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典诗歌《李凭箜篌引》,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箜篌音乐的诗。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3.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以及了解古代箜篌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李凭箜篌引》全文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箜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讲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意义,解释诗中的难点词汇。
3. 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
4. 实践:让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李凭箜篌引》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凭箜篌引》板书内容:背景与意义难点词汇解释意象与修辞手法诗歌风格欣赏背诵与练习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写出《李凭箜篌引》的诗句和意思。
答案:诗句:意思:李凭在中国弹奏箜篌,来自首都的消息传来。
2. 题目:请分析《李凭箜篌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意象:诗中的意象包括箜篌的音乐、秋天的景色、飞翔的鸟儿等。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公开课中,学生们对《李凭箜篌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诗文。
但在讲解诗歌风格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2、解题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2)学生自由朗读(3)配乐齐读三、具体赏析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
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
(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修辞、结构等角度赏析古典诗歌。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解析。
3.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交流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鉴赏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赏析其他古典诗歌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李凭箜篌引》的文本,提前布置给学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2)了解作者李凭及其箜篌音乐的历史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领悟;2.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运用情境教学法,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及其箜篌音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惑。
5. 欣赏与感悟: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妙。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诗人情感。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李凭箜篌引》,了解箜篌音乐的相关知识。
8.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箜篌诗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李凭箜篌引》的背诵情况以及箜篌音乐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备课

李贺《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读促感知箜篌的乐声特点2.以思促鉴赏描写音乐的方法3.体会诗人的情感4.摹写一段你自己喜欢的声音【语言导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检查学生对李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多少。
师:同学们,【文体】古体诗,歌,行,吟,引......格式自由灵活【学生诵读】感知诗歌的音韵美【思考题】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李贺的写箜篌的音,不是从声音对云所产生的作用角度来写的,而是从云对音乐的反应这面来写。
云凝聚。
主体为乐声,但却是从客体(听众)的反应来写。
角度新颖。
侧面描写,从客体的感受着手刻画声音的形象特点---美妙动听。
令天空中的云也为之停留,驻足,聆听。
从云的角度来看,它是被李凭的琴声所陶醉,所感染,对李凭的琴声吸引得凝固。
诗人把大自然中的云当成箜篌乐声的听众,被李凭的音乐高度吸引,可见诗人的想象力丰富。
【诗歌的结构】开头四句(第一层),交待了事由、时间和地点,但并非纯粹实写,而是有实有虚,并且重点在虚,即通过奇特的幻想写出了乐曲的动天地泣鬼的惊人景象。
(第二层)……“石破天惊”结束,它侧重于实写,虚实结合。
从“昆山玉碎风凰叫”开始,分别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物象和气氛来比喻箜篌乐曲的美妙,从听觉上、视觉上、嗅觉上乃至触觉上来描写和比拟那变化多端、丰富多采而又难以言状的音乐。
“玉碎”用以比拟乐声的清脆悦耳;“凤凰叫”则更进一层,于清脆之外更显得清亮、高雅。
有机会听过玉碎时的音响还是比较少的,听凤凰的叫声更是不可能事件。
如果这一句主要从声音上来作拿拟,即以声喻乐,那么下一句“芙蓉泣露香兰笑”则进一步从物象上和情感上来作比拟。
那曲尽其妙的箜篌声,其凄惋动人,有如一朵朵不胜寒风而鸣咽悲诉的荷花,那晶莹的露珠,不正是它的声声泪滴吗?【以声喻声,以形喻声,通感】昆山的美玉破碎时的声音清脆而动听,凤凰和鸣嘹亮而明丽;荷花的哭泣圆润而感人,香兰的欢笑爽朗而舒畅;忽而穿云裂石,惊破天宇,忽而逗落的秋雨缠绵幽怨。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音乐与诗歌相互促进、相互映照的艺术魅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诗歌主题思想的挖掘;3.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把握;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词典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李凭箜篌的演奏录音,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李凭箜篌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疏通文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诗歌的音乐性、画意性等艺术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互相交流。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2)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文章;(3)搜集其他描写音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引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
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
(重点)2.提高鉴赏音乐描写类诗歌的能力。
(难点)【教法】任务驱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旧知回顾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谜面:李贺当向导,打一四字俗语。
让同学们联系诗人李贺来猜谜语。
(谜底:鬼才知道)本节课,就让鬼才李贺当向导,带领我们走进《李凭箜篌引》,感受乐师李凭弹奏的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感染力。
设计意图:1.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做好教学铺垫,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辨识并赏析本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设计意图: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重点地学习。
三、预习检测情况反馈、释疑将早读纳入教学,教师课前对收交的早读预习检测题进行批阅,课上反馈得分情况,表扬优秀,呈现问题,释疑答疑,解决早读遗留问题。
预设需要点拨的小题是第5小题: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参考答案:秋高气爽之时,乐师李凭在国都长安城中弹奏箜篌,诗人描写了箜篌乐音的起伏多变及巨大的感染力,赞叹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设计意图:预习的终点是课堂的起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并通过生答或师答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是课堂的起点。
四、深入学习学生先自主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相应小题。
自主思考无法完成的问题再展开小组讨论。
深入学习环节预设了有梯度的3道小题:1.除诗人外,诗中还有哪些听众?请在诗句中圈划出来。
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乐声的?参考答案:除诗人外,听众还有“凝云”“江娥”“素女”“紫皇”“女娲”“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乐声的感染力。
2.请找出诗中正面描写乐声的诗句并赏析。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1.1.2 分析并欣赏《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3.2 理解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1.3.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和主题。
2.1.2 分析《李凭箜篌引》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1.3 欣赏并评价《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2 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2.3 深入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1.2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子的问题。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课文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3.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3.3 解读作者的音乐思想和哲学观点。
3.4 课堂欣赏3.4.1 播放《李凭箜篌引》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
3.4.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3.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并背诵《李凭箜篌引》。
4.2 写一篇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和文学美的赏析文章。
4.3 搜集其他有关音乐和诗歌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能够分析并欣赏李贺的诗歌风格;能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李贺诗歌的独特之处;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贺的诗歌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贺及其诗歌地位;引导学生关注《李凭箜篌引》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个人才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李凭箜篌引》;3. 创作一首以“箜篌”为主题的诗歌,展示个人才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以及对诗歌风格分析和创作练习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箜篌音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音乐之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炼字、情感的分析,理解李贺作品的艺术风格。
2.了解描写音乐的常见手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凄艳诡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感受繁密意象的艺术表现力。
2.了解描写音乐的常见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李凭善弹箜篌,蜚声朝野;李贺时任奉礼郎,掌管礼乐郊庙等事务,当是精通音乐的,同时,李贺又是一位天才诗人,善弹的乐师遇到了天才的诗人,于是李贺写下了《李凭箜篌引》一诗来描摹李凭九月暮秋的箜篌演奏。
李贺是唐代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诗人,人称“诗鬼”。
其诗风“凄艳诡谲",《李凭箜篌引》一诗即是这种诗风的典型代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预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鉴赏提示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三、【学习任务一】探究诗歌的意象教师引领: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从它的重要元素“意象”入手,不同的诗作因不同特点的意象选择与使用而呈现不同的姿态和风格。
在这首诗中,李贺写到了哪些意象?学生明确: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仑之玉、凤凰、芙蓉、香兰、冷光、紫皇、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天、秋雨、居于神山的神妪、老鱼、瘦蛟、倚着桂树的吴刚、被露水打湿的玉兔。
教师追问: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有人间,有仙界;有动物,有植物。
教师补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这样评价李贺的诗歌:“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
"除了对意象的选择丰富之外,李贺诗歌中对色彩的大量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其中艳丽的暖色和凄寒的冷色并置且比例相近,所以有诸如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罗根泽对李贺的评价“冷如秋霜,艳如桃李”。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李凭箜篌引》中。
在对大量意象的描写中,诗歌穿插了各种意象不同的色调。
首句“吴丝蜀桐张高秋"点明李凭演奏的时间,即清冷萧瑟的深秋时节,这也为后文奠定了一种凄冷灰白的色调。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4篇

皆摹写声音至文,然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信然也。 清人方扶南:“李贺《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 琴》 5、教师设计主问题:这首诗美在何处?(学生讨论解答,教师启发,教师 小结) a、意象美——非人间 b、艺术美——想象奇特和用字奇特 【PPT5 展示李贺的《秋来》、PPT6 展示李贺的《罗浮山人与葛篇》和 PPT7 展示《李凭箜篌引》部分诗句】 c、情感美——矛盾 (教师通过相关材料点拨探究诗人的情感) 一个苦闷的诗人 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之后,他的父亲李晋肃在边疆当过一名小官,还曾 做过陕县令,可见他既是“皇家子弟”又是“官宦后代”,但因家讳科考无名, 是皇族却沦落下僚,贫病交加,怀才不遇,对现实社会心如死灰,对失意人生满 怀悲慨,故刻意创作,志在业诗传后。 【展示 PPT8】 【展示 PPT9《致酒行》和《南园》(第五)】
李凭的箜篌演奏的确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魔力,那么作者主要运 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五、小结:诗人李贺通过写听众们的反应,烘托了李凭箜篌乐曲“惊天地, 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及其弹奏技艺的高超。 六、课堂检测 1、对《李凭箜篌引》内容及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烘托音乐本身,赞美了李 凭的.精湛技艺。 B、诗歌意象驳杂,诗人又通过“啼、愁、泣、冷、寒”等表消极的词汇来 渲染悲伤清冷的气氛。 C、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色彩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 D、诗歌主要采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的声音,突出了音乐强烈动人心 魄的艺术力量。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 2、阅读下文,思考该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罗敷的美貌?并加以分析。 陌上桑(汉乐府)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侧面描写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巩固课本: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品味诗歌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重点)2、总结技巧:总结用语言表达音乐的技巧。
(重点)3、能力迁移:通过同类诗歌的鉴赏,提高赏析能力。
(难点)教学重难点1、巩固课本: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品味诗歌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
(重点)2、总结技巧:总结用语言表达音乐的技巧。
(重点)3、能力迁移:通过同类诗歌的鉴赏,提高赏析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01 音乐故事,书写传奇俞伯牙抚琴,钟子期听懂他传达的情谊,二人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
琵琶女弹琵琶,江州司马白居易,三次聆听,听到音乐的悲凉惆怅、低沉悲戚、急切高昂、降低凝绝、激昂澎拜……,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琵琶行》。
唐朝的梨园,“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当时的巨星箜篌演奏家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正在演奏,他精湛的技艺,受到听者的热情赞赏。
其中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贺,深受感染,写下《李凭箜篌引》,被人们传抄赞誉,流传至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旷世佳作。
02情读:感知朗读1. 全班齐读,纠正字音:(kōng)篌(hóu) 颓(tuí)神妪(yù)2.学习诵读方法:借助节奏停连、语调的轻重、高低、快慢、长短五个方面的处理,体现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多重变化,产生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情感,尤其是诗歌的韵律美更是如此表达出来的。
以开篇四句诗歌有例作引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分析:一、四叙事,二、三写音乐效果情感:一句平实,二三句颓、啼、愁,低沉慢,四句结出答案,意外惊喜。
请学生根据五个方面的要求,朗读示范,然后请学生点评,最后教师范读。
吴丝蜀桐/(短、低)张/(高、短)高秋/(高、长),空山凝云/(短、低)颓/(低、长)不流。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创设情境,音乐导入美妙动听的音乐,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出色的诗人却能用文字把这只可意会的乐声,酣畅淋漓地再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可感可触,让读者和诗人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境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清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艺术魅力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2.作者介绍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李贺为“诗鬼”。
李贺和李白、李商隐并被称为“三李"。
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听读1.假如你穿越到晚唐,作为李凭演奏会的主持人打算怎样请李凭登场?主持人:“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人们的热情赞赏,她的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有请著名宫廷乐师李凭上台演奏。
2.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情感、轻重缓急。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李贺》教学设计(江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2)体味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人生境界。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深入剖析诗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背诵、心得体会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一、导入:听音乐导入课间时给学生放音乐《高山流水》放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好听在哪里?如果要用语言具体形容出来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描写音乐。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PPT展示)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听音朗诵:2、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⑴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
⑵注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由强→弱,从悲戚→欢快→冷清3、个人示范朗诵4、全班齐读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1、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随机抽查一位同学起来回答)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亦称古诗、古风。
“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
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你们认为李凭技艺怎样?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说说你们的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提示:可从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入手。
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品读过程中可自主设疑:例如:⑴、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
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⑵、“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五、鉴赏技法,总结提升1、鉴赏诗中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箜篌的文化 价值和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 多关注传统音乐文化。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背诵并默 写《李凭箜篌引》诗文;鼓励学生课 后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箜篌 的知识和故事。
宛转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
李贺以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 力,捕捉到了箜篌音乐的精髓, 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描写音乐的经
典之作。
箜篌的历史与特点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箜篌的音色悠扬宛转,可以抒发人们内心的深沉情感,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箜篌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包括弹、挑、滚、轮等多种手法,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音 乐风格和情感内涵。
学生活动
设计箜篌演奏实践、小组合作编曲等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 握箜篌演奏技能。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 析等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箜篌的演奏技巧和艺术魅力箜篌的历史、结构 、演奏技巧等内容,辅以图片、 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
提问互动
询问学生对箜篌的了解程 度,引导学生分享相关知 识或感受。
明确目标
告知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 ,即了解李凭的箜篌技艺 及其艺术价值。
知识讲解与演示
讲解箜篌历史与文化背景
01
介绍箜篌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分析《李凭箜篌引》诗文
02
逐句解读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箜篌演奏的描绘和情
02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01
李凭箜篌引的背景介绍
02
03
04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广西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李凭箜篌引》全诗。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6.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分析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6.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诗歌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解读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竞赛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竞赛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教案竞赛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书人生《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明确:白居易《琵琶行》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鉴赏、背诵A、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吴丝蜀桐张高秋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明确: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赏析第二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
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
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
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C、赏析第三节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写乐声由欢快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
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
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
承上启下。
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起来?明确: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妙处手法作用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
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D、探究问题思考一: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明确: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
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
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题思考二::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小结此诗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化成具体物象,使之可见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