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浣溪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苏轼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能够赏析词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如何从诗词的意象和语言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浣溪沙》,看看词人在春天里有着怎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这首词的作者是晏殊,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的词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悠闲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讲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的含义。
5、赏析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6、体会情感(1)小组讨论: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学设计优秀6篇浣溪沙篇一一、学习目标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可奈何:不得已。
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
徘徊:来回走。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通过对词作品的内容、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艺术特点,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浣溪沙》,理解词中的意象、意境,把握词的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词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殊词作中的忧愁、思念之情,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作品中的意象、意境理解和把握;词的韵律特点分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浣溪沙》,体会词人的情感;分析词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浣溪沙》,感受词的韵律美,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词作品的内容、情感、意象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分析:小组合作,分析词的韵律特点,讨论词作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讲解如何鉴赏词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词作品鉴赏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 内容:词人:晏殊意象:落花、夕阳、故人、离愁韵律特点:上片四句、下片四句,共八句,平仄韵脚交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作品的理解。
意象:落花、夕阳、故人、离愁理解:《浣溪沙》通过描绘落花、夕阳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词作品的理解程度。
《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词牌名、词的句式、押韵等。
2、引导学生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一种文学体裁叫做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浣溪沙》。
”(二)了解词的基本知识1、介绍词的概念和特点,如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词通常分为上阕和下阕等。
2、以《浣溪沙》为例,讲解词的句式、押韵等方面的知识。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四)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五)理解词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
(六)赏析词的意境和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探讨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悲伤、感慨还是豁达?(七)探究词中的人生哲理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一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八)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词人的《浣溪沙》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2、要求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九)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知识、《浣溪沙》的词意、意境、情感和哲理。
《浣溪沙》教案(15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
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
《浣溪沙》教案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歌内容及其意义。
2. 《浣溪沙》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浣溪沙》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制作相关课件,展示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3.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浣溪沙》的诗歌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浣溪沙》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主题思想的内涵。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
7. 课后拓展(1)推荐相关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2)组织诗词比赛,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韵律、格式,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
2.鉴赏《浣溪沙》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古诗词创作方法,创作一首具有个人特色的《浣溪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浣溪沙》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2.创作练习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浣溪沙》。
-学生互相评价、修改,提高创作水平。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重点知识。
2.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3.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理解诗的节奏、韵律和格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浣溪沙”、“漫”、“倚”等,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3.分析《浣溪沙》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5.诗词鉴赏分享:组织一次课后诗词鉴赏分享活动,要求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其意境、艺术特色等。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书籍,如《唐诗鉴赏辞典》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材简介:《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教学步骤:一、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
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三、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晏殊《浣溪沙》教案设计
晏殊《浣溪沙》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浣溪沙》全文,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掌握宋代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浣溪沙》的意象、意境,感悟词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中提炼出意象,理解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5分钟)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晏殊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意打下基础。
(5分钟)3. 诗词朗诵:教师示范朗诵《浣溪沙》,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5分钟)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意象,如“落花”、“夕阳”等,分析其寓意,感悟词人的情感。
(10分钟)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鉴赏题,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讲解答题技巧。
(15分钟)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词的意象、意境,巩固所学知识。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2. 作者:晏殊3. 意象:落花、夕阳等4. 情感:抒发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词人的情感,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
《浣溪沙》描绘了落花满地、夕阳西下的景象,词人借此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词中以落花、夕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令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哀愁。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意象、意境的理解,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宋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1.通过诗词朗诵、分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提高理解能力。
6.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个别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7.激励评价,增强信心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珍惜友情。
3.学习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倡导文明礼貌、和谐共处的社会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浣溪沙》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深奥的内容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此外,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存在恐惧心理,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语文之美。
1.诗词默写:让学生默写《浣溪沙》,检查他们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浣溪沙》。
(2)理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诗人心境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境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思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中的哲理,引导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浣溪沙》。
2. 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鉴赏心得,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词背诵《浣溪沙》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了解《浣溪沙》的作者、背景、题材;掌握诗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及诗歌大意;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手法和风格。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与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古诗词背诵《浣溪沙》,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和背诵基础。但在具体学情上,还存在以下差异:
1.知识层面: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诗歌手法、意象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2.能力层面: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熟练背诵,而有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与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2.分析意象: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取关键意象,如“落花”、“溪水”等,分析它们在诗词中的作用,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描绘美景。
3.讲解手法:讲解《浣溪沙》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手法表达情感的。
4.体会风格: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浣溪沙》的风格特点,如清新、明快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古诗词素养。
4.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其他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浣溪沙》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4.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首与《浣溪沙》主题相近的古诗词,了解其作者、背景和题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024年最新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案设计晏殊
2024年最新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案设计晏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晏殊的《浣溪沙》,教学内容为教材第四章《宋词欣赏》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浣溪沙》的词牌、韵律、意境进行分析,探讨晏殊的词风及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了解宋词的韵律美;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晏殊词风与其他词人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晏殊的词风及艺术特点,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品味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晏殊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
3. 诗词鉴赏:a. 学生自读《浣溪沙》,感受词的意境;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燕子”、“梨花”等;c. 讲解晏殊的艺术特点,如清丽脱俗、含蓄委婉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结构,讲解词的平仄、对仗等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浣溪沙》,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浣溪沙》的情感表达,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浣溪沙》教案设计2. 内容:a. 词牌特点:平仄、对仗、韵律;b. 意象:燕子、梨花、杨柳;c. 情感:离愁、思念、哀怨;d. 晏殊词风:清丽脱俗、含蓄委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浣溪沙》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意象、情感、词风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如《临江仙》、《鹧鸪天》等,进一步了解晏殊的词风。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社团,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诗词鉴赏环节;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
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
“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
“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
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
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
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