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A6城建筑之美分镜头剧本定稿0312
一、类型:视频主题片。
二、长度:15分钟
三、主旨:表现当时建设者的审美追求以及紫禁城建筑艺术美学要点,通过有导向性的、富有感染力的、美的画面,
打动观众,引导观众欣赏紫禁城建筑。
四、风格:
1、针对不同国度、民族和文化背景游客受众的审美需求,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紫禁城建筑之美的知识
点交待清楚;把建筑之美具体化、实物化;追求语言的阳刚性、冲击力和感染力。
把建筑当灵魂之物去
写,使抽象美,变转换为具象美。
2、片子节奏舒展、明快、紧凑,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人更多的信息量和人文知识。
五、音乐与播音:宫廷古典音乐素元为主;语速在4—5字/每秒。
六、音频质量技术等级:16:9宽屏高清(1920×10800)、立体声。
七、内容阐述:
1、从紫禁城布局、形制、色彩和装饰四个方面讲述建筑之美;
2、引导观众在故宫探索属于自己的美的历程。
故宫的美的层次是极其丰厚的,我们只能把其中比较主要
的线索交给观众,需要观众自己调动全身心去观察、体验和思考。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
11。
把远方带回身边——纪录片《极地》素材解析与运用
素材前沿\影视素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把远方带回身边——纪录片《极地》素材解析与运用程 诚西藏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题材的地方。
它的自然壮阔,它的环境残酷,它的信仰纯粹……在它众多的样子中间,纪录片《极地》将呈现它最普通日常的一面。
摄制组走遍西藏6个地区、73个县市,行车里程超过赤道一周,穿越雪地森林,驻守荒原村□编辑/高明燕落,从普通人的爱与感情出发,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片子里,有在无人区生活的野生动物保护员、自封为“公主”的可爱奶奶、藏族的说婚人、壁画师、木锁匠人等等。
有人第一次坐汽车,感叹这是“能跑的沙发”;有人这一生做过最坏的事情,是踩死过几只小虫子。
从平凡中窥见智慧,在普通人身上洞见伟大,去世界的尽头追逐人生,用生命的喜悦照见你我。
正如监制曾海若为《极地》同名书籍所写的序言:所以放眼望去,离你最远的地方,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
这个冬天,让《极地》温暖你和我。
【人物•面孔】驮盐者——次仁爷爷空空查卡盐湖,海拔5200米。
每年在最冷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一群驮盐队,十几个人加上一百多头牦牛。
在当地,经历采盐、驮盐,是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标志。
他们相信:采盐的苦,就是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
采盐有多苦?长途不说,这一路,多是风雪,运气不好,还有野兽环伺。
而驮盐者次仁爷爷认为,只有最严格的规矩,才能克服这些困难。
于是,他为驮盐队制定了严格的要影视素材\素材前沿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求,犯错一次,在身体揪一撮体毛,以示惩罚。
采盐的过程也要保持绝对的虔诚,为了采到纯度最高的盐,他们要走到极度荒凉、毫无人烟的地方。
采盐的仪式绝不能含糊。
采盐前,先煨桑(点燃香料以祭神祈愿)。
采完盐,要对盐湖女神敬谢,洁净的盐,是盐湖女神赐予的珍宝,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对拥有的一切都不能忘了感恩之心。
在西藏,一袋纯净的盐能换来三袋青稞。
让人动容的是,经过生死考验,来到最纯净的地方采盐,他们不贪婪,只取自己需要的。
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解说词旁白文案
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
解说词旁白文案
大城之北系列第3集,将带领观众探索广袤的草原。
这片神秘
而迷人的土地,孕育出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深厚的文化。
本集将聚焦于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动物群体之一,蒙古马。
这
些高贵而敏捷的生物在艰苦的草原环境中生存,展现出无与伦比的
适应能力。
观众们将有机会目睹蒙古马如何在草原上奔驰,它们优雅的身
姿和飞驰的速度将令人惊叹。
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
生活性和繁衍过程,以及人类和蒙古马之间的紧密联系。
另外,我们将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其他奇妙之处。
观众们将欣
赏到草原上其他常见动物的壮观景象,如羚羊、野马和飞禽。
这些
生物和草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草原生态系统高度复杂而精致。
最后,我们将深入了解草原的文化遗产。
观众们将聆听蒙古族
人民的故事和传说,了解他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
这将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他们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本集中,我们将借助摄影技术的高超之处,用细腻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展现草原的壮丽与神秘。
通过这一系列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观众们将深刻体验到大城之北的魅力和独特性。
欢迎观看纪录片《大城之北》第3集:广袤草原,一场草原之旅,与您分享这片土地上的精彩与奇迹!。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资料
《藏北人家》展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在草原上非常普通的一天的生活。
再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段完整的故事。
通过片子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民族在与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
这样一种主题的表达蕴含在所有的声画形象中。
例如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
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
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片子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
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达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
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
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选取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不着痕迹的给我们传递藏北牧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
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
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
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
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
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论如何用电视画面语言更好地“传情达意”
论如何用电视画面语言更好地“传情达意”作者:郭丹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23期摘要:电视媒体最为突出的核心优势就是能够通过精确优美的画面语言来刻画和反映事实。
在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电视所呈现的画面语言是基本的语言形式,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感的电视节目,才能够有效地体现出电视媒体的核心优势。
电视画面语言的生动呈现往往体现在一些画面的细节刻画上,并且对于细节的充分刻画能够带给观众深刻直观的印象,在电视新闻和电视节目受到互联网的网络媒体冲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电视节目的优势,让电视的画面语言更好地传情达意,就需要捕捉电视节目制作的现场画面,对视觉的顺序逻辑、细节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视画面;电视语言;传情达意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23-00-02电视画面制作过程中对于细节方面的充分生动刻画,是确保电视节目具有良好视觉冲击的重要因素,通过电视节目画面细节的制作技术和质量的提高,对于整体节目的制作水平和节目播出效果具备画龙点睛的作用。
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提高应该从电视画面的视觉逻辑安排、细节刻画、和现场画面捕捉来完成。
通过现场画面捕捉中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地捕捉画面,通过节目后期制作来不断提高电视画面传情达意的效果。
一、通过节目制作细节刻画来传情达意在电视画面感如何能够做到传情达意,就要求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对画面捕捉的细节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的进步将一些细节性的,突发性的画面进行有效捕捉,通过画面呈现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情绪和思维方面的信息,来达到电视节目制作真正的传情达意。
例如:在进行电视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非法加工黑心棉花的作坊和窝点进行曝光,通过电视新闻采访记者调查的方式进行曝光,但是通过电视对于一些违法生产的现象进行曝光,往往会在电视节目画面捕捉的环节,走漏信息导致在纪录片现场拍摄取证的环节中,犯罪现场遭到掩饰或者是破坏,无法通过细节的刻画来更好地用画面语言来传情达意。
比较分析
《北方的纳鲁克》与《藏北人家》对比赏析《北方的纳鲁克》与《藏北人家》同属人文纪录片,两者之间最大差异为拍摄年代(《北为》1920年《藏》为1991年),相差近70年,而这70年间,文化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电影在思想及技术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本文主要从电影的表现方式及内容进行分析。
《北》及《藏》的最大区别便是声音。
这当然是时代的束缚,但丝毫不影响对影片内容的表述。
《北》采用了画面加上字幕解释,这也是默片时代的一个传统且无奈的模式。
但在影片中,每一出字幕的出现都恰如其分,弥补了画面欠缺的信息。
例如在片中主人公发现北极狐,画面里力所不能急的部分字幕给出了一个完整的交代。
字幕的另一个特点是给与了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与画面对接的场景。
《藏》采用了近现代纪录片的声话结合的模式,发挥了介绍信息,解释细节,衔接画面与渲染气氛的作用。
利用解说,影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让我们对藏民的生活有了一个更为细致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要提一下两部影片中插入的音乐,《北》中音乐的高低起伏、舒缓激烈与内容丝丝入扣的音乐承担着一部分释义的作用,这也是因为人声的缺失不得已而为之,但起到的效果却是另影片更引人入胜。
而《藏》中的音乐属锦上添花。
两部影片的画面,《北》属固定机位拍摄,交代场景的任务分配给了字幕,拍摄的风格趋于客观,从纳鲁克一家的日常生活衍射到整个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
《藏》在拍摄中镜头的运用相对灵活,画面的组接也更丰富多彩,但与《北》的区别是影片通过解说,带入了被摄者的主观情愫,从主观层面阐述了藏民对生活环境及对大自然的看法。
因影片拍摄于不同年代时间跨度极大,比较的方面主要处在电影的内容方面。
其中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是:爱斯基摩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抗争,而藏民更多的是和谐共处。
以下主要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信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北》拍摄地点处于地球极寒带,生活在此地的居民更多的是对生存的诉求,因此衣服主要承担起的是御寒的功能。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
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纪录片文案脚本(二稿)电联川藏——川藏联网工程专题片文案脚本(二稿)1、本文为初步文案,时长55分钟左右。
成稿保持框架不变,但具体落实到每段文案,根据视频剪辑的特点会有较大改动。
2、如按照《穿越昆仑》模式,其行文风格和采访点以传播为主,相对偏向于精炼、直白的大白话,势必舍弃掉很多信息点,请指挥部明确。
3、如有遗漏、增补或删减,请指挥部书面形式反馈一个附带文案。
编号内容要点备时长注第一部分:引言7分钟1、横断山脉、三江断裂带概况;7分钟2、当地缺电少电事例;3、川藏联网政治背景与工程目标;4、工程情况概述。
第二部分:工程情况36分30秒(一)引言 1、川藏联网工程沿线地理、气候环境概述。
2分钟(二)勘测设计1、设计单位背景;2、案例:勘测设计单位实地测量+航飞制作1:1万地图满足工程使用;3、设计过程中针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进行的设计创5分30秒新。
(三)基础施工1、横断山脉地理地貌对工程基础施工带来的影响;2、案例:组合式轻型旋挖机的研制和功效;3、案例:针对当地低温情况下作出的应对措施。
6分钟(四)运输 1、承接上文过渡、工程沿线交通情况及背景介绍;2、运输线规划、兵站式管理、三级危险评定管理方法介绍;3、工程索道规划及建设情况介绍;4、马帮运输简要介绍;5、工程交通运输大数据。
6分钟(五)环保 1、承上启下过渡、案例:施工现场植被保护情况介绍;2、案例:川藏联网工程线路为保护竹巴龙保护区绕路;3、环保水保总体情况大数据。
4分钟(六)医疗 1、承上启下过渡、高原对于施工人员的生理风险介绍;2、三级医疗体系的及功能介绍;3、电塔组立过程中研制的高塔供氧系统介绍;4、医疗保障体系大数据7分钟(七)组塔放线1、承上启下,引入工程针对特殊环境积极进行科技攻关;2、碳纤维抱杆的使用和在川藏联网工程中的意义;6分钟3、八旋翼无人机放线在工程中首次得以运用;4、防跳槽多轮组合式滑车在工程中得以实践并将大范围推广;5、塔身碳纤维拉线支撑等施工工艺创新及意义。
少数民族分镜头脚本
46
近景
跟
阿妈上山去采草药、看到前面有一到绿幽幽光芒,于是便朝着光芒的方向走去
30
47
近景
侧拍
发光的是一口水井
3
48
全景
仰拍
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雷声、雨声
10
49
全景、近景
俯拍
天空下起了大雨、井里不断冒着五彩斑斓的水泡
10
50
全景
仰拍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5
51
近景
移、跟
一个小生命从井里冒出来
6
52
特写
10
58
近景
固定
你在阿妈的怀抱里唱着动听的歌
5
59
近景
淡入
阿妈抚摸着阿曼妮的头,眼角红润
阿曼妮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她伤心抱着阿妈哭了起来,阿妈不断的安慰她,阿曼妮为阿妈擦干眼泪并对阿妈说:“不管我是怎么来的,我永远都是您的女儿,我会永远陪着阿妈”。
忧伤的音乐
说话声、锅具声
5
60
近景
固定
阿曼妮抱着阿妈伤心的哭了起来
摇
阿木郎带着阿曼妮离开了
8
94
近景
固定
阿曼妮一个人坐在窗前,忧伤的凝视着窗外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阿木郎为了权力和美色,竟然六年不回家。美丽的阿曼妮苦苦在家等了他六年。看上去阿曼妮面容憔悴。
悲伤的调子
8
95
全景
摇
一董奢华的子
5
96
全景
固定
阿木郎坐在椅子上抽着烟,旁边还有几个漂亮的姑娘
阿木郎自己在外过着奢华的生活,身边还有美女相伴。
近景
固定
阿曼妮蹦蹦跳跳的推门进屋
民族文化的七色鹿——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专题研究
304文产研究民族文化的七色鹿——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专题研究赵 方(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摘 要: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全球化。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形式,其中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纪录片越来越被人们关注。
不仅是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制作数量在逐年上升,公映次数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民族纪录片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影视地位,业内对其的理论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化。
笔者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纪录片;藏北人家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304-01一、纪录片的生存困境我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问题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微观角度而言,纪录片的题材较为单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关注度并不高,导致现有的少数民族纪录片缺少浓厚的历史感。
而在需求上,由于纪录片的内容和定位没有实现多样化,所以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纪录片的观看人数较少,所以观众的层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使我国电视节目每年都会推出新的纪录片栏目,但是其运作深入程度不足,所以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导致收视率不高。
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整体质量不高,不能真正地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其质量更是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质量高的纪录片不仅在国内能获得高度认可,在国际上也可以获得高度赞赏;另一方面,一些纪录片即使是在国内也没有市场。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纪录片的要求并不完善,更没有足够的保障,所以影视公司在进入和退出时会面临不合理的要求;第二,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有比较明显的“文化标签”,国外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纪录片的内容,不论是纪录片的故事内容,还是想要表达的思想,都不能达到国外观众的期待。
而民族纪录片的国际化本身就是影视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在扩展海外市场方面,少数民族纪录片陷入了困境。
《藏北人家》纪录片——分镜头稿本
10s
帐篷外面的场景
全、近
20s
帐篷里面,措达家里的场景
一座帐蓬就是一个家庭。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
措达今年28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
中
固定镜头
5s
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
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全
摇镜头
5s
罗追进帐篷
罗追怀有8个月的身孕
近、中跟镜头Fra bibliotek5s晨光、帐篷
时候不早了,措达准备外出放牧.
特写
30s
用“唐古”装干粮
这种皮口袋叫“唐古”,它是藏北牧人特有饭盒。里面装着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在藏北,许多生活用品都取自牛羊的身上。这种羊皮做的口袋轻巧、实用,牧人外出时都带着它.
全
摇镜头
20s
措达准备出发
措达放牧要走很远的路。他必须带足一天的干粮。在藏北草原、牧民的帐蓬一般搭在靠近水又避风的地方,离牧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背景乐
远、全
摇镜头
8s
湖水边的牦牛群
背景乐
远,全、近
拉镜头
27s
高耸的石柱
远方的唐古拉山脉
措达纺线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不动。年复一年,人们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永远处于和他们的祖先一模一样的环境中。
背景乐
特写、近
拉镜头
30s
措达纺线
藏北的牧民对自己的生活抱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措达认为,生活中没有坏的事,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所以他快乐,无忧无虑。他去过拉萨朝圣,拉萨的房子漂亮,但他更喜欢自己的帐蓬,更喜欢藏北草原的宁静。
近、全
逆光
19s
白玛仍在用力捣奶
藏北人家
(一)如果说,像反映政治民主之类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那么,更多的作品往往将普通人作为纪录的主角,将镜头聚焦在平凡的人生和平凡人的现代性体验上,并以此折射出沧桑巨变的社会时代。
它们往往以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的视点来寻找散布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景观,发掘生活中被淹没的尊严和价值,而其对潜藏在平凡生活里的生命活力开掘又总能激发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处境的回眸反顾和驻足深思。
《藏北人家》就以其平民式的叙事镜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而获得人们的好评。
《藏北人家》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
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
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藏北人家》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具有人类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和文化品质。
纪录片《藏北人家》,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杰出代表,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关注的是个人。
在《藏北人家》中占据镜头最多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这些普通人。
继它之后的纪录片都体现了对人的深层关注,都是以人为核心,直接关注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去除了许多功利心态,多了一些人文性。
《藏北人家》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出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
既然纪录片是一个高端知识市场的产物。
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军的电视文化景观下,纪录片制作呈现出强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解析一、纪录片与故事片(虚构片)的区别与联系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3、看完两者的定义之后,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区别:(1)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
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2)从制作技术手段来看:①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②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
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3)从叙述形式上看: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
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广播电视专题节目
*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王星*第一章电视专题节目概述*电视专题节目介绍第一节•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电视专题片与电视节目的分类*一电视专题节目的概念*定义: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
*特点:*电视化*选题专*主题深*1979年,美国四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电视专题,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
*电视化*电视专题节目在创作的期间要符合电视艺术规律。
电视专题节目是属于电视媒体的一种节目形态,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电视专题节目将现实中的人、事、物以及作者的寄托和感受通过电视视听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画面优美、剪辑流畅就称为衡量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标准。
*选题专*专题节目是围绕专门的话题进行取材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要集中内容,反映个性,表现特点。
但是选题专不是指专业性强,相反电视专题往往要求拍摄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主题深*电视专题节目要兼顾电视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
广播电视通过信息传播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社会注意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电视专题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反映现实最深刻、主题最鲜明、感染力最强的节目形态,主题思想是电视专题节目的灵魂,所以一定要深入挖掘主题的涵义。
*二电视专题片的界定*1.定义:电视专题片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一般我们把以某一专门话题为拍摄对象的片子称为电视专题片。
*2.历史渊源:与电影的纪录片说法区别*3.电视专题片与电视专题节目*电视专题片和电视专题节目1、《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不再使用专题片的名称,而是明确提出:电视专题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一部分,被涵盖于其中的报道类,是报道类节目中的主要形式。
2、报道类(含电视专题)根据其叙述表述方式的差异,可分为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和讲话型五种。
纪录片影片架构分镜头脚本——洪州窑
一、影片架构(一)人物访谈拍摄人物一:碗泥岭龙窑制瓷人甘海春【人物简介】:唯一采用原始烧制工艺的龙窑制瓷人,江西丰城洪州窑碗泥岭技艺生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特色】:碗泥岭已经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首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乡村旅游3A景点。
碗泥岭这个“活着的洪州窑”的文化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热血青年返乡创业,他们为农村的文化振兴带来巨大能量。
甘师傅将近三十年的洪州窑青瓷制作经历,手艺精湛,一直在为洪州窑遗址为传承青瓷工艺努力,历经传统制作工艺手段和新兴技术制作手段,但仍就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保留复古的最纯正的制作手段,并一直在寻找年轻一代的继承人。
十九大报告了就作出了实施文化强国的重大部署,丰城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挖掘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的实施方案。
【内容】:了解原始烧制工艺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体会最原汁原味洪州窑青瓷的传统制作工艺,更深刻的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气息,以甘师傅为跟拍中心人物,从一个成熟、技艺精湛的手艺人的一天全面了解洪州窑的制作和独特艺术魅力;拍摄碗泥岭目前的一个生存现状,发展方向,人员构成,当地浓厚的瓷文化的物化具体体现以及该地在洪州窑传承多方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拍摄人物二:丰城市博物馆馆长赖洪生【人物简介】:现任丰城博物馆馆长,从事文物、陶瓷文化以及考古历史研究多年,任馆长多年。
【特色】:对洪州窑研究较深,任丰城市博物馆馆长多年,对馆内洪州窑青瓷的分类、历史来源、制作方式以及丰城洪州窑事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都比较了解,并且现居丰城市,容易预约采访。
【内容】:主要想了解馆内现存洪州窑的具体数量、种类以及不同洪州窑文物不同的自身特证;洪州窑在馆内的分布情况、所在位置;馆内如何保存和修补洪州窑,浅谈保存修护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以及随着年代推进和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宋元明清时期),各个朝代生产的青瓷特色、所产生的变化和改进之处,该馆依托洪州窑传播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途径,目前馆内所开展的或者开展过的学术交流、文化宣传活动和具体的重点休闲文化基地;了解洪州窑青瓷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陶瓷和青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突出自身特色),旅游业发展以及弘扬当地青瓷文化的优势和竞争力能力尽量能从访谈中表现出来;谈谈目前采用的网络数字线上3D观看手段;拍摄人物三:当地制作青瓷的居民【人物简介】:当地许多居民其实也是靠制作青瓷工艺为生,有些是和景区达成合作在景区内设立合作区和门店,自我经营,有些是在当地或者其他地区制作原始青瓷或者经营青瓷买卖,由于近年国家政府保护文物,大力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的倡导和证词支持,当地很多本就有制瓷技术的居民开始拾起传统青瓷的文化复兴之路。
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创作谈
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创作谈91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已落下帷幕。
我们创作的《藏北人家》(以下简称《藏》)获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
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它引起我们深思,引导我们去回顾,探讨创作该片的心路旅程。
《藏》片是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系列片《西藏》中的一集,拍片过程说来简单:摄制组6个人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碰巧其中一半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生。
王海兵、赵坚是82届,韩辉是83届,3个人挑起了编、摄、撰稿的担子。
为了寻觅拍摄题材,我们这支小小的制作队伍几乎走遍了西藏。
90年8月下旬,我们来到藏北腹地的纳木湖畔,在那里结识了牧民措达一家。
以后的日子里,措达的帐篷旁多了三顶小帐蓬,我们和措达早晚相处,用自然跟踪手法不分昼夜地拍了200多分钟素材,回拉萨很快写出本子,又转入另一题材。
直到91年6月,长达47分钟的《藏》片才编辑制作出来。
《藏》片值得探讨的首先是题材的选择。
中国西部瑰丽多姿,青藏高原神奇迷人,要猎奇,尽可以去拍风光和民俗风情(我们也拍这样的题材,如《羌塘盛会》等)。
为什么要这样去拍藏北?一户普通的牧民,一些平凡的生活细节,没有一点轰轰烈烈的戏剧性和高潮。
面对青藏高原巨大的空间体积,面对“第三极”的冰天雪地和常年不停的西风,我们想,得有多大的决心,人们才敢去青藏高原旅行;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人类才能在这里生存下来!正是这一思维方向引导我们去拍摄人。
我们把思维的焦距始终对准生于斯长于斯的藏北人。
我们想探寻藏北人在与大自然生死搏斗中创造的独特文明的内容和本质。
中国画画人、画动物讲究画“眼”。
我们拍藏北也要画“眼”,这只“眼”就是普通牧人的生活和命运。
这一构思酝酿了二、三个月。
早在5月份进藏之初,我们就有拍这样一部片子的想法。
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拍,是因为没有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除了我们,很多人都拍西藏。
总感到浮光掠影的多,热热闹闹的多,猎奇的多,真正带着一种关注和同情的态度去反映实实在在的生活的片子太少。
纪录片的铺路人
纪录片的铺路人作者:王树叶张琴郑桥飞易文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王海兵是将中国纪录片带入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的《藏北人家》代表我国的纪录片最早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通过他的片子,让西方世界再一次认识了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电视纪录片。
从业30年来,他的作品获全国以上奖励60多项,在国际上获得诸多奖项,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争得了荣誉,在不断学习、实践、创作、推进中国纪录片发展的过程中,在他看来:“我们只是在探路,是一个铺路人。
”【关键词】纪录片;人与自然;纪录片创作理念【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一、青春年少:与影像的“不解”之缘王海兵与影像“缘”起于考大学,他不善言辞,但内心并不“沉默”,母亲对其文学和艺术上有一定影响。
物理化学作为他的弱项,但基于初中历史地理的积累,加上当知青时的“文学底子”,他高考后考中北京广播学院并选择摄影专业。
四年时间学习摄影技术、编采播、观摩中外优秀影视作品,为其影视创作夯实了基础。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电视台,正可谓“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有一腔热血,也有很多抱负。
”入职四川电视台之初,他在新闻部做新闻,接触不到社会。
后成为记者开始跑新闻,因而练就一身找新闻、抓镜头、挖掘细节的本领,这也为纪录片创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为了寻求更多的深层次的意义表达和情感抒发,他将方向转向了纪录片创作,在他看来,纪录片这一影像传达方式能够将他心中所想说、想表达的东西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谈及自己第一部到电视台后真正意义上的片子——《花间绿下化蓉城》,是其在当记者、跑新闻时另外拍下的部分素材编辑而成,该片经播出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综合节目二等奖”。
在他看来,做影像作品,尤其是纪录片,从接触到后来的专门从事这行业,一脉相承的精神就在于真诚和热情。
对待自己的创作对象和主题,不要有过多的杂念,学会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个片子,同时保持一种对艺术追求的热情与激情。
除此以外,他认为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技术层面,他非常讲究精细和负责。
(完整word)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解说词
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解说词刘郎(男) 西藏的诱惑,不仅因为它的历史,它的地理,更因为:西藏,是—种境界.――本片创作者题记歌曲《朝圣的路》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我向你走来,捧着一路风尘。
啊,真心,啊,风尘,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女) 我向你走来,捧着一颗真心,走向西藏的高天大地,走向苍凉与奔放。
(男)我向你走来,捧着—路风尘,走向西藏的山魂水魄,走向神秘与辉煌。
(女)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那条绵延的雪域之路;(男)令人神往的西藏啊,多少人向你走来,—-因为“西藏的诱惑”,因为神奇的西藏之光……(片名:《西藏的诱惑》)(女)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
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强烈,那样不可遏止.对具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来说,像蓝天诱惑雄鹰.(男)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巨大,那样难以摆脱。
对敢于追寻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
因为西藏的诱惑,一位中国的电视工作者,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淮河山水,走上了那条朝圣的路.数年之间,他踏遍了西藏百分之九十八的地区,并且历时一年之久,徒步考察了横贯西藏的雅鲁藏布江。
(男)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留下了一份遗书:“如果我不幸遇难,请按照藏族的习俗,将我天葬。
”(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孙振华决心如此之大,热情如此之高呢?(男)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西藏的诱惑。
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博大的西藏,你是这样的超拔与旷远,你是这样的骠悍与雄浑!走遍地北天南,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这样鲜明的民族色彩;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那样醒目的塔影佛光……。
(女)由于前人的铺垫,现在进藏已经无须像当年的文成公主那样,巅簸春秋冬夏,历尽路途风霜。
现在进藏,驱车能以直入,天路更可高飞。
然而,在有志之士的眼里,进藏的终点,并非是贡嘎机场,并非是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汇合地点的两路之碑,而是江之源,而是地之谷,而是天尽头。
画面与解说词的契合度——以纪录片《藏北人家》为例
它不 仅 要补 充 说 明 画面 未 曾表 现 或难 以表 现 的内容 , 而且要进 ~步 引导 观众 加深 对作
品 内 容 的 理 解 。因 为 画 面 对 社 会 生 活 和 思 想
情感 的表达 是有 限 的 , 而有 声 语言 , 就 是 也
声世2/4 屏界15— 005 0[
}录 之 纪 片旅
过 解说 词来配 合 。画面在 组接 时往往 遵循 着同一 场景 的镜头应 相对 集 中
电视 画 面与 解说 是 电视 作 品 创作 中的
两 种 重 要 语 言 形 态 , 者 相 辅 相 成 。 在 电视 两 作 品 创 作 中 , 者 不 应 是 简 单 地 相 加 , 是 两 而 各司其 职 , 互渗 透的有 机统一 体。 相 解 说 词 的 创 作 , 根 据 电视 作 品 本 身 的 要 需 要 。对 思 想 内容 给 予 必 要 的 说 明 和 阐 释 。
印象 。 并不清 楚这 些 到底 是什 么 , 但 这些 东西 在藏 北 牧 民 的生活中有什 么重要 的作 用。这 时 , 如果 没有 同期声 去表 现, 仅靠解 说词 来进 行 阐释 , 众 在接 受 画面 时会 产生疑 观 问。 从而影响信息 传播的效 果。 电视 画面最擅 长表现“ 正在发 生的事情 ” 了解 了电视 。 画面 的这 一特性 .在 电视片 的谋篇 布局时就 要巧 用心思 , 尽量拓展 “ 在时” 现 的表 现领域 , 放过任 何现 在可 能拍到 不 的有用细节和 过程 . 当压缩“ 适 过去 时” 未 来时” 和“ 的表现 范 围。设法 多用今天的事件 , 用过 去的事件 ; 少 多用今天取 得 的新成就 , 用空洞 的长篇 展望 。全片 结构 布局上 的合 少
面 相 得 益 彰 . 得 1 l 2的 效 果 ? 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镜头稿本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系(专业)__________班级第组姓名年月日镜号机位景别技巧长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全摇镜头10s 晨光中的草原,牦牛背景乐全摇镜头16s 远山,水流,阳光歌声全2s 马吃草背景乐全,中逆光,摇镜头,拉镜头28s 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牧歌声远固定背景、推字幕,字幕淡出10s 宽广的草原藏北人家远摇镜头10s 早晨的远山风声远10s 高原雪山人类的足迹,也许很晚才踏上地球之颠这块高高在上的土地。
远摇镜头20s 连绵的群山神秘的藏北有无数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在这里.发现比新石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远剪影,摇镜头,推镜头32s 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牧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
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全、远剪影,拉镜头40s 晚霞中的牧人羊群藏北草原的地理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极其险恶。
然而,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了: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
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
他认为: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
藏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北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远固定镜头3s 草原远摇镜头19s 令人注目的是,藏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
远固定镜头4s 牛群在晨光中过河远、全推镜头12s 草原上蜿蜒的河流和念青唐古拉山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7000多米。
远摇镜头22s 蓝蓝的纳木湖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木湖,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纳木湖海拔高达4718米,面积约1900多平方公里。
当年到达湖边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
远、近,6s 水浪拍打着湖畔水浪声远、全摇镜头18s 湖边的草原和帐篷纳木湖畔水草资源丰富,是藏北主要牧场之一.。
长年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就在湖边搭起了一顶顶帐蓬。
全、中10s 帐篷外面的场景全、近20s 帐篷里面,措达家里的场景一座帐蓬就是一个家庭。
这里是牧人措达一家。
措达今年28岁,他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妻子罗追结婚九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中固定镜头5s 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女主人罗追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全摇镜头5s 罗追进帐篷罗追怀有8个月的身孕近、中跟镜头11s 妹妹帮忙干活因为行动不方便,她的妹妹白玛来到她的家,帮忙干些家务活儿。
全,远摇镜头、拉镜头30s 羊群走动,措达放牧措达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头耗牛和一匹马。
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
措达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
他一家人的衣、食、住,完全取自这些牲畜,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
远摇镜头14s 草原上的羊群在面积广大的藏北草原,几乎看不见一棵树。
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刮着寒冷的西风。
风声全16s 傍晚的帐篷和羊群夜间温度一般都在摄氏零度以下,帐蓬,就成为牧人们抵御风雪严寒的遮蔽所。
风声远5s 牧人的帐篷全17s 措达的帐篷,休息的小猫,措达出帐篷盖通风口和蒙古族的蒙古包不同,藏北牧人的帐蓬一般是黑色的,用结实的耗牛毛和羊毛编织而成。
每一顶帐蓬上方都有一个通风口,下雨时可以盖上。
全,近摇镜头11s 措达盖完帐篷走进帐篷,外面下着雨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30s 帐篷的内景帐蓬的面积约有十平方米,中间是一个火塘。
里面正对着帐蓬门口有一个简陋的神龛,供着佛象。
帐蓬的四角堆着装有粮食、衣物和毛皮的口袋。
晚上,一家人就睡在这一个帐蓬里。
全摇镜头11s 晚上月光中睡觉的人们在措达家,老人和孩子睡在里面,措达和女人睡在靠外的地方.特写17s 静谧安睡的孩子在梦里翻身帐蓬不仅仅用来睡觉。
实际上,所有的牧民生活都以帐蓬为中心,每天的生活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5s 夜晚中的帐篷月亮特写,全、近摇镜头、拉镜头32s 早上罗追起来活动罗追挤奶清晨5点,天还很黑,女人们就起来了。
夏天的夜晚仍然很冷,地上有霜冻。
罗追披着防寒的毛毡,开始给牦牛挤第一次奶。
近,特写摇镜头10s 罗追挤完奶回到帐篷。
准备生火挤奶需要一小时左右。
挤完奶,罗追回到帐蓬里,开始生火。
近、特子8s 白玛制作酥油白玛则将发了酵的奶倒进酥油筒里,开始制做酥油。
10s 白玛制作酥油罗追生火制作酥油产生的声响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特写4s 烟气中的罗追特写4s 干牛粪草原上只有干牛粪可以充作燃料。
特写摇镜头20s 罗追操作羊皮风箱烧火点燃干牛粪很费力,这种羊皮风箱,在城市里只能放到博物馆里去,在这里它却必不可少.不过操作起来需要熟练的技巧。
近,中11s 罗追烧茶罗追要在丈夫起来以前,将茶烧好。
两个女人在不停地忙碌着近28s 白玛费力地捣着高高的酥油筒里的牛奶罗追帮忙罗追虽然怀有八个月身孕,但她同藏北草原所有妇女一样,每天忙碌不停。
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
这里的环境使他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
近、全逆光19s 白玛仍在用力捣奶从发酵的牛奶中分离出酥油需要很长时间。
在夏季产奶多的时候,妇女们几乎每天都要干这种又累又费时的活儿.近、全25s 措达穿衣走出帐篷女人忙碌了两个小时以后,男人醒来了。
罗追告诉丈夫,昨晚羊群跑了。
措达不紧不慢穿上衣服,走出帐蓬去找羊。
全,远摇镜头,推镜头20s 措达找羊去羊群夜间负责看管羊群的是几只牧羊犬,昨晚风大,牧羊犬未能尽到责任,但是人们并不着急,晚上羊群不会跑多远。
特写2s 吹动的布音乐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全、特写、近34s 罗追蹲在地上祭神草原曙光中的祭神帐蓬同围烤绕的轻烟天边出现曙色。
罗追来到帐蓬的一角。
这里是他们每天祭神的地方。
在一个简易的香炉上,放上几块牛粪火,盖上柏枝,再撒上一点糌粑面,一种淡淡的香味就弥漫在草原清晨的空气中。
这是藏北牧人特有的一种祭神仪式。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自然和神,祈求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音乐6s 帐篷外的香炉弥漫着烟音乐特写、近、全摇镜头26s 白玛草地上用力地抛牛粪帐蓬外,白玛忙碌着。
她把新鲜的牛粪抛洒在周围的草地上,以便白天晒干后作为燃料。
牧人们并不认为牛粪脏,晒干的牛粪烧起来没有怪味。
全1s 水流边喝水的羊35s 姑娘有爱美的天性,虽然环境严酷,女人们仍然很注意修饰自己。
他们追求一种自然的、纯净的美。
全、近摇镜头12s 白玛走出帐篷准备去背水全、近摇镜头9s 草原吃草的马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
中、全跟镜头、拉镜头25s 白玛背水回家十八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藏北所有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许多重体力活。
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近摇镜头5s 白玛回到帐篷看到刚醒的孩子欢快的嘻闹声(同期)近、特写、全25s 给孩子穿衣天亮了,阳光洒满帐蓬。
孩子们醒来了。
给孩子们穿衣是爷爷的事。
人声全10s 两个稍大的孩子自己穿衣两个稍大的孩子已能自己照管自己.近、特写23s 分离酥油忙碌了一个早晨,酥油从奶中分离了出来。
酥油是牧人们用来抵御恶劣气候的重要食品,又是祭祀和日用生活品。
牧人们十分珍惜酥油,往往把储存酥油的多少看成财富的标志。
特写22s 储备酥油措达家一年大约能生产五、六十公斤酥油,除了交售少量酥油给政府,其余归自己支配。
远。
特写摇镜头、推镜头24s 措达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措达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
特写、近拉镜头16s 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特写推镜头20s 制作糌粑这是牧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叫糌粑,它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加上一点酥油和热茶做成的.吃法很特别。
特写40s 大人孩子吃糌粑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食用方便,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牧民的主要食品.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近摇镜头16s 老年人吃糌粑糌粑的吃法因人而异,老年人喜欢干吃。
近10s 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特写40s 措达给孩子抹酥油自己抹酥油牧人在生活中懂得,酥油是最好的护肤品。
草原上风沙大,紫外线强烈.脸上抹一层酥油,皮肤又红又亮,能防风防晒。
5s 晨光、帐篷时候不早了,措达准备外出放牧.特写30s 用“唐古”装干粮这种皮口袋叫“唐古”,它是藏北牧人特有饭盒。
里面装着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
在藏北,许多生活用品都取自牛羊的身上。
这种羊皮做的口袋轻巧、实用,牧人外出时都带着它.全摇镜头20s 措达准备出发措达放牧要走很远的路。
他必须带足一天的干粮。
在藏北草原、牧民的帐蓬一般搭在靠近水又避风的地方,离牧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远、全摇镜头、推镜头15s 山坡上放牧的措达(早晨的光线)一天的放牧生活开始了。
羊叫声近、远跟镜头、摇镜头6s 措达悠闲的走着蓝色的纳木湖口哨声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近、全摇镜头12s 水草丰美的放牧场措达小憩来到水草丰美的牧场,措达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特写,近拉镜头30s 措达悠闲地盘坐湖边纺羊毛勤劳的藏北牧民是闲不住的,放羊时手里总少不了一个纺线锤。
虽然一天只能纺几两羊毛,天长日久,纺出的线就足够编织。
一家人的生活用品。
远摇镜头14s 极目眺望纳木湖湖光山色,安详秀丽放牧生活是单调的,眼前是他每天都能见到的蓝色的湖。
一年到头,他就围绕着湖边游牧,他熟悉这里的一切。
背景乐全、远10s 湖边的牲畜背景与全、远摇镜头、拉镜头35s 蓝天、白云、远山湖水藏北草原是中国高山湖泊最多的地区,有大小湖泊370多个,永远与这些湖泊相伴的,是一系列雄伟的高山.蓝天下山峰的刚劲和湖水的柔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背景乐远5s 湖边的羊群背景乐远8s 飞翔的小鸥然而,这湖光山色在牧人们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单调。
背景乐全、远拉镜头25s 湖水边措达专心纺线草原的自然风光措达安静地纺线,他几乎不去注意眼前的大自然美景。
他已经看惯了这里的日出日落、云起云飞。
大自然对他来说,只意味草青草黄。
他所关心的,是不会有大风暴,或者大雪造成牛羊丢失和死亡。
背景乐号位景别技巧度画面内容解说(字幕)音乐音响备注远5s 变幻莫测草原在藏北,天地山川巨大的自然力压倒了一切。
背景乐全摇镜头12s 牧人祈祷牧人们崇拜自然,他们每日向天、地、神祈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妥协和谐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