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
◊赵玉峰孔伟艳
近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流动 人口不断增加,在流动方向和结构 上变化较大。按照“在流入地居 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 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流入 人口” (个别年份流动人口的年 龄限制在15-69岁)的流动人口 口径,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流 动人口动态监测(2010-2016 ) 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 法,对西部12省(市、区)数据 分析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流动 人口从方向上看,以乡一城流动 为主但逐步减少,省内跨市流动 增加,地区内部流动为主;从结 构上看,性别结构逐步优化,年 龄结构趋于老化.民族结构“汉 减少增”,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2015 53.75 46.25 1.16
表4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家庭成员状况(2012-2016年)
同住的家庭成员数
2012
2013
2014
1
25.92
28.17
25.98
2
20.39
19.66
19.6
3
30.32
29.43
30.61
4
17.7313
3.72
4.3
6
1.12
0.97
1.2
7
0.27
0.23
0.27
8
0.08
0.04
0.07
9
0.03
0.01
0.02
10
0.01
0.00
0.01
2015 20.34 23.44 31.24 18.37 4.76 1.46 0.29 0.07 0.01 0.01
(%) 2016 52.92 47.08 1.12
(%) 2016 10.38 13.21 37.86 28.07 7.36 2.44 0.5 0.13 0.04 0.02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一群体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地区和行业的流动人口数据,揭示其流动的规律性和差异性。
接着,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其教育水平、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以揭示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如文化适应、社会融入、权益保障等,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良性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总体而言,本文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定义与分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成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从其户籍所在地迁移至其他地区的人口。
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民族属性,即非汉族二是流动状态,即跨越了原有的居住地进行迁移。
(1)工作性流动:指因就业、创业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劳动力人口,他们通常在流入地寻找工作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
(2)学习性流动:指因接受教育、培训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主要是学生,他们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流动。
(3)生活性流动:指因家庭团聚、养老、就医等原因而产生的流动。
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动目的更多是出于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
(1)省际流动:指少数民族人口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
这种流动通常涉及较大的地理范围,流动人口的适应和融入问题较为突出。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西北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西北,习惯上仅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部大开发战略纳入了南方的广西和北方的内蒙古。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包括三省三区的广义的西北。
西北六省区都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除陕西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外,其他省区都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一西北各省区的民族人口及自治区域概况截至2004年,全国共有659个少数民族县(旗)(含市辖民族区和县级民族市),其中,包括广西(88个)和内蒙古(88个)在内的西部为597个,西北(含内蒙古88个)为230个。
西北六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大体情况是:陕西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万,无民族县。
其中,回族人口超过10万;满族、蒙古族、壮族和藏族超过千人;朝鲜族、苗族、侗族、土族、白族和锡伯族超过百人。
甘肃有少数民族44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50万,20个民族县。
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撤拉、哈萨克;东乡、保安、裕固族是甘肃特有民族。
宁夏是我国最大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200多万,占宁夏总人口的35%和全国回族人口的1/4以上,20个民族县;此外还有满、藏、蒙古、朝鲜、东乡等33个民族。
青海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25万,35个民族县,占全省总人口的43%。
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为世居少数民族。
其中,藏族约110万,回族约76万,土族约万,撒拉族约万,蒙古族约9万。
新疆有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150万,87个民族县。
其中,维吾尔族约830万,哈萨克族约135万,回族80万,柯尔克孜族17万,蒙古族万。
内蒙古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500万,88个民族县。
其中,蒙古族约400万,其他各少数民族约100万。
回族、满族在20万以上,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在两万以上,锡伯族、鄂伦春族在两千以上,不足千人的有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等。
西北民族地区人口与环境问题研究
高, 人 口资源容量压力大, 人 口文化素质不高, 人 口城镇化水平低,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人口 环境问题类
型多样、 地域差异大, 具有长期性和多重I } 生 的特征; 促进西北民族地 区人 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措璇。 是: 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 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格 局, 推动经济发畏方式转变。
平均增长率最高的新疆为2. 3 4 % 。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使得西北 民族地 区人 口增长过快, 给资源和生态环境带 来更大的压力。
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 对西北民族地 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 C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5 9 4 7 ( 2 0 1 3 ) 0 5 — 0 0 2 3 — 0 6
1 4 3 2 1 6 9
3 2 5
1பைடு நூலகம்4 5 2 1 3 2
青 海 5 1 8
宁夏 5 6 2
新疆 1 9 2 5
4 4 6
4 6 6
1 5 1 6
3 9 0
3 9 0
1 3 0 8
5 6
7 6
2 0 7
1 4 4 1 1 7 O 7 2
关 键词 : 西北 民族地 区; 人 口; 环境 ; 协 调发展
作者及单位 : 张广裕 , 四川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少数民族经济 ; 邓 玲, 四川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 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四川 成都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1 9 5 1 2 . 2 5
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
浅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其生产生活环境复杂,条件落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尤其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
由于文化与制度、生活习惯与传统经济生产方面的特殊地域性,牧民人口城镇化不可能也不可以重复东部地区农村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
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
标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城镇化;措施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人口城镇化问题的提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历史文化、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特殊。
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民人口相比较,无论是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还是从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牧区牧民人口保持原生态的东西比较多。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悄悄发生着重大变化,牧民人口城镇化的趋势明显增强。
但总体上,我国西部少数民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决定了牧区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缓慢这一现实,如何推进牧区牧民人口的城镇化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加上牧区草场荒漠化以及草场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日益脆弱,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牧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这直接影响了牧区牧民人口城镇化的推进。
另外,由于牧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使得发展牧区社会经济、提高其科学文化平比农业区难度越来越大。
加快城镇建设对于发展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变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生态环境重建和可持续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镇化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牧民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效益来评价其成果收益。
唐代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初探
康
喝盘陀 朱俱波
兵数
资料出处
备 注
《唐 会 要》卷 九 五、 且万 《旧唐书》卷一九八
《高昌传》
《新唐书》卷二二一 《西域传》上
《唐会要》卷九九
三千 同上
《新 唐 书 · 西 域 传》 载:“大城三十, 小堡 三百”。
一千
《新唐书》卷二二一 《西域传》上
三千 《唐会要》卷九九
《新 唐 书 · 西 域 传》 载: “胜兵二千人”。
俟利发等,
总百余万
回
户。
纥
万余人
五万
七千
九万
十万
三千以下
党
三十四万
项
羌
十余万
白兰羌 舂桑 白狗羌
凡二十万户
兵数
二十万 一万
资料出处
备 注
《旧唐书》卷一九九 《铁勒传》
贞观二年夷男所率 部落归附于突厥的 数字
《唐会要》卷九六 贞观四年时兵数
《太平寰宇记》卷 一九八 《唐会要》卷九八
《新唐书》卷二一七 《回鹘传》下记载帐 户六万, 兵万人。可 能有误。
口数
白狗羌
白兰羌
奴剌
万余人
兵数 一千 一万
资料出处
备 注
同上
同上
贞观六年与契 数 十万内属
《资治通鉴》卷一九 贞 观 二 十 一 年 十 月
奴剌啜匐俟友率其
八
所部内附人口
表中所列西北少数民族或部落主要根据《新唐书·西域传》、《旧唐书·西戎传》、 《唐会要》、《梁书》等有关史书的记载以及《辞海·民族分册》① 的分类。 按照《辞 海》的分类, 高昌、 昭武九姓中的史、 康两国、 焉耆、 疏勒、 龟兹、 于阗、 伊吾、 西 突厥、 沙陀、 东突厥、 骨利干、 薛延陀、 拔野古、 仆固、 同罗、 黠戛斯、 回纥、 党项 羌、 契 等均为西北少数民族或部落。 奚结、 思结、 多览葛、 斛薛虽然未被收入《民 族分册》, 但因其与仆固、同罗等均为西北地区的铁勒的一部分, 所以它们也应是西北 少数民族。 马、奴剌、喝盘陀及朱俱波虽在《辞海》中没有出现, 但仔细检诸史籍, 它们也应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新唐书·回鹘传》云: “又有 马者, 或曰弊 剌, 曰遏罗支, 直突厥之北, 距京师万四千里。 随水草, 然喜居山, 胜兵三万。”《资 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十月胡注云: “奴剌部落居吐谷浑、党项之间。”《新唐 书·西域传》记载, 朱俱波 “直于阗西千里, 葱岭北三百里”。 喝盘陀 “直朱俱波西, 南距悬度山, 北抵疏勒, 西护密”。既然突厥、党项、于阗都为西北少数民族, 那么在 突厥之北的 马、 邻近党项的奴剌及在于阗之西的朱俱波、 喝盘陀自然应为西北少数 民族部落。 吐谷浑和白兰羌在《辞海》中被列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按照它们早期 的活动范围, 这种划分是毫无疑问的, 但在唐代则未必准确。 我们知道, 吐谷浑的先 祖居于徒河青山 (今辽宁义县境内) , 西晋末其首领吐谷浑率领所部迁至今甘肃、青海 间。吐谷浑在鼎盛时期 (伏连筹时) , 其势力西达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 控制了鄯 善、 且末一带②, “其界东至垒 (叠) 川, 西邻于阗, 北接高昌, 东北通秦岭, 盖古之 流沙地焉”③。贞观九年 (635 年) , 其王伏允被唐将李靖击败后西奔到突伦碛 (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与于阗县之间)。伏允死后, 吐谷浑分成东西两部, 西部以鄯善 为中心, 由伏允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 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继位, 居伏俟城 (今青 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由此可见, 吐谷浑在唐代应为西北少数民族。唐朝史学家
近年来国内关于西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浅析
往 都 包 含 在 人 口 的 迁 移 之 中 , 内 学 者 立 足 于 国情 , 国
总 结 出流动人 口的一般标 准 为 : 籍未 发生 分离 、 户 空
间 距 离 的 位 移 以 及 流 入 地 与 流 出 地 之 间 相 对 时 间 内
I 了细 致 的 经 济 效 果 分 析 。 - 做
、
不 同学科 视 角 下 的研 究
二 、 乡 视 角 下 的研究 城
1从 农 村 视 角 出 发 进 行 的 研 究 . 全 国 流 动 人 口效 应 的 出 现 是 基 于 改 革 开 放 , 户
人 类 学 的 跨 学 科 交 叉 研 究 已 经 为 诸 多 学 者 所 接
其 流 动 带 有 明 显 的 宗 教 性 特 征 以及 分 析 了宗 教 在 促
进 流 动 中 的 作 用 与 影 响 ; 开 龙 在 流 动 人 口 的 城 市 窦 适 应 困境 中 运 用 人 类 学 的 方 法 论 原 理 进 行 研 究 有 《 北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大 都 市 适 应 困 境 的 人 类 学 西 分 析 》 李 金 n- 《 北 地 区 少 数 民 族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 -在 西 I 力 流 动 分 析 》 , 少 数 民 族 农 民2 的 流 动 从 经 济 学 中 对 1 2
及 心 理 因 素 探 析 》, 族 群 的 心 理 动 因 解 释 流 动 现 用
所 在 地 到 其 他 地 方 居 住 的 人 口 , 目前 尚 无 明 确 、 但 准
确 和 统 一 的 定 义 。学 者 总 结 , 内 这 一 领 域 的 研 究 国 起 步 较 晚 , 0年 代 初 中 国 学 者 才 开 始 对 流 动 人 口 进 9
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持续发展综述
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持续发展综述一、西北民族聚集区概况1•西北民族聚集区概况西北民族聚集区指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和陕西等省区,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
西北五省区除陕西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以外,其他省区都属于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五省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万,约占西北总人口的%。
2.西北民族聚集区社会经济现状(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北民族聚集区深居我国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深加工能力差,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低,导致了聚集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人均GDP 除新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陕、甘、青、宁四省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除新疆自治区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人以外,其余四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动力远低于全国1,万kw的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也普遍较低,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民生活水平低西北民族聚集区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见表1)。
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除新疆外,陕、甘、青、宁四省区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只能达到全国水平的80%、%、%、%。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评价指标,西北民族聚集区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自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西北民族聚集区人口生活在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的比重较大。
在我国西北民族聚集区,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与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
严重污染的地区包括黄河干流、渭河干流、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的21个城市(地区)所在的主要河段,有的水质状况已属于Ⅴ类或劣于Ⅴ类,不能达到农业灌溉用水的一般标准,有的河段已经变成了黑臭状态。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背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相对较高,人口规模也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例如人口贫困、落后、老龄化等,特别是疫情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问题人口贫困少数民族人口中,贫困程度相对较高,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生态环境恶劣•地域交通不便•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市场不稳定这些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活质量较差。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老龄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缺失•养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老龄化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措施的力度,确保老年人在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安全保障。
教育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质量较低•职业教育推广不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还需要以现代化的理念来提供优质的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贫困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资金、人才支持、改进农田基础设施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另外,逐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核心。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流动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中,西北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结构多元化。
过去,西北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农村劳动力、建筑工人等传统劳动岗位,但现在随着工业、服务业、高科技等行业的发展,人们选择就业岗位更加多元化,不再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
二、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西北地区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高。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可以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智力和技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三、家庭构成变化。
很多西北地区的流动人口选择自己的家庭随同移居,或将孩子留在原居地,与家人的相处变得更加困难。
因而,新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
这些新特点也对西北地区产生了很多影响:
一、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流动人口成为推动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助力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
二、对流动人口自身的影响。
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和就业的竞争也不断升级,对流动人口的压力更大。
因而,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的困难和心理问题。
三、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
流动人口的存在和增加也使得当地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加大了国家政策推广的难度。
总的来说,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更要积极破解挑战,利用机遇,在各方面加强管理和支持。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_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_马振林
— 50 —
层面的融入展开讨论。
(85.4%)、“品质优秀”(62.0%)、“志趣相投”(45.2%),排在后
(一)社会交往
两位的分别是“出身良好”(7.8%)、“收入可观”(9.3%)。这一
据社会调查统计:在与当地人的交往程度上,46.9%的人 结果表明,目前西北少数民族流动青年择偶时已不再把收入、
配偶。主要包括包办婚姻、自主婚姻、媒介婚姻等几种形式,即 各民族人民是否共同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应当重点抓好以
“父母包办”、“别人介绍”、“自己认识”等。
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总共 1 925 名被调查者中,660 人属于已婚,其中有
(一)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功能与作用
656 人回答了有关配偶的问题。资料显示:发现没有外出打工
数 据 显 示 , 总 计 排 在 前 三 位 的 分 别 是 :“ 本 族 信 仰 ” 心,有着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实际
— 51 —
生活中,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和老领导为协调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所以,民族工作部门要加强 与他们的联系,同他们搞好关系,广泛地经常地倾听他们的意
表示愿意与兰州人交往(92.5%),这是由于交往愿望因受各 (12.6%)、“外出逛街”(5.6%)、“看电视”(2.2%)、“读书看报”
种因素的阻碍而难以顺利实现。同时,调查显示有接近半数的 (2.0%)等。当问及原因时,他们的回答依次是“宗教习俗决定
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的亲戚或者家人不在兰州,从而在平 自己必须做礼拜”(26%),“经济收入的限制与制约”(23%)、
他们构建一种在择业、生活和心理上处于困难时得到一定援 动比较单一、贫乏,由于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丰富多样。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片土地,包括流动人口。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城镇化程度加速、流动范围扩大、职业分布日益广泛、观念和文化交流增多等等。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很多地方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这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选择前往城市工作,这些人常常是高学历、高技能且年轻化的群体。
流动范围的扩大也是流动人口的新特点之一。
许多西北地区的人移居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去到了东南沿海城市。
这些人面临的挑战和难点也更多,需要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而且离家族和亲人的距离更远,精神压力也更大。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职业分布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农民工、建筑工人,到新兴行业的服务工作、互联网企业等等。
相比与中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创业者和企业家增加很快,这种趋势也促进了职业分布的日益广泛。
观念和文化的交流也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
人们意识到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存在和价值,从而改变了对自身的想法和价值观念。
同时,流动人口也把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带到了外地,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这也有助于促进交流、增进大家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各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在未来更加凸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边疆地区侨情概况
西部边疆地区侨情概况一、西部边疆地区侨情概况我国的西部边疆省区从北到南主要有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
下面我们将对各省区的侨情进行简要分析。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目前,在国外定居的新疆籍华侨华人约 100 万左右,大多定居在西亚、中亚地区,他们中大部分人已取得居住国国籍。
具体来看 , 新疆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 ,其次是沙特、土耳其、蒙古和巴基斯坦,在澳大利亚、西欧及中东的其他一些国家其中也有少量分布。
新疆籍华侨华人以少数民族居多约占90以上其中又以维吾尔族最多人数 40 多万主要分布在沙特、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叙利亚、科威特、还有少数分布在蒙古、阿曼及西欧一些国家。
其次是哈萨克族人数近40 万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蒙古。
回族华侨华人约 10 万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沙特。
西藏的主要民族是藏族。
在海外, 邻近西藏的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和巴基斯坦 , 以及加拿大、英国等一些欧美国家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居住。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00 年,估计境外藏胞共约15万人。
其中, 印度11万、尼泊尔3万、瑞士0.4—0.5万、美国数千。
欧美地区的藏胞在经济上对达赖集团依赖性不强 ,他们大多游离于达赖集团控制之外。
印度的藏胞则绝大多数处在达赖集团逐级严格管制下,他们60%生活在聚集区, 40%散居。
聚集区和主要散居区由达赖集团伪内政部派员负责管理。
藏胞与印度社会基本处于隔绝或半隔绝状态,生活环境不佳,社会地位低下。
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地位仅次于广东和福建。
广西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共有200 多万人, 分布在五大洲的 86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以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为多。
近20多年来,欧美地区的广西籍华侨正在激增。
广西区内还有归侨18万人,侨眷属共有100 多万人。
广西侨情的一个重要特除汉族之外, 桂籍的华侨华人还有壮族、苗族、瑶族和回族等。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涉及人口数量较少、增长不稳定等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生育率下降、移民流失等。
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诸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举措。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人口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的融合发展。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政府合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未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趋势也将逐渐向好。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对策措施、保护、发展、融合、总结、趋势。
1. 引言1.1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及对策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不稳定,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少数民族人口保护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融合发展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的问题,推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稳定增长。
展望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达到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共同发展的目标。
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相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的现状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远远低于汉族人口数量。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些民族甚至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
一些小型民族只有几千人左右,甚至更少。
这种人口数量较少的情况给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也导致了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相对较低。
由于人口规模小,少数民族在各种机构和行业中的代表性较低,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
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还可能导致其文化传承和发展受到威胁。
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传统等文化元素因为人口数量较少,容易被汉族文化冲击和同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西北劳动力流向
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缓慢的原因(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市场参与程度,进而影响农民的转移和流动,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青年几乎不会再从事直接农业生产。
尽管国家采取各种倾斜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整体而言相对较低,在农村,表现更为突出。
如,新疆全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7.2%、小学程度的占42.8%、初中程度的占40.8%、高中程度的占6.6%、中专及以上程度的占2.5%。
(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与内地大部分地区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制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如,新疆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3%,在教育水平统计数字的背后,还存在因实行民族语言教学而带来的在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与汉族学生的差别。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南部新疆农村地区,有很多初中、高中毕业的民族青年的汉语交际能力较差,他们去外地打工会遇到语言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
(三)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从地理区位讲,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都较为偏僻,距内地路途远等原因限制了农民大规模去内地打工,流动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在本地域内,特别是到小城镇就地安置和转化。
而且,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城市少,且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相对较远,如,新疆除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外,其他地区的城市都散布在广大的地域中,使城市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制约。
二、外地劳动力流入新疆农业部门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沿边开放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引致的产业流动,使新疆出现较大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对流动人口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目前,新疆棉花主产区几乎都大量雇佣外地劳动力,新疆各地和生产建设兵团每年雇佣至少60万拾花工,这相当于新疆农村劳动方总数15%左右;在新疆牧区,每户牧民承包的草场面积少则百十亩,多则四五百亩,为了充分利用草场,不少牧民雇佣内地农民帮助他们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2000字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2000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新特点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利化和信息的开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规模大、多元化明显。
西部的流动人口总量占全国比重较大,从入境人口看,西部与西南地区有明显的差异,而西部则多以异族移民组成。
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内部流动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比如,由于地形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内部出入边境的流动也增加了;另外,聚落间的流动也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传统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
其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的流向复杂和多变。
以沿西北边境的流动人口为例,他们在“蒙—青—内蒙古”等地方生活,形成了“流动三角形”。
而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内部,由于当地职业就业、生活环境和宗教、宗族文化的驱使,流动人口的流向更加复杂多变,呈复杂的分布状态。
再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性质和生活状态的变化。
多年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不佳,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
而现在,随着流动人口的越来越多,且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做出了艰难的奋斗,他们的收入状况也得到了改善,生活状态也有了很大改观。
最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流动人口的迁徙可能会对当地社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比如大量流动人口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而且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恶化,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不便。
另外,流动人口的迁徙可能对当地的文化、宗教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局部传统社会文化的交融,也可能会给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变化。
总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在近几年有了新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必将对该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国家政策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流动人口,把流动人口带入社会合法性。
最新-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持续发展综述 精品
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持续发展综述一、西北民族聚集区概况1•西北民族聚集区概况西北民族聚集区指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和陕西等省区,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345。
西北五省区除陕西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以外,其他省区都属于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五省区内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7682万,约占西北总人口的321。
2西北民族聚集区社会经济现状1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北民族聚集区深居我国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
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深加工能力差,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低,导致了聚集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人均除新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陕、甘、青、宁四省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66、5519、7603、7079。
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除新疆自治区社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万元人以外,其余四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动力远低于全国1,77975万的平均水平,劳动生产率也普遍较低,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民生活水平低西北民族聚集区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见表1。
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除新疆外,陕、甘、青、宁四省区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只能达到全国水平的80、7853、8540、8088。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评价指标,西北民族聚集区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自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西北民族聚集区人口生活在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的比重较大。
在我国西北民族聚集区,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与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791。
严重污染的地区包括黄河干流、渭河干流、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的21个城市地区所在的主要河段,有的水质状况已属于Ⅴ类或劣于Ⅴ类,不能达到农业灌溉用水的一般标准,有的河段已经变成了黑臭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及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他们往往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生活和发展机会而离开家乡,迁徙到相对富裕的地区。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抛弃了传统的农耕生活,选择了流动生活。
他们通过流动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据统计,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
二、流动人口的结构和特点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从原来的以男性为主的流动人口,逐渐转变为男女比例趋于平衡的情况。
其次,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外地工作。
再次,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三、流动人口就业形势的变化
以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从事一些体力活和低技术工种。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从事农工和建筑工的比例有所减少,而服务业、制造业、 IT行业等蓬勃发展的领域吸引
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
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1.经济发展的推动:流动人口的增加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们通过劳务输出,提升了家乡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供给。
2.文化交流的推进: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与外地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
流动人口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方式,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3.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使得西北少数民族地
区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导致了人口减少,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加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挑战。
4.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流动人口的外出,导致了西北少数民
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导致当地的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这给社会保障和医疗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总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结构和特点的变化、就业形势的改变等方面。
虽然流动人口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资源、环境压力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