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纪年表(六)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纪年表(六)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来士族祖逖曾率军北伐,一度收复黄河流域。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丁丑557
--
557—581
明帝(毓)
丁丑557
--
己卯559
武成
武帝(邕)
辛巳56l
保定
丙戌566
天和
壬辰572
建德
戊戌578
宣政
宣帝(赟)
己亥579
大成
静帝(阐)
己亥579
大象
辛丑581
大定
文宣帝(高洋)
庚午550
天保
550—577
废帝(殷)
庚辰560
乾明
孝昭帝(演)
庚辰560
皇建
武成帝(湛)
辛巳561
太宁
壬午562
河清
后主(纬)
乙酉565
天统
庚寅570
武平
丙申576
隆化
幼主(恒)
丁酉577
承光
西魏
文帝(元宝炬)
乙卯535
大统
537—557
废帝(钦)
壬申552
--
恭帝(廓)
甲戌554
--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陆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魏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魏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28年
452
29年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30年 宋刘劭太 初元年 宋孝武帝 刘骏孝建 2年 3年 大明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宋前废帝 刘子业永 光元年 景和元年 宋明帝刘 彧太始元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泰豫元年 宋后废帝 刘昱元徽 2年 3年 4年
永安元年 成李雄 汉刘渊 建武元年 建兴元年 元熙元年 永兴元年 2年 2年 2年 3年 3年 3年 光熙元年 晏平元年 晋怀帝司 2年 4年 马炽永嘉 2年 3年 永凤元年 3年 4年 河瑞元年 汉刘聪光 4年 5年 兴元年 5年 玉衡元年 嘉平元年 6年 2年 2年 7年 晋愍帝司 3年 3年 马邺建兴 2年 3年 4年 晋元帝司 马睿建武 2年 大兴元年 2年 3年 4年 永昌元年 2年 晋明帝司 马绍太宁 2年 3年 4年 晋成帝司 马衍咸和 2年 3年 4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前凉张寔 永安元年 建元元年 2年 麟嘉元年 3年 4年 2年 刘桀汉昌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11年 12年 4年 5年 6年 张茂 永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张骏 太元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前赵刘曜 光初元年 后赵石勒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太和元年 2年
李班玉衡 24年 李期 咸康元年 玉恒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晋康帝司 马岳建元 2年 晋穆帝司 马聃永和 2年 3年 4年 5年
嘉宁元年
张重华永 乐元年 2年 3年 4年

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存在时间
294年 254年 14年 182年 30年 45年 51年 117年 169年 37年 289年 67年 167年 152年 97年 276年 267年
历史年代表
年代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辽 南宋、金 元 明 清
Hale Waihona Puke 起始时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及其作用。(4分)
答案1: 分 答案 :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方式 方式),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方式 ,以成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决策核心(作用),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决策核心(作用),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 之职(方式),以形成相互牵制(作用)。 ),以形成相互牵制 相”之职(方式),以形成相互牵制(作用)。 答案2: 分 答案 :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 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 鲜卑族逐渐汉化, 风俗习惯的主体。 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经济文明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农业 1、耕作技术: 、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 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 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 .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
西晋杜育的《荈赋》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 的文学作品。 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 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 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 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 .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 .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 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于神农氏时期

古代历史年代表

古代历史年代表

清太祖 清世祖
天王
3
104
中华民国
公元1911-1949年
105
中国
1949年—
38年 85年 55年 36年 54年 23年 22年 39年 28年 320年 168年 152年 305年 41年 178年 88年 120年 187年 316年 430年 66年 98年 236年 276年 295年 28年 267年 13年 38年 73年
95
蒙古·元
公元1206-1636年
96
蒙古
公元1206-1271年
97

公元1271-1368年
98
北元
公元1371-1636年
99

公元1368-1644年
100
后金·清
公元1616-1911年
101
后金
公元1616-1644年
102

公元1644-1911年
103
太平天国
公元1851-1864年
公元9-23年 公元23-25年 公元25-220年 公元220-280年 公元220-265年 公元222-263年 公元222-280年 公元265-420年 公元265-317年 公元317-420年 公元304-439年 公元304-329年 公元304-319年 公元319-329年 公元304-338年 公元304-338年 公元338-347年 公元314-376年 公元319-350年 公元337-370年 公元351-394年 公元384-417年 公元384-409年 公元385-431年 公元386-403年
名讳 姒启 子成汤
姬发 姬宜臼
嬴政 项羽 赵佗
刘邦 王莽 刘玄 刘秀

历史年代表及重要文学事件--魏晋南北朝

历史年代表及重要文学事件--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辞彭泽令,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刘裕督兵伐后秦,十月,晋兵入洛阳
十一 晋恭帝司马德文 在位2年
年号:元熙 419-420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自即帝位,是 为宋武帝。建元永初,国号宋
谢灵运由康乐公降爵为康乐县侯
刘义庆晋爵为临川王,任侍中
在位7年
年号:正元 254-255 甘露 256-259五Fra bibliotek魏元帝曹奂
在位6年
年号:景元 260-263
成熙 264
蜀汉(221-263)共43年
一 二 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在位3年 在位41年
建都:成都
年号:章武 221-223 年号:焱兴 223-263
东吴(222-280)共59年 建都:建康
三 四
晋怀帝司马炽 在位7年 晋愍帝司马邺 在位5年
年号:永嘉 307-312 年号:建兴 313-316 314 刘琨拜大将军 316 刘琨击石勒兵败,依段匹磾作《答卢谌》
东晋(317-420)共104年建都:建康 一 晋元帝司马睿 在位6年 年号:建武 317 大兴 318-321 永昌 二 晋明帝司马绍 在位4年 322 324 郭璞阻止王敦谋反被害,《游仙
一 二 三 四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乌程侯孙皓 在位31年 在位7年 在位7年 在位17年 222-252 252-258 258-264 264-280
晋(265-420)共156年
西晋(265-316)共51年 建都洛阳后迁都长安 一 晋武帝司马炎 在位26年 年号:泰始 265-274 268
300 张华被杀。著有《博物志》

历朝年代表

历朝年代表

东汉时期君主与年号(25年—220年)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期备注世祖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建武建武中元25年—56年56年—57年新莽末年起兵,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显宗孝明皇帝刘庄57年—75年永平58年—75年以皇太子嗣位肃宗孝章皇帝刘炟75年—88年建初元和章和76年—84年84年—87年87年—88年以皇太子嗣位穆宗(后除庙号) 孝和皇帝刘肇88年—105年永元元兴89年—105年105年—105年以皇太子嗣位孝殇皇帝刘隆105年—106年延平106年—106年即位时,生仅三个月,在位时间实际八个月孝德皇帝刘庆恭宗(后除庙号) 孝安皇帝刘祜106年—125年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107年—113年114年—119年120年—121年121年—122年122年—125年殇帝死,邓太后策迎刘祜进宫,为和帝嗣北乡侯刘125年1 懿敬宗(后除庙号) 孝顺皇帝刘保125年—144年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126年—132年132年—135年136年—141年142年—144年144年—144年原封太子,后被废为济阴王,安帝死,宦官孙程立以为帝孝冲皇帝刘炳144年—145年永嘉145年—145年在位时间实际五个月(以皇太子嗣位)孝质皇帝刘缵145年—146年本初146年—146年冲帝死,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密谋迎刘zan进宫,封建平侯,即位孝穆皇帝刘开孝崇皇帝刘翼威宗(后除庙号) 孝桓皇帝刘志146年—167年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147年—149年150年—150年151年—152年153年—154年155年—158年158年—167年167年—167年质帝死,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密谋迎刘志,立为帝孝元皇刘帝淑孝仁皇帝刘苌孝灵皇帝刘宏168年—189年建宁熹平光和中平168年—172年172年—178年178年—184年184年—189年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窦武迎刘宏即位,窦太后临朝弘农怀王2 刘辩189年光熹昭宁永汉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189年九月,董卓废刘辩为弘弄王,190年使郎中令立儒zhen杀之。

中国历朝历代顺序年代表

中国历朝历代顺序年代表

中国历朝历代顺序年代表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春秋:前770-前256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前206汉: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25-220三国:魏:220-265蜀:221-263吴:222-280晋:西晋:265-316东晋:317-420十六国:304-439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57西魏:535-557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五代十国: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十国:902-979宋: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辽:907-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第六代姬句望第七代姬桥牛第八代姬瞽叟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第8任姒少康第9任姒杼第10任姒槐第11任姒芒第12任姒泄第13任姒不降第14任姒扃第15任姒廑第16任姒孔甲第17任姒皋第18任姒发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第5任子太甲第6任子沃丁第7任子太庚第8任子小甲第9任子雍己第10任子太戊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第12任子外壬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第16任子沃甲第17任子祖丁第18任子南庚第19任子阳甲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第21任子小辛第22任子小乙第23任子武丁第24任子祖庚第25任子祖甲第26任子廪辛第27任子康丁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29任子太丁(文丁)第30任子帝乙第31任纣帝子受辛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第3任康王姬钊第4任昭王姬瑕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第6任共王姬翳扈第7任懿王姬囏第8任孝王姬辟方第9任夷王姬燮第10任厉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执政党BC841年中国历史开始有纪年)第11任宣王姬静BC827—BC782年在位46年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国考省考常识高频考点梳理——魏晋时期

国考省考常识高频考点梳理——魏晋时期

今天继续讲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一、曹魏二、两晋三、嵇康和阮籍·魏晋玄学四、刘徽等数学家五、陶渊明一、魏国魏国(220 年12 月11 日—266 年2 月8 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延康元年(220 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 年)的十二月丙寅(266 年2 月8 日),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曹丕登基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

高平陵事变: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 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淮南三叛: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1 年)、毌丘俭(正元二年,255 年)、诸葛诞(甘露二年,257 年)的军事叛乱。

司马昭之心:甘露五年(260 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马氏威胁自己帝位,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后演变为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亲兵讨伐,司马昭遂使亲信贾充派遣武士成济杀害曹髦,事后成济被处死。

景元四年(263 年)魏朝司马氏展开攻灭蜀汉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攻伐蜀汉,结果蜀后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

蜀汉灭亡后,钟会密谋据蜀自立,诬陷邓艾谋反,与蜀汉姜维共谋其事,却被众魏将所攻杀,邓艾也遭卫瓘所派遣的田续杀害。

其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265 年)的十二月丙寅(266 年2 月8 日),逼迫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遂亡。

二、两晋晋朝(266 年~4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开封
后周
后周
郭威
951-960年
北宋

杨行密
892-937年
南唐
南唐
徐知诰李昇
937-976年
北宋
吴越
钱镠
893-978年

马殷
896-951年
南唐

王潮、王审知
893-945年
南汉
刘隐、刘岩
905-971年
北宋
前蜀
王建
891-925年
后唐
后蜀
孟知祥
926-965年
北宋
南平
高季兴
907-963年
北汉
385-431年
苑川今甘肃榆中
金城今甘肃兰州
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凉
吕光

386-403年
姑臧今甘肃武威
后秦
南凉
秃发乌孤
鲜卑
397-414年
乐都今青海乐都
西平今青海西宁
西秦
南燕
慕荣德
398-410年
广固今山东青州
东晋
西凉
李暠

400-421年
敦煌今甘肃敦煌
北凉
北凉
沮渠蒙逊
匈奴
401-439年
张掖今甘肃张掖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时代
政权
创建者
起止年代
都城
亡于何国
三国

曹丕
220-265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西晋

刘备
221-263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孙权
222-280年
武昌今湖北鄂州
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魏(220年-265年)
220年曹丕称帝,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
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晋(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
265年司马炎称帝
280年晋发动灭吴之战,东吴灭
291年—306年八王之乱(皇族内乱)
316年,西晋灭亡
北方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304年刘渊称王
439年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共有六个民族建立政权:运、匈奴、鲜卑、氐、羌、羯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司马睿建康称帝,东晋建立
420年,刘裕灭晋,改国号曰宋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南朝(420年—公元589年)南朝作为东晋政权的延续
刘宋(420-479年)历4代8帝
齐(479-502年)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梁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陈(557-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东魏(534年―550年)高欢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西魏(535年―556年)宇文泰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北齐(550年—577年)高洋建立(高欢儿子)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建立(宇文泰儿子)。

中国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中国朝代顺序表: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魏、蜀汉、吴)西晋、五胡十六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中华王朝之五路:1、休养升息;2、XX之治;3、XX盛世;4、XX之乱;5、灭亡;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夏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商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9-23年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五胡十六国304-439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十国902-979 -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临安宋高宗赵构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太祖段思平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景宗李元昊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金太祖阿骨打中都北京海陵王完颜亮开封河南开封金宣宗完颜珣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明朝1368-1644 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清朝1616-1911 北京北京清太宗皇太极中华民国1912- 南京南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

3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3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220年------魏黄初元年∙正月﹐曹操死﹐子丕袭爵﹐嗣为丞相。

十月﹐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汉亡。

建国号魏﹐都洛阳∙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221年------蜀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刘备﹐国号汉﹐世称蜀﹐都成都﹐以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率兵东进﹐攻孙权∙孙权接受魏国封号﹐称吴王于武昌222年------蜀章武二年∙蜀军出峡﹐与吴陆逊军相持于夷陵﹐被火攻击溃﹐是为夷陵之战。

刘备败退白帝城223年------蜀章武三年∙刘备死﹐太子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刘禅﹐诸葛亮辅政。

遣邓芝使吴修好﹐共抗曹军224年------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平南中226年------魏黄初七年吴黄武五年∙魏文帝死﹐子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叡∙吴交州刺史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

227年------蜀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表请伐魏228年------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魏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出散关攻陈仓﹐不克∙吴王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孙权﹐国号吴﹐迁都建业230年------吴黄龙二年∙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过海达夷洲231年------蜀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造"木牛"运粮234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由斜谷攻魏﹐屯五丈原﹐卒于军237年------吴嘉禾六年∙山越出山。

吴将诸葛恪经过三年围困﹐使十万山越出山﹐其中得甲士四万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于襄平239年------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死﹐齐王芳即帝位﹐太尉司马懿﹑宗室曹爽辅政241年------魏正始二年∙魏邓艾兴淮南屯田﹐开渠三百余里﹐溉田两万顷249年------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曹爽﹑何晏﹐遂专魏政251年------嘉平三年∙魏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凌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懿﹐兵败被擒自杀252年------吴太元二年∙孙权死﹐太子亮即位253年------建兴二年∙吴孙峻杀诸葛恪﹐任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专吴朝政∙魏司马师废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255年------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起兵讨司马师﹐失败被杀257年------甘露二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次年失败被杀258年------蜀景耀元年∙蜀宦官黄皓开始擅权258年------吴太平三年∙吴丞相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立孙休﹐是为吴景帝孙休﹐景帝杀孙綝260年------魏甘露五年∙曹髦率军讨司马昭失败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曹奂263年------景元四年∙司马昭命邓艾﹑钟会攻蜀﹐后主降﹐蜀亡264年------咸熙元年∙魏罢屯田官﹐诸典农官皆为郡守﹑县令264年------吴永安七年∙吴景帝死﹐孙皓立265年------晋泰始元年∙八月﹐司马昭死﹐子司马炎继相国﹑晋王位。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文明史略表-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
●民族大融合:〇融合概况:①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大民族内迁,旧史称五胡。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各族贵族势力削弱,原有民族布局打乱,各族向民族融合发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融合。④北方汉族人民南迁,与南方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〇融合的基本途径:友好往来;民族迁移;联合斗争;联姻;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民族战争的影响;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〇影响:导致多元文化整合:北朝魏期,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吸收了汉族文化,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
特征
①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缓慢;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④各民族交流加强。
农业
●江南农业的开发:〇时间: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〇区域:从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〇表现: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粮食产区。〇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基础。〇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江南的劳动力和带去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政策;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〇特点:环境破坏状况缓解,农业总体上恢复和发展。〇表现: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曹魏的马钧改进灌溉工具翻车;西北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②兴修了水利。③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文化
特征
〇特征:多元文化整合。〇表现:政治体制“胡汉杂糅”;经济交流——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提高了汉族的的畜牧业水平。衣食住行、习俗风尚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色彩。文化上——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日益中国化,而道教吸收儒、佛思想,发展成官方宗教;南北文学的互相影响和交流。石窟艺术、音乐舞蹈都具有民族融合色彩。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中国历史年代表一:先秦时期 (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1.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2.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3.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4. 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二: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三:西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四:新朝 (公元9年-公元23年)五: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1. 董卓之乱 (公元189年-公元192年)2. 黄巾之乱 (公元184年-公元205年)六: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1. 魏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2. 蜀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3. 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七:西晋 (公元265年-公元420年)八:十六国时期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九: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南朝宋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2. 南朝齐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3. 南朝梁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4. 南朝陈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5. 北朝北魏 (公元386年-公元534年)6. 北朝东魏 (公元534年-公元550年)7. 北朝北齐 (公元550年-公元577年)8. 北朝西魏 (公元535年-公元557年)9. 北朝北周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十: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十一: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 开元盛世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2.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公元763年)3. 唐末黄巢之乱 (公元875年-公元884年)十二: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1. 五代- 后梁 (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后唐 (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后晋 (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后汉 (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后周 (公元951年-公元960年)2. 十国十三: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1. 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960年-公元976年)2. 宋太宗赵光义 (公元976年-公元997年)3.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4. 战争与党争时期 (公元1022年-公元1033年)5. 苏州园林及宫廷画院 (公元1033年-公元1127年)十四: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1. 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2. 宋孝宗赵昚珣 (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3. 宋光宗赵惇 (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4. 宋宁宗赵扩 (公元1208年-公元1224年)5. 宋理宗赵昀 (公元1224年-公元1274年)6. 十国残余十五: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1. 忽必烈 (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2. 元世祖成吉思汗 (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十六: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 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2.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98年-公元1424年)3. 宣德至崇祯年间 (公元1425年-公元1644年)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事年表公元 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

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

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 223年魏黄初四年曹植的《洛神赋》和五言诗《赠白马王彪》作于本年。

公元 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于伐魏前作《出师表》,为三国时期散文代表作品之一。

公元 232年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卒(生192年)。

曹植后期作品还有五言诗《野田黄雀行》等。

公元240年魏齐王正始元年正始时期,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号“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齐名,并称“嵇阮”,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正始时期与整个曹魏后期的文学风貌,后人称之为“正始体”。

正始时期,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为后来玄言诗之滥觞。

公元 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阮籍卒(生于210年)。

阮籍作有五言《咏怀》诗82首,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组诗;又作有散文《大人先生传》等。

嵇康卒(生于 223年)。

嵇康作有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公元 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

晋王朝建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太康时期,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后人称之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一作张华、张载、张协)。

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公元 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

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卒(生于261年)。

陆机作有《文赋》,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

公元305年晋惠帝永兴二年左思卒〔?〕(生于250年?)。

左思作有《三都赋》,为继承汉赋传统的散体大赋代表作品;又作有《咏史》诗 8首等,为西晋时期五言诗代表作品。

公元311年晋怀帝永嘉五年挚虞卒(生年?)。

挚虞作有《文章流别论》(系后人集中其《流别集》中对各种文体的评论而成,今佚)。

西晋后期,士大夫间形成清谈风气,崇尚黄老玄学,其后至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等。

南北朝年号表

南北朝年号表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南朝齐世系
建元
479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479
53
4
56
祖籍东海兰陵,东晋初迁晋陵武进县界内侨置兰陵郡。父萧承之为宋汉中太守,后转南泰山太守,右军将军
以将门子,屡率兵攻伐。宋明帝时,渐被信用,地位始隆,及平桂阳王刘休范之乱,掌握了刘宋军政大权。477年杀后废帝迎立顺帝,拜司空、录尚书事,后位至相国,封齐王。479年代宋自立,改国号为齐
泰豫
472
元徽
473
后废帝(苍梧王)
刘昱
472
10
6
15
明帝长子
以太子嗣位,477年7月,萧道成杀之,贬以为苍梧王
升明
477
顺皇帝
刘准
477
9
3
11
明帝第三子
文帝时封安成王。477年后废帝被杀,萧道成迎王入朝即皇帝位。479年,萧道成自立为帝,封顺帝为汝阴王,旋杀之,追谥为顺帝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文成帝长子
以皇太子嗣位。471年传位于太子宏,自为太上皇,后为冯太后鸩杀
皇兴
467
延兴
471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471
5
29
33
献文帝长子
以皇太子即位,年5岁,由冯太后临朝。490年冯太后死,帝亲政。493年由平城迁都于洛阳
承明
476
太和
477
景明
500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499
176
17
33
孝文帝第二子
以皇太子嗣位
陈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220年-265年)
220年曹丕称帝,曹魏
221年刘备称帝,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
263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晋(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
265年司马炎称帝
280年晋发动灭吴之战,东吴灭
291年—306年八王之乱(皇族内乱)
316年,西晋灭亡
北方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304年刘渊称王
439年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共有六个民族建立政权:运、匈奴、鲜卑、氐、羌、羯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司马睿建康称帝,东晋建立
420年,刘裕灭晋,改国号曰宋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南朝(420年—公元589年)南朝作为东晋政权的延续
刘宋(420-479年)历4代8帝
齐(479-502年)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
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梁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陈(557-589年)
北朝(386年—581年)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东魏(534年―550年)高欢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西魏(535年―556年)宇文泰控制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北齐(550年—577年)高洋建立(高欢儿子)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觉建立(宇文泰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