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合集下载

西北大学文学院616真题2004-2020年

西北大学文学院616真题2004-2020年

西北大学文学院616真题2004-2020年西北大学616文学概论2004—2020历年真题西北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2.如何理解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放映3.论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4.从反映现实与表现自我的角度论述文学的创作规律5.论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6.论典型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塑造7.论欣赏作为消费对文学活动的意8.何谓“共鸣”,它对文学欣赏有什么意义9.论文学批评的任务10.谈谈你对曲高和寡的理解1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文论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谈谈你的理由西北大学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六选五)1.反映在文学中的社会生活与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2.高尔基为什么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3.想象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何在5.马克思为什么说“古希腊艺术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6.试谈文学欣赏作为消费对为学活动的意义和局限西北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1.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由实际、可能和应该有的生活的角度)2.论灵感及其在创作中的积极作用3.论文学欣赏的文学活动的意义——(由生产的产品、产品的生产及其消费的角度)西北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如何了解: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唯独源泉2.什么是创造性想象、什么是再现性想象3.作家在创作时从哪些方面对社会生活进行加工的4.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是什么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由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所构成的实际坐标看文艺反映论的归属(即能否将反映论归入个中的一个要素所指向的范畴)2.什么是理想的创作方法3.论文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西北大学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题一、文学概论1.什么是表现说?试简单评价这种文学本质观的优缺点(10分)2.什么是文学形象?它有哪些特点(20分)3.什么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哪些特征(20分)4.你认为图像时代文学会终结吗?谈谈你的观点(20分)二、写作(30分)阅读下面作品,写一篇鉴赏分析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500字《伯乐惜马》凡夫伯乐在准备宰杀的马群中发现了一匹千里马。

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

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

文学如何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描绘和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文学作品的社会角色以及文学与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背景等的刻画,准确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

例如,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遭遇和命运,揭露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描绘,直观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抑。

该作品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剖析了社会问题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另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反映社会问题与现象。

《红岩》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西南联大抗日救亡运动的描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问题与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深度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决心。

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的社会角色文学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刺激人的思维和理解,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以尼尔·盖曼的奇幻小说《美国众神》为例,该作品揭示了现代充满了不同神话体系的美国社会,引发了读者对现代社会复杂性的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将人们连接在一起。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常常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感同身受。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这部小说通过对年轻一代的迷茫和对旅途的追求的描写,引起了大批年轻人的共鸣,成为了1960年代美国文化变革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文学与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支撑。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论述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依赖于社会而产生,同时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文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阐述和揭示;文学高于生活,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虽然并不是指生活中具体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却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自社会生活,却又不同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2)文学素材的本质是揭示生活现实由于文学素材总是要通过作家的分析、选择、加工改造,因此对作品题材的筛选和对主题的阐述都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

这些分析和比较的结果都来自作家主观意识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做出的判断。

之所以选择这些现象为素材,是因为作家认为这些现象比其他现象更有意义,更能充分的反应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质。

(3)文学以典型形象反应生活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作家的成功之处是在于能够在作品中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即文学的典型形象,来诠释作家所要表达的现实意义。

典型形象是作家笔下一个特殊的领域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的体现,具有独特性和概括性的典型人物,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4)文学对生活的作用文学对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文学本身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它具有影响政治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广泛的社会作用,而文学的政治功能和广泛的社会作用的实现,来自文学对人精神面貌的艺术感染。

通过文学的教育手段,来发展人们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职责的体现。

此外,文学可以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让人认识现实的是非问题。

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高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1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 审对象 ”,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 审己 ”。

2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 作品 与 现实 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 陌生化 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 含混 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 陌生 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 二十世纪初 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 接受美学 和 读者反应批评 ,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范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 、 狭义文学 和 折中义文学 。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摘要:文学反映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产物。

文学反映源于生活,具有受动性;但却又高于生活,具有能动性。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法和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地认识二者。

关键词:文学反映;受动性;能动性;矛盾分析;唯物辩证Abstract: literature reflects is a man’s main body to the object’s knowledge and reflect, is certain social life in the mind of the product. Literature reflect from lif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sex; But it is higher than the life, has the initiative. The move reflected by literary sex and initiative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contradictory unity of each other.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tradiction analysis and unified view, materialist dialectic understanding to both.Keywords: literature reflects; By moving sex; Initiative, Contradictions analysis; Dialectical materialist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文学史上每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嬗变,背后无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与互动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深刻地反映和影响着社会。

文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互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一、文学的社会反映作用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

文学作品通常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描绘人类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使读者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传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

例如,《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使读者对封建制度和家庭伦理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注。

二、文学的社会引导作用除了反映社会,文学还具有引导社会的功能。

文学作品可以塑造理想化的社会形象,传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引导读者朝着积极进取、正直善良的方向发展。

通过文学作品,社会可以得到道德、文化和审美的教育。

例如,诗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激发了全国范围内对于抵制侵略的强烈愿望,激发了抗击侵略的浪潮。

这首诗借助感人肺腑的描写和激昂的情感,激励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抵抗运动。

三、社会对文学的影响社会对文学的变革和演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历史进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治变革等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形式都会有所变化。

例如,现代社会的高度发达和科技进步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到电子书籍的兴起,从实体书店的衰落到在线阅读的盛行,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下,一些作家开始运用网络、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文学创作,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文学作品影响着读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反映说: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文学创作源泉的解释。

只称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这不仅肯定了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强调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作家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反映生活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灌注着辩证法。

文学作品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料基地,作家的大脑则是这原料的加工厂。

自然形态的东西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成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就是说,客观生活只有经过作家头脑的中介才会转换为文学作品。

这里i作家头脑的加工和中介过程不是照相机的摄取或镜子的反射,而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和思维过程;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作家的头脑不仅决定着文学反映生活的正确与否及其深浅程度,而且决定着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发生怎样的影响。

作家世界观的先进性也在于此。

能动反映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依据,把社会生活、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不仅揭示了以社会生活为原点的:三者顺向关系,而且指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循环联系,以及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向乍用。

从而划清了与表现说,再现说的界限,对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
• 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 与感悟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 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 社会生活的反应 •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 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 毛泽东: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 泉
•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 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
• 经济条件是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 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变化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间环节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仅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变化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最后不同的政治制度及其文艺政策影响到文学的繁荣和萧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则要间接和缓慢的多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新现象这就给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新视角和新观点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的过程以其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当的法律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法治经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到的内容渗透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对文学的影响是广泛的文学对道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特定时期社会道德会产生积极的促进或消极的腐蚀作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文学对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形象理解与感悟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概论  第一章

以形传神,显现意蕴
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黑格尔 苏轼曰:“得其理,传其神。”
渗透个性,表达心灵
例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 》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船 世界因我而缩小 重洋分割的大陆 靠在我的两舷 赤道的光
任洪渊
两极的雪
太平洋岸的蝶 一齐纷纷戏舞在我的甲板
思考:
《 转 战 石 南 鲁 北 》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对文学的影响:
1、 处在法制逐步取代人治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生活已经并将会出现许多前所 未有的新情况、新现象、新特点,这就给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许多新内容、 新视角和新观点。
2 、与此相适应,作家和读者也有一个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观念的过 程,以期更好的观察、体验和表现新生活,并努力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正 当的法律权利,旅行自己的法律义务。 3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文艺体制的更新和文学生产运作的市场 化、文学消费的多元化,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将无 法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
我遥望
曾卓 文 学 倾 向 性 的 审 美 现 主 要 通 过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 一个远在天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 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1、倾向性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存在依据和前提。 2、真实性又必须以倾向性为指导。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 实性。 3、真实性和倾向性既有矛盾又可以统一,能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都要受到 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的把它指 点出来。 例:施耐庵的《水浒传》表现的是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真实性高 余万春的《荡寇志》则歪曲了事实。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历来的思想家和文艺评论家,已认识到文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就是说,诗歌能够起感发振奋人心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观风俗之盛衰,也能够起团结人们、针砭时弊的作用。

当然,孔子所说的诗歌的这种广泛的社会作用,是为“事父”、“事君”,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服务的。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优秀的文学应该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文学称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所谓精神食粮,就是指它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人们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从中学到如何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伪、善恶、美丑。

如果把文学的这种种作用加以简要的概括,可以把它归纳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三个方面。

文学社会反映

文学社会反映

文学社会反映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的镜子,也是社会的反思者。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抒发。

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可以得到表达,读者可以从中窥见社会上的争议和多样性。

例如,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通过主人公瓦尔登的隐居生活,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观的选择,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将社会问题折射出来。

文学作品通常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语言等手段,让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过、内心挣扎和道德认识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犯罪心理、社会底层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第三,文学作品可以唤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和共情。

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和描绘,人们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感受,进而反思社会问题和个人责任。

例如,美国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描写种族歧视和公正正义的问题,引发了公众对于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行动。

最后,文学作品可作为社会发展和改变的推动力。

良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鞭策人们去思考和改变现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19世纪末的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问题,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社会动力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反映作用。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念,发现社会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当代文学应继续发掘和反映社会问题,为社会进步和和谐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变形和变位:马克思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布置。在 艺术创作中,通过想像,改变客观事物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置叫变位:改变 客观事物的外貌、形状叫变形。 例如:王维的《雪里芭蕉》 于非的《牡丹》 任洪渊的《船》
2〉、以形传神,显示意蕴:
苏轼---对事物的描述趋近于形还不够,要“得其理,传其神”。 黑格尔---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说 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3〉、渗透个性,显达心灵 例如: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笑花只花是归毛 。烂把枝悬,泽 漫春俏崖飞东 时来。百雪 ,报俏丈迎 她。也冰春风 在待不,到雨 丛到争犹。送 中山春有已春 , --碾任雨昏寂陆 作群。独寞游 尘芳无自开 ,妒意愁无 只。苦,主驿 有零争更。外 香落春著已断 如成,风是桥 故泥一和黄边 , 。 ---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三、文学的其它特性
1、文学的民族性 意义: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 闻乐见。 其次,文学具有民族性,才会会的世界性。 2、文学的人民性 意义:a.是衡量和批评古代文学作品、区分文学遗产中 精华与糟粕 的重要尺度。 b.人民性比阶级性的内涵宽泛,也是任何时代衡 量文学作品的一个尺度。 3、文学的阶级性 a.文学阶级性的含义 b.文学阶级性的复杂表现
c.文学与人性
3、文学对济础 的反作用
三、文学与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政治对文学的巨大影响
文学法律的关系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文 学
道德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对道德的影响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

文学与社会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

文学与社会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文学与社会: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在创作中反映了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反思问题,传播价值观念,甚至推动社会改变。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和影响。

一、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反映首先,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来反映社会的各种现象。

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并从中窥见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例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俗规范、家族制度以及男女角色固定的社会结构,将社会与个体、家庭的关系交织在一起。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情节设置和情感表达来反映社会的各种变革。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矛盾、情感纠葛等,来探讨社会转型时期的焦虑、动荡和冲突。

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旧中国的腐败与愚昧,在描述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中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传递出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含义。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

例如,奥威尔的小说《1984》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人权被践踏的恐惧景象,通过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引发人们对自由、权力等话题的思考。

二、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反映社会,文学作品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能够感染人的情感,塑造人的思想,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引发共鸣,从而推动社会意识的觉醒。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反映维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
表现维度:看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 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
心理维度: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是否 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
打油诗:雪
江上一笼统, 地上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三)艺术真实的倾向性
艺术真实既然包含着客观的生活真实,也包含着主 体的真情实感,因而也就必然既要求真实性,也表 现倾向性。
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 达到的正确程度。
而倾向性则是指作品中渗透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指 向。
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一)含义 艺术真实即艺术作品中的真实。是指在生活
真实的基础上,按作家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真 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 的正确反映了生活的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 景。 与科学真实、生活真实相对
(二)如何评价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可从反映、表现、读者接受心理三维度来衡 量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倾向 性应当寓于真实性之中,通过真实性表现出来
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首先,从作品形态来看,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作 品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太似”,也不是“不似”, 而是其神其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其次,文学反映生活的能动性,从作品内容构成来 看,则集中地表现为作家对所描写肋生活及所塑造 的艺术形象的情感融人和思想渗透。
最后,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作泉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由文学创 作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杜甫“安史之乱”的生活现实——“三吏”、 “三别” ;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讲座之二 )转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讲座之二 )转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讲座之二)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是出于对人性的关注,出于对人通过创造活动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关注,是出于对人的自由追求或者自我解放功能的关注。

如果我们不是从人的普遍本性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看待文学,就很容易获得另一个命题: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什么?了解人类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这是确认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前提。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非常值得重视。

【马克思】把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因素,分为两个大部分:一部分是经济基础;一部分是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但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比起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距离经济基础要稍远一些。

正是基于这种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确定了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就是文学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

文学既然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必然受到它的基础的制约和决定。

【马克思】曾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马克思】的意思是明确的,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从宏观上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本质都与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文学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第二,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学不是经济基础本身所具有的因素,它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因而会保持自身的某种独立性。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知识讲解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知识讲解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的,并以渗透着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

简单地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

因此,它更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和独特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须经过作家心灵的中介加工。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

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情绪上、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是认识作用。

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文学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文学既有“纯艺术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

如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的《诗经》、曹操的诗歌、《水浒》、《三国演义》等。

即使是《红楼梦》,能简单的说它就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吗?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两字。

看《红楼梦》就能感到这个社会就是扼杀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要推翻这个社会的冲动。

事实上,《红楼梦》从它一问世就被看作有伤风化和“反书”而遭禁,并不是后人把“革命”强加在它头上。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反馈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反馈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反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社会有着深刻的互动反馈关系。

它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这种互动反馈使得文学作品不再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种反映。

文学家通过笔触的奇妙运用,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们的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暴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而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现代人的思想困境。

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文学作品受到社会的影响,作者的创作受到社会现实的塑造。

作家的作品往往受到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这与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受苦有关。

而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也是受到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作家们追求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反映人类的命运和心灵的困扰。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是创作者的情感抒发,更是作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和情感的集合。

同时,社会对文学的互动反馈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体现。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评判对象,他们的鼓励和批评对于作家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对作品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当一部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广泛讨论时,会推动这个话题在社会中有更深入的探讨和讨论。

相反,如果读者对作品缺乏兴趣或者对作品提出质疑,作家也会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调整。

因此,读者的反馈对于文学作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文学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反馈关系。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同时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作家通过创作将社会的现实呈现给读者,读者的反馈又会影响作品的发展。

这种互动反馈使得文学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思考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学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智慧和思考,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与社会互动。

无论是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还是作者创作的动机,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而同时,文学也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反映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通过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作家可以借此揭示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描写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面等现实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

其次,文学作品也可以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作家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形象,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形象和观念会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世界观产生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正直、勇敢、善良的角色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善意,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当社会面临困境或需要改革的时候,文学作品常常可以成为激励人们积极行动的重要力量。

通过描述并揭示社会问题,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改革的过程。

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雾都孤儿》揭示了工业化社会的不公和剥削,促使人们对劳工权益的重视和改革。

然而,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并非单向的。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社会也对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潮对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作品的题材和内容。

例如,在文化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原因,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作品的题材几乎全部涉及政治。

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作品也逐渐丰富多样,描写了更多元化的题材和现实生活。

总之,文学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最新整理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docx

最新整理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docx

最新整理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文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析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

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七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问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

正如高尔-4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

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fff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字作品和文学发股))J史,刁'能掌握1比界文学概脱。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世界文学研究成果和文学发展概况,编撰了',l让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丛书。

包括(中国文学大家》、(Il七界古代文学大家》、(亚非现代文学大家》、《美洲现代文学大家》、《俄苏现代文学大家》、《中欧现代文学大家》、《西欧现代文学大家》、《南北欧现代文学大家》、《中国文学大作》、《世界古代文学大作》、《亚非现代文学大作》、(美洲现代文学大作》、《俄苏现代文学大作)、《西欧现代文学大作》、《中北欧现代文学大作》、《东南欧现代文学大作》、(中国文学发展概论》、《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近代文学发展概论》、《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的,并以渗透着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

简单地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

因此,它更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和独特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须经过作家心灵的中介加工。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

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情绪上、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是认识作用。

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文学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文学既有“纯艺术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

如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的《诗经》、曹操的诗歌、《水浒》、《三国演义》等。

即使是《红楼梦》,能简单的说它就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吗?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两字。

看《红楼梦》就能感到这个社会就是扼杀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要推翻这个社会的冲动。

事实上,《红楼梦》从它一问世就被看作有伤风化和“反书”而遭禁,并不是后人把“革命”强加在它头上。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其特征是什么?文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

因为文学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渗透在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

因此,文学对社会的反作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审美作用,它帮助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

文学的审美作用包括文学的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愉悦作用。

(1)审美认识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获得社会历史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再现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得我们可以认识历史,认识生活。

如,读鲁迅《呐喊》和《傍徨》中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可以对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社会现状有一种形象的把握,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压迫和愚弄,普通百姓的愚昧,落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严重脱离群众……文学的这种认识作用是深蕴于文学作品审美意象之中,审美意象展示的生活越宽广,越丰富,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就越大。

(2)审美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指对读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影响,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方面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寄寓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能给人以强烈的启迪,感染和教育。

如小说《红岩》中塑造刻画的许云峰、江姐、成然等可歌可泣的党的先烈形象,完全是一部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材,激励和感染召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去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前进。

这种教育作用是包含在审美意象之中的,是任何说教、图解的办法所不能达到的。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取决于作品意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倾向。

作家对生活越投入,认识越深刻,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作用就越大。

(3)审美愉悦作用:文学的愉悦作用主要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调剂精神,充实生活,得到休息和娱乐方面的作用。

因为文学意象的具体性,独创性与丰富性,文学作品就的确充满审美的娱乐性功能。

如: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感受其小说中的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较量同时,我们也在其丰富曲折的情节故事中得到审美的快感,求得心灵的慰藉。

总之,文学的认识、教育、愉悦作用是文学审美作用的三个具体方面,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文学作品只有有了审美作用,才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愉悦作用。

但在具体的某一部作品中,这几方面的作用又可能是有侧重点的,比如:一部长篇小说,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往往较大。

而某一首小小的山水诗,其愉悦作用往往大于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二、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怎样理解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

这只是【马克思】关于文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中的一个十分单纯的定位。

实际上,就【马克思】的全部观点而言,社会的完整结构要比这复杂得多,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并不是这么平面。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一方面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另一方面文学又是能够同时面对由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所构成的整个社会。

文学与整个社会之间,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关系,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们的动态结构。

文学与社会这种动态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是文学究竟从哪里来?也就是文学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说。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

从【苏格拉底】开始,文艺观念出现了人文主义转向,突出了社会人生这一文艺模仿的对象。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并对模仿说做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一方面是对古希腊模仿说观念的一种延续,另一方面又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完善了再现说的文学观。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相信生活是最美的,所以他认为文艺只要是原原本本地复现了生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再现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相对统治地位的思想传统。

尽管在中国也有【《周易》】的“观物取象”的观念,并且这一观念在后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但中国的文艺观还是更倾向于表现说。

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张者。

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言。

”这很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

这种观念被后人总结为中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给中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重大久远的影响。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无论是称为“志”,还是称为“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作家的内心世界。

【刘勰】的【《文心雕龙》】,仅就其题目来看,就可窥见一斑。

实际上也是如此,这部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始终把“情性”与作品的关系作为关注点。

中国的抒情文学远比叙事文学发达得多的现象,大概也是与这种“诗言志”的文学观念不无关系吧。

表现说在中国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主导性的文学艺术观念,当然中国有关表现说的思想中已经包含着某种道德意味和理性成分。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灵感说,尽管他的灵感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但其含义却是把文学视为心灵的表现。

【康德】把文艺创作看做是人类的情感活动。

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学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如【华兹华斯】、【雪莱】等。

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更是提出了特色极为鲜明的表现说文艺观,他认为文学不过是人的潜意识的升华,是作家所作的白日梦。

这就把人的与外界没有直接的关系的深层意识视作了文学艺术本源。

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如此说来,再现说和表现说的文艺观念虽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

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能动反映说。

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黑格尔早就提出过能动反映说的观点,他说:文学艺术“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个心灵所提供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复写,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内心生活。

”[2]这里提醒人们在认识文学的本质属性的时候,要同时注意客观生活与作家心灵两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与文学艺术关系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能动反映说的思想。

【马克思】曾经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过人类的普遍创造活动,他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性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3]这就是说,人所创造的一切对象都将是体现着创造者本质力量的存在,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劳动,突出地体现着这一特征。

作家笔下的艺术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的结果。

毛泽东也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4]这就不仅肯定了社会生活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地位,同时也强调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了文学艺术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这样一个基本观念。

文学离开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作家的主体意识,文学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

能动反映说辩证地处理了生活、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承认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作家的独特创造力,真正概括了文学总是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揭示了文学的某些本质属性。

、如何理解文学创作的典型化?文学创作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在中国文学史上,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曾不断地总结文学创作的经验,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从先秦开始,人们就逐渐注意到文学托物言志反映生活的特点。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创作的文章,其中心内容就是“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