 法律教育的缺失:张强盗窃行为的发生,也与他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加强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几个大学生犯罪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广大大学生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大学男生因涉嫌盗窃被捕某大学男生小王,因家庭贫困,生活费用难以保障,于是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熄灯后,潜入学校宿舍,盗窃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财物。

最终,小王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并被学校开除。

案例分析:小王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盗窃行为的认识。

他在面对贫困生活时,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而是选择了违法的道路。

这充分说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 案例二:某大学女生因网络诈骗被捕某大学女生小李,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陌生男子,两人互生情愫。

后来,该男子以各种理由向小李借钱,小李信以为真,先后向其汇款数万元。

最后,小李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涉嫌网络诈骗,已被抓获。

案例分析:小李在网络交往中,缺乏对陌生人的警惕性,轻信了对方的谎言,导致财产损失。

这提示我们在网络交往中,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

3. 案例三:某大学男生因故意伤害被捕某大学男生小张,因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打成重伤。

事后,小张深感懊悔,但已无法挽回。

最终,小张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小张在情绪失控时,没有冷静思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这提醒我们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要理智处理,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教育启示1.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制观念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大学生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

大学生案例法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一位大学生在校园内发生的一起盗窃案。

被告人小王,男,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2021年11月,小王因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王发现同宿舍同学小李的笔记本电脑价值较高,且小李经常外出,笔记本电脑无人看管。

于是,小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小李不在宿舍之际,盗走了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8000元。

二、案件经过1. 犯罪预备阶段:小王在盗窃前,多次观察小李的生活习惯,确定小李笔记本电脑的位置和价值,并制定了详细的盗窃计划。

2. 犯罪实施阶段:2021年11月某日晚,小王趁小李外出,进入宿舍,将笔记本电脑盗走。

3. 犯罪既遂阶段:小王将笔记本电脑盗走后,将其卖给了二手手机店,得款人民币5000元。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小王盗窃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8000元,属于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因此,小王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犯罪形态:小王在犯罪过程中,已经将笔记本电脑盗走并卖掉,属于盗窃罪的既遂形态。

3. 犯罪主体:小王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盗窃罪的主体要件。

4. 犯罪客体:小王的行为侵犯了小李的财产所有权,属于盗窃罪的犯罪客体。

5. 犯罪主观方面:小王在犯罪过程中,具有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盗窃的行为,属于盗窃罪的主观方面。

四、判决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建议对小王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五、案例分析1. 校园盗窃案件的特点:校园盗窃案件往往发生在校园内部,作案手段简单,犯罪成本低,作案时间短,给校园治安带来严重影响。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本应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偏离。

本文将通过对几起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处理,以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重视。

二、大学生犯罪案例解析1. 案例一:大学生抢劫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为筹集游戏资金,李某与同乡王某密谋抢劫。

两人于一天晚上,携带凶器闯入一家便利店,将店主打伤,抢走现金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

解析:李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最终走上抢劫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原因:道德观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

此外,李某与同乡王某的作案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犯罪往往具有团伙性。

2. 案例二:大学生诈骗案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结识了一名女子,以结婚为名,骗取对方信任。

随后,张某以各种理由向对方索要钱财,共计10万元。

案发后,张某被警方抓获,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

解析:张某利用网络交友平台进行诈骗,反映出大学生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此外,张某的诈骗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等特点。

3. 案例三:大学生贩毒案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因结识了一名毒贩,逐渐沉迷于毒品。

为筹集毒资,王某开始贩毒。

经警方调查,王某共贩卖毒品100克,案发后,王某被依法判处死刑。

解析:王某因结识毒贩,逐渐走上贩毒道路。

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严重后果:毒品犯罪。

此外,王某的贩毒行为也暴露出大学生犯罪具有暴力性、危害性等特点。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缺乏抵御能力。

大学生法律犯罪经典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或参与者。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为例,对大学生法律犯罪问题进行剖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自称“投资专家”的网友,对方声称可以带李某进行网络投资,保证高额回报。

李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投入了数万元资金。

然而,当李某提出提现时,却发现账户已被冻结,投资款无法取出。

此时,李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报警。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属于网络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诈骗罪。

2. 犯罪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李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在本案中却未能识别对方的诈骗行为,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2)利益驱动: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学生对投资的渴望,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使大学生陷入陷阱。

(3)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面临诱惑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

3. 案件影响(1)经济损失:李某投入的资金无法追回,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2)心理创伤:本案给李某及其家庭带来了心理创伤,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3)社会影响:本案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引发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注。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应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五、总结本案反映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建立心理 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四川大学 学生杀人案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xxxxxxx
大学生犯罪案例 及案例分析
-
1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2
案例二:四川大学学生杀人案
3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 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概述
2011年,在浙江大学 校园致死。据报道,该 学生曾在高中时就有 过类似的不良行为, 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 视和管教
案例一:浙江大学学生故意伤害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揭示了高校学生犯罪的 另一个常见原因——心理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学业、生活、 情感等多重压力下,容易产生心 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偏执等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此外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或溺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容易在冲突中采取过激 的行为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概述
2013年,北京大学一名医学研究生在宿舍内使用化学试剂将室友毒害。据报道,该学生与 室友之间存在一些琐碎的矛盾
案例三:北京大学学生投毒案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同样是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行为。投毒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犯罪行为,但该学生却 因为一些琐碎的矛盾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这表明该学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

大学校园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大学校园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正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校园环境日益复杂。

然而,一些大学生在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刺激的过程中,触犯了法律法规,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一起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大学生触犯法律的典型案例,以期引起广大师生的警觉和反思。

二、案例介绍案例名称:张某某盗窃案被告人:张某某,男,20岁,某大学大二学生案发时间:2019年10月案发地点:某大学校内宿舍楼案件经过:2019年10月,张某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生活费用紧张。

为了筹集游戏资金,张某某心生邪念,决定盗窃同宿舍同学的财物。

某日,张某某趁同宿舍同学不在宿舍,趁机翻箱倒柜,盗走现金1000元及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

案发后,张某某将盗窃所得的财物挥霍一空。

三、案件审理及判决经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且具有以下情节:1. 盗窃数额较大,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2. 张某某系在校学生,应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分析1. 心理因素:张某某因沉迷网络游戏,导致生活费用紧张,从而走上盗窃的道路。

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困境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法律意识淡薄:张某某在盗窃过程中,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但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发现。

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

3. 家庭教育缺失:张某某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其价值观扭曲,走上犯罪道路。

五、启示与建议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理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强化法制教育:高校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家庭教育要到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律案件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法律案件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

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李某决定采取盗窃的方式筹集资金。

5月20日,李某在校园内窃取了同宿舍同学张某的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

事发后,张某报警,学校保卫处立即介入调查。

经查,李某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二、案件事实1. 李某,男,20岁,某高校大学生,家境贫寒。

2. 张某,男,21岁,某高校大学生,与李某同宿舍。

3. 2019年5月20日凌晨,李某趁张某熟睡之际,将张某放在床头的手机盗走。

4. 当日,张某发现手机被盗,遂报警。

5. 李某被学校保卫处抓获,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是本案的犯罪主体。

2. 犯罪客体本案中,李某盗窃张某的财物,侵犯了张某的财产所有权,属于侵犯财产类犯罪。

3. 犯罪主观方面李某盗窃张某的财物,是出于非法占有目的,具有犯罪故意。

4. 犯罪客观方面李某实施了盗窃行为,窃取了张某的财物,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四、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案件事实,李某盗窃张某手机,价值3000元,属于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综合考虑李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法院判决李某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五、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因家境贫寒,采取了非法手段筹集资金,体现了我国刑法对财产犯罪的严厉打击。

同时,这也提醒广大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规划生活,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近期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近期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光环背后,部分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原因,触犯了法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本文将通过对近期几起大学生触犯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案例介绍案例一:大学生涉嫌网络诈骗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利用网络平台,以虚假身份,通过发送虚假信息、虚构投资项目等方式,骗取他人钱财。

在短短几个月内,李某等人骗取了数百万元。

最终,在警方调查下,李某等人被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二:大学生涉嫌盗窃2020年,某高校大学生张某,因家庭经济困难,萌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利用夜间,潜入学校附近的居民家中,盗取财物。

在短短一个月内,张某共作案5起,盗取现金及贵重物品价值数万元。

最终,张某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案例三:大学生涉嫌酒后驾驶2021年,某高校大学生王某,在参加同学聚会后,酒后驾驶摩托车回家。

途中,因操作不当,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

王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二、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对法律规定的后果缺乏足够的重视,容易在冲动之下触犯法律。

2. 价值观扭曲: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规范,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大学生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子女的法律教育,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

4.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导致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5.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大学生承受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高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触犯法律大学生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然而,在众多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触犯了国家法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本文以某高校一名大学生触犯法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供借鉴。

二、案例介绍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涉嫌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该生在一个月内,先后三次进入校园内某商店,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商品。

在被抓获后,该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该案例中,大学生触犯法律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

在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时,容易丧失理智,触犯法律。

2.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该案例中,该生家庭可能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修养和法律约束。

4. 校园管理漏洞高校在校园管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

例如,部分高校对校园商店的管理不够严格,给盗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四、案例分析结论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3. 优化社会环境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完善校园管理高校要加强对校园商店的管理,确保校园安全。

同时,高校要重视学生的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犯罪案例及分析-------两大学毕业生为攫取创业资金劫杀富商一、案例:2005年9月下旬,浙江温州警方宣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告破。

令人震惊的是,干下抢劫杀人重案的犯罪嫌疑人罗吉军和卓科,竟是从长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走出来的“天之骄子”。

而他们作案的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创业的“第一桶金”,早日实现当老板的梦想。

警方同时查明,他们此前还在深圳劫杀了一名的哥。

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的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某知名高校的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读大二时,卓科还保持着勤奋的本色。

但他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谈起了恋爱,经常在饭店和歌舞厅出入,心理便失衡起来。

从1999年下学期开始,卓科便很少参与班上的集体活动,甚至和同寝室的同学都很少交流,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琢磨着那些在外人看来极其乏味的程序代码。

读大三那年,他设计编写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令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总刮目相看,纷纷邀请他去工作。

由于卓科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程序设计,导致学业每况愈下。

2002年6月大学毕业时,由于差了0.5个学分,他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

老总对他非常赏识,打算只要试用3个月就办理转正手续。

可惜3个月后,他因拿不出大学毕业证书,只得选择主动辞职。

结识损友劫杀的哥:就在卓科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所谓的朋友——罗吉军。

罗吉军也是四川人,1998年同样毕业于长沙那所知名高校的化工系。

由于校友兼老乡关系,两人很快便成了“铁哥们”。

罗吉军当时系广州一家集团公司的部门经理,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公司还为他配了专车。

但没过多久,随着该公司原负责人因经济问题出事,罗的日子便不好过了。

罗干脆辞掉工作,和卓科来到深圳“闯世界”。

可他们在外面奔波了好些天,也没有找到工作,两人的积蓄很快花光了,连房租都拖欠了一个多月。

2004年9月的一个夜晚,罗吉军专门将卓科约到海边,两人作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罗吉军鼓动卓科和他一起找有钱的老板下手,自己筹钱办企业当老板。

两人一拍即合。

此后一段时间,罗吉军和卓科悄悄地跟踪那些坐名车的老板,伺机寻找下手的机会。

可这些老板大多带有保镖,防范非常严密,令他们无法得手。

于是,两人只得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了方便跟踪那些老板的车辆,罗吉军和卓科决定先搞辆汽车,他们将作案目标瞄准了司机。

2004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他们携带水果刀、电击棍和绳索等作案工具,在深圳桂芳苑小区打了一辆非法营运的“黑的”,伺机杀死了司机,抢得100多元现金、40多元港币及一台手机。

他们连夜赶到广东省中山市,将尸体埋到一座荒山上,然后迅速逃离。

由于呆在深圳担心案发,罗吉军和卓科决定转移“根据地”,到有钱人比较集中的温州干一桩“大买卖”,以便在30岁前弄到当老板的“第一桶金”。

富翁死于“得力干将”手中:今年春节前夕,罗吉军和卓科窜到温州。

卓找到了一份网络管理员的工作,罗则到温州富商林某的公司做销售员。

他很快获得林某的赏识,成为林某的“得力干将”。

罗见林某的生意做得很大,知道他家非常有钱,心中起了歹念。

4月底,罗吉军偷偷地配了林某家的钥匙。

为了掩人耳目,他不顾林老板的苦苦挽留,以“回老家做生意”为借口辞职。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罗吉军和卓科在温州市龙湾区租了一间房子,由卓跟踪监视林某,摸清他每天的生活规律和活动去向。

7月28日凌晨1时许,见林某从外面回家,在附近守候多时的罗吉军和卓科用丝袜套在头上,戴上了口罩,用钥匙打开林家房门,像幽灵一样溜进去。

在三楼的卧室里,已经熟睡的林某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罗、卓用绳子反绑了双手双脚,并用胶带纸蒙住了眼睛。

他们在林某家里搜得1000多元现金、一台手机和一台DVD机。

之后两人逼林某交出信用卡。

但林某说信用卡放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而且钥匙一直由秘书保管。

罗不相信,便拿了林某身上的一串钥匙跑到邻近的林某公司办公楼试了一番,卓则在原地负责看守林某。

罗发现钥匙真的打不开办公室的门,又跑到林某的车上去寻找,结果也不见钥匙踪影。

罗吉军回到林某的住处后,继续逼林某讲出藏放钱物的地点,可林某始终一言不发。

这时,卓科说“就这么一点钱,没有必要再杀一个人”,但罗不同意。

两人最终用绳子将林某活活勒死,并掩埋了尸体。

次日,两人分道扬镳。

罗吉军先后逃往江苏、上海等地,卓科则于几天后在温州江滨路一家网吧找了一份工作。

第三桩“买卖”提前流产:尽管已夺去了两条人命,但由于没抢到多少钱物,罗和卓又在继续物色新的目标,准备选择时机干第三桩“买卖”,幸而在动手之前案发。

7月30日,温州警方接到林某家人报案,称林某已失踪多日且音讯全无。

8月下旬,警方在对林某的社会关系展开调查的过程中,一个曾在林某公司工作过的名叫“罗辉”的人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经调查,“罗辉”就是罗吉军,而此人在进入该公司工作时提供的所有资料都是伪造的。

同时罗吉军和一名叫卓科的人来往密切。

9月14日晚,民警在一家网吧将卓科抓获。

卓如实交代了伙同罗吉军两次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

随后,民警循迹追踪,将罗吉军抓获。

罗吉军向警方交代,他自从进入林某的公司后,便凭着自己的能力迅速赢得了林某的赏识,几乎成了林某的“心腹”,后来还住进了林某的家中。

面对老板的信任和赏识,罗吉军并没有知恩图报,而是企图继续完成自己和卓科赚到当老板的“第一桶金”的计划……二、案例分析:根据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人人都有自卑感,人人都追求成功与优越,这是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必要要素,罪犯也不例外。

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是引起个人自备感主要因素之一。

案例中的卓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是属于社会经济低的人。

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备感。

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特别是当他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谈起了恋爱,经常在饭店和歌舞厅出入,心理便失衡起来。

这个是他犯罪的潜在心理因素。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犯罪是有需要和动机的。

卓科大学毕业证书没拿到,工作不顺,并且罗在深圳奔波了好些天,也没有找到工作,两人的积蓄很快花光了,连房租都拖欠了一个多月。

这就形成他对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的缺乏。

两人去海边商讨。

需求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

于是需求变成了活动的动机。

可以说这是有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的犯罪动机。

卓科和罗这次的犯罪是预谋型犯罪行为。

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是一种基本的、典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模式。

这种模式从犯罪动机的形成,到作案的准备,到实施犯罪,都是犯罪人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卓科和罗的犯罪目的都很明显---找有钱的老板下手,自己筹钱办企业当老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积极创设寻觅发现犯罪情景,以实现犯罪动机。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在进行作案准备的时候就实施了第一次犯罪。

在杀害的哥后,他们表现为不安与恐慌。

因此逃离了深圳,转移作案地点。

但是他们的犯罪目的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犯罪动机依然存在。

犯罪动机具有维持和调节功能。

如果犯罪没有达到目的(赚到当老板的“第一桶金”),他们就不断进行调整,使之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它将驱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犯罪行为,或转换方向以达到目标。

因此,罗和卓科逃到温州,并找上温州富商林某实施犯罪。

从上文可以总结出,卓科本来也是个勤奋上进的大学生。

他受到的教育使他在犯罪过程中出现心理的对立面。

他说“就这么一点钱,没有必要再杀一个人”。

这是产生心理冲突并是犯罪心理向良性转化的动力。

可是由于不良诱因的刺激,卓科不但没有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是犯罪心理向良性转化,反而因同伙(罗)的拉拢、教唆,实施了第二次犯罪(杀人)。

让犯罪心理进一步向恶性转化。

杀害林某后,由于夺得的金钱不多,卓科和罗的犯罪目的依然没有得到实现,于是他们继续密谋第三宗作案。

相信如果他们没有被警方人员捉获的话,他们会一直实施直到达到他们的犯罪目标。

其实,罗吉军和卓科给社会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和反思。

首先作为校方,应该在大学生毕业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择业和创业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任何捷径可走。

而作为用人单位,要善待刚毕业的大学生,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和提高。

而且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毕业后的心理失衡而引起的。

如何面对压力?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社会?这应该在学生毕业前就高职学生,让学生在毕业后有抗压的弹簧能力。

并且罗吉军和卓科之所以犯下如此重案,显而易见的这并不是由于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出身都比较卑微,然而他们周围的生活圈子都比较优秀。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想有一番大的作为。

但现实社会中能干出一番作为来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

罗吉军和卓科渴望创业,但又不愿脚踏实地,而是不惜铤而走险,希望学电视剧里面那些“老大们”的发迹史,先用血腥来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本后,再从黑转白开始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涯。

只可惜现实就是现实。

其实,学会享受平淡生活的幸福该有多好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