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_论加里_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_误读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31

作者简介:胡安江(1972-),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

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

3

———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

胡安江

(四川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0031)

摘 要:加里・斯奈德在立足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寒山诗进行了创造性“误读”,从而使寒山诗在旅行至东道国后获得了合法身份并一跃成为其文学体系中的经典。而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又进一步强化了译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寒山诗;文本旅行;变异;创造性误读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5)0620063206

Textua l Travel and Tran sl a ti ona l D ev i a ti on

—On the Crea ti ve M isread i n g of Cold M oun t a i n Poe m s by Gary Snyder

HU An 2jiang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 on,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

Abstract:Upon the basis of the mainstrea m ideol ogy and poetic traditi on of his native country,Gary Snyder creatively m isread the Cold Mountain Poe m s,which enables the latter t o win its legal identity and classic positi on in the target literature syste m after its travel t o the host country and,in turn,strengthen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 or in questi on .

Key words:Gary Snyder;Cold Mountain poe m s;textual travel;deviati on;creative m isreading

0.引论

在《晏子春秋》中,有我们大家熟悉的“南橘北枳”的典故。意思是说,一种植物在被迁移到异地之后,其味其性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大的变异。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文本旅行的过程中。由于起始国与东道国不同的“水土”,异质文化间产生误读就是很自然的了。在翻译研究中,一直以来,鲜有学者关注文本旅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身份变异问题,也鲜有学者去探究东道国文化体系是怎么驱使译者为自己的读者“制造”出另一个“他者”,并如何使这个“他者”获得合法身份而一跃成为本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份子。爱德华・赛义德(Ed ward Said )在分析了戈德曼(Golda mann )的巴黎语境是如何改造了卢卡契(George Lukacs )理论中与东道国格格不入的成分而最终让其获得所在地的认同后,开始思索理论变异与空间移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旅行理论”。其基本的要髓包含在他所

发现的四个阶段之中:首先是出发点或一组起始的

环境,在那里思想得以降生或者进入话语之内。其次是一段被穿越的距离,一段通过各种语境之压力的通道,思想从此进入另一种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得新的重要性。第三是一组接受或者是抵抗的条件(抵抗是接受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移植过来的思想必然遭到抵制或对抗),使得对这种思想的引进和默认成为可能。最后是完全(或者部分)接纳(或吸收)该思想,但它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新的用法,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被赋予新的位置。(刘

禾,2002:28)

文本在具备了一定的自身条件,而且该条件酝酿成熟后,总会穿行一段时空距离,面对一个陌生的语境和话语方式。如果进入异域文化语境的话,往往会受到来自东道国的文学和政治等诸环境的多重抵抗。由于它势必影响到操纵该文学或政治体系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异域文本因此就很可能、

第28卷 第6期2005年11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8 No .6Nov 12005

也很容易在目标语文化背景中受译者本土意识的驱使而被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①鉴于文本中的“异域色彩”,译者在译介过程中,为了不与本土文化相悖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出各种妥协使其变异,从而在满足一般读者的审美期待的同时,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和译者的道德欲求。

其实,文本旅行到陌生国度大抵都会遭遇翻译变异和文化误读。因为任何东道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先结构”,带着这种文化“先结构”去理解异域文化,必然会造成文本在旅行中的缺失、改造、歪曲和变形。在这种情形下,文化“误读”就成为文本旅行中必经之途径。韦努蒂认为,由于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归化异域文本,所以翻译总会招人质疑,因为文本中融入了东道国某些特定群体的语言和文化价值观;这种归化在译本生产、流通和接受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Venulti,1998:67)本雅明也认为:“我们的翻译家对自己语言的惯用法的尊重远胜于对外国作品的精神的敬仰。”(Benja m in,1992:81)

综观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对寒山诗的译介,我们也可得出结论:文本旅行至一个陌生地后,当地译者总会以本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作为译介异域文化的起点和参照项。译者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活动总带有一定的目的(skopos)和本土文化意识,因而译文总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原文的正轨。而对异域文化有意识的干预、改造和选择性接受,即创造性“误读”,又进一步强化了译者所代表的文化身份。

1.文本旅行与文学姻缘

在宋初(978年)的《太平广记》卷55《仙传拾遗・寒山子》中对寒山有所记载。胡适认为这是关于寒山最古的记载了。据他推断,寒山大约生活在公元700—780年的盛唐时期。但世间流传最广的作品是一篇据考为唐朝第七任台州刺史闾丘胤所做的序言。不过胡适认为,“此序里神话连篇,本不足信。”②(2002:151)

据台湾学者陈慧剑的考证,寒山诗流传下来的有314首之多。这些诗富藏禅理,然而语言通俗,极为口语化,有时甚至以难登大雅之堂的粗语、俚语入诗,故胡适称其为“白话大诗人”。③然而我国的诗学传统强调从内容到语言的雅致和含蓄,因此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寒山诗未能取得传统文人士子的认同和青睐,相反却遭弃于正统文学圈子之外。这位被誉为文殊菩萨(Manjusri)转世、佯狂似癫的“诗僧”的诗甚至也不能见容于宗教界。④著名翻译家和东方学者伯顿・华岑(Burt on W ats on)就曾感慨地说道,把寒山放在自己所编书的“唐代重要诗人”这一章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毫无疑问,一部分读者肯定会质疑他是否称得上那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重要诗人,另有一部分读者也许甚至会反对将其称做“诗人”。(W ats on,1984:259)寒山的身份如此尴尬,似乎其人其诗要永久地尘封于历史的长卷当中。

然而当寒山诗远足至隔海相望的日本后,寒山多舛的声望开始有了转机。他的诗在日本备受推崇,细心的日本人还收藏了迄今最古老的寒山诗版本,即1189年国清寺本。斯奈德和寒山之间的这段文学姻缘源于他参观1953年日本赴美交流的一次画展。当时他看到的仅仅是一小幅水墨素描的寒山像,但这幅画像却给他留下强烈而震撼的印象。因此可以说,正是日本这个中介让寒山诗再度辗转旅行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1958年,斯奈德发表了他的24首寒山译诗。由于其间适逢“垮掉派”运动,“佯狂似癫”的寒山受到热捧。这样,在中国早已失去影响(20世纪前还一直遭受中国正统文学界排斥)的“寒山诗”死而复活,并成了“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食粮。寒山诗英译本成了美国青年最喜爱的读物之一(朱徽,2001:459)。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美国对于寒山的狂热,很快又使得寒山再次漂洋过海,长途旅行后终于荣归故里。寒山诗因而戏剧性地在自己的故土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如果寒山有知的话,也一定会嗟叹不已,因为他在世之时,就曾希望自己的诗有朝一日“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2.美国“寒山”———加里・斯奈德

加里・斯奈德,美国著名诗人、“垮掉派”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期间,斯奈德在著名汉学家陈世骧的指导下开始翻译寒山诗。其间他结识了“垮掉派”诗歌运动的中坚分子金斯伯格(A llen Ginsberg)和凯鲁亚克(Jack Ker ouac)。后者更是将其代表作《达摩流浪者》(The D har m a B um s,1958)献给离世一千余年的寒山。⑤

1958年,斯奈德在《常春藤》(Evergreen R e2 vie w)杂志上发表了24首寒山译诗。1965年,他将其并入新的集子《砌石与寒山》(R iprap and Cold M ountain Poe m s)出版,寒山诗在美国由此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斯奈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加州北部山区度过的,他自己也承认他生活的西埃拉・内华达山就像他笔下人物寒山栖居的寒岩。“斯奈德”中国研究专家区鉷分析说,斯奈德所译

4

6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