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资料终极版
2024年组织行为学培训资料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现象的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这 种方法适用于研究自然情境下的行为,但容易受到观察者 主观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纵和测量来探究因 果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实验 环境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大量 信息,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 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为代 表,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
系统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 制论为基础,将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 统,强调组织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CHAPTER 05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组织 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 则、传统习俗和群体意识的总称。
VS
组织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 能和辐射功能。组织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 方式影响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使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习惯,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实施
组织变革的策略
根据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因素,制定相应的变革策略,包括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和混 合式变革等。不同的变革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组织环境和变革需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选择。
组织变革的实施
制定详细的变革计划,明确变革的目标、步骤和时间表;建立有效的变革领导团队,推 动变革的顺利进行;加强变革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消除变革阻力;关注变革后的评估
组织行为学总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总复习资料第⼀篇组织⾏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第⼀章组织⾏为学的对象与性质(重点章节)第⼀节组织⾏为学与管理⼈员⼀、组织的概念组织是在共同⽬标指导下协同⼯作的⼈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定的机构,成为独⽴的法⼈,它⼜是通过分⼯合作⽽协调配合⼈们⾏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个要点:1)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2)是相对静态的⼈群社会实体单位;3)必须具有共同的⽬标;4)是有⼀定需要动机、情感、进取⼼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是⼀个投⼊产出的系统;6)是物的系统、⼈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与相对静⽌的⼈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
⼈们对组织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以下过程:从物到⼈的组织;从静态到动态的组织;从封闭到开放的组织;从单个到系统的组织。
⼆、⾏为的概念⾏为:狭义的⾏为是指⼈受其⽣理、⼼理⽀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切外显的活动。
⼴义的⾏为是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为外,还包括内隐的⼼理活动。
⼈的⾏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的⾏为的实质是⼈的⽣理、⼼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为学的概念组织⾏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中,⼈们从事⼯作的⼼理活动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现代各类组织在提⾼组织内部的⼯作效率和保持与外部环境和谐配合的⼯作效益上,存在着很多应该研究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起最关键作⽤的是:⼈的因素。
(⼀)研究对象:⼈的⼼理活动与⾏为反应规律性。
(⼆)研究范围:只研究⼀定组织中的⼈的⼼理与⾏为的规律性。
(三)研究⽅法:采⽤系统分析的⽅法。
(四)研究⽬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员的⼼理与⾏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的⾏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从⽽提⾼组织中各类⼈员的⼯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作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标。
四、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为学1)研究个体⾏为与管理,可以提⾼管理者知⼈善任,合理使⽤⼈才的⽔平。
组织行为学整理版
组织⾏为学整理版《组织⾏为学》复习提纲第⼀章组织⾏为学概述1、什么是组织⾏为学(概念)组织⾏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为的影响,以便应⽤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果·芒斯特伯格(⼯业⼼理学之⽗)的思想(P2)他的⽬标在于去发现:1、寻求如何使⼈们的只能与其所从事的⼯作最适合;2、在什么样的⼼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个⼈的⼯作中获得最⼤和最令⼈满意的产出;3、企业如何去影响⼯⼈,以便从他们那⾥获得最好的结果3、霍桑实验的发现(P3)梅奥的霍桑实验(1927~1932)总结出⼈群关系理论为⾏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照明度实验:⼯⼈分为两个⼩组:⼀组在不同的照明度下⼯作,称为实验组;另⼀组仍然在不变的照明条件下⼯作,称为控制组。
实验发现:只增加实验组的照明度,但两个⼩组都增加了产量;随即减弱照明度时;两组的产量仍然继续上升分析:⼯⼈对于受到研究者愈来愈多的关⼼⽽很感⾼兴,产⽣⼀种积极参与实验计划的愿望,正是这种⼼理上的变化促成了产量的提⾼。
(改变照明度,改变休息时间,缩短⼯作⽇和变换有⿎励性的⼯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产率变化的原因。
上述试验⼩组所出现的现象,基本上是由于受⼈“注意了”⽽引起的,这些现象通称为“霍桑效应”)4、传统取向的组织⾏为学的新发展(P6)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组织变⾰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为学研究的⾸要问题⼆、组织⾏为学强调对⼈⼒资源的系统开发三、组织⾏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标四、组织⾏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作⽣活质量5、组织⾏为学⼀般模型(P13)书上:组织⾏为学在以下三个层⾯上研究⼀定组织中⼈的⾏为:1、个体层⾯: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对个体⾏为的影响;2、群体层⾯: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式、权利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为;组织层⾯: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作过程、组织⽂化、⼯作压⼒⽔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0015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第五节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第四节群体凝聚力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第一节协同效应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第三节群体沟通第四节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四节竞争与合作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第二节群体间冲突第三节冲突的管理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一节领导与决策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第一节行为第二节动机第三节需要和目标第四节激励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节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节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第六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概论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第三节组织行为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四节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第十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建立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精华版
1、什么是态度?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P58 2.13答: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社会因素;2、个性因素:A、个性倾向因素;B、个性心理特征因素;C、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管理中有那些应用? P83 3.2答: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3、友爱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求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管理中的应用:1、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2、要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3、如何理解官僚体制? P213 6.3答:官僚体制即韦伯的“官僚模型”,理想行政机构理论。
其有以下特点:1、建立权威与职权等级制度;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3、规章制度明确;4、有处理工作情况的程序系统;5、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6、以技术能力作为挑选和提升组织成员的根据和标准,并主张行政性组织中的组织成员应具有终身制职业的忠诚。
4、简述行为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P214 6.4 答:1、企业组织不仅是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
2、个人不仅受经济奖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的激励。
3、非正式工作群体是研究的重要地位。
4、为了能考虑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应对传统观念中的以组织的正式结构和职位为基础的领导模式作实质性的修正。
5、工人的满足感与生产效率有联系,并且不断增加工人的满足感可以提高工作效能。
6、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交换信息。
7、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8、组织成员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5、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有哪些? P119 4.4 答:1、个体的特征; 2、群体构成;3、群体的任务;4、物理环境;5、组织的规范;6、群体的绩效;7、心理因素。
6、群体决策有哪些方式? P127 4.5答:1、缺少反应; 2、独裁原则;3、少数原则;4、多数原则;5、完全一致原则;6、基本一致原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重点章节版(精)
组织行为学重点章节版(精)一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① 个人行为② 群体行为③ 领导行为④ 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⑤ 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与工作、组织与环境的匹配;动机是微观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组织变革是宏观组织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3霍桑实验1内容:①照明实验:照明实验与生产效率的关系②福利实验:确定改善福利、工作时间以及其他条件对生产的影响③群体实验:非正式群体的提出,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控作用④谈话实验:调查工人的态度,使他们把不满发泄出来,感到心情舒畅,使产量提升2结论:①劳动条件的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但劳动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②劳动条件并非是增加生产效率的第一要素③改善劳动者士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效的决定性因素3.启示:① 以前的管理层认为人是经济人,认为金钱是激发热情的唯一动力。
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
② 以前的管理者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到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限制。
霍桑的实验证明,它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
士气取决于员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 以往的管理者只关注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权力划分和规章制度等问题。
霍桑的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群体,员工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这一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情感和倾向,影响着员工的行为。
④ 新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并善于与员工沟通,从而平衡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4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心理测试法④案例法⑤情景模拟法⑥系统法⑦实验法二、1经济人假设1观点:① 大多数人天生懒惰,不愿意做更多的工作;② 大多数人缺乏雄心壮志,想依靠他人而不是承担责任;③ 大多数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④ 大多数人满足于现状,习惯于抵制变革;⑤ 人们容易受到欺骗,往往盲目跟随2管理思想:①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他们只重视用指挥、控制、监督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完成任务目标,忽视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③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工人只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接受管理、拼命干活,无需参与管理④在奖惩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即以金钱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用惩罚来对付工人的消极怠工行为3评价:①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来看,认为人是受积极利益所推动的,把一般人看成是天生懒惰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自私的人,因而犯了本质性的错误②经济人假设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自然人,否认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看成机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综合”的观点相对立③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关观点是错的④提出经济手段的刺激作用,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满足人的需求”来调动积极性的含义,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出了作为管理者如何有效利用经济措施来控制人的行为,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对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践有借鉴作用2社会人假设:1观点:① 对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激励来自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以及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地位的成就;② 由于工业革命和工作的合理化,许多工作本身的原始意义不存在,应该寻求工作的社会关系意义;③ 群体中的社会力量对人的影响,比管理中的激励和控制对人的影响更大。
《组织行为学》详细复习资料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补:是个体对人和对事物的稳定评价,是通过感情倾向表达出来的。
态度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8.什么叫个性?个性有什么特点?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单元
1.什么是心理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简要说明心理过程的内容?
实质: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等)、意志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不怕困难、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目的:寻求需要满足
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人们的具体交往中形成的。
心理结构:认识、情感和行为。
8.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
以诚相待、谦卑、利义结合、灵活多变、逐步发展
9.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情感密切2.群体意识强烈3.信息沟通灵活迅速4.群体内聚力不稳定5.自然形成其核心领袖人物,并有较高威信6.成员的重叠性7.自发性与不稳定性8.不成文的规范9.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途径:1.协商解决2.仲裁解决法3.权威解决4.拖延法5.回避法6.转移目标法7.心理位置互换法8.求同存异法9调整政策法10.群体重组法
6.如何理解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指通过其成员专业素质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努力,为组织达到最高行为效能的群体。
组织行为学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人的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作用的结果。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是把人改进领导行为,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领导问题是影响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边缘性: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个体,群体,组织,外●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研究的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1、确定研究课题2、研究理论和模式3、形成假设4、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5、实地观察和实验6、说明研究结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收率低,后者回收率高,但花人力和时间较多。
(五)实验法:以探求噪音强度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分为:1、实验室实验法:把实验的一些关键性变量,放在特定的实验范围内进行,研究人员能够严密控制,能够随时观察它们的变化。
2、现场试验法:是一种把实验室方法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去的,方法。
3、准实验法:研究人言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一)集中趋势分析:最常用的指标是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组织行为学完全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个人与组织的相互影响)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认识—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三、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1、多学科交叉性2、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3、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四、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基础: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一)学科基础——行为科学1.行为科学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说,正式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2.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就是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
3.组织行为学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产物。
政治行为学教育行为学消费行为学犯罪行为学(二)理论基础—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为核心,由一切与研究行为有关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三)方法基础1.心理分析技术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关注内在需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社会测量方法:根据图表测量人际关系五、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一)人是“社会人”(二)士气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的”。
(四)领导不仅要处理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
六、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各阶段的人性假设和主要的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亨利·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和五种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马克斯·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人事管理之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倡导重视人力资源投资,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考试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讲解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集体:5.气质:6.性格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见解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比较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依照角色(保护角色、任务角色)将集体分类,并说明怎样这些集体的管理?8.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差别是什么?9.解析能力、知识和技术的关系是什么?10.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职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集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17.个人怎样应付工作压力?答: 1、保持和同事之间友好的关系。
2、抛弃圆满主义标准,适合减低工作要求。
3、推迟满足感,工作中建立先难后易的次序。
4、分清责任,并肩负属于自己的责任。
5、每天适合做一些体育锻炼活动三、案例解析题( 26 分)“上旬拉平”。
在安排上旬生产任务时,将难干和易干的活搭配分给每个人,使每个人在上旬完成的生产指标基本拉平,这样不致损害他们完成本月任务的积极性。
“中旬超额”。
在中旬,把所有简单的活所有安排下去。
同时,依照需要也适合安排些难干的活,使多数工人在中旬即可超额完成一些工时。
“下旬稳住”。
在中旬已经超额的前提下,下旬把所有难干的活安排下去。
这时得奖已成定局,再多干即可多超,即使难干的活也感觉见义勇为,勇于肩负。
我们的课本中把它做为双因素理论的运用,请讲解它是怎样利用双因素理论的?双因素理论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于 1959 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造成职工对工作不满的因素主若是由于企业政策、行政管理、督查、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办理不当以致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并借助于思维活动,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题库
《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2.知觉:3.沟通:4.群体:5.气质:二、简答题1.社会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和管理方式是什么?2.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3. 气质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4.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5. 霍桑试验中,为什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产效率都提高?6.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什么?7. 根据角色(维护角色、任务角色)将群体分类,并说明如何这些群体的管理?8.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区别是什么?9. 分析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是什么?10.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理解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是什么?11. 精神激励应注意哪些问题?12.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是什么?13.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14.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5. 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16. 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知觉: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沟通:沟通:沟通是指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换的过程。
4.群体: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也就是说,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5.气质: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前总复习资料一、名词1.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提门科。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与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3.模型: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的简化表示4.按模型的发展变化,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动态模型按模型生产的形式,可分为-主观模型和客观模型按模型的形态,可分为物理模型与抽象模型按模型反映事物的特征,可分为标准模型和描述模型5.模型的结构由目标变量和关系组成6.组织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7.组织内部环境的内容: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的要素8.人的行为的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2有原因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还同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3有目的的4持久性的5可改变性的9.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10.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1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基础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的影响。
1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的整体之中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13.个性理论的应用:1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工作成就2运用个性理论提高健康水平3运用个性理论提高管理水平14.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15.气质差异的应用原则:1气质绝对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5题*3分1、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亦即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2、从众行为: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3、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指个体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工作满意度:源自对个体的工作或者工作经历的评估的一种快乐或积极的情绪状态。
P775、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6、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想):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P1747、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情绪伪装等的一种社会智能。
它包括情绪知觉、有效调节、自我激励、换位思考和情绪促进五方面内容结构,它影响和支配着人的决策和行为,对人的成就具有决定性意义。
p1138、组织承诺:也为“组织归属感”、“组织忠诚”,指的是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P769、认知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
10、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P67简答题:5题*6分1.三种可控性的研究方法p25(要稍作解释)案例分析、现场研究(现场调查、现场观察、现场实验)、实验室调查2、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什么启示?P113研究个体的能力结构和能力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提高组织活动的绩效。
为此,组织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第一,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第二,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第三,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
第四,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五,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
A、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B、人的能力与职务相匹配。
C、人的能力要互补。
D、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养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E、用人的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
F、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选拔制度。
)3、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作用?P9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对组织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其次,人事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要注意性格适应的合理性。
再次,做人的思想工作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运用不同的方式才能奏效。
4、组织承诺有那些构成因素?p129外国学者认为组织承诺的三因素具体包括情感承诺、连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
我国学者认为组织承诺由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五个因素构成。
5、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有哪些?P136(1)影响组织承诺的八大类因素:激励、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个人变量、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变量、团队和领导关系、组织特征变量。
(2)影响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如下:a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工作特征、领导/成员关系、角色特征、组织结构特征、个性特征;b影响持续承诺的因素:受教育的程度、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性、投入的多少、福利因素等c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对承诺的规范要求、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个性特征等(3)雇员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使影响组织承诺的决定性因素发生变化6、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见?前者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时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后者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条件)7、强化可以分为哪些基本类型?P24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根据强化的方式,还可以把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连续强化是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间隙强化则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
8、高成就动机者有什么样的特点?P244第一,高成就动机者喜欢设立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它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第二,高成就动机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第三,高成就动机者喜欢多少能立刻给与回馈的任务。
9、小集团思想有什么特点?P174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10、集体凝聚力有什么作用?p162第一,(满意度)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底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第二,(沟通)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底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
第三,(生产率)关于群体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矛盾的结果,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第四,(群体意识)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
11、组织文化具有那些特性和作用?P297特性:实践性、可塑性、独特性、综合性作用:(1)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2)是企业久盛不衰的重要条件。
(3)是管理的灵魂和最高目标。
(4)是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管理三者相结合的新路子。
(5)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主要因素。
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整合作用、辐射作用论述题:2题*15分1、费德勒理论p351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欲完成高度的工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领导者和下级的关系。
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
尊敬和信任,能否吸引并使下属愿意追随他。
(2).职位权力指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
(3)任务结构。
即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划和程序化程度如何。
2、成熟动机理论p353也称情景领导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他们将成热度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
它包括两项要素: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
前者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
工作成熟度高的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
后者指的是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
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他们主要靠内部动机激励。
他们认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
A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B、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
C 、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D、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
3、双因素理论及其应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p232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
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
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
赫兹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迎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的情绪。
保健因素改善后,人们的不满情绪会消失,并不会导致积极后果。
而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
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应用方面,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1>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管理者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劳动效率的提高。
另外,也没有必要过分地改善保健因素,因为这样做只能消除职工对工作的不满情绪,不能直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注意对人进行精神激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4、公平理论及其对管理的启示p239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
它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
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这种理论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
他们指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
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
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时,就会心理平静,认为公平合理心情舒畅。
比别人高则令其兴奋,是最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不安全感激增。
低于别人时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静,甚至满腹怨气,工作不努力、消极怠工。
因此分配合理性常是激发人在组织中工作动机的因素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