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简史范围: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近代美术复习重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分值大概分布:1.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110分2.绘画理论:10分3.工艺(玉器艺术、陶瓷艺术、染织)10分4.书法艺术:5分5.雕塑(秦汉美术、佛教艺术)15分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第一章史前美术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重要彩陶类型★★★★★1.仰韶文化彩陶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2.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3.黑陶工艺三、重要雕刻★★1.玉器:C形龙2.陶雕:女神塑像四、岩画第二章先秦美术一、青铜器艺术★★★★★1.青铜器的分类及代表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伯矩鬲[lì]、毛公鼎春秋:立鹤方壶战国: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2.青铜器纹饰兽面纹(饕餮纹)2.青铜器上的铭文铭文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
到商代晚期,出现了长达数十字的铭文,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二、绘画艺术★★帛画:《人物龙凤》《人物御龙》第二编秦汉美术一、秦汉美术的主要类型★★★★★(厚葬)1.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2.帛画3.画像石、画像砖4.雕塑(守灵)二、秦汉绘画的主要特征(简单了解)1.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2.题材广泛地采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单线勾勒三、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代表:秦都咸阳宫壁画残片;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四、帛画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轪[dài]侯妻帛画》——T字形,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五、画像石、画像砖1.用途2.特点六、雕塑(简答题)1.秦汉特点、异同⑴塑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一、选择、判断、填空1、庄子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的概念的讨论,以及对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2、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等概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3、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
4、中国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是郭熙建立的,代表作是?林泉高致?。
5、魏晋南北朝艺术这种“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6、明清园林美学明清园林美学,重意境,强调“境生于象外〞,即境不仅有象,不仅有景,而且还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境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的交织。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以下两点:①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②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7、涤除玄鉴涤除,就是洗垢除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
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洁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关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的命题包含两层含义:①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②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三、简答8、孔子的“兴、观、群、怨〞孔子,春秋时期儒学家。
美作为一种精神愉悦,她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学说。
〔1〕兴,即感发意志,托物兴辞。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精神感动发奋,这和诗歌的审美形象是分不开的。
〔2〕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观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观志。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之志、。
〔3〕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4〕怨,即怨而不怒。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家们提出的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具体如下:〔1〕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过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美学--考研《中国美学史》(含《华夏美学》)考题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问答题:1.老子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请解释此话的意思,并简析其中观点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2004、2010)1)涤除:洗除垢尘,即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览:观照。
玄:道。
疵:缺点、毛病,即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
意思是: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实现对道的观照,能消除不合乎道的观念、行为吗? 2)其中“涤除玄览”的观点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对虚静的认识论有所继承和发挥。
管子学派和荀子讲的“虚一而静”。
庄子把这个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涤除玄览”被直接引到文学艺术领域。
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命题。
“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味象”的实质在于“观道”。
正好和老子命题相对应。
之后,陆机在《文赋》开头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意思指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的本体和生命。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五脏,澡雪精神。
强调虚静对文学构思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以后,刘禹锡诗:虚而万景入。
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郭熙称审美心胸为“林泉之心”。
由此可见,审美心胸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其最早源头可追溯至老子“涤除玄览”的命题。
2.《老子》第三十五章云:“道之于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这段中老子提出了一个美学范畴:“味”。
这个范畴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007、2008、2011)1)味指听别人说话的味道,这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是一条审美标准,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
2)晋代陶潜、唐代王维在创作中,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以及宋代梅尧臣、苏轼等人在创作和理论中,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恬淡”的思想,从而在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1、美学的历史:“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
西方的美学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注意一下康德、布诺等主要的美学家及代表作)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2、宗白华和朱光潜的美学贡献:特点: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结合的趋势。
朱光潜:总体上说是传统的认识论模式,即主客二分的模式,但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时,常突破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趋向于“天人合一”的模式,他提出美在“意象”,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谈美》、《文艺心理学》;宗白华:(1)、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分属两大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他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也就是意象世界;(2)、对中西美学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而且他认为这种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中国学者在实现中西美学融合的道理上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别人不能替代的贡献,他也指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是什么:狭义的美:是我们在审美范畴里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超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美学复习资料ccc

美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中国美学真正的起点是老子。
2、西方主客二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天人合一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中国主张主客体合二为一的是朱光潜。
3、美感的特性:无功用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愉悦性。
4、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社会性,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因素是最根本、最长远作用的因素。
5、人物美属于社会美。
6、艺术美的本体就是美(广义的美)。
从本体的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就是美。
6、艺术作品的层次:①材料层②形式层③意蕴层7、“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8、技术美的本质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9、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的概括和结晶。
10、中国美学中有一对和崇高与优美十分类似的范畴,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壮美与优美)中国美学的壮美与优美都源于《易传》。
崇高的源头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优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崇高的核心意象是追求无限。
11、研究悲剧最有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以《俄狄浦斯王》为例)、黑格尔(两种片面的理想冲突,以《安提戈涅》为例、足采(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本质上是酒神精神,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悲剧的诞生》)。
12、悲剧是与古希腊人的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命运是悲剧意想世界的意蕴的核心。
13、当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支配的力量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他来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悲剧。
14、悲剧的美感包括:怜悯、恐惧、振奋。
15、丑的特点是不和谐。
16、日本诗人松尾芭蕉俳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波荡响。
”表现的是作为审美形态的“空灵”。
17、“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忐,“空灵”是一种“静趣”18、西方最早成体系提出美育观点的是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中国美学史最终笔记

中国美学史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思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2015简答题考题】老子又称大道为“大象”,他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概括“道”的形象特点,并指出“道”既是“无”,又是“有”,是“无”、“有”二者的统一,也即是说“道”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在美学上的重要启迪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讲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有点类似宗教境界,但不是宗教境界。
与此同时,他又指出,最高的美应该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它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他无限伟大却不见其形象,无限动听却不闻其声音。
这样一种美需要用心灵直接去领悟。
也就是说这种境界不是理智所能把握的对象,也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对象,而是理性直觉或者说悟性所把握的对象。
第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推崇的艺术范畴——“意象”说、“意境”说的哲学基础。
另外,“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所描绘的那种“惟恍惟惚”的氛围,也是与艺术形象相通的。
第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是“无”,但它是由“有”升华、转化而来的;是“大”,但它是由“小”积累而来的;是“朴”,但是由“华”锻造而来的;是“拙”,但是由“巧”转化而来的。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对“道”的静态的描绘。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16名解考题预测】老子在许多地方对“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他在这里所揭露批判的“美言”就是漂亮的谎话,他本是伪,因为用漂亮的外衣装裹,而能让人上当受骗。
老子并不是一般地反对美,而只是反对充当漂亮外衣的虚伪的“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已经把美当作形式来使用了。
他把美看作是形式,应该说在先秦具有积极意义,美本具有很强的形式意义。
美之独立主要是形式上的独立。
从老子的言论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比较地注重形式美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就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就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就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 客观(蔡仪) 主客统一(朱光潜) 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与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她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就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编中国古代美术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美术1. 美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2. 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 名词解释:黑陶彩陶岩画4. 作品分析: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红山文化玉龙舞蹈纹彩陶盆第二章先秦时期美术1. 为什么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2. 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
3. 战国青铜器的装饰风格特色是什么?4. 什么是甲骨文和金文?5. 作品分析:司母戊鼎立鹤方壶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第三章秦汉时期美术1. 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2. 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3. 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
5. 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6. 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7. 秦汉书法发展中的书风演变过程及重要碑刻。
8. 作品分析:武氏祠画像石马踏匈奴长信宫灯说唱俑马踏飞燕张迁碑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1. 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2.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历史贡献是什么?3. 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4. 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5. 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上有何意义?6.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7. 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8. 简要介绍十六国至北朝中国三大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
9. 简述陵墓雕塑的演变、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品。
10. 作品分析: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七贤图砖画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美术1. 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征。
2. 举出唐代有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
3. 唐代鞍马画的代表作品分析4. 举例说明张萱与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貌。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复习填空1:1.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战国帛画是《人物御龙帛画》和 (一幅是1949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风帛画》,另一幅是1973年在长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人物御龙图》。
)2.麦积山石窟位于哪个省 (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3.郎世宁的国籍是 (意大利籍画家)4.“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之论出自何人(李方膺合肥五柳轩《潇湘风竹图》)5.在中国首次提出“六法”论的是何人 (六朝的南齐时代谢赫)6.画史记载李思训父子创造了何种皴法 (简单皴法)7.最早提出山水画“畅神说”的是何人 (顾恺之)8.敦煌莫高窟现存多少平方米壁画 (45000平方米)9.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是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古阳洞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10.四川乐山大佛通高多少米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耳长7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11.宋代两部绘画通史著作是《图画见闻志》和 (<<宣和画谱>>)12.明代有一位出身金银手饰工匠的著名画家是(?)13.在元四家中以草书题款的是 (吴镇)14.欧洲圣像油画何时传入中国 (16世纪)15.元代画梅花的画家中自称是“南派”的是 (王冕)16.元王绎有一部专谈肖像画的书是 (写像秘籍)17“以形写神”说出自何人 (顾恺之)18.清初有一位加入天主教的著名画家是 (吴历)19.山西晋城玉皇庙彩塑属于哪个时代 (宋代)20.寒雀图的作者是 (崔白)21.元代以泼墨法作梅花的代表画家是 (王冕)22.明吴门四家中哪位画家因科场舞弊案蹲过监狱(唐伯虎)23.在中国绘画史上谁最早提出“山水有三远” (郭熙)填空21.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_黄河_流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美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人物、作品及言论和著作中: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虚实有无的统一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空明的心境。
中国描述移情现象的第一人。
(《庄子•秋水》)“物我同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道存在于万事万物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政治家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王国维、《人间词话》(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
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
《去毒篇》一文便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宗白华、《美学散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是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世界。
“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谈美书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境界是直觉的产物,是每个人独特的创造。
“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
《文艺心理学》:“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
”“心理距离说”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丰子恺、“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中国美学史考题

中国美学史考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中国美学史考题:
1. 简述中国古代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讨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作品。
3. 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点和影响。
4. 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原则和风格。
5. 解释中国古代音乐的美学观念和演奏技巧。
6. 讨论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和意境创造。
7. 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美学理念和表演艺术。
8. 探讨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表现和审美价值。
9. 分析中国古代舞蹈的美学思想和动作表达。
10. 解释中国古代书法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示例题目,具体的题目可能会根据教授或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建议您参考教材和课堂讲义,以及与教授交流,了解具体的考纲和考试要求。
中国美学史共36页文档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 CocoCh a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 杰纳勒 尔·乔治 ·S·巴 顿
清曲词诗赋经代明唐晋汉秦期
·
小
朴理佛玄经诸经
说
楚学学学学学子典
辞
时
代
三,中国艺术史举要
··
宫明明宋昭汉六汉战青彩
室清清元陵唐朝画国铜陶
建山山六书绘像漆器
园筑水水骏法画砖器
林艺
艺
民术
术
居
四,文献与方法
• 传统学术的基本文献范围 • 文献的重叠与交互说明 • 文本文献与作品文献 • 传统的文献解读方法 • 现代方法论 • 哲学与美学的方法论
艺范审普美美实经体本文哲
术畴美遍感 践验验体艺学
与与中性
论论论论美美
艺判的与
美美美美学学
术断意形
学学学学
品形义式
式
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 • 哲学人类学基础 • 形上学与宗教 • 理证与体认 • 三教格局 • 经典与学术史
• 中国美学 • 与中国哲学同源 • 以哲学为解释基础 • 体认与表现 • 艺术传统 • 作品史
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
• 中国美学 • 从观念到艺术 • 哲学解释 • 理论合理性标准 • 侧重与哲学的关联 • 精神的历史 • 哲学学科
• 中国文论 • 从艺术到观念 • 初步的理论形态 • 作品合理性标准 • 与哲学的距离稍远 • 思想的历史 • 文学学科
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资料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畴和最高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美的产生第一节从石器造型的演变上看美的产生1.北京周口店人的打制石器——实用2.西山许家窑人的石球—实用兼审美3.山顶洞人饰品—审美需要的发展第二节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1.石岭下类型罐(距今约5500年)2.马家窑尖底瓶——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3.大汶口兽形器——充满了想象和创造的喜悦4.半坡遗址陶器,图案中的对称、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等,体现了整体和谐效果。
第三节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1.“羊大为美”。
2.“舞人为美”。
美产生的结论:1.美产生于人类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先于审美。
3.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实践中主体与客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实践中创造了美,另一方面在美的创造中又进一步提高了人的审美能力。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动物只有性感,没有美感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学史上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可分为三大派,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
一、客观派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研究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自身某种属性或关系,否认美的主观性。
二、主观派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探求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绝对精神、主观意识,否认美啊的客观性。
三、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既不全在客观事物,也不全由人的心灵产生,而在于审美主体同审美对象之间所发生的审美关系之中,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本质的初步界定美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成的感人形象。
客体审美属性——客观性主体审美能力——主观性审美活动——主客观统一性1.美的生成来源于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指客体使主体获得情感愉悦的属性。
1.宜人的质感(色彩、形状、声音)2.动人的品质(移情、比德、愉悦)3.感人的形式(整齐、对称、和谐)2.美的生成取决于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
3.美的生成立足于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临时结成的关系,离开了审美活动,也就不存在审美主客体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题库pdf重点知识本资料选自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才聪学习网覆盖了全国500多所院校考研专业课、1100多种经典教材、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类型包括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
今天开通网站会员(点此开通,只需28元/月,68元/三个月),就能享受全网站资料任意下载。
(下面是试看部分精选内容:)1.简述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案】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表现为:(1)现实丑与艺术丑的联系1艺术丑是对现实丑的描写艺术丑是艺术美的重要类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
艺术丑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的反映。
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丑的肯定,另一类是对现实丑的否定。
其中,对丑的肯定经历了由肯定其威力巨大到肯定其个性伟大的转变;对丑的否定则经历了由否定其外在形象的丑,到否定其内在的恶,再到否定其本质的假的转变。
2现实丑是艺术审美批判的基础由于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美与丑也可以互相转化。
自然丑、生活丑经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愉悦之感。
当它转化为艺术之后它的背后就隐藏着艺术家对美的歌颂与揭示。
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
抑恶扬善是艺术美的道德准则,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塑造艺术丑。
(2)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区别1现实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才能称为艺术丑。
2艺术中的丑可以使美个性化,可以使善回归;现实丑虽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负面的,但对人的意义却并不是仅限干负面影响。
自然界的丑更能刺激人类的感官系统,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与陌生感,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社会生活中的丑则更具独特性、深刻性,也更富人文价值。
网当现实丑通讨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丑的时候,它就典刑化了。
这种艺术典刑,并不是对丑的饭歌或器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嗍弄与否定。
这种否定可以传人们追求美的原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判断、填空
1、庄子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的概念的讨论,以及对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讨论。
2、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等概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3、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
4、中国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是郭熙建立的,代表作是《林泉高致》。
5、魏晋南北朝艺术这种“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
6、明清园林美学
明清园林美学,重意境,强调“境生于象外”,即境不仅有象,不仅有景,而且还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境不仅要有形,而且要有影,要有形影声光的交织。
为了创造园林的意境,为了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①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
②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
7、涤除玄鉴
涤除,就是洗垢除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
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关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的命题包含两层含义:
①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②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三、简答
8、孔子的“兴、观、群、怨”
孔子,春秋时期儒学家。
美作为一种精神愉悦,她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学说。
(1)兴,即感发意志,托物兴辞。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精神感动奋发,这和诗歌的审美形象是分不开的。
(2)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也就是说,诗歌的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观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观志。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之志、。
(3)群,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4)怨,即怨而不怒。
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态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家们提出的美学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具体如下:(1)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过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
(2)概括当时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
(3)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自己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得意忘象、声无哀乐、写照传神、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
10、元气论
由东汉时期的儒学家王充提出。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天地万物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因为她们各自秉承的元气厚薄精粗不同。
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秉承元气而生,只是人所秉承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也正因如此,人所秉承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
王充的元气论是和当时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他反对将道德属性强加于天地,反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天道自然。
11、刘勰论“神思”的主要内容
刘勰,魏晋时期美学家。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
所谓神思,就是艺术想象活动。
具体有如下几点:
(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
(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
(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外物的感兴。
(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
(5)每个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
四、论述
12、以具体的美学家及美术作品论述“逸品”的内涵。
“逸品”一词最早出现在品评茶艺,《梁书》曾记载“帝六艺备贤,棋登逸品”。
但是,以“逸”字品评文艺却有着较早的渊源。
受玄学的影响,魏晋以来的士人追求一种顺天应人,逍遥不拘的生活,这反映在审美上,则欣赏一种逍遥、不拘、幽隐、秀丽地美,这都是“逸”的题中之义。
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逸品在唐朝时才被引入书画领域。
唐代的李嗣真首次将“逸”作为品第来评价艺术造诣,其在《书后品》中将书法分为十等,逸品最早,下下品最次。
就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逸品的最好写照。
其后,唐代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神品最高,逸品最次。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景玄并鄙夷逸品,反而有点像将逸品单独拿出来叙述一般,“逸品者,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也就是说,这些作品都洒脱自如,不拘一格,自有一股气韵流溢其间。
重新调整“逸、神、妙、能”四品地位,将“逸品”一跃升为至高境界的,
是北宋的黄休复,他在《益州名画录》内开门见山地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
”四品在他看来,是不断超越的:
所谓能格,即指画家技法熟练,能将艺术对象精细描绘,形象生动。
所谓妙格,则远不止如此,这个境界地艺术家们,就像庖丁解牛一般,已不受技巧的限制,达到“自心付手、曲尽玄微”的水平。
所谓神格,“天机高远,思于神合,创意立体,秒合化权”,就如庄子所说那样,“以神合天”,主体进入“物化”之境,与对象合一,充分展现出物象的精神气韵。
所谓逸品,那就不再是技法的超越,也不是仅仅强调传神,而是更留心的写意,是“以形写神”到“以神写趣”的转变。
这时的艺术家们,以不屑于称量规矩,而是摆脱种种甜熟的艺术形式,自辟蹊径了。
黄休复以后,只列“神、妙、能”三品,再无逸品。
但两宋时期对逸品的崇拜,却在文人士大夫的画论、画史中得以发扬,两宋的逸品,更重视文人气质和文人意趣,极力追求诗画合一,平淡天真,展现个人的审美意趣。
元代是逸品画盛行的时代,这时的逸气说,得以在理论上得到深化。
倪瓒在《题自画墨竹》中说,自己绘画仅仅为了“写胸中之逸气”。
至元代以后,中国的文人画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徐渭的怪,郑板桥的痴,八大山人的狂,足以代表当时的风范,而逸品的内涵也没有以前那么深远,自不在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