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指别、指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讨论】指称、指别、指谓

作者:杨翠日期:2004-10-28 20:38

在语义学中我们常遇到“指称”(reference)是这个概念,在语用学中遇到的则是“指别”(deixis)这个概念,姜望琪教授在《当代语言学》中简单地区别了这两个概念:指别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称“相对指称”。两个概念间的区别是否就是这样简单呢?

“指称”本身就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概念,《现代语言学词典》中就指出这个术语有语义学和语法分析的区别,那姜望琪教授的“指称”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呢。

“指谓词组”(denoting phrase)见于《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涂纪亮)中罗素的一篇文章《论指谓》,“指谓”这个概念与指称、指别的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关于这几个概念请张版主谈谈,也请有兴趣的朋友发表高见。

作者:金奉民日期:2004-10-29 12:15

我是这么理解的,不知是否正确。

1、指谓>指称>指示

2、指谓:有其内涵义,不论现实世界有无所指。如:“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法国国王”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即无指;“美国总统”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即有指。但“法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同样都有指谓。

3、指称: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

4、指示:有内涵义,也在现实世界有所指,但只能在具体语境中确定所指。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29 15:16

我看了《当代语用学》,上面谈到的指别都是非常极端的现象,比如代词本身没有指称,只有从语境中获得指称。如果本身有指称,但在语境中获得了与原指称不同的指称,比如“红领巾”指代少先队员,这种现象就表明指别本身还是一种使意义发生变化的行为。指别与指称不仅仅是不同的现象、不同的意义类型,而且存在指别对指称的作用。[ 本帖由张万禾于 2004-10-29 15:58 最后编辑 ]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0-30 09:38

先秦汉语中代词、指示代词兼类虚词的情况真不少,代词失去指称,变为介词、语气词等:

1)“夫”、“伊”等代词如果出现在句首(这个位置一般属于主语)而没有所指代的对象那就是作语气词;“焉”出现在句尾作语气词。

2)“诸”作介词。

这是一种与指称、指别有关的现象。

代词本来是用来指别的,先秦语法允许代词不指别而变为虚词--功能词。

作者:张万禾日期:2004-11-4 08:50

我没有《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涂纪亮),我的是罗素的论文集《逻辑与知识》(商务印书馆,1996),上面译作《论指称》。罗素在《论指称》中研究的主要是指称词组

的指称问题。

“指称词组本身决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在语词表达是中出现指称词组的每个命题都有意义。”比如说“查理二世的父亲被处以死刑”(第53页):

X生了查理,且X被处以死刑

这种办法把词组转换为命题,而且“父亲”也被转换为关系“生”。

上述指称理论所产生的令人感兴趣的结果是:当出现我们没有直接亲知、然而仅仅由指

称词组定义而知的事物时,通过指称词组在其中引入这一事物的命题实际上不包含此事

物作为它的一个成分,但包含由这个指称词组的几个词所表达的诸成分。因此,在我们

可以理解的每个命题中(即,不仅在那些我们能判断其真假的命题中,而且在我们能思

考的所有命题中),所有的成分都确实是我们具有直接亲知的实体。

对这段话我的理解是,罗素要解决的是对我们未能亲知的事物以及没有实际存在的词语的意义问题。

作者:杨翠日期:2004-11-4 09:14

没有对照,不知罗素的论文集《逻辑与知识》(商务印书馆,1996)中的《论指称》与《语言哲学名著选辑》(涂纪亮)中的《论指谓》是否是同一篇文章,如果是的话,那么《选辑》中的翻译可能更为准确些,因为我们说的“指称”英文为reference,而《选辑》中罗素那篇文章使用的词语是denoting phrase,而且楼上奉民兄也指出了三个术语的不同,因此,把罗素的概念翻译为“指谓”而不是“指称”可能更合适些。

我的理解是,罗素的指谓分析使指称理论更为严密。

[ 本帖由杨翠于 2004-11-4 16:52 最后编辑 ]

作者:123456 日期:2005-4-21 14:40

近代学术界,第一个深入讨论指称问题的是德国人弗雷格。他在1892年发表了Uber Sinn und Bedeutung,英文一般译作On Sense and Reference,汉语一般译作“论涵义与指称”。传统的看法把词语的意义看成其指称对象,如,当你第一次碰到desk这个词,想知道它的意义时,别人可以指着一张书桌,告诉你“这就是desk”。弗雷格的文章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指称并不是意义的全部,否则The Evening Star is the Morning Star就成了

同义反复。他把意义的另一部分叫做“涵义”。

在这个意义上,“指称”是跟“涵义”相对的概念。前者表示词语跟其指称对象的关系,后者表示一个词语跟另一个词语的意义关系,如,同义、反义、上下义等。

罗素在1905年发表On Denoting一文。他把Sinn译作meaning,Bedeutung译denotation。在这个意义上,“指称”(reference)和“指谓”(denotation)只是同一个德文词的不同翻译,没有实质区别。(John Lyons在两者之间作出更细致的区分是后话。)

至于“指别”只是英文deixis的一种译法,别人有译“指示”的。姜望琪的《当代语用学》认为“指别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或称‘相对指称’”,讲的是deixis跟reference 的关系。有关词典认为有语义学、语用学两种指称,可能指的就是《当代语用学》所讲的“指别”(语用学)跟“指称”(语义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