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

中国翻译简史31840年鸦⽚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战争失败后,⼀批忧国忧民的先进⼈⼠⾯对民族危亡,图⾃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翻译⼈才,在近代翻译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潮,使中国近代向西⽅国家寻求真理的历程进⼊了⼀个新的阶段。

鸦⽚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洋务运动,促成西⽅的科学技术再⼀次传⼊中国。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最典型的西学观点。

洋务派认为学到西⽅的坚船利炮之技艺,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培养了⼤批学者型翻译家。

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办讲习外语、军事、⼯艺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馆(1862)、上海⼴⽅⾔馆(1863) 、⼴州同⽂馆(1864), 江南制造局翻译官(1867)等。

同时派遣⼤批留学⽣赴英、法、美、德等国学习军事、技术、⾃然等科⽬。

设译书局、翻译西籍,传播西⽅科学,沟通中西⽂化。

清朝最早创建的翻译馆是俄罗斯⽂馆,后在京师同⽂馆、天津⽔师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等校均创设译书局(翻译学馆),专门从事西籍翻译,有组织、有分⼯、系统译介西学的精华。

中外合作译书,发挥各⾃优势,造就⼀流科技翻译家。

各译书局聘请⼀批外国来华教会⼈⼠和汉学家担任教习,或主持馆务,并与中国教习合作,从事西学翻译⼯作,对清末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同时早就了⼀批中国⼀流科技翻译家。

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翻译成就为后⼈敬仰。

其中杰出的代表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

),清代杰出的数学家,科技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他⾃幼通晓数学,15岁⼜习《⼏何原本》。

1852年在上海客居期间,结识英国⼈伟烈亚⼒等⼈,与他们⼀起探讨中西学术,并与伟烈亚⼒合作续译《⼏何原本》后九卷,于1856年译成,翌年出版,最终完成徐光启未竟之业。

还译有英国数学家棣么⽢《代数学》13卷,美国数学家罗密⼠的《代微积分拾级》18卷,使西⽅近代符号代数学、解析⼏何学、微积分学第⼀次传⼊我国。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英语翻译史

英语翻译史

翻译理论简介
1.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2.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的 《四十二章经》 是我国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3. 我国翻译事业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佛经 翻译经过晋朝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时期。 4. 释道安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主张直译。在 他的监译下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

5.鸠摩罗什,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等译 出《摩坷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 等。他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 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译法灵活,态度谨 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 6.玄焋,(602-664)译的经籍丰富了祖国 的文化,而且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 典籍。他的译文是‚既须求真,又须喻 俗‛。

王佐良教授曾说:‚他在寻找原文相当的‘对等词’ 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 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 影响等等都相当。‛ 这里他谈到是文化比较问题。 王佐良教授说:‚翻译无论是当作艺术也好,科学 也好,甚至叫它技术也好,它是有无限广阔的前途 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观察,不断深 入实践。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文学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 .
鲁迅与瞿秋白
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译文中又 对翻译作了新的概括。他说:‚凡是翻译,必 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 着原作的丰姿 。 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 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 主张。他强调要输入新的表现法,所以表现在 要容忍‚多少的不顺。‛



“重神似 不重形似‛,这个观点是由著名翻 译家傅雷提出的。 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序言‛提 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他的翻译代表作还有: 《老实人》、 《人 间喜剧》、 《约翰· 克利斯朵夫》。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个人简介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原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肆言推崇他的庸俗进化论认为这合乎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群己权界论论法的精神名学社会通诠天演论等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1854.1.8—1921.10.27)
• 原名宗光,字又陵, 福州南台人。1871年 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曾作为中国第一批留 学生留学英国。 •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 想家、教育家、翻译 家(近代中国第一译 手,翻译大量西方名 学著作,)
严复的书法欣赏
楷书条幅(回首、洛阳)
信札行书团扇(桃李)• 严复返国之后,官场失意、考试受挫,加上家庭 生活不睦,使他染上鸦片烟瘾,后来又因为生理 的病痛,持续吸食鸦片长达三十余年。这些经验 使他认识到要改革中国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 尤其是早婚、鸦片、八股文等,也使他深刻体认 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严复提倡禁绝鸦片以 强国强种,自己却身陷烟瘾无法自拔,为此一落 差的最佳例证。 • 我们很难想象这位翻译大师早上以典雅的文言文 翻译《天演论》,鼓励国人发愤图强,而下午则 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情景;然而,严复主要的作 品都是在鸦片提供身心舒缓状况之下所写出来的。 同时因为鸦片吸食的经验使他深刻地体认到要挽 救“中国者,固病夫也”的困难。
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
1866年(同治5年)的冬天,福州一个刚创办的海军学堂招生,闽 广一带许多家道比较困难人家的孩子都去投考。 揭榜了,孩子们聚集在船政局前。只见榜首赫然三个大字:严崇光 (后改名严复)。这个十四岁叫严宗光的少年。父亲原是乡里间一位 儒医,母亲是一个“布衣”的女儿,家道本不宽裕。不幸,父亲在这 一年死了,母亲、两个妹妹和他的生计,只能靠母亲作女红维持。这 时,福州船政局开张,学堂招生,食宿全免,每月有四两白银补贴, 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列为一等,可领赏银十元。 考试题目是由新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出,也许因为丧亲丁忧的缘 故,出了《大孝终身慕父母论》的考题。它使丧父不久,刚经历了与 亲人生离死别的严复,不免触题生情,有感于怀,笔端流露了对亡父 的哀思,对母亲含辛茹苦的感情,挥笔成章,写下了几百字的一篇声 情并茂的文章。此文很得沈葆桢的击赏。 严复格外珍惜进学堂的机会,特别刻苦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同治十年,在理论课结业大考中,严复考了最优等。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翻译实践及其发展史研究的总称。

翻译实践,是指世界各国之间以文字文本作为媒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中,有三个主要的历史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现代时期。

清朝时期(1644-1911),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让外国文化逐渐流入中国,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进行翻译,宣传外来文化,普及外国知识。

另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翻译者,比如:张元干、曾国藩、舒元和章炳麟,他们都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把外国文学、哲学、历史、新闻、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为中文,普及中国民众。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民国时期,中国开始拓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开发了多种对外翻译。

中国政府将译制度化,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翻译机构、翻译协会等。

此外,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翻译家,比如:陈毅、邹容、穆时英等,他们都是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把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现代(1949-今),是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第三个历史时期。

现代中国的翻译实践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其中涉及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仅是汉英、汉日等语种之间的交流,更包括印度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之间的交流。

在现代中国,不仅出现了许多翻译机构,专业翻译人员也大量涌现,他们是翻译史上众多伟大的翻译家,如:冯仑、梁实秋、傅雷等,他们的贡献,为中国近代翻译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翻译史,经历了清朝、民国、现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影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为世界文化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翻译家,通过他们的技术,把外国文学、新闻、历史、技术、医学等知识翻译成中文,他们的贡献,让中国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与普及。

因此,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不仅可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更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发生发展,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文化交流,推动文明进步,实现中西文化交融。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第三,四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国近代翻泽史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所翻译的内容们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刀:始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原苏联等同的文学作抓也逐渐有了汉译本.一些世界名著也有了较多的汉译本:就泽作的语言而言.白话义在译作中己出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翻译,对当时中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以及唤起民众,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丁深远的影响。

这一—i付期的主要译作有:1.社会政治著作。

除“万四”前夕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又有多次再版外,还翻译了《资本论入门》、《丁钱劳动与资本》、《俄国共产党党纲》、《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论》、《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沦巾国》等马列主义著作。

2文学作品方面。

随着“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文学和俄罗斯苏维埃文学逐渐被介绍到我国束、其中尤以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介绍得最多,影响也最大。

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及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战争与和平》、果戈里及其作品《钦差大厦》、居格涅夫及其作品《父勺子》,以及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翻译介绍过来,法国著名作家英里哀及其作品《伪君子》、巴尔扎克及其作员《高老头》、大仲马及其作品《基度山伯爵》、雨果及其作品《悲惨世界》。

东方各国的优秀作品,如《天方夜谭》、印度泰戈尔的《新月集》等泽本也在这—‘时期与广大小国读者见面了。

深圳翻译公司在介绍翻译上述作品中,我同很多作家、翻译家为此做出丁卓越的页献。

这—时期的主要翻译家有:鲁迅先半不仅是‘依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鲁迅一牛翻译丁十四个国家的近一百名作家的二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故事、诗歌、戏剧、童话、科幻、文学理论等。

鲁迅先午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十分谨慎和严肃的。

他把翻译外国作佩比作普岁米修斯,咨来大火,传播人间。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

❖ 2.李鸿章(1823-1901)的奏折:“伏 惟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伪诚实,而后有称物平施之 效。……”
❖ 3.1865年,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局”,
聘请英国人傅兰雅、伟烈亚力,美国人金楷 理、
❖ 林乐知等从事翻译。这些洋人如何做翻译?
❖ 4.张之洞(1837-1909)认为:“自强之 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精晓洋 文,必无从会通博采。”
❖ 两种语言都深有研究,甚至对各自文字的字 源及其异同也深入考察。在翻译时,要充分 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简繁,文体的变化, 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 要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义。力求与原文在意 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以后能达 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译成之文, 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其 间。……能使读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 异。” 这一提法,同现代等值理论非常接近。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 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任取一书, 责其能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 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 严复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 面野。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多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 昧,人功未施。其借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 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 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 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夏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独,旋生旋 灭,菀枯顷刻,莫可究祥。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白炽然,强者后亡,弱者 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 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茫茫榛榛,长此互相吞 并,混浊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 主要译作有:《一个青年人的梦》、《工人绥惠略 夫》、《桃色的云》、与齐宗颐同译《小约翰》、 《表》、《表》、《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翻译成就
▲ 首先关于翻译的重要性,他说:“余也蒿目时艰,窃为中国急宜创立 翻译书院,爱不惜笔墨,既屡陈译书之难易得失于右,复将书院条目 与书院课程胪陈于左倘士大夫有志世道者,见而心许,采择而行之, 则中国幸甚。
▲ 他还提出了“善译”的翻译标准。他说“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 旨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 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是阅 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简言之,译者在翻 译时应做到内容与风格的高度统一。
▲ 主要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伊索 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现身说法》、《贼史》、《凯 撒遗事》、《玉楼花劫》、《海外轩渠录》等。
周桂笙
▲ 生平简介:周桂笙(1873-1936), 近代文学翻译家、小 说家。名树奎,字佳经,又字辛庵、新庵、惺庵、新 厂,号知新子等。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幼年入 广方言馆学外语,上海中法学堂专攻法语,兼学英语。 他在近代中国翻译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称是他 最早将西洋文学介绍到中国来,也是他最早使用白话 直译西洋文学,他在1906年组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翻译工作者的社团“译书交通公会”,并为之撰写了《宣 言》,申明了该会的宗旨,阐述了译书的重要性,提 出译者应该遵守的原则。
▲ 翻译活动:官方 ▲ 翻译主体:政府机关“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
门、总署或译署,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 ▲ 翻译影响:参译人员多为政府官方译员,在政府外交活动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再议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为国家 争回部分领土主权。
全盛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
▲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主要有两个渠道: 一是官方的洋务机构,二是在华的教会机构(墨海书馆) ▲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是输入

翻译成就
▲ 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 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 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 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 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 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 多种作品。
▲ 翻译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的意译 ▲ 小说翻译采用释译即意译之法“豪杰译”,有意增减或改变原文,使之中国化,
使译文能够起到社会改良作用。 ▲ 马建忠、梁启超二人为中国近代翻译史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严复
▲ 严复(1854.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 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 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 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 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 绍到中国,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 重要启蒙译著。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 世长辞,终年69岁。
林纾
▲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画家。字琴南, ▲ 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 ▲ 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 ▲ 楼等。 ▲ 早年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
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 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 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 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 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
翻译成就
▲ 林纾一生翻译了180余种外国作品,其中出版有163种。这 些作品包含了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西班牙、比 利时、瑞士、希腊、挪威等是一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270多册,共计1200万字。其中一流作家有美国的莎士比亚、 狄更斯、斯威夫特、司格特、笛福、斯托夫人、华盛顿.欧 文,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俄国的托尔斯泰, 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三个阶段
近代翻译上起鸦片战争,下迄五四运动 前 , 内容以西学 翻译为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初始阶段:林则徐时期翻译 ▲ 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和翻译活动 ▲ 全盛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
初始阶段:林则徐时期翻译
▲ 历史背景:
▲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的盲 目排外、文化上的愚民政策,导致整个民族对西方世界一无 所知。林则徐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 的开风气者,在赴广州主持禁烟和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 到自己的西方知识匮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急于 改变“沿海文武大员并不暗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 不知来历”的状况,于是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 书书籍进行翻译,带领手下译员设立译馆、翻译西书,以求 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加深朝廷对“西洋”的了解。
《四洲志》与《海国图志》
➢ 《四洲志》 是林则徐叫袁德辉根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Cyclopaedia of Geography(《世界地理大全》)翻译的,是当时中国 第一部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知识的译著。 ➢ 《海国图志》 ➢ 林则徐和魏源将《四洲志》和其他译本汇编为《海国
图志》,张之洞称之为中国知西政之始。此书对日本 社会的变革有巨大影响,对日本了解世界起到了启蒙 作用。
外国工业,制船造炮,镇压革命,兼御外辱;二是改 革教育,办新学堂,培养外事翻译人员。其副产品便 是刊译了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和少数社会科学书籍。
北京同文馆
▲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 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朝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 出版的机构。开始只有英语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 1865 年,李鸿章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其翻译馆的 译书活动主要是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出书160 多种,偏重于自然科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 学、地质学和医学方面出版过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对 社会科学的书译的不多,占总译书的五分之一。
▲ 翻译特点:译员都是科学家,以科技翻译为特色
▲ 同文馆师生所译之书据说有二百余种,常见于记载者: ▲ 丁韪良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格物入门》
等 ▲ 毕利于《法国律例》、《拿破仑法典》(首部中译本)、《化学指南》、
《化学阐原》(最早的化学教科书) ▲ 王凤藻:《新加坡律例》等。 ▲ 翻译特点:译员主要是官员与学生,译作多为政治和法律方面
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
马建忠
▲ 生平简介:
▲ 马建忠(1845.2.9-1900.8.14),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 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 二十世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 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 《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 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他还是韩国国旗的 设计者,也是中国“烟草税第一人”
、文学、史学、
翻译成就
▲ 将翻译和国家真正地联系起来。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说:“处今日之 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 译作:《少年中国说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 《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 章传》《曾国藩传》《饮冰室合集》《梁启超选集》《十五小豪杰》《渣阿 亚》《哀希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