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麻醉与疼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依疼痛程度:
–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它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 适感等; – 轻痛:疼痛局限,痛反应出现; – 甚痛:疼痛较著,疼反应强烈; – 剧痛:疼痛难忍,痛反应强烈。
• 依疼痛性质:
– 钝痛、酸痛、胀痛、闷痛; – 锐痛、刺痛、切割痛、灼痛、绞痛。
• 依疼痛形式:
– – – – – – 钻顶样痛; 暴裂样痛; 跳动样痛; 撕裂样痛; 牵拉样痛; 压扎样痛。
从丘脑腹侧基底核、投射到大脑皮层定位区(1区2区和 运动区),可以分辨身体对侧局部的疼痛感觉;
其它: 脊网束:
从丘脑髓板内侧核经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投射到大脑广泛 区域。
1、痛信号的上行通路:
A、脊丘束和三叉丘脑束(主):
a. 脊髓丘脑侧束:新脊丘束
发生晚,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多为快痛 (痛的感觉分辩)
脊髓灰质分层结构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第I板层 背角边缘核(海绵带)
第Ⅱ板层
胶状质
第Ⅲ、IV板层 背角固有核 第V板层 背角“颈” (网状核)
第VI板层
第VII板层 第VIII板层 第IX板层 第X板层
背角底
中间带(包括背核、中间内侧核和中间外侧核 腹角后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腹角内侧部) 腹角内侧核腹角外侧核 中央灰质
突触前:通过突触前抑制方式,减少递质释放(P物质、Awenku.baidu.comh等)
2、促进抑制性递质释放,阻断痛信号传递; 如GABA、Gly。
3、直接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痛信号传递。
关闭Na+通道。
1、全麻药
特征:较高的亲脂性,易与细胞膜的脂质结合
机制:(复杂)
进入膜脂质内,影响膜离子通道通透性 脂质分子排列紊乱, 或使膜膨胀, 或改变膜物理性质(胶态变液态) 也可促进抑制性递质释放
胶质细胞(SG细胞,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形成 突触联系,粗纤维和细纤维的兴奋传导分别兴奋和
抑制SG细胞,以突触的方式(亦可能有突触后后抑
制)调控T细胞,形成闸门开放和关闭效应。 ②脊髓闸门机制受脑下行神经冲动的影响,特
别是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影响。
③只有脊髓背角T细胞的总体发放水平达到或超 过某个临界值时,负责痛感觉和痛反应的作用系统 才被触发。
VII
A-b fibres
mechanoreceptor not normally nociceptive
2)脑干网状结构
延脑和桥脑网状结构:
巨细胞核 延脑网状结构 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 中脑内侧结构
3)丘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后核群 束旁核 中央中核
4)大脑皮层
3、参与痛信息的递质
• 谷氨酸、SP、CCK、生长抑素、脑啡肽、 5-HT、VIP、NPY等 • 受体:
三、痛的调制
㈠外周输入对痛觉的调制: 闸门学说(图)
Melzack和wall 1965年提出,1982年对该学 说又作了修正,强调了心理因素及下行通路的作 用。
当时疼痛外周学说有三个:型式学说、特异性学说和闸 门学说。
要点: ①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的信号能激活脊髓后角
上行的脑传递细胞(T细胞),同时与脊髓后角的
Termination Areas in Spinal Cord
C-fibres
nociceptor thermoreceptor mechanoreceptor
I II III
Spinal cord laminae
IV
V VI
A-d fibres
nociceptor mechanoreceptor
b. 脊髓丘脑腹束:旧脊丘束
通过网状结构、中线核群到边缘系统下丘 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情绪反应)
B、脊髓网状束和脊髓顶盖束:
终于网状结构(巨细胞网状核和外侧网状 核),引起呼吸和心血管反射
C、其它:脊髓中脑束、脊颈束
2、痛中枢
1)脊髓:
脊髓背(后)角内与痛觉有关的神经元
脊髓构筑(图,Rexed分层):Ⅰ-Ⅹ层
– 使钠通道受压、变形影响其功能状态
第三节 麻醉与疼痛
一、疼痛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㈠疼痛(pain)的概念: 痛觉(伤害感受): 痛反应:躯体反应;反射性反应;情感变化 ㈡生物学意义: 报警系统
㈢分类
• 根据疼痛诊疗项目:
– 急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产科疼 痛,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痛风 – 慢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性或退变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 神经源性疼痛; – 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 顽固性头痛; – 癌性疼痛:晚期肿瘤痛,肿瘤转移痛; – 特殊疼痛类:血栓性脉管炎,顽固性心绞痛,特发性胸腹痛; – 相关学科疾病:早期视网膜血管栓塞,突发性耳聋,血管痉挛 性疾病等。
– morphine, codeine(可待因,甲基吗啡), oxymorphine(脱氢吗啡), methadone(美沙酮), pethidine(哌替啶,度冷丁), fentanyl (芬太尼), sulfentanil(舒芬太尼), etc
Partial/mixed agonists
– agonist on m, antagonist on d and/or k – Pentazocine(镇痛新), ketocyclazocine(酮基环唑新), buprenorphine(丁丙诺啡)etc
㈣疼痛的程度
•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划分成以下5种程度:
– – – – – 0度:不痛; Ⅰ度:轻度痛,可不用药的间歇痛; Ⅱ度:中度痛,影响休息的持续痛,需用止痛药; Ⅲ度:重度痛,非用药不能缓解的持续痛; Ⅳ度:严重痛,持续的痛致血压、脉搏等的变化。
二、疼痛产生的机制
㈠外周机制: 1、感受器: 2、传入神经: 3、致痛物质:
支持证据:
• 推拿、按摩、热疗、电疗等物理疗法可缓解疼痛。
• 针灸和轻度电刺激皮神经等疗法可缓解疼痛。
• 带状泡疹引起痛觉: – 粗纤维丧失,使T细胞处于较高的活动水平
㈡ 脑干下行性痛觉调制
Reynolds(1969)报道: 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 (PAG)能产生 强大的镇痛作用,使大鼠不对伤害 性刺激发生反应,甚至可以在不麻醉的情况下进 行破腹探查。这一令人惊奇的发现,使人们有理 由认为脑内可能存在着一个下行抑制系统。 Lieberk和Mayer等的实验进一步证实刺激脑 干引起镇痛的有效部位主要集中在中脑中央灰质 的尾侧及腹侧部,相当于中缝核的部位。
㈡中枢机制
1、痛信号的上行通路:
疼痛的传导途径是极其复杂的。 第一级神经元: 脊髓神经节内神经元,经脊髓后根进入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经脊丘前外侧索上行至脑;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内传导神经元。
前外侧索:
①旧脊丘索:
从丘脑髓板内核群,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缺乏 明显定位;
②新脊丘束:
Antagonists
– no analgesic activity by themselves
– e.g. naloxone(纳洛酮), naltrexone(纳曲酮)
2、局麻药
• 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 机制:(多环节)
– 阻断钠通道:静电引力作用结合通道内的磷酸基; – 与相应受体结合,改变膜钠离子通道通透性;
㈡镇痛药物
镇痛药作用机制:
1、促进脑内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产生镇痛; 如脑啡肽、内啡肽
与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主要μ受体),通过G-蛋白偶联机制,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 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后:降低去极化时Na+和通透性,减少痛信息传递;
The Opiates
Powerful analgesics all descended from Morphine All activate m receptor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d and k activation Pure agonist opiates
四、麻醉镇痛及其镇痛机制
㈠针刺镇痛及其经皮刺激的神经镇痛:
针刺一定穴位能够有效地缓解乃至消除疼痛, 称为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DA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脑啡肽和内啡肽(甲硫脑啡 肽、亮脑啡肽、ß —内啡肽) 其它:GABA、Ac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