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合集下载

唐代-杜甫《诸将五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诸将五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诸将五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没有根除,诗人痛感当时的朝廷武官们平庸无能,故作诗加以讽刺。

原文:诸将五首唐代-杜甫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翻译: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遥对终南山的汉代陵墓早已遭战乱被焚盗,千年后吐蕃照样侵扰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昨天贵重的玉鱼金碗还埋在葬地,今天早上这些殉葬品却出现在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现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骑着汗马进逼,只见他们的红旗在长安空中出现。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去年多少武官把守泾渭京畿防地,将军们千万别放松戒备去解闷寻欢。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国公筑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绝异族入侵,让国家永保安宁。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怎么能总是烦外邦回纥的兵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也听说天子晋阳起兵而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古诗诸将·锦江春色逐人来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锦江春色逐人来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锦江春色逐人来翻译赏析《诸将·锦江春色逐人来》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前言】《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

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

【注释】⒄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北巴东两县境内。

⒅望乡台:在成都之北。

⒆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

⒇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翻译】无。

【赏析】这一首赞严武,责镇蜀诸将平庸。

“锦江春色逐人来”,诗人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夏历五月离开成都草堂,虽然已入夏令,而“锦江春色”仿佛就在眼前。

“逐人来”指紧紧跟随人后不肯离去。

“锦江春色”因这三字而收到人格化的艺术效果。

诗人用他对成都风物的美好回忆作为最佳赞辞,以此开端,也使人立即忆起了他写于成都的《登楼》中的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巫峡清秋万壑哀,”杜甫客寓成都时,曾入严武幕府。

严死不久,他出蜀东下,流寓夔州。

此时距严武之死,才过一年。

夔州地接巫峡,又值秋季,诗人回忆成都旧游,不禁百感交集,顿觉“万壑”生“哀”,很自然地就触动了对去世未久的严武的深切悼念。

通过描写锦江巫峡两地不同时令特征,为后面展示诗人对严武的回忆制造了适宜的气氛。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二句追“忆”在严武幕时,曾陪严武于望乡台“共迎中使”的“往”事。

情景依然,谁知严已成古人。

严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因而称为“仆射”。

“中使”,宦官,皇帝所派宫中特使。

“望乡台”,在成都县北。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怀。

”接前两句写了严武镇蜀业绩。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前言】《后出塞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士到蓟门*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注释】[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陈(阵)将门旗,各任所*,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万马的壮阔*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各自的部队。

[14]因*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翻译】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有感五首其二

杜甫有感五首其二

杜甫有感五首其二【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杜甫的《有感五首其二》概述三、诗中的主题和情感四、诗中的象征和隐喻五、结论正文(篇1)【引言】杜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有感五首其二》是他在经历了长期的流离失所和困苦之后,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杜甫的《有感五首其二》概述】《有感五首其二》是杜甫创作于唐朝晚期的一组诗歌,共有五首,每首都以“有感”为题,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痛苦反思。

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主题和情感】第二首诗的主题是“忧国忧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深深同情。

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他对这种现状的痛苦和愤怒。

【诗中的象征和隐喻】在诗中,杜甫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的“万里悲秋”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百年多病”则隐喻着杜甫自身的艰辛和困苦。

【结论】总的来说,杜甫的《有感五首其二》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痛苦同情的体现,其中第二首诗更是他忧国忧民情感的深深表达。

目录(篇2)1.杜甫的《五首其二》的背景和意义2.《五首其二》的内容概括3.《五首其二》的艺术特点和影响正文(篇2)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的《五首其二》是他晚年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五首其二》的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首诗描述了杜甫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悲观情绪;第二首诗描绘了杜甫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第三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命观;第四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朋友的怀念,展现了他的人情味和感伤情绪;第五首诗概括了杜甫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他对生活仍有希望和信念。

杜甫诗词《后出塞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后出塞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后出塞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后出塞五首》(其二) 【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

小雅。

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古诗赏析翻译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古诗赏析翻译

杜甫《曲江其二》古诗赏析翻译杜甫《曲江二首其二》古诗赏析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曲江其二》古诗赏析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曲江其二》古诗赏析翻译原文: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译文1: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

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因赊酒太多,处处留有酒债。

人生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

蝴蝶在花丛中穿行,时隐时现。

蜻蜓缓缓飞动,时而点着水面。

我要对春光说,请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

须得片刻欣赏,莫误时机。

译文2: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词语解释:典:典当。

蛱蝶:蝴蝶。

款款:徐缓的样子。

流转:轮流。

1.朝回:退朝回来。

典春衣:典当春衣换钱买酒。

江头:曲江边。

2.饮酒欠债已是常事,所到之处欠了不少酒债。

3.蛱蝶:胡蝶恋花,飞来飞去。

深深见:忽隐忽现。

见即现。

款款飞:忽上忽下,从容自在地飞。

4.传语:请转告。

共流转:一起游玩。

莫相违:希望春光不要抛人而去。

赏析:《曲江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写于乾元元年(758)暮春。

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曲江的盛衰与大唐同在。

诗人在诗中把曲江与大唐融为一体,以曲江的盛衰比大唐的盛衰,将全部的哀思寄予曲江这一实物,从一个侧面更形象的写出了世事的变迁。

诗人以酒消愁,日日江头尽醉归,因此落得酒债满身,不得不典当春衣。

197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二)

197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二)

197唐诗解读——杜甫之《诸将五首》(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韩公:指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

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封韩国公。

筑三城: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乘虚占据汉南之地,并筑三受降城,首尾相连,以抵挡突厥的入侵。

东城,在榆林县东北八里。

中城,在五原。

西城,位于丰州西北八十里处。

拔汉旌,指拔汉人所树立的旌旗,指对中原进行侵犯。

这两句是说张仁愿筑城是准备制止外族入侵。

岂谓:岂料。

尽烦:大多劳烦。

郭子仪收复京师,打败吐蕃,都借助回纥的力量,因此说“尽烦”。

朔方兵:朔方节度使领军出征,当时是郭子仪所统领。

这两句是在讽刺今天诸将的无能,意在激励他们能够向张仁愿看齐。

潼关:位于今陕西华阴市东,古称桃林之塞,东汉建安年间于此建关,历代都是军事重地。

胡来:指哥舒翰没能守住潼关以后,安禄山及后来回纥、吐蕃受到仆固怀恩的引诱,屡犯中原,蹂躏关中,险隘的潼关对于来犯者已经不是阻碍,意在讥讽诸将没有才能。

犹闻:过去曾听说,现在也听说。

晋水:河名,流出晋阳县西,东入汾水,是李渊起兵兴唐之地。

这句是说高祖起兵于晋水,统一天下,也曾经向突厥借兵。

此后突厥恃功进犯,大唐却可以以计灭之。

不单是因为太宗神武英明的缘故,与当时的大将李靖等人的征伐之功也是分不开的。

应当借鉴这件事。

至尊:指代宗。

最后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指责诸将只懂得坐享太平,无法为国分忧。

解读:这首承上首。

杜甫《诸将五首》(其三~五)赏析

杜甫《诸将五首》(其三~五)赏析

杜甫《诸将五首》(其三~五)赏析《诸将五首》其三杜甫其三“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来看《诸将五首》其三原诗:“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字词典故“烽”:【烽烟。

】“秦关百二”:【即“百二秦关”。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 裴因引苏林曰:“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司马贞”索隐引虞喜曰:“言诸侯持戟百万。

秦地险固,百倍于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秦兵当二百万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

】看来这个“百二秦关”的解释似乎有些争议,这里的“司马贞”是唐代史学家。

然而杜甫是写“秦关百二重”,我以为杜甫的理解是,秦地的关隘有一百二十重(或者二百重)。

就是关隘重重的意思。

赏析杜甫说,连洛阳的宫殿都被战火化为了烽烟,就不要再说什么秦地险要,关隘重重了。

老杜还是在强调这样的观点,靠天险是没有用的。

就如上首诗中,他讲的“胡来不觉潼关隘”。

确实如此,历史也一再证明,蜀道难,蜀国不也被破了。

金陵所谓的虎踞龙盘地形,六朝古都照样一再被打破。

所以什么“秦关百二重”,没用。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字词典故“沧海”:【即现在的河北、山东东部。

】“蓟门”:【即今河北北部。

(这一带一带,仍被归降的安史余党“李忠臣”、“田承嗣”、“薛嵩”、“李怀仙”、“李正己”等所盘据,他们拥兵割据,自设将吏,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实际并未归顺朝廷,所据地区未归入国家版图。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中的一篇,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囊括了对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

】“尧封”:【传说尧时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

】赏析杜甫说,“沧海”那些还没完全解放的地方,早在秦代,就归在《禹贡》的记载里了。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在平凡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相信大家都接触过很多的古诗词赏析吧,那么怎么赏析一首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欢迎阅读!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赏析 1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

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

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

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

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

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

“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

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

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

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

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

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

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

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

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

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

这里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

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

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

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

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

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后出塞五首(其二)原文唐代·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后出塞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诸将》其二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

第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蕃,而回纥、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职守。

第三首叙述洛阳连遭安史乱军焚毁,后史部降将拥兵割据,诸将又不知屯田务农,自储军食。

后两首则“道南中”及西蜀之事。

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

第五首则有感于蜀中将帅平庸,起兵作乱之迭起,因而追思严武镇蜀才略。

《诸将五首》(其二)。

古诗诸将·回首扶桑铜柱标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回首扶桑铜柱标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回首扶桑铜柱标翻译赏析《诸将·回首扶桑铜柱标》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前言】《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

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

【注释】⒀氛祲:即所谓“妖氛”。

⒁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

⒂殊锡:犹异宠。

⒃翊:辅佐。

【翻译】无。

【赏析】这首承上一首的朝廷用人不当,进而写宦官专权。

首联:“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未全销。

”“回首”:杨伦注:前三首皆北望发叹,此首方及南望,故曰“回首”。

“扶桑”:泛指南海一带。

唐时岭南道有扶桑县,属禺州。

“铜柱”:东汉马援所立,以为汉之极界;玄宗时,何履光以兵定南诏,曾复立马援铜柱。

氛:妖气,指战乱叛离之气。

时南诏背唐,与吐蕃连结。

广德元年(763年)夏历十二月,官市舶使吕太一逐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兵大掠(见《旧唐书·代宗记》)“回首”二句是说,回首看到铜柱标志的南方疆界,战乱之气未歇。

“越裳”:南方国名,地接交趾,《后汉书·贾琮传》载: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王毒瑁、异香、美木之属。

南海明珠:《太平御览·珍宝部》二,引《邹子》:“珠生于南海。

”“越裳”二句,说南方各地,因战乱离贰,贡赋皆绝。

三联:“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殊锡”:特殊的宠赐,犹异宠。

“大司马”即太尉。

“总戎”,总兵,即元帅。

这里指一般将帅及节度使而有“侍中”之衔的,没有例外,所以说“皆”。

其冠以貂尾为饰,所以说“总戎皆插侍中貂”。

但最受异宠的是宦官。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导语: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读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古诗诸将·韩公本意筑三城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韩公本意筑三城翻译赏析

古诗诸将·韩公本意筑三城翻译赏析《诸将·韩公本意筑三城》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前言】《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

第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蕃,而回纥、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职守。

【注释】⑸韩公:指张仁愿。

⑹尽烦:犹多劳。

⑺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⑻至尊:指唐代宗。

【翻译】无。

【赏析】这首承上首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纥的史实。

而借用回纥兵是出于肃宗的短见。

当时李泌(李泌字长源,历仕玄、肃、代、德四朝,以图谋划策见重,位至宰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给肃宗制定的正确战略是:使名将李光弼、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分两路牵制叛军。

朝廷驻军扶风,与郭、李两军分次出击,使叛军疲于奔命。

唐军以逸待劳,避实击虚。

再命建宁王李倓率兵配合李军攻占范阳,覆其巢穴、说可破贼。

肃宗不用,他急欲收复两京,不惜以劳攻逸,和叛军打硬仗,攻坚城,一切违反李泌的战略。

这就使唐军陷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回纥,这就是肃宗的错误决策造成的。

这首诗,表面上在批评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实际是说肃宗无能。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

“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甘肃灵武),筑三受降城(城墙),以防止突厥南侵。

“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

“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

这一联是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断绝突厥的南侵。

090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

090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

090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展开全文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其二》读记(小河西)诸将五首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秋天。

(此年11月后为大历元年)。

时杜甫55岁,客居夔州。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张仁愿,唐朝名将。

《旧唐书-张仁愿传》:“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

…仁愿请乘(突厥)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

”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

后泛指北方胡虏。

《汉书-匈奴传上》:“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

”《感遇诗》(唐-陈子昂):“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出塞》(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旌:旗。

《九歌-国殇》(先秦-屈原):“旌蔽日兮敌若云。

”《拂云堆》(唐-李益):“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拂云堆为“中受降城”的别称)。

大意:韩国公张仁愿筑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绝异族入侵,让我们的国家永保安宁。

颔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哪能说。

《云山清晓》(唐-王昌龄):“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

”《秋怀诗》(唐-韩愈):“惜哉不得往,岂谓吾无能。

”回纥:唐时西北的回纥部落。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共三次出兵协助朔方军直接与叛军交战。

翻然:反而。

《三国志-王朗传》:“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唐-李群玉):“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

”朔方:意为北方。

《尔雅》:“朔,北方也。

”朔方兵:即朔方军。

是唐朝西北地区国防军。

自武则天元载年间始有。

较早的朔方军大总管有张仁愿。

首任朔方军节度使为张说。

其后还有哥舒翰、郭子仪(755-759年)(764-779年)、李光弼(759-762年)、仆固怀恩(763-764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词《诸将五首》(其二)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诸将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年)秋在夔州所作的政论体组诗。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这五首诗指陈武将们的种种失误,旨在激励他们的爱国意识。

第一、二首写吐蕃侵犯长安,发掘陵墓及借助回纥平定吐蕃,而回纥、吐蕃又连兵入寇,告诫诸将不应安享尊荣,放弃职守。

第三首叙述洛阳连遭安史乱军焚毁,后史部降将拥兵割据,诸将又不知屯田务农,自储军食。

后两首则“道南中”及西蜀之事。

第四首记叙南诏、吐蕃连结,南疆不靖,诸将但享爵禄,不图为国效忠。

第五首则有感于蜀中将帅平庸,起兵作乱之迭起,因而追思严武镇蜀才略。

《诸将五首》(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赏析】:
《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

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

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五首都以议论为诗。

在律诗中发绝大议论,是杜甫之所长,而《诸将》表现尤为突出。

施议论于律体,有两重困难,一是议论费词,容易破坏诗的凝炼;二是议论主理,容易破坏诗的抒情性。

而这两点都被作者解决得十分妥善。

题意在“诸将”,诗却并不从这里说起,而先引述前贤事迹。

“韩公”,即历事则天、中宗朝以功封韩国公的名将张仁愿。

最初,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神龙三年(707),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中宗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

仁愿乘突厥之虚夺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突厥南侵之路。

自此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遂安。

首联揭出“筑三城”这一壮举及意图,别有用意。

将制止外族入侵写成“拟绝天骄(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拔汉旌”,就把冷冰冰的叙述化作激奋人心的图画,赞美之情洋溢纸上。

不说“已绝”而谓之“拟绝”,一个“拟”字颇有意味,这犹如说韩公此举非一时应急,乃百年大计,有待来者继承。

因而首联实为“对面生情”,明说韩公而暗着意于“诸将”。

颔联即紧承此意,笔锋一转,落到“诸将”方面来。

肃宗时朔方军收京,败吐蕃,皆借助回纥骑兵,所以说“尽烦回纥”。

而回纥出兵,本为另有企图,至永泰元年(765),便毁盟联合吐蕃入寇。

这里
追述肃宗朝借兵事,意在指出祸患的原由在于诸将当年无远见,因循求助,为下句斥其而今庸懦无能、不能制外患张本。

专提朔方兵,则照应韩公事,通过两联今昔对照,不著议论而褒贬自明。

这里,一方面是化议论为叙事,具体形象;一方面以“岂谓”、“翻然”等字勾勒,带着强烈不满的感情色彩,胜过许多议论,达到了含蓄、凝炼的要求。

“尽烦回纥马”的失计,养痈遗患,五句即申此意。

安禄山叛乱,潼关曾失守;后来回纥、吐蕃为仆固怀恩所诱连兵入寇。

“胡来不觉潼关隘”实兼而言之。

潼关非不险隘,而今不觉其险隘,正是讥诮诸将无人,亦是以叙代议,言少意多。

六句突然又从“诸将”宕开一笔,写到代宗。

龙起晋水云云,是以唐高祖起兵晋阳譬喻,赞扬代宗复兴唐室。

传说高祖师次龙门,代水清;而至德二载(757)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九月广平王(即后来的代宗)收西京。

事有相类,所以引譬。

初收京师时,广平王曾亲拜回纥马前,祈免剽掠。

下句“忧社稷”三字,着落在此。

六句引入代宗,七句又言“独使至尊忧社稷”,这是又一次从“对面生情”,运用对照手法,暴露“诸将”的无用。

一个“独”字,意味尤长。

盖收京之后,国家危机远未消除,诸将居然坐享“升平”,而“至尊”则独自食不甘味(至少诗人认为是这样),言下之意实深,如发出来便是堂堂正正一篇忠愤填膺的文章。

然而诗人不正面下一字,只冷冷反诘道:“诸君何以答升平?”戛然而止,却“含蓄可思”。

这里“诸君”一喝,语意冷峭,简劲有力。

对于七律这种抒情诗体,“总贵不烦而至”(《诗镜总论》)。

而作者能融议论于叙事,两次运用对照手法,耐人玩味,正做到“不烦而至”。

又通过惊叹(“岂谓”二句)、反诘(“独使”二句)语气,为全篇增添感情色彩。

议论叙事夹情韵以行,便绝无“伤体”(伤抒情诗之体)之嫌。

在遣词造句上,“本意”、“拟绝”、“岂谓”、“翻然”、“不觉”、“犹闻”、“独使”、“何以”等字前后呼应,使全篇意脉流贯,流畅中又具转折顿宕,所谓“纵横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 (《说诗晬语》),也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