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处理

度) , 斜 向置于基牙 凹槽 内 , 调整好 位置和长度后 , 用光敏 材料将支 托粘 固于凹槽 内 , 将成 品牙面试排 于缺隙 区内 ; 按常规在试 排牙 内
在冷水 中, 备用。术 区常规消毒 , 局麻下制备基牙 。拔除病灶牙并清 创, 创 口置 l % 一 2 % 碘合剂消毒棉球 , 压迫止血约 3 0 m i n 。 待拔牙创 口 止血后 , 创口 表 面盖 以 1 % ~ 2 %碘合剂消毒棉 片 , 取备用 的原始 印模
对准牙列牙位复位 , 反复比试 , 记 录好位置。调制 自凝树脂至面团期 时取适量填 入阴模 基牙 、 桥牙内 , 再次送入 口腔对准牙列牙位 , 并轻 轻 加压到位 , 同时稍作反复 多次的合面抽 动 , 待自 凝 树脂完全 硬固 后, 从 口内退 出印模托盘。 口外常规加工处理临时冠桥 。 用氧化锌丁
所经各层肌纤维方 向交叉重叠 , 术中未切断神经及血管有利于伤 口 愈合 。切 口感染往往
复的患者 , 基牙牙周面积过小 , 进行永久固定桥修 复时 , 不足 以承受 整个修复体 的受力 , 最后使基牙松动 , 应另求它法 。本组临时冠桥修
复者全部成功 , 明显优于改 良临时桥修复者。这说明临时冠桥是较
磨抛光 , 即改 良临时桥 。对于能积极配合 的患者 , 治疗步骤 : 首诊时 先将其 口内的残根 、 残冠及 间隙处 , 直接在 口内用蜡型 或光敏材料 恢复其缺损前 的正 常形态 。选用合适 的局部 印模 托盘 , 取模后浸泡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J u n lo n n Me ia olg o tf n r e s o r a fHe a d c lC l e f rS a a d Wo k r e ・1 25 ・
3 讨 论
9 % 。本研 究提 示在 保证 C 0 T图像质 量 的前 提 下 应 用 螺旋 C T做d J 头部 检查 时采 用 6 A左 右 的扫 ,L 0m 描条 件较 为合 理 , 由表 1得 知 此 条件 患 儿 的 吸 收剂
Ca e a d Pr v nto f I c so n e to f us n e e i n o n ii n I f c i n o App n i ii fe e d c ts a t r Ope a i n r to
CUI Zh n y e —a
随 着 x线成 像 技术 的不 断 发展 , 射 诊 断 的应 放 用 日益 广泛 , 医疗 照 射 已成 为 公 众 接 受 电 离辐 射 照 射的最 大人 工 来源 , 生儿 作 为特殊 群体 , 为辐射 新 成 损 伤 的高危 人 群之 一 。一种 组织 的 放射敏 感性 与细 胞 的分 裂 活动 成 正 比 , 生 儿 正处于 发育 高峰 期 , 新 细 胞分 裂活 跃 , 织 的放 射 敏感 性 与 细胞 的分 裂 活 动 组 成正 比 , 细胞分 裂 更新 速度 和 比例远 高 于成人 , 对射
图像 的百 分率 虽 然 随 着 扫描 剂 量 的降 低 而下 降 , 但
是 符 合 临 床 诊 断 图 像 所 占 比 例 , 组 均 不 低 于 各
[ 任编校 : 唯贤] 责 赵
阑尾 炎 术 后 切 口感染 的原 因及 预 防
崔振亚
( 阳市 吉 利 区 人 民医 院 , 南 洛 阳 4 1 1 ) 洛 河 7 0 2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近年来,阑尾炎已成为常见疾病,而阑尾炎患者在病情恶化后,常常需要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尽管阑尾切除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操作,但是术后切口感染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术前因素1.阑尾炎患者营养状况差。
阑尾炎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状,这会使得患者术前身体条件较差,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
2.阑尾炎患者免疫力下降。
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也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手术因素1.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时间过长会使得切口暴露在外界环境的时间增长,切口容易受到污染和感染。
此外,手术时间过长也会造成人体局部器官、组织坏死,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2.手术器械传染。
手术器械、手术用具等经过不彻底的消毒处理或者消毒不达标,会使得手术器械携带的微生物经过手术程序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感染。
3.手术切口处理不当。
手术切口是否处理得当,决定了术后切口是否容易感染。
如果术中处理不当,或者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疏漏,都可能引起切口感染。
术后因素1.护理不到位。
术后的切口需要进行认真的护理,在保持清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消毒、包扎等工作。
如果护理不到位,切口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
2.患者免疫力下降。
切口感染的发生和患者术后免疫力的恢复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患者术后免疫力恢复慢,或者存在其他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就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术前预防1.加强患者的体力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手术预防1.控制手术时间,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对手术器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术中注意切口处理,确保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安全。
术后预防1.全面、细致地护理患者,包括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清洁、注意手卫生等。
2.根据患者不同的免疫力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协调。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处理

定要确 切 , 中避 免损伤肠 管 , 旦损 伤肠 管缝合 术 一
要 严密 。引流 管要柔 软 , 置要得 当 , 可放置 过久 放 不 压 迫肠 管 引起 坏死 , 发现 阑尾 炎症 和病 症 不符 时 在 要 考 虑其他 疾 病 , 以免 误 诊 。肠 瘘 霉 素 、 大 霉素 等 冲洗 切 口 , 明显 降低 庆 可
切 口感染 率 。
(o 9 1 — 2 2 o — 1 5收稿 )
氧 菌性抗 生素灌 洗腹 腔 , 必要 时另戳 孔放 置引 流 。 腹
壁 各层避 免污染 及严 密缝合 , 如有 污染 , 壁各 层用 腹 甲硝 唑 清洗 并 静 脉 用抗 厌 氧 菌 抗 生 素 预 防 切 口感
工企医刊 2l O O年第 2 卷 第 2 3 期
染 。切 口已感染 , 及早拆 除缝线 , 时引流 。 应 及
阑尾切除术后切 口感染因素分析及处理
宋 超
腹 壁窦 道 的防治重要 的是预 防切 口感染 。对 已 污染 的切 口, 注 重局 部 清洗 消 毒或 用 甲 硝唑 液反 应 复 冲洗 。切 口缝线 应用无 留置缝线 缝合 法 。禁 忌 从
( 龙江 省伊 春市金 山屯社 区卫生服 务 中心 , 5 0 6 黑 1 32 ) 切 口感 染是 阑尾切 除术后最 常见 的并发 症 。阑 尾切 口尤其 是化 脓性 阑尾切 口为三 类 切 口, 采用 传
原切 口引流 , 拔管 要及 时 , 中显 露 要充 分 , 免误 术 避
操 作 。确 定腹 壁窦道 形成后 , 应清 除坏死 组织 、 不健
康 肉芽组织及 线结 。必要 时行窦道 切 除 。
预 防肠瘘 的发生 应对 阑尾根部 穿孑 残端 的包埋 L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一、什么是阑尾炎?阑尾炎是指阑尾发生的炎症,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临床上主要分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两种。
阑尾炎的发病人群很广,各年龄段及妊娠期妇女均可发病,以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反跳痛。
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右下腹疼痛,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一般无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下腹部固定。
二、阑尾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一)阑尾腔梗阻。
阑尾腔梗阻是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引起阻塞的原因有阑尾壁内淋巴结增生、粪石、异物、寄生虫等。
(二)细菌感染。
细菌进入阑尾腔,阑尾发生阻塞后引发阑尾感染。
(三)生冷和不洁饮食、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便秘、腹泻等,都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诱发阑尾炎。
三、阑尾炎的治疗。
可保守治疗和阑尾切除手术治疗。
患者自身情况或客观条件不允许,可进行保守治疗。
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确诊后原则上应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为手术做好准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阑尾、闭合盲肠,是根治阑尾炎的最有效的方法。
哪些情况会增加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年龄偏大、肥胖、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慢性消耗性疾病;手术时间长,术中腹腔内脓液过多,术中对切口保护不当,术中切口创缘受到污染等均可增加术后切口感染机会。
如何预防切口感染?术前准备。
术前重视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在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在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以免外源性感染。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做好手术间空气消毒,保证手术室环境表面清洁;加强手术医生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要求进行洗手;保证手术器械灭菌合格。
手术时操作尽量轻柔减少组织损伤,保持有效止血,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术中保持患者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避免低体温。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因为感染率与伤口暴露时间大致成正比,暴露的时间越长,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论文

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
方法:选择我院予以手术治疗的296例急性阑尾炎病患为研究对象,根据切口是否感染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
结果:29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14例(4.73%),未发生切口感染282例(95.27),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年龄、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留置引流、切除方法及病理类型。
结论: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是因多种因素综合而致,为了降低切口感染率,需有效做好预防措施。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58-01切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了降低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愈合率,本文选取我院296例急性阑尾炎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分析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从而制定有针对的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予以手术治疗的296例急性阑尾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男150例,女146例,年龄16~72岁,平均38.1岁,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低热;查体: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和反跳痛,穿孑l性阑尾炎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2方法:切口感染诊断遵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切口有无感染将296例患者分为两组,发生切口感染作为a组,无切口感染作为b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行χ2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结果29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14例(4.73%),未发生切口感染282例(95.27),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年龄、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留置引流、切除方法及病理类型,详见表1。
321例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浅析321例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摘要]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
方法:分析了本院6年来321例阑尾切除术病例,对并发切口感染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切口感染原因与预防措施。
结果: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5例。
结论:阑尾术后切口感染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术中切口保护、放置引流部位、切口对合、止血是否彻底等因素密切相关,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是可以降低其切口感染率的。
[关键词] 阑尾炎;阑尾切口;切口感染;原因;预防我院从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施行阑尾切除术321例,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5例,现对321例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找到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1例中,男138例,女183例,年龄9-80岁,病程>48小时109例,≤48小时212例。
1.2方法与结果将阑尾炎的病理类型、阑尾炎的病程长短、腹腔引流物自腹壁引出的部位、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切口保护的措施、手术切口对合及止血是否彻底、术中和术后抗菌素应用的情况作统计学处理得出差异结果。
详情见附表。
2 讨论2.1病理、病程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统计表明阑尾炎病程超过48小时及化脓穿孔阑尾术后切口感染数及感染率明显升高,p值分别<0.01及<0.001。
阑尾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程成正比,病程长,一旦穿孔,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
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所在。
对于确诊为化脓穿孔阑尾炎病人,原则上立即手术,而保守治疗易转为穿孔阑尾,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
2.2腹腔引流物自腹壁引出的部位与切口感染关系:本组统计表明腹腔引流物自原切口引出的感染数及感染率较另戳洞引出的病例明显升高,p值<0.05。
很多学者认为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有很大关系。
因为腹腔引流从原切口引出时,引流液同时污染切口各层组织造成切口感染。
故引流物宜另戳洞为好。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膜提起 , 并用纱 布在周 围保 护 , 两钳 间先切开 一小 口, 边 在 一 吸净脓液一边切开腹膜 , 4~ 用 6把直 钳分别在 上 、 下两个 角
及内外两侧夹住腹膜外 翻固定在 护皮 巾上 , 用腹膜掩 盖保 护
加 强 医 院思想 建 设 有 效 履 行 职 责使 命
王 宗 启
【 要】 为适应公立医院服务性 、 摘 专业性 、 民主性强的特点 , 应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建设 , 有效履行思想政治:作
脏 器吻合 口的不 良作用 , 从而延迟 伤 口愈合 并增加感 染发 生 率, 术后确需置引 流管者 , 位置 最好在 离切 口较 远 的低位 其
处从腹 壁引出。因此 , 不宜紧贴 吻合 口处安置 引流管 。引 流
管剪有 侧孔 部 分应 放 在腹 腔 内 , 避免 腹 壁 内这 一段 留有侧
切 口脂肪 液化 , 即术后 切 口出现 红 、 、 痛 、 部皮 温上升 , 肿 压 局
水肿严重 可作 u型关 闭。关腹 前用 湿纱 布反 复吸尽 腹腔 脓 液, 尤其是扩散到 右结 肠旁 沟 、 髂窝 、 腔 的脓液 。( ) 换 盆 6更 手套 和手术器械 , 间断缝 合腹膜层 , 以便切 E积液 渗 向腹 腔 , l 不奎于造成切 口积液 以致感 染 , 膜缝合 后用稀 碘伏浸 泡切 腹 1 2ri , : n后 干纱布吸干 , 次缝 合腹壁 各层 。( ) 可能不 3 a 依 7尽
3 4 术 后尽 可 能 不 放 引 流 管 . 引 流 管 有 妨 碍 问 质 细 胞 覆 盖
18例 中 1 3 例发生切 口感 染 , 染 发生率 0 7 % 。明显 感 .2 低于 国内外的文 献报 道 。本 组有 一例 8 0岁高 龄患 者 , 阑尾 根部坏疽穿孑 , L 腹腔 感 染 严重 , 术后 控 制不 当而 感染 , 经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措施
作者:谭东新黄捷石宝秋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
方法对37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注意手术操作技巧、切口保护及局部应用甲硝唑液冲洗等,观察切口感染发生率。
结果共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3%。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39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185例,有3例出现切口轻度红肿,经对症处理后Ⅰ期愈合;阑尾穿孔并腹膜炎5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
13例,经对症治疗后Ⅱ期愈合5例,Ⅲ期愈合8例。
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阑尾炎病程与病理类型、切口选择与切口保护、手术时间、局部用药与留置引流等。
结论病程长、手术时间久、炎症较重的阑尾炎病例切口感染率较高,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手术技巧娴熟、采取切口保护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切除是治疗急性阑尾炎最有效方法。
但术后切
口感染是急性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1]报道未穿孔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0%,穿孔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
因此如何降低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切口Ⅰ期愈合率是普外科医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院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急性阑尾炎386例,其中376例行手术治疗,由于笔者采取了综合预防感染措施,使切口感染率减少至4.3%(16/376),取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手术治疗376例急性阑尾炎,男219例,女157例;年龄10~56岁,平均(26.5±3.5)岁。
全部病例均符合文献[2]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39例(37.0%),化脓性阑尾炎110例(29.3%),坏疽性阑尾炎75例(19.9%),穿孔性并腹膜炎52例(13.8%)。
1.2 方法本组294例(78.2%)切口位置常规选择麦氏切口,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便于显露及操作;异位阑尾炎及腹膜炎术前无法确诊或考虑手术难度较大的82例(21.8%)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
切开腹膜前备好吸引器,切开腹膜时抬起两侧,有脓液病例立即吸净脓液,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
切开腹膜后时把腹膜外翻固定于皮下组织。
术中注意无菌操作,腹壁切口上出血点均用盐水纱垫压迫或电凝止血,尽量不予丝线结扎。
阑尾按常规切除处理,脓液较多时以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腹腔并吸净,如需引流,引流管均另打孔引出。
腹腔内手术操作完毕后,更换手套及器械,用2- 0 肠线连续缝合腹膜,并用0.5%甲硝唑液冲洗切口,用纱布擦干后以2-0可吸
收线逐层缝合组织,皮下脂肪层除肥厚者外,一般均不缝合,最后用丝线缝合皮肤。
术前1 h及术后3~5 d应用甲硝唑和头孢类抗生素。
1.3 切口感染评定参照文献[3]标准判断,甲级:切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为Ⅰ期愈合;乙级: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多,但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等处理。
在本组数据处理中,乙级、丙级愈合被定性为切口感染。
2 结果
本组共有1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3%。
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39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185例,有3例出现切口轻度红肿,经对症处理后Ⅰ期愈合;阑尾穿孔并腹膜炎5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3例,经对症治疗后Ⅱ期愈合5例,Ⅲ期愈合8例。
阑尾穿孔并腹膜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χ.2=31.6245,P=0.000)。
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5±2.5)d。
本组患者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阑尾炎病程与病理类型、切口选择与切口保护、手术时间、局部用药与留置引流等。
见表1。
表1
376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因素(例,%)
因素手术人数切口感染数χ.2P值
病程
>24 h83(22.1)12(14.5)24.09370.000
B切口选择麦氏切口294(78.2)2(0.7)
探查切口82(21.8)14(17.1)38.36220.000
手术时间
>1 h120(31.9)13(10.8)16.42230.000
切口保护是321(85.4)2(0.6)
否55(14.6)14(25.5)65.09810.000
局部用药是315(83.8)3(0.9)
否61(16.2)13(21.3)47.11340.000
留置引流是66(17.6)12(18.2)
否310(82.4)4(1.3)34.07410.000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1)病程与病理类型。
阑尾
作者单位: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外科
炎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往往随病程的延长,阑尾的病理变化越重。
坏疽性阑尾炎一经穿孔,腹腔污染严重,进入机体的细菌较多,再加上手术创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所以在临床遇到阑尾炎患者,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防止阑尾炎穿孔,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关键;(2)手术时间。
如果手术操作的时间较长,空气中细菌以及切口附近皮肤毛囊内的细菌随排汗而污染切口机会就会明显增加,同时长时间牵拉切口可使局部组织缺氧,从而降低了局部组织抵抗力,加大了切口感染的机会。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力求手术干净利落,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手术切口大小要适中,过大容易增加暴露感染的机会;过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机会就会增加[4]。
所以手术切口适中,加上熟练的手术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措施,也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手段;(3)切口选择与切口保护。
本文结果显示,选择探查切口和未采取切口保护措施,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麦氏切口和采取切口保护者(P
3.2 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1)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
许多研究[1-6]表明,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尤其是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并腹膜炎者应用抗生素是必须的。
由于阑尾炎病情较急和病程较短,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一般是经验用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
我院是术前1 h应用甲硝唑和头孢类抗生素,术后连用3~5 d;(2)注意手术操作技巧。
强调规范操作,切口大小要适当,避免拉钩牵拉腹壁软组织损伤;分离要仔细,止血要彻底,防止皮下及肌层血肿形成;术中尽量做到“手不碰阑尾,阑尾不碰切口”;缝合用细针细线,腹膜可用2-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
手术技巧娴熟,手术操作时间应尽量少于45 min,以减少切口感染
机会;(3)贯彻“有菌”观念。
一般情况下,腹部外科手术要贯彻无菌观念,但阑尾炎手术,术中的阑尾是有菌的,是术后切口感染的感染源,故阑尾手术从始至终要贯彻“有菌”观念,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
笔者体会到一是做好切口保护。
切口保护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应用皮肤黏膜;另一种是采取腹膜外翻与布巾固定,即是将切开的腹膜边缘提出切口向外翻转缝合或钳夹在布巾上,使腹膜外侧面包裹切口的各层组织。
要注意布巾的固定边缘要紧贴皮下,避免过深造成有菌渗液沿布
巾渗透至皮下组织造成污染。
二是局部应用甲硝唑液冲洗。
文献[7]指出,以倍增时间为8 min
的单个细菌植入腹腔内,24 h后的细菌数可达2144个,远远超过机体所能动员的清除能力。
显然,术中冲洗腹腔及冲洗切口极为重要,尤其是阑尾穿孔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药敏试验
证明,甲硝唑对所有的致病厌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个抗菌谱广、具有强烈的抗厌氧菌性、穿透性好、毒性低、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药物,是目前预防和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
物[8]。
笔者对腹腔脓液较多者,先吸净脓液,待阑尾切除后用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腹腔,并于
原切口外下方另戳孔置硅胶引流管行腹腔引流。
注意关腹时,重新铺巾,更换手套和器械,用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冲洗切口,并浸泡2~3 min,用纱布擦干后逐层缝合腹壁。
参考文献
[1] 华振敏.化脓性阑尾炎128例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中国实用医药,2007,2(6):82-83.
[2] 夏穗生. 现代腹部外科学.湖北科学出版社,2007:331-337.
[3]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
[4] 张留柱,王业辉.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新医学导刊,2009,8(4):73.
[5] 岳文光,陈玲.降低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09,7(5):80-81.
[6] 贺亮,田伟军,王鹏志.术前应用抗生素对急性阑尾炎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中国中两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3):217-219.
[7] Miehalopoulos A,Sparos L.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s.Nurs Stand,2003,17(44):53-56.
[8] 丁水平,曾日明.甲硝唑液局部应用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
生,2008,46(3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