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羞耻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的耻感文化

浅谈日本的耻感文化

浅谈日本的“耻感文化”——读《菊花与刀》有感1944年,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写了《菊花与刀》这本书。

虽然作者本人并未到过日本,但是她却在这本书中全面地展示了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模式及其相互联系,帮助美国政府制定了可行的对日决策。

其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总的概括为“耻感文化”,这里就谈谈自己对于这种“耻感文化”的看法。

基督教有着“原罪”的说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死后要想升入天堂就要不断地赎罪,,这种“罪感文化”对人的约束力来自于人的内心,即主要依靠自律。

日本的“耻感文化”则不同,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写到“日本人重视耻辱感远胜于罪恶感”“耻辱感在日本生活中所占的首要地位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动的评判”,也就是说,日本的这种“耻感文化”所依靠的并不是内心的道德约束,而是依靠外界的约束力。

因此,日本人倾向于认为,只要没有被别人看见就不是罪恶,就没有耻辱感,这就使得有些日本人在公开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是在其他场合或者没有熟人看见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这种“耻感文化”有一个特别典型的表现,就是日本人都特别的重视名誉,将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以传统的日本武士为例,当他们遭受失败之后往往选择复仇或者自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的愤怒或者多么的愧疚,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失败使自己的名誉受到了玷污,只有用自己的鲜血才能洗刷耻辱挽回名誉。

其实能反映出这种文化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也很常见,如日本运动员输了比赛会抱头痛哭,那并不是因为感到可惜,而是因为感到耻辱;日本职员被裁员以后自杀,并不是因为丢了工作,而是因为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

我想这种“耻感文化”大概也是日本自杀率特别高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了解了日本的这种“耻感文化”,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日本至今仍不承认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罪行,日本首相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参拜靖国神社了。

因为一旦承认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作出了用中国百姓做细菌试验,在南京制造屠杀等恶劣的行为,那么日本的名誉将受到损害,日本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将受到严重的打击,那时该怎么办?难道要日本举国剖腹来洗漱耻辱,保全名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日本宁愿以这种拒不承认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名誉,也不愿意用名誉来换得受害人民的宽恕,说到底,他们内心并不觉得自己犯下的是多么严重的错误。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课程论文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科目院系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

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

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

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特点1.耻感文化日本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仁道文化”,或者欧美“罪感文化”,它属于“耻感文化”。

“耻”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到的,是人前的抱负和炫耀。

因此日本的武士道在无形中让它自大,偏执和狂妄,此外日本又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相对封闭和渺小的格局,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自卑、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独。

这种二次元的性格特征,强化了员工个体对企业整体的归属感,因此终生雇佣制在日本才成为可能。

2.集体主义日本是一个虚拟的血缘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在日本并不受用。

比如在日本,只要双方愿意就通过契约构成父子关系。

正是这种观念,促使日本在企业运行中,经常是集体做决策,集体承担责任。

日本公司就是一个共同体,它像一个家庭一样通过个体的作用而发挥其功能。

这样的共同体中员工加入后只要不被开除就会终生留在公司中,这也是终生雇佣制产生的根源。

3.“忠”“孝”观与中国忠孝观不同的是,日本的“忠孝观”没有以“仁”作为基础。

因此中国可能存在因为针对罪恶不仁之举而大义灭亲的现状,但,在日本则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日本的忠孝观更加绝对化、无条件化。

在过去“忠”的含义是绝对效忠天皇,现在则是效忠于所属的单位、公司或团体。

4.自我防护意识强日本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强,因此,这个民族天生就有一种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不信任。

这一点,在日本公司高级经理人的聘用中,就很能体现。

通过对在华日企的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少有其他国家的经理人可以进入到日企的高级管理岗位中,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不信任,自我防护意识强烈。

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

从词汇看日本耻文化

从词汇看日本耻文化

从词汇看日本耻文化作者:王洁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6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因此本文利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分析日本人通常使用的成语、谚语、惯用语来探究日本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日本;词汇;耻文化;特征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认知世界,语言如同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人民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恥ずかしい”“恥をかく”“恥知らず”等类似的词语。

通过这些言语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文化非常注重“耻”。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视点研究日本的耻文化,他们大多是以对比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与日本的耻文化异同,或是研究日本耻文化与欧美国家罪文化的异同。

通过语言来研究日本耻文化的并不是很多,因此本文利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日本耻文化内涵与特征。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と刀」中提出日本人通常是基于“耻”这一价值基准采取行动的,是一个具有耻文化的民族[1]。

森田六朗也曾在「日本人の心がわかる日本語」中提出日本人通常被认为是耻意识很强的民族。

在日本人深层心理中非常在意周围人的目光、世人的看法[2]。

金田春一彦在「日本語」中通过列举有关耻的词汇说明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容易感到不好意思[3]。

因此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对了解日本文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与耻文化相关的语言表现(一)惯用语中的“耻”有关“耻”的惯用语有很多,通过查询《新明解》和《大辞林》可以将惯用语归类如下:动词类:顔に泥を塗る、家名を汚す、体面を汚す、顔から火が出る、面目を潰す…形容词类:面目次第もない、肩身が狭い、合わせる顔がない、外聞が悪い…名词类:恥のかきあげ、面汚し、顔負け…副词类:火の出るよう、臆面もなく…从以上有关“耻”的惯用语可以看出,带有“面目”“颜”相关的惯用语有很多,可以推测出日本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世人的眼光。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耻感文化《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所著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书从日本的菊花和刀两种文化符号出发,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特性。

其中,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从《菊与刀》的角度出发,对日本耻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耻感文化是指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将羞耻作为一种核心情感和道德力量来看待。

羞耻感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羞耻感,那么他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日本的耻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日本的耻感文化定义为一种“需要他人认可的文化”。

她认为,日本人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并时刻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这种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强调集体的认同和利益,而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则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日本人通常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如果他们被批评或者在公共场合出丑。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两种文化符号来象征日本的矛盾性格。

她认为,“菊”代表了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优雅、谦逊和精致,“刀”则代表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冷酷、残忍和决绝。

这种矛盾性格正是日本耻感文化的写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谐与认同,但同时在战争和冲突中表现出残酷与无情。

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注重礼仪、忠诚和家族观念,强调对长辈、上司的尊敬。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这种意识逐渐转化为一种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日本社会对于个体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注重忠诚和家族观念转向了更加个体的能力和成就。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现代日本的耻感意识。

通过对《菊与刀》中日本耻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日本的耻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对于日本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

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

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2009-05-1223:07:46 来自: 锐典(锐典的站)菊与刀的评论 4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摘要: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的着作,对日本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耻感文化、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日本人的特有的性格特征,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以推进本国的发展以及与日本的交流。

关键词:《菊与刀》耻感文化等级制度一、前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不过是我们这两个邻居的关系并没有想当然的友好,反而是争执不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离得越近,反而对双方都没有一个客观而真实的评价和判断。

美国人类学家在上个世纪却向世界交付了一份关于日本人性格特点的一份报告——《菊与刀》。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

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败局已定,加紧制定战后对德国、日本的政策,成为摆在美国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而对于和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厮杀了数年的对手日本,美国除了在战场上的交手之外,对于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则显然还有那么的茫然。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它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和人民? 战后美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政策方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为了弄明白这一系列的问题,美国政府于是动员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始全力研究日本。

鲁思•本尼迪克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写出了这部影响深远的着作。

正如本尼迪克特自己所说,《菊与刀》并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着作。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与人格理论,扩大应用到分析近代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把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所有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斗争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在太平洋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岛屿登陆战中,日本人也让美军吃够了苦头。

二战后期,德日法西斯败局已定,美国继续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

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

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参阅大量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名叫《菊与刀》,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菊”使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它们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本尼迪克特根据观察分析,得出有关日本民族性格的论断,她认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善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为什么发动侵略战争?受侵略国家的人民都认为,这是因为日本推行压迫弱小的罪恶方针,无情践踏“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条国际准则的结果。

可日本人对战争则另有看法。

试析日本耻感文化

试析日本耻感文化

92现代交际·2019年3期作者简介:姚雪,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专业。

试析日本耻感文化姚雪(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作为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耻感文化受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在吸收儒家思想文化与等级观念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具有他律性和群体性特征,并且缺少稳定的标准。

耻感文化根植于日本民族精神中,使其颇为重视“名誉”,但又因缺少儒家文化中的“仁”而使善恶标准稍显模糊。

关键词:日本 耻感文化 特色 影响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092-0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个人的语言、行为、思维方式等,大多是由文化决定的,对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受到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又因其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而表现出差异性。

中国儒家八德思想:忠诚、孝顺、诚实、信用、礼节、正义、廉洁、知耻,其中的“行己有耻”,便是耻感文化的起源。

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率先提出文化形貌论,认为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类型,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受到美国委托,依据文化形貌理论,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为辅,用在战争时期被关押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参考大量书籍报刊、文学影片等,完成人类学研究著作——《菊与刀》,提出日本的文化类型“耻感文化”,并将其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作出差异性分析。

一、日本耻感文化的缘起(一)地理环境与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其民族文化的形成,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的日本群岛,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71%的土地都是丘陵和山地,并且大部分山都是火山。

气候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四周海洋的影响,全年的降水量都很高。

因此,诸如地震、火山、台风、海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日本时有发生,在破坏性极强的大规模“天灾”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只有依靠以部族为单位的群体,才有可能同自然抗争,将灾难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而在长期的不断抗争中,以集体利益为最高原则的群体意识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时代的要求,并根植于日本人的思想之中。

日语中有关“耻文化”的语言表现

日语中有关“耻文化”的语言表现

日语中有关耻文化的语言表现羞耻感是日本社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日本人把不要发生让自己难堪的事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基本精神来要求自己。

名を惜しむ恥じらい恥じ入る恥をかく恥を知る顔が赤くなる等等这类语言表现正反映了这一点。

这些语言表现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又与日本的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下日本文化的特点之一,即耻文化。

一、本尼迪克特的耻文化理论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阐述了日本人的羞耻意识。

她指出:羞耻感是对他人的批评做出的反应,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被嘲笑,被拒绝或者那个人自己认为被嘲笑就会感到羞耻。

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羞耻感都成为一种强大的强制力,因此,日本人的行为原理是推断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并把他人的判断当作标准来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在犯罪和羞耻之间日本人更在意羞耻,杀人犯是杀害别人肉体的人而嘲笑者是杀害别人心灵的人,心灵远比肉体宝贵因此嘲笑是最恶劣的罪行。

本尼迪克特也指出这点并称日本的文化为耻文化。

然而,知耻这种生活规范,最终变成规范他人行为的他律,也就是所谓的他人本位法则。

日本人缺乏西方罪文化的自律性。

换言之,日本是耻文化为基调,依据外来的强制力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道德的绝对标准放在羞耻意识上。

二、与耻有关的语言表现在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日语中关于有关耻的语言表现有很多,下面将收集到的例子按照词性进行分类。

名词:名、恥、恥辱、体面、面目、名誉、恥じらい动词:照れる、はにかむ、恥ずかしがる形容词:恥ずかしい、申し訳ない、みとっもない惯用句及俗语:名誉を傷つける、恥をかく、恥を知る、恥の上塗り、名を惜しむ、名を立てる、顔がつぶれる、顔が赤くなる、顔むけがならない、体面を保つ(汚す)、面目ない、面目躍如、面目玉を踏み潰す、面目丸つぶれ、面目を失う、面目を凌ぐ、面目が立つ、面目を施す、一分を立てる、一分が廃る、穴があったら入りたい、、決まりが悪い、ばつが悪い、かっこうが付かない、ひっこみがつかない简单分析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1,名词中多数都是汉语词汇,故我们可推测日本在吸收中国古代语言精华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仁义廉耻观念的影响,将这些词汇引进日本2,单独的名词、动词及形容词并不多,往往是三者相互组合来反映日本人的知耻心理。

中国“名”的文化与日本“耻”的文化

中国“名”的文化与日本“耻”的文化

中国“名”的文化与日本“耻”的文化中国“名”的文化与日本“耻”的文化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对于“名誉”和“羞耻”的观念进行分析比较,以及东西方对于中日的文化的区别的看法的解析,以期能够加深两国人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的繁荣,和平常驻。

关键字:名的文化,耻的文化,罪恶感引言:中日国交正常化到今年已经迎来了41周年。

在这41年间,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学术,体育,青少年交流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持续性的频繁交流互动活动。

这些活动对于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的构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然而,围绕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中日关系似乎骤然恶化。

造成这样的局面,历史现世各种因素错综复杂。

暂且撇开政治家们之间的交涉不谈,笔者认为中国国民和日本国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不足,不深入也是造成两国之间关系冰冷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是隔海相望的邻居,但实际上对于彼此感觉陌生感觉惊异甚至费解的地方还有很多。

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从中国和日本的“名和耻”的文化性差异的观点出发,对于两国人进行比较和分析,借此加深两国间的互相理解。

“名”的文化相对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意识到“耻”,中国人特别重视的是“名”《孟子》尽心编里有这样一句名言警句。

“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重视名声的人,为了守御自己的名声,即使将拥有成千上万的战车的大国拱手让给别人在在所不惜。

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看重名声,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即使以牺牲物质财富为代价也觉得值得。

现代汉语中,人们常常通俗地使用“面子”一词来表现“名誉”的意思。

我们常常会说“有面子”,“没有面子”,“长脸”,“丢脸”这样的话语。

其实日本人也挪用了中文的“面子”一词,他们也会说:“よくもおれの顔をつぶしてくれたな!”,意思是说“你这样做真是毁了我的面子!”但是并不如中国人那样使用得非常频繁。

这样的话语多出现在黑社会集团的对话中。

然而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面子”的问题格外注目。

中日社会中的耻感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日社会中的耻感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社会中的耻感⽂化差异-精选⽂档中⽇社会中的耻感⽂化差异耻感,即羞耻之⼼,是⼈在外来⼒量的刺激下内⼼产⽣的羞耻感受。

⼀般来说所谓的“耻感”,代表是⽇本⽂化。

在《菊与⼑》中,本尼迪克特分析了⽇本的耻感⽂化,强调了耻感对⽇本⼈的作⽤。

“耻感⽂化”是国内外研究者对东⽅⽂化的概括,以区别于西⽅“罪感⽂化”。

中国传统耻感⽂化富有深刻的道德伦理价值,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

中国传统耻感⽂化,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深⼊中国社会的普通家庭,在中国⼈⽇常⾏为中得以体现。

⼀、中国传统耻感⽂化渊源和当下发展现状中国古代的“耻感⽂化”强调外在约束⼒,主要体现公众对个⼈⾏为的反应与评价。

孟⼦认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孟⼦?尽⼼上》),如果⼈感到⾃⼰的⾏为被他⼈钦佩、敬仰,就会产⽣荣誉感,如果被他⼈鄙视、贬斥,就会产⽣“羞耻之⼼”。

具有耻感⽂化特质的⼈,受到“千夫所指,⽆疾⽽终”的社会约束,虽然未必能认真反省⾃⼰的过错,但这种⽆形的“约束⼒”却能有效维持⼤众的社会伦理秩序。

耻感⽂化利⽤社会道德的约束⼒对⼈的思想和价值观进⾏启发、引导和教育,规范⼈的社会⾏为和道德意识。

以道德⼒量调节社会关系,调节⼈际关系,提⾼社会道德⽔平,改善社会风⽓,促进社会⽂明发展。

耻感⽂化使⼈们具有荣誉观念,帮助⼈们进⾏道德价值判断,规范⼈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能促进⼈们的精神世界升华,激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向上,调节社会关系,增进⼈际交往和谐发展,促进⼈的全⾯发展。

综观耻感⽂化体系,可以看出它⽴⾜于个⼈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具体表现为内外两个层⾯。

当前,在社会思想观念⽇益多样化,个别⼈⾝上出现耻感淡漠、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耻感⽂化的积极因素,对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①。

⼆、⽇本⼈的耻感⽂化⽇本⼈⾮常注重社会对个⼈的评价,“羞耻之⼼”是对别⼈评价产⽣的反应,这种⽂化更注重外在⼒量约束。

从日本的耻感文化心理看中日关系

从日本的耻感文化心理看中日关系

从日本的耻感文化心理看中日关系从日本的耻感文化心理看中日关系日本,是一个樱花遍地、国土狭长的蕞尔岛国,有着追求唯美与崇尚武力的民族个性。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它的重要性更在于地缘上的关系——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都发生了许多的联系,有友好交往,也有暴力战争。

而中日关系,应该说,是一个历来都被赋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我试着从日本的民族文化心理——耻感文化心理的角度出发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

一、“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一词是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作品《菊与刀》首先提出的。

本尼·迪克特指出:不同于西方人的“罪感文化”,依靠内省和反思,靠内心的信仰原则自我约束,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属于“耻感文化”,必须靠外部的约束力来监督,他们的行为是根据别人的态度决定的。

对于传统的日本人来说,名誉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永恒追求的目标。

为了这一终极目标,他们可以不顾事实,不辨善恶,不承认错误、缺点,甚至包括过失。

信仰基督教的民族的原罪感不为日本人所接受,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让他们做事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

中国有句古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但是日本人不同,他们做了坏事,甚至犯了罪,只要事情没败露,没让他们感觉到羞辱,他们就绝不会认错。

而一旦感觉到羞耻,他们会选择极端的方法——复仇或自杀来洗刷耻辱,保全名誉,毫无疑问,这一做法在拥有“惜生崇死”独特生死观的日本来说是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宽恕和原谅的。

这样一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可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奋发向上,不甘落于人后;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消极影响:为保持所谓的名誉不肯正视历史、不肯承认错误、不肯忏悔罪行。

日本对二战罪行的掩盖无疑与这种文化心理息息相关。

二、“耻感文化”影响下的对中态度中日关系的萌芽,追根溯源应该是在中国的汉魏时期,最初中国称日本为“倭”,《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关于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

而真正意义上的广泛接触则应该是在中国的隋唐时期。

浅析日本人的“羞耻文化”

浅析日本人的“羞耻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经常操心他人特别是共同体成员对自己行为的批评回避和他人不同行动的倾向在意别人怎么想不断和他人取得平衡接受他人影响即自己是否给别人带来麻烦

囡目圈

浅析 日本人 的“ 羞耻 文化 "
宋 睿
摘 要: 美 国文化 人 类 学者 鲁 思 本 尼 迪 ・ 科特指 出. 日 耻 辱 感 培 养 了 日本 人 极 端 的 自尊 心 . 对 于 公 开 场 本 文 化 的典 型特 征 之 一 就 是 “ 耻文化” 耻 辱 感 是 日本 合 的 嘲笑 和 批 评 等 极 其 敏 感 , 即使 极 小 或 善 意 的 批 人的原动力 . 同时 也 是道 德 的根 本 。在 日本 人 的 生 活 评 , 也会 使 他 们 觉 得 对 他 人 格 的侮 辱 。被 嘲 笑 的 日本 中, 耻 占据 着 最 高 的地 位 , 深 刻 影 响 着 日本 人 的 日常 人 有 两 种 选 择 , 一种 是 把 嘲 笑 作 为 原 动 力 , 不 断 完 善 行 动 与 性格 。 随 着农 村 社 会 共 同 体 制度 的 衰退 , 现 在 自我 , 想要 消除 外 部 的 嘲 笑 。 另 一种 是 轻 视 自己或 者 日本 人 的耻 意识 发 生 了很 大的 变化 , 逐 渐 变得 淡 薄 。 欺 负他 人 。轻 视 自 己的 最高 表 现 就 是 自杀 , 例 如 武 士 关键词 : 耻 文化 羞 耻 耻 辱感 改 观 剖腹 。 欺 负 他 人 也 有 不 同 的方 法 。 一 是 报 复 嘲笑 他 的 人, 为 自己 正名 ; 一 是欺 负第 三 者 . 以 此宣 泄 t l , 中 的仇 耻 文化 恨。 进而 , 所有 的 日本 人 成 为 了 被欺 负 、 欺 负 他 人 的典 耻 文 化 是人 类 文 化 学 者 鲁 恩 本 尼迪 ・ 科 特 在 其 著 型 的 人 。 作《 菊 与刀 》 中 的用 语 , 是 指 由 于特 种 活 动 方 式 而 具 特 三 、 近 年 来 日本 的耻 意 识 的改 观 征 的文 化 . 重 视 别 人 的 内在情 感 、 想 法 和 自己 的面 子 。 在 日本 , 社会 常识 、 世 人 评 价 是 行 动 的 标 准 。但 在 多 神 教 的 日本 , 神、 佛等意识不那么强烈 , 日本 是 , 现 代 日本 对 耻 的 意识 , 对 社会 的意 识 在 下 降 。 下 面 人 强 烈 意 识 到 的 是世 人 的 眼光 。即 , 不 是 靠 正 确 与 否 是 日本 维誉 网列 举 的耻 的 行 为 。 决 定 行 动 .而 是 凭借 世 人 怎么 想 来 决 定 自己 的 行 动 , 在电车上 、 公共汽车里 , 当老人 、 孕妇 、 哑 子 及 身 这就是耻文化。 耻 文 化 出 现 与 日本 的社 会 构 造有 深 刻 体 有 障碍 的人 乘 车 时 .决 定 自 己装 睡 或 开 始 操 作 手 联 系 。在 遥 远 的 弥 生 时代 , 日本 因 为水 稻 耕 作 很 早 就 机 , 就 像 没 有 看 到 周 围 的状 况 一 样 : 在 电车 、 公 共 汽 车 形 成 了村 落 共 同 体 , 形 成 封 闭 的 人 伦 共 同体 和 亲 密情 里 , 常有 人 不 把 手 机 设成 静音 , 或 者 通话 。 感 的人 际关 系 。另 外 , 德 川 幕 府 吸 取 了 朱理 学重 视 忠 日本 人 耻 意识 逐 渐 淡 薄 的 原 因 如 下 。 一 是 H本 人 孝 的道 德 。 以家 长 为 首 , 家 族 成 员 必 须 服从 “ 家” , 武 士 的个 人 意 识 在 不 断 提高 。 二 是 经 常 打游 戏 和 看 动 漫 书 阶 层一 旦 有 事 , 要 与 主家 断绝 , 被迫承担连带责任 , 无 的 日本 年 轻 人 中 对 现 实 世 界 和 非 现 实 世 界 的 界 线 模 法 形成 独 立 的个 人 意 志 、 个 人 的主 体 性 。在 这 种 背 景 糊 的人 数 逐 渐 增 多 。 三是 由于 战 后 经 济 发展 和小 家 庭 下, 日本 人 经 常 操 心 他 人 , 特 别 是 共 同 体 成 员 对 自己 的形 成 , 导致 人 际关 系 淡 化 。 由此 可见 , 近年 来 耻 意 识 行 为 的批 评 . 有 回避 和他 人 不 同 行 动 的倾 向 . 在 意 别 变得 淡 薄 , 其根 本 原 因是 人 际 关 系 的淡 薄 。 人怎么想 , 不 断 和 他 人取 得 平 衡 , 接受他人影响 , 即自 四、 结 语 己是 否 给别 人 带 来 麻 烦 。 由于 这些 观点 、 态度 、 行为 , 耻 在 日本 人 的 生 活 中 . 占有非 常重 要 的位 置 。 日 形 成 了 所谓 “ 耻文化” 的 日本 人 的 国 民性 。 本 的耻 文 化 养 成 了独 特 的性 格 , 具 有极 端 自尊 心 的 日 在 日本 人 的 生活 中 . “ 耻” 占有 最 高 的地 位 。无 论 本 人 的 性 格 , 在特别“ 重视名誉” 、 “ 知耻” 的 武 士 道 理 在何种情况下 , 羞 耻 都 有 很强 的制 约 作 用 。 日本 每 个 论 里有 明显 体 现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 耻 文化 也 发 生 了 人 都 很 在 意 对 自己 行 为 的社 会 评 价 。在 日本 的 哲 学 变 化 。 但 对 于 现 在 的 年轻 人 , 耻 文 化有 很 大 衰 退 。 传统 里. 人 的心 底 有 善 行 . 所 以把 内 t l , 的冲 动 表 现 为 行 动 的 “ 耻文化” 中有 人 的 优 点 。 所 以 , 但 愿 日本 人 特 别 是 时, 自觉 地 践 行 道 德 , 并且 , 人 们 积德 行 善 , 追 求 圆熟 日本 的年 轻 人 , 能 学 习传 统 文化 的 精 髓 , 并 使 其 发扬 境界 , 企 图去 除羞 耻 。 光 大 二、 “ 耻 文化 ” 对 日本 人 的 影 响 就 像 本 尼迪 ・ 科特 讲的一样 , 与西洋 的“ 罪文 化” 参 考 文 献 不 同, 日本 是 以 “ 耻” 为基调的国家 , 日本 的 文 化 是 “ 耻 【 1 ] 鲁 思本尼迪 ・ 科 特. 菊 与刀[ M] . 长 谷 川 松 治 . 现 在 文化” 。 “ 罪文化” 强 调 自律 , “ 耻 文化 ” 重 视他 律 。 在“ 耻 教 养文 库 . 社会思想社, 1 9 6 7 . 文化” 的风潮下 , 个 人 的 品 行是 高雅 还 是 卑 劣 , 行 为 是 『 2 】 炉 干八 郎 . 耻 与 个 性 — — 日本 人 的 心理 构 造 【 M1 . 讲 否 正确 , 这 些 全靠 他 人 来 判 断 。所 以 日本人 的行 为原 淡社现代新书, 1 9 9 8 . 则 是 只要 推 测 别 人 是 怎 么 判 断 的 , 就 以 他人 的 判 断 为 [ 3 ] 作 田启 一 . 耻 文 化 的 重 新 考 虑【 M 】 . 筑摩书房, 1 9 6 7 . 基准 . 确 定 自 己的 行 动方 针 。 【 4 ] 渡 边幸 一 . 忘记 耻 与 自豪 的 祖 国 【 M] . 河 出书 房 新 社 , 日本人 对 神 的罪 恶 意 识 很 淡 薄 , 在 不 道 德 行 为 方 20 08 . 面, 对 社 会 的 羞 耻 意识 很 强 烈 。 对 日本 人 来说 , 与 受 到 [ 5 】 韩文红 . 日本 文 化 概 论 ( 第二版) [ M ] . 南 开 大 学 出版 神 的 惩 罚相 比 . 受 到 人类 社 会 的惩 罚 成 为 约 束 自己 行 社. 2 0 0 6 . 为的重要因素。 真 正 的耻 文 化会 促使 人 在 外 界 强 制 力 [ 6 ] 菅 原健 介 .羞 耻 t l , 消 失 在何 处 ?[ M ] .光 文 社 新 书 , 的基 础 上 做 善事 。 一 般 羞 耻 成 为 巨 大 的强 制 力 , 但是 , 2 0 05. 要感到羞耻 . 需 要 别 人 正在 当场 或 者 至 少 确 信 有 人 在 『 7 1 副 田义 也. 日本 文 化 的试 论 『 M1 . 1 9 9 3 . ( 作 者单 位 : 河 南大 学 外语 学 院 ) 当场 . 即使 不 在 当场 也 会 强 烈意 识 到 有 人 存 在 。

日本的耻感文化来源

日本的耻感文化来源

⽇本的耻感⽂化来源⼈类社会,最先形成的是强盗组织的社会,弱⾁强⾷,⼒强者为王。

强盗社会是没有善恶是⾮观念的,强盗的价值观只有强弱,强者为所欲为,弱者死不⾜惜。

但是社会组织,如果只有单纯的强弱观念,会造成内部的混乱冲突,上下向背,彼此仇视,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存在,如果只是作为⼀个基础的,暂时的强盗团体,不会讲究太多,但是以国家为形式的社会组织,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需要考虑⾃⾝家族利益的长久延续,为了削弱内部成员(头⽬,⼩头⽬,喽啰,以及数量众多的被抢者)之间的⼼理意识的对抗,寻求共同的价值宣传就成了必要。

这价值观,必然不是强盗组织没有的善恶是⾮观,⽽基于⼈类对于强⼤的崇拜,依此虚荣⼼,成就感,胜败论⽽脱出的【荣誉观】就成了必然。

强者荣耀,弱者鄙弃;先祖荣耀,后代荣誉,最后就形成了⾎统论,出⾝论。

这种本能形成的观念⼀直主导⼈类的价值取向,从古到今,即使是宣扬民主,平等,公平的现代社会,⼈类的⼤多数价值取向,依然是基于强弱⽽分,地位,权势,⾝份,财富,成为绝⼤多数⼈类的潜意识的思考逻辑,⽽⾮基于善恶的是⾮观念。

⽇本作为⼀个⽂化输⼊国,长久以来⼀直受到古代中国⽂化的影响,中国⽂化的输⼊给⽇本带去了先进社会组织管理,但同时,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也会⾃发的对外来⽂化输⼊,做⼀个选择性阉割。

中国⽂化以‘仁’为核⼼,发展出,义,礼,智,信,忠,勇,孝,节,悌,孔夫⼦要求统治者有仁⼼,善待民众,孟夫⼦更是提出‘民贵君轻’。

但是这种为他⼈⽽思考,轻视统治者的价值取向,必然不是‘⾃私,⾷⼈’的强盗团体所需要的。

在古代中国,作为统治者的强盗团体⽆法直接明⾔否决孔孟的核⼼思想,但可以有选择的宣扬对⾃⾝有利的内容,忽略其真正的内容核⼼,所以愚忠,愚孝成为中国古代的⼀种道德风范,⼤多数⼈类缺乏⾜够的社会思考能⼒,⾮常容易被洗脑,最知名的例⼦就是岳飞,没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化宣传,没能清晰认识皇帝的强盗本质,把对强盗头⼦尽忠视为理所当然,最后因为碍事,被强盗主⼦弄死了,属于社会愚蠢的典范了。

浅析日本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

浅析日本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

浅析日本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
罪感文化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耻感文化则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

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文化中,对犯罪行为,人们感到的仅仅是懊恼。

而且,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恼。

他们认为坦白和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

在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

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赎罪的仪式。

全球抗日纪念网日本军国主义战犯谢罪专栏有很多日本士兵回国后,了解了国际上主流关于二战的报道,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行为,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下半生生活在悔恨中,纷纷来到中国为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忏悔。

在日本人的文化思维中,承认错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最擅长把错误推诿给别人。

日本人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因此,他们宁愿用一百个错误来遮盖一个错误,而不愿诚心诚意地承认和改正这个错误。

这种特有的“耻感文化”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将“不忏悔主义”推向了极端。

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一书中论述说:“武士道,如同它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

……作为封建制度之子的武士道的光辉,在其生母的制度业已死亡之后却还活着,现在还在照耀着我们的道德之路。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军阀悍然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内在动力之一。

几百年来,日本的军事统治透过武士阶级升华到一种崇高的政治和道德地位上,并彻底融入国家的主流价值之中。

日本耻文化

日本耻文化

搞要:日本的耻感文化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具有历史与文化的交织层次性,中国文化的输入的产生了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导致了心理和社会上的自反对立性。

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这种自然性的信念与服从是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日本纯文化(文化、艺术等)中的自然性使形式本身成为了精致优美的纯粹艺术。

文化与历史的相互阐释是一种现代的理性自觉。

1. 耻感与罪感文化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花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日本人的行为的特别性在于具有一种自反的对立性,如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等等,这种对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类的情感方式才具有这种自反的转化性,本尼迪克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

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与西方罪感文化相对应。

耻感与罪感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并不能完全表现日本文化的动力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由一种心理情结所强迫,而且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下意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感受性和舆论的外部强迫性通过个人心理情感实现的社会心理的下意识,因此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对立的行为不会特别感到心理上的障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称之为耻感文化而不只是社会心理学,实际上西方文化并没有与此相应的文化形态性,本尼迪克所说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对应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识中才有这种对应的罪感,但它们也大不相同。

西方罪文化,日本耻文化,与中国忍文化

西方罪文化,日本耻文化,与中国忍文化

西方罪文化,日本耻文化,与中国忍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也是不同的,西方文化是罪文化,日本文化是耻文化,中国文化是忍文化。

西方的罪文化来源于基督文化,基督教认为因为在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食了禁果,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有原罪,只有通过不停的忏悔,灵魂才能得到净化,死后才能升入天堂。

此之谓“赎罪”。

日本文化是耻文化,日本的国粹是武士道精神,"身为武士就是寻求死的真谛!" 就是说,如果要在生和死必取其一的话,身为一名真正的武士将丝毫不会有所犹豫,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以以求一死的态度去拼杀。

对武士来说,对生命的执著追求是最耻辱的事情,也是怯弱的表现。

日本文化是一种负责的文化,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最耻辱的,是无法苟活于世上的。

所以很多的日本人,在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时,往往在内心的压力驱使下而自杀。

日本的樱花是国花,樱花是一种短暂的美,日本人通过自杀谢罪以肉体的死亡来获得精神的永生。

日本文化是一种很恐怖、很残忍的、畸形的文化,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奇怪的文化,是一种韧性极强的文化,你既可以说是一种软弱,也可以说是一种坚强。

有一位老人在临死前,和他的儿子说“你看我的牙齿在吗?”他儿子说“不在了”,“看我舌头在吗?”“不在了”。

这说明了什么?柔者长存,刚者易折这个朴素的真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中国文化像水,具有两面性,大静与大动兼而有之。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人将谭嗣同和陈天华视为英雄,是因为像这样绝烈的人太少,中国人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看中国崇拜的对象就知道,一曰韩信,一曰勾践,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大谬!这是一种虚无自大而自卑的民族自信心,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质的差别。

大化改新学习唐朝,明治维新学习西方,都没有失去其民族文化。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戴亚玲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文化艺术摘要:说到日本文化的特点,很多人都会说日本文化是一种“耻的文化”。

“耻”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日本人“耻文化”的研究,并且研究的视角都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是围绕着“耻文化”,来探讨“耻文化”产生的根源、“耻文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人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耻;文化;根源;表现;影响一、引言根据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我们了解到,在各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区别“耻的文化”与“罪的文化”。

把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启发人的良知的社会定义为“罪文化”。

“耻”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当众嘲笑或遭到摒弃,或者他自己感觉被嘲笑了①。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据了最高地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深刻地感觉到耻的国民会很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日本人是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基准的。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文化主要是一种“罪文化”,而中国属于“面子文化”。

本文主要围绕着日本人的这种“耻文化”,试着考察它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以及影响。

二、先行研究(一)“耻文化”与“罪文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主张日本的文化是“耻文化”。

“耻文化”是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道德基准的。

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中有“原罪”的思想。

基督教宣传亚当和夏娃是神创造的最初的人类。

亚当和夏娃由于不听神的告诫而偷吃了智慧果,结果被神赶到了伊甸园,而他们就是被称为最初的罪人。

因此在西方人的教义中,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背负了深重的罪。

鲁思·本尼迪克特总结说:“耻文化”强调的是“他律”,而“罪文化”强调的是“自律”。

也就是说,“耻文化”在意的是他人的目光,通过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而在“罪文化”中,个体会把社会的规则作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来遵守,即使自己做了坏事没被他人发现,他们也会自发地向神忏悔。

通过日本娼妓史解读出日本社会的变态人生观

通过日本娼妓史解读出日本社会的变态人生观

通过日本娼妓史解读出日本社会的变态人生观娼妓,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社会认识上,都被定义为不光彩的职业。

唯独日本例外,娼妓从业者,从古至今的不同日本历史时期,都有着于世界上其它国家不同的认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家庭、还是整个社会、甚至是政府的各个阶层,不但不认为是耻辱和灰暗的职业,相反,是被支持的,社会鼓励的,甚至日本当政者为了经济收入需要,鼓励更多女性出来卖淫,不时找出一些代表性妓女进行官方表彰。

下面,通过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娼妓文化史以及日本家庭对女儿从事妓女职业的支持解读,让读者认识一个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国家思想迥异的日本民族之变态人生价值观。

首先,从日本社会的最小基本单元——“家庭”来说,日本的“家”的制度下,认为儿女是家长的个人财产,家长有权力决定子女的终身,无论是买卖还是典押。

日本在模仿中国的法律制订律令的时候,就把中国法律中的“十恶”中禁止近亲买卖的“不睦”除去了,把原本的“十恶”改成了“八虐”。

日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日本买卖儿童和近亲结婚的情况十分普遍。

很多穷人由于生活所迫,都会把孩子卖掉,特别是江户时期,人口买卖的情况更是十分盛行,有些日本家庭由于交不起年贡,就拿子女当作抵押。

日本贩卖儿女主要的对象还是女儿,在日本的封建社会后期,娼妓的情况十分严重。

很多女孩被卖掉之后都会成为娼妓,而家庭基本就要依靠这些女孩维持。

《日本女性史·近世》中记载显示,普通的农村女孩卖给妓院只能换到十三两钱。

即便如此,被卖掉的女孩也毫无怨言。

因为她们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为了家的利益,为了孝敬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是应该的,所以日本的女孩子为了家庭而被卖掉,不仅没有人鄙视,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称赞。

日本有一个卖身奉养母亲和弟弟的女子,还因为“孝心奇特”而受到了日本官方的表彰。

日本人认为武士为领主、大名家服务是奉公,仆人为主人服务是奉公,而女人出卖肉体同样也是奉公。

明治时期,明治维新之元勋伊藤博文在回答英国《每日新闻》记者提问的时候说,“我不希望废除游廓”,这里的游廓也就是妓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人的“羞耻文化”
摘要:美国文化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科特指出,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耻文化”。

耻辱感是日本人的原动力,同时也是道德的根本。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据着最高的地位,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行动与性格。

随着农村社会共同体制度的衰退,现在日本人的耻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变得淡薄。

关键词:耻文化羞耻耻辱感改观
一、耻文化
耻文化是人类文化学者鲁恩本尼迪·科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的用语,是指由于特种活动方式而具特征的文化,重视别人的内在情感、想法和自己的面子。

在多神教的日本,神、佛等意识不那么强烈,日本人强烈意识到的是世人的眼光。

即,不是靠正确与否决定行动,而是凭借世人怎么想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耻文化。

耻文化出现与日本的社会构造有深刻联系。

在遥远的弥生时代,日本因为水稻耕作很早就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形成封闭的人伦共同体和亲密情感的人际关系。

另外,德川幕府吸取了朱理学重视忠孝的道德。

以家长为首,家族成员必须服从“家”,武士阶层一旦有事,要与主家断绝,被迫承担连带责任,无法形成独立的个人意志、个人的主体性。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经常操心他人,特别是共同体成员对自己行为的批评,有回避和他人不同行动的倾向,在意别人怎么想,不断和他人取得平衡,接受他人影响,即自己是否给别人带来麻烦。

由于这
些观点、态度、行为,形成了所谓“耻文化”的日本人的国民性。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有最高的地位。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羞耻都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日本每个人都很在意对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

在日本的哲学里,人的心底有善行,所以把内心的冲动表现为行动时,自觉地践行道德,并且,人们积德行善,追求圆熟境界,企图去除羞耻。

二、“耻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
就像本尼迪·科特讲的一样,与西洋的“罪文化”不同,日本是以“耻”为基调的国家,日本的文化是“耻文化”。

“罪文化”强调自律,“耻文化”重视他律。

在“耻文化”的风潮下,个人的品行是高雅还是卑劣,行为是否正确,这些全靠他人来判断。

所以日本人的行为原则是只要推测别人是怎么判断的,就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确定自己的行动方针。

日本人对神的罪恶意识很淡薄,在不道德行为方面,对社会的羞耻意识很强烈。

对日本人来说,与受到神的惩罚相比,受到人类社会的惩罚成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重要因素。

真正的耻文化会促使人在外界强制力的基础上做善事。

一般羞耻成为巨大的强制力,但是,要感到羞耻,需要别人正在当场或者至少确信有人在当场,即使不在当场也会强烈意识到有人存在。

耻辱感培养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对于公开场合的嘲笑和批评等极其敏感,即使极小或善意的批评,也会使他们觉得对他人格的侮辱。

被嘲笑的日本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嘲笑作为原动力,
不断完善自我,想要消除外部的嘲笑。

另一种是轻视自己或者欺负他人。

轻视自己的最高表现就是自杀,例如武士剖腹。

欺负他人也有不同的方法。

一是报复嘲笑他的人,为自己正名;一是欺负第三者,以此宣泄心中的仇恨。

进而,所有的日本人成为了被欺负、欺负他人的典型的人。

三、近年来日本的耻意识的改观
在日本,社会常识、世人评价是行动的标准。

但是,现代日本对耻的意识,对社会的意识在下降。

下面是日本维誉网列举的耻的行为。

在电车上、公共汽车里,当老人、孕妇、哑子及身体有障碍的人乘车时,决定自己装睡或开始操作手机,就像没有看到周围的状况一样;在电车、公共汽车里,常有人不把手机设成静音,或者通话。

日本人耻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如下。

一是日本人的个人意识在不断提高。

二是经常打游戏和看动漫书的日本年轻人中对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世界的界线模糊的人数逐渐增多。

三是由于战后经济发展和小家庭的形成,导致人际关系淡化。

由此可见,近年来耻意识变得淡薄,其根本原因是人际关系的淡薄。

四、结语
耻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日本的耻文化养成了独特的性格,具有极端自尊心的日本人的性格,在特别“重视名誉”、“知耻”的武士道理论里有明显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耻
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耻文化有很大衰退。

传统的“耻文化”中有人的优点。

所以,但愿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能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鲁思本尼迪·科特.菊与刀[m].长谷川松治訳.现在教养文库.社会思想社,1967.
[2] 炉干八郎.耻与个性——日本人的心理构造[m].讲淡社现代新书,1998.
[3] 作田启一.耻文化的重新考虑[m].筑摩书房,1967.
[4] 渡边幸一.忘记耻与自豪的祖国[m].河出书房新社,2008.
[5] 韩文红.日本文化概论(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菅原健介.羞耻心消失在何处?[m].光文社新书,2005.
[7] 副田义也.日本文化的试论[m].199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