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现状研究及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国内研究中:

学生这个群体的行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受到关注,“隐性逃课”问题使得青年学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以及各学科学者都无法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和对社会的影响。所以不少人开始去关注和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对大学生“隐形逃课”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开展起来。目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问题定义,逃课的原因及特征现象的分析,如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等都反映了及时解决大学生逃课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大学生逃课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多理论的依据和参考文献。

上课基本不听讲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不太爱听讲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0%,基本认真听讲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0%,高度集中听讲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即隐性逃课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平均值的95%(韩苗等,2010)。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十分严重,用心听讲的学生不足40%(吴淑娟等,2008。)隐性逃现象十分严重,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和84.4%;文史类课和理工类课比较,文史类课的逃课现象较严重由此可见,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程度严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使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厌课情绪。其次,制度层面原因:学校没有自主权,教学计划必须遵照教育部发的指导性文件,学校的各种对外交流活动要层层报批。这种

国家教育体制,相对于市场的高效、实用、创新的社会要求来说,无疑是滞后的。学习目标要适应社会市场竞争(市场体制),而学习手段却还在计划模式旧教育体制下(计划体制)。根据默顿的理论,当合法目标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时,越轨行为便发生了。所以“隐性逃课”成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必选择。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国家对“隐形逃课”现象是相当重视的,但国内外教育文献中较少涉及“隐性逃课”的专业性研究。就“隐性逃课”而言,虽然各国大学对大学生逃课的重视程度不同,应对方式不同。如美国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美国是精英型社会,讲究人的信誉和尊重。虽然不点名,但是也会通过交课堂作业等变相方式点名。各国在开展了“隐形逃课”研究的同时,也对逃课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解决办法。旨在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促进大学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以及改进教学方式,更好的开展自身的课堂。并揭露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大学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样,国外学者默顿运用“动机理论”提出大学生隐形逃课是市场取向的理性和功利性选择,是学生的正当目标无法用正当手段实现的一种合理的异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层面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拉塔内运用“社会影响理论”得出大学生隐形逃课行为具有从众心理,即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取决于逃课者的数量,强度以及直接性。

为研究该课题提供了更宽泛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