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1课 先师孔子2-岳麓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先师孔子

【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3、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经历

(一)孔子的出身

1、出身家庭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

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2、所处时代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2)”周礼尽在鲁”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

(二)孔子的求学活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探究问题2]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些学问?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孔子向郯(tan)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

1.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早就了一批时代英才。)

2.积累和总结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四)孔子的政治活动

1.鲁国从政时期【51岁(公元前501年)—55岁(公元前497年)】

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卓有政绩,其中在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则是孔子政治才干集中体现。(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过渡)孔子一生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但他的仕途空间仅限于小小的鲁国,最后也以失意告终。

2.周游列国时期【55岁(公元前497年)出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68岁(公元前484年)因弟子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耳得以被迎归鲁国】

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郑等国。(参看教材“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探究问题3]孔子周游列国漂泊游历长达14年之久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

提示:原因:受权贵排挤、迫害;政治主张得不到各国诸侯权贵的认同而没有得到任用。

说明:孔子的大同理想、仁政政治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

(五)整理文化典籍

1.编书的目的

(1)传世

(2)教学的需要

2.“六经”

3.《论语》

它并不是由孔子亲自编订的,三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比较全面、直接地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人品性格与思想观点,从东汉起就被奉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朱熹认为它是治学的起点和德行事业的标的。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核心内容

1.仁者爱人——“仁”属于伦理概念

....

(1)学说地位: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2)基本含义:“爱人”

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献中,就已有“仁”字出现。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奉为“仁”的内容,而孔子则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并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思想体系。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

(3)表现:对统治阶级:“为政以德”——仁政思想

对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4)实现方法:“忠恕”

(5)局限性: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克己复礼——“礼”政治概念

....

(1)基本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①是治理、安定、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秩序

②是礼仪制度,即大到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小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实质

(3)“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①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②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3.中庸之道——实现“仁”和“礼”的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

(1)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的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有礼无仁——矛盾激化

无礼有仁——模糊上下尊卑

(二)教育思想

1.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