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政策概述
教育行业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实施指南
教育行业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实施指南第一章学前教育政策概述 (3)1.1 学前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 (3)1.1.1 新中国成立初期 (3)1.1.2 改革开放时期 (3)1.1.3 21世纪初至今 (4)1.2 学前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4)1.2.1 以人民为中心 (4)1.2.2 公平与普惠 (4)1.2.3 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1.2.4 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 (4)1.2.5 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相结合 (4)第二章学前教育政策目标与任务 (4)2.1 学前教育政策目标 (4)2.2 学前教育政策任务 (5)2.3 学前教育政策实施策略 (5)第三章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3.1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5)3.1.1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义 (6)3.1.2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构成 (6)3.2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3.2.1 改革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6)3.2.2 改革学前教育服务机构 (6)3.2.3 改革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6)3.3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步骤 (7)3.3.1 调查研究阶段 (7)3.3.2 政策制定阶段 (7)3.3.3 改革实施阶段 (7)3.3.4 监督评估阶段 (7)第四章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7)4.1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原则 (7)4.2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策略 (7)4.3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实施与监管 (8)第五章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8)5.1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8)5.1.1 师资队伍结构 (8)5.1.2 师资队伍素质 (8)5.1.3 师资队伍培训与激励 (9)5.2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9)5.2.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9)5.2.2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9)5.2.3 完善师资队伍培训与激励机制 (9)5.3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选拔 (9)5.3.1 师资培养 (9)5.3.2 师资选拔 (9)第六章学前教育课程改革 (9)6.1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9)6.2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0)6.2.1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幼儿 (10)6.2.2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0)6.2.3 优化课程体系 (10)6.3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10)6.3.1 更新教育观念 (10)6.3.2 优化课程结构 (10)6.3.3 创新教学方法 (10)6.3.4 完善评价体系 (10)6.3.5 加强教师培训 (11)第七章学前教育质量保障 (11)7.1 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1)7.2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管 (11)7.3 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实施与推广 (12)第八章学前教育政策实施与评估 (12)8.1 学前教育政策实施流程 (12)8.1.1 政策制定与发布 (12)8.1.2 政策宣传与培训 (12)8.1.3 政策实施与监督 (12)8.1.4 政策调整与完善 (12)8.2 学前教育政策评估方法 (13)8.2.1 定量评估 (13)8.2.2 定性评估 (13)8.2.3 案例分析 (13)8.2.4 比较评估 (13)8.3 学前教育政策评估结果的应用 (13)8.3.1 政策调整与优化 (13)8.3.2 政策推广与复制 (13)8.3.3 政策宣传与教育 (13)8.3.4 政策监测与预警 (13)第九章学前教育政策宣传与推广 (13)9.1 学前教育政策宣传策略 (13)9.1.1 制定明确的宣传目标 (14)9.1.2 制定多元化的宣传内容 (14)9.1.3 创新宣传形式 (14)9.1.4 加强政策解读与培训 (14)9.2 学前教育政策推广途径 (14)9.2.1 主导 (14)9.2.2 社会参与 (14)9.2.3 家庭配合 (14)9.2.4 国际合作与交流 (14)9.3 学前教育政策推广效果评价 (14)9.3.1 政策知晓度评价 (15)9.3.2 政策满意度评价 (15)9.3.3 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15)9.3.4 政策推广策略评价 (15)第十章学前教育政策风险防控与应对 (15)10.1 学前教育政策风险识别 (15)10.1.1 政策制定风险识别 (15)10.1.2 政策实施风险识别 (15)10.1.3 政策监管风险识别 (15)10.2 学前教育政策风险评估 (15)10.2.1 风险等级划分 (15)10.2.2 风险评估方法 (15)10.2.3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6)10.3 学前教育政策风险防控与应对措施 (16)10.3.1 完善政策制定机制 (16)10.3.2 加强政策实施力度 (16)10.3.3 优化政策监管体系 (16)10.3.4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16)第一章学前教育政策概述1.1 学前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自我国成立以来,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改革。
《教育政策法规》第一章
1
优教点育政开策有的效贯的彻控执制行离不
教育政策的适时调整更新 也离不开控制
教
育
政
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不是一
教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环境和
策
帆风顺的。教育政策执行中,人的错 形势不断间变接化,导所向要作解用决的问题性质也
控 制 作
误思想和行为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 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
一
系
“如何做”。一系列教育行动准则与规范规
列 教 育
定着教育主体、客体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鼓励 如何做或限制、禁止如何做。教育政策总是以一
行
系列的行动准则与规范的方式,有效地调节教育
动
与外部社会之间以及教育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
准 则
从而调动各层次、各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教育事
与
业快速、健康发展。
规
范
8
育
之间的关系
校,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就需要通过国
政 策 协
家教育政策来协调。
间接导向作用
教育事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系统密切相关,
调
教育政策就需要协调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
作
协调教育系统
例如,《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关于“推进教育管办
用 的 表
与其他社会系 统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
教育政策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团体、组织或个人。
1
例如,我国的教育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
教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等。
育
政
策
主
体
5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二)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ppt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6.2教育法的渊源
就我国教育法而言,它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 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等五类法律渊源
6.3教育法的演变
我国主要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教育立法阶段、民国 时期的教育立法阶段与新中国的教育立法阶段等三 个阶段。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第七章 教育立法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8.5高等教育法
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 育法》分八章六十九条对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和 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 自主权、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条件保障等作了规定。
8.6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分五章四十条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设立 条件以及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等作了规定。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9条规定,学 校的义务主要有6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 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学生、 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学生 及其监护人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 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 目。6依法接受监督。
10.4学生的安全保障 10.5学生的申诉权
教育政策与法规
10.4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的规定,学 校的权利主要有9项: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救育教学活动 3招收 学生或者其他学生 4.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 励和处分5叶学生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跨任教师或 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 位的设施和费用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 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一、名词解释1、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指定的协调教育内外关系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决定着政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向和措施。
2、教育法律:广义的教育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法律仅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领域的规范性文件。
、纵向层次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即同一类型法由不同部门立法,由不同层次的教育法、法规组成的等级有序的纵向关系。
4、横层次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即由某一国家机关制定的同一层级的属于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
5、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定义可统一句式(调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部门法)6、学位条例:规范各类学位授予,促进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的部门法。
二、简答/论述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1)联系①都以宪法为依据;②都集中反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都是教育规律的反映;③都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区别①制定主体不同l教育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l教育法规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直属机构,也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制定;l教育政策即可由政党也可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制定。
②表现形式不同l教育政策通常以决议、决定等文件形式出现;l教育法律则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
③实施方式不同l政策依靠号召、宣传等方式执行实施;l法律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作用不同l政策的作用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的特点;l法律的作用则体现为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
2、教育政策体系的组成?①教育质量政策;②教育体制政策;③教育经费政策;④教师政策3、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纵向层次①第一个层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 第1章 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课件PPT
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 有权威的分配。
罗伯特·艾斯顿:公共政策是政府机构和 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 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政策的核心要素
秩序:政策暗含着系统和一致性,政策把 一系列行动划入到一个共同点框架中。
2.对教育法规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 部门的进一步分析
3.对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独特 的重要地位的再认识
第三节 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一、保障性功能
1.含义: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维
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2.重点体现在:
保障教育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明确方向 保护全社会支持教育育条例 教育
规章
第二节 教育政策、法规在 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
一、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体系中的 地位
1.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分
2.在现代国家的政策体系中,教育政策具 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二、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 地位
1.关于教育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所处地 位的不同主张
1.涵义: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
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 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 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辞海》)
对此概念各家理解不同
2.概念区分:
教育路线与教育政策 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
三、关于教育法规的涵义
1.涵义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 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 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 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第1章 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第二节 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四、制约性功能
• 制约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有着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 用。
• 教育政策、法规的制约性功能首先表现在它以明令禁止的方式限制某 种不被允许 的教育行为。有的教育政策、法规本身就是一种禁令。
• 教育政策、法规的制约性功能同时表现为立法制约。任何教育法律, 其本身均寓含着对违反教育法律行为的制约。制定与颁行教育法规, 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
➢ 其二,一般说来,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建立在教育政策的基 础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
➢ 其三,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只有合法化的教育政策才 能成为真正可供遵循、实施的政策,同时政策实施的全过程都要依法 进行。
24
第三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二、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
19
第二节 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二、规范性功能
• 规范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供了某种标准 与范式, 起着某种规定性的作用。
• 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功能主要表现在: ➢ 其一,指引作用。即指教育政策、法规具有对人的教育行为起着导向、
引路的作用。 ➢ 其二,评价作用。即指教育政策、法规对他人的教育行为的评价标准
性,从体系框架的形成,到具体法规的出台,必须通盘考虑,精心谋 划,并认真付诸实施。但是,基于我国国情,邓小平提出在此基础上, 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然后逐步完善;修改补充法规,成熟一条 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配套”。这里所谓“成套配套”是 讲法规的完整性,“快搞”、“先有”,是讲法规的独立性。
原则等,必须符合教育内在规律,这是教育法规的一个基本特点,也 是在教育立法过程中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 。同时,我国教育法规又坚 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并且及时吸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 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教育公共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订,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而实施的,对人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起着保护和规范的作用。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共性:第一,共同的指导思想;第二,体现着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第三,都是上层建筑。
区别:第一,主体不同;第二,制定的程序不同;第三,表现形式不同;第四,基本原则和实施方式不同;第五,稳定性和调整范围不同。
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国家教师管理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概述(义务教育的含义与特征、义务教育的原则),主要内容(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高等教育概述、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事故处理方式)。
第一章 教育政策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制定 一、确定政策问题; 二、提出政策议案;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形成政策方案;
五、政策合法化 第三节 教育政策实施与分析 一、教育政策实施过程
四、政策决策;
二、教育政策评价的依据
教育问题上升为教育政策议题的条件: 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严重程度; 问题的广度; 解决问题的代价; 问题是否可以评估。 成为教育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国际环境因素
袁振国教授曾指出教育问题转化为教育政策问题的几个 标准。 首先,教育问题的影响有多大。是全国性的问题,还是 地方性的问题或某一地区的问题;是持久性的问题,还 是突发性的问题。 其次,问题是否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起因是什么 ,涉及的主要对象是哪些人。 第三,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客观上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在人们认识中严重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 题,因为它离不开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价值观念 、态度立场和认识水平对问题严重程度的认定往往是不 同的。对这两种程度差异的正确判断,直接关系到政策 的及时性与分寸。
第四,影响问题的因素。问题是由教育自身的原因引起 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五,代价。一个教育问题什么时候成为一个政策问题 ,在什么地方成为一个政策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以 及解决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考虑教育问题的代价,即考虑 解决某一问题付出的代价大还是获得的回报大。 第六,是否具有导向性,是否优先考虑代表发展和变化 的未来趋势的问题。 第七,是否可以评估。政策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 达成的指标。总之,问题的性质、广度、严重性与代价 等是影响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关键性因素。
第一章教育政策概述
对政策概念的理解
• 首先,政策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 规范和准则。 • 其次,政策主要是通过引导来发挥 作用的。 • 再次,政策是一种手段和策略。
(一)教育政策的概念
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 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 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 动准则。
(二)教育政策的分类
1、依据教育政策所涉及的内容及所 处的地位,可分为教育总政策和教 育教育具体政策。 2、依据制定教育政策的主体,可分 为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
国家的教育政策:
由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
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分为两级: •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制定国 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机关 • 2.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县 级以上)——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教 育政策
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分为两级: 1.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从行政执行 的角度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政策。 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 教育政策。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是执行教育 政策的机关,不能制定政策
(一)教育政策的政治性——根本 特征 (二)教育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三)教育政策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教育政策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教育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教育政策的原则性要求: 内容必须旗帜鲜明,不允许模棱 两可 执行政策时要严肃认真,不允许 有令不行 教育政策的灵活性: 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具体贯彻和执 行过程中,但这种灵活是有一定的 条件和限制的。
教育总政策:是党和国家总政策在教育方 面的具体化。 党和国家总政策是什么? 我国的教育总政策:“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 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概述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理解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内涵与特点一、教育政策的概念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系统的一部分,是国家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子系统。
掌握政策的含义是理解教育政策的前提。
(一) 政策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其作为一门科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政策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和假设,大致可分三类:一类认为政策是某种有目的地进行价值分配,以处理问题或实现既定目标。
如政策科学的倡导者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认为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哈曼和我国学者孙光等支持这种观点。
第二类认为政策是某种行为准则、计划、法规、文件、方案或者措施等,即某种由人们来执行或者遵守的“文本”。
如美国学者伍德罗 • 威尔逊认为“政策是由政治家,即由具有立法者指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我国学者王福生、林德金、陈振明等都赞同这种对政策的解释。
第三类认为政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过程。
如詹姆斯 • 安德森认为,“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个问题及其有关事物的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从中外学者对“政策”内涵的界定和解读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个人、团体或政府等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种目的所提出的各项有计划的活动的总称。
从狭义上讲,• 4•政策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等具有公共权力的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项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治性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它是一系列计划、法律、措施、规章、规则、条例、策略和方法的总称。
狭义内涵的“政策”等同于“公共政策”,二者具有相同的范畴结构和方法体系。
教育政策法规第一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 中的教育政策
• “两基”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 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 出各自的特色。
•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 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1、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
A、相同(本质是一致的)
①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体现了公民在教育领域中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根本任务上的一致性——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着和接班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区别:
①制定主体不同——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
定,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国家机关都可以成为政 策制定的主体。
②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以规范性的法律文件表
现的,政策则是以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表现 的。
③实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违
法必究;而政策只对部分人员具有约束力,且是通过宣 传教育和表率、影响作用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政策
一、强调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
基础。”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与公民的利益分配息息相关,利益分配的公平
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
二、明确了教育的公益性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 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 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 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 务教育。
1.14补充材料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识记1.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概念。
2.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结构及特征。
3.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本概念。
(二)理解1.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调控与教育法规的制定、执行(适用)、监督等过程程序。
3.有关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能够运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教育法学)基本理论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法律问题案例。
一、教育政策概述1.教育政策的概念和类型教育政策是指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教育行动准则,是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统称。
(形式:决议、决定、纲领、通知、报告、声明、号召、口号等政策性文件中;或者以党报、党刊、社论等。
)其中,教育路线是核心教育政策。
2.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体系结构(1)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与原则性、目的性与可行性、稳定性与阶段性、合法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其中,政治性是其根本特性。
(2)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是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
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党的政策性文件、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定发布的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和指示。
3.教育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二、教育法规概述1.教育法规的概念和类型教育法规是指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2.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规体系一般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所谓横向结构是指教育法规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次的部门教育法,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第一章教育政策概述
第一章教育政策概述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指导的政策。
它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制定涉及政府、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教育政策的概述是我们了解教育领域重要规划和的基础。
本文将对教育政策的概况进行概述,并分析其特点和现状。
教育政策的概述教育政策是国家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立法、规章和行政措施等形式,制定一系列规定和政策,以落实教育的宏观目标、调整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和改进教育方法等。
教育政策既包括基本的教育方针、法律和法规,也包括具体的教育和发展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政策具有针对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会根据国情、文化传统、发展需求等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和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
2.教育政策具有前瞻性。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长期规划和布局。
教育政策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求,具备前瞻性,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3.教育政策具有综合性。
教育政策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师培养、学生评价等,形成一个系统的、具备整体性的政策体系。
教育政策的现状教育政策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命脉,各国和地区均重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政策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政策国际比较。
各国和地区在教育政策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些国家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公平,一些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一些国家则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
各国之间通过比较和交流,互相借鉴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政策水平。
2.教育政策与实际的对接。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符合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
一些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重视与实际情况的对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教育政策的调整和。
教育政策需要时刻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章)ppt课件
教育政策活动必须尊重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依赖主体 的理解、参与,而不能简单强制命令。这也正反映了教育政策主体的 “三位一体”性,尤其是教育政策的参与主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双 重角色和作用。 3、教育政策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
(三)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教育政策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活动中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
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着调节器的作用。首先是对教育内部 结构、关系的调节平衡;再次是教育系统与社会母系统或其 他社会系统关系的协调。
教育政策协调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教育政策本 身必须形成全面、配套和统一的体系。
.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立国”著称的日本“抓两头,带中间” 策略。
.
比较几个三级教育学生的经费比例: 法国(1980)1:1.78:2.67 英国(1982)1:1.94:6.25 巴西(1983)1:1.14:7.26 泰国(1983)1:1.16:1.11 中国(1995)1:1.85:20.48
.
第三节 教育政策怎样获得合法性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的道德、情感、交往等遇到越来越
多的问题,对人自身的关怀 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国教育不 断提升人 自身的价值,注重儿童身心的发展。
.
4、优先取向
◆ 从教育现代化历程来看,初等教育都一直居于恒久不变
的优先发展的地位。
◆ 初等教育的全民性、基础性和平等性,决定了国家在教
育发展和投入上的优先性。
(二)小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1、民主取向
20世纪以前(教会、慈善组织,法国大革 命,费里法案) 进入20世纪(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潮,60 年代教育民主化运动) 80年代以来 (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特许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是特定的政治制度处理公共问题的动态的和价值 高度涉入的过程,包括政府公开表达的意图和官方措施,以及 政府一贯的外在行为和内隐行为模式。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内涵
2、教育政策的定义 教育政策是“负有教育的法律或行政责任的组织及团体为了实 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成有 信:《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01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 的行为准则;——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115 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 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 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孙绵涛: 《教育政策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 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的政治措施,是有关教育的权力和利益的 具体体现。——张新平:《简论教育政策的本质、特点及功 能》,《江西教育科研》1999(1):36-40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二、政策议程
政府不会对所有教育政策问题进行处理。 如果人们希望一个政策问题最终成为政策,那 么就得把这样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或者列入 政府官员以及与这些官员联系密切的政府之外 的人士的视野之中,使其在任何时间内都会特 别慎重地关注这一问题。——政策议程的建立, 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选择,将政策问题提上议 事日程,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政策 目标和思想,并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三)政策制定的模式
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 渐进模式(Incremental Model) 综合模式(Mixed Model) 团体模式(Group Model) 精英模式(Elite Model)
前三种是目标模 式,属于从政策 目标分析的模式; 后两种是构成模 式,归为构成政 策主体的模式。
[美]弗朗西斯·版社,第156页。 C·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二)教育政策的种类和制定机关 根据其渊源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总政策:总的教育方针,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执政党 制定; 基本政策:对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政策,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执政党,或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 具体政策:对某一方面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政策, 由中央或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影响问题的因素。问题是由教育自身的原因引起 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五,代价。一个教育问题什么时候成为一个政策问题 ,在什么地方成为一个政策问题,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以 及解决到什么程度等都要考虑教育问题的代价,即考虑 解决某一问题付出的代价大还是获得的回报大。 第六,是否具有导向性,是否优先考虑代表发展和变化 的未来趋势的问题。 第七,是否可以评估。政策是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标 达成的指标。总之,问题的性质、广度、严重性与代价 等是影响教育政策问题认定的关键性因素。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内涵
(1)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 行动准则。 (2)针对教育工作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规定,是国家或 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政准则。 (3)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当局针对目前社会需求和学生愿望而 形成之问题及未来发展之趋势,依据国家教育宗旨与法令规章, 确定方针,规划方案,经由法定程序,公布实施,以为行政部门 或教育执行机构执行之准则。 (4)国家较高决策层为实现教育目标并依据一定程序而制定的 教育事务的行动纲领和准则。(吴志宏) 教育政策具有如下本质:(1)教育政策属于国家教育行政宏观 规范;(2)教育政策是有关教育权利与利益的具体体现;(3) 教育政策是政治行为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
教育问题上升为教育政策议题的条件: 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严重程度; 问题的广度; 解决问题的代价; 问题是否可以评估。 成为教育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国际环境因素
袁振国教授曾指出教育问题转化为教育政策问题的几个 标准。 首先,教育问题的影响有多大。是全国性的问题,还是 地方性的问题或某一地区的问题;是持久性的问题,还 是突发性的问题。 其次,问题是否清楚。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起因是什么 ,涉及的主要对象是哪些人。 第三,问题的严重程度。问题客观上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在人们认识中严重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 题,因为它离不开一个人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价值观念 、态度立场和认识水平对问题严重程度的认定往往是不 同的。对这两种程度差异的正确判断,直接关系到政策 的及时性与分寸。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内涵
政策是一系列涉及从政府大厦到教室环境的决定,是某些游戏 和关系的副产品,没有任何人真正对此承担责任 (Firestone,1989) 包括政府官方的规定和某种非正式的行为,同时,可以被理解 为中封袋内隐行为,而不仅仅是政府表现出来的行为 (Cibulkka,1995) 政策显然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折射出理想社会的图景 (Ball,1990)
建立议程的途径
(1)政治领袖; (2)政治组织(如各民主党派的提案); (3)代议制; (4)选举制; (5)行政人员; (6)利益集团; (7)专家学者; (8)公众; (9)大众传播媒介;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三、教育政策制定
(一)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 (1)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地理、自 然资源等。 (2)利益因素:主要涉及决定教育政策的人、组织和各种 利益集团。 (3)价值因素: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舆论导向等。
关于“问题”:这里指为人所察觉到的机体(系统)内 部或机体(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协调状态,为维 持机体(系统)的发展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而有必要消 除它。 关于“教育问题”:指人们所察觉到的教育系统内部或 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不协调状态,这一状态的存 在影响了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功能发挥而有必要加以 消除。 关于“教育政策问题”:在纷繁芜杂的教育问题中,只 有成为教育决策部门所考虑的问题时,才能称为教育政 策问题。可以说,教育政策问题是教育决策部门认为有 责任、有必要加以解决的一种教育问题。
作业:研读袁振国.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第四章“教育政策制定的模
式”;《理解公共政策》第2章“政治的模式:如何思考公共政策”。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四、教育政策的决定
此环节包括明确政策目标、政策方案设计、方案抉 择等阶段。 1、教育政策目标是指教育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制 定和实施政策所达到的效果。教育政策目标可分为价值 目标和可评估目标。价值目标是指一项教育政策在价值 理念上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即对为什么制定这项教育 政策的回答;评估目标是指该项教育政策所指向的数量 目标、质量目标、组织目标和保障措施等。 一个良好的教育政策目标应具有如下特征: 目标的针对性;目标的先进性; 目标的可行性; 目标的规范性。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内涵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 1、教育政策都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 度。 如,“一是从今年(2007)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 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 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 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如:教育优 先发展政策。但教育政策≠教育规律,如国家奖学金制度始于2002年 9月。 3、一项比较成熟的教育政策,往往体现了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 4、教育政策有效是否,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 5、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如职业技术教育政 策需依赖于其他公共政策的执行。
抉择时的论证模式
权威模式。这种论证模式来自权威者或团体的论证。论证 者是行政首长、学者专家或专业的研究机构。 统计模式。是以样本作为论证基础的。 类别模式。是将主张、信息、成员予以分类或将相同的属 性、类别分类,作为论证的基础。 直觉模式。运用论证者个人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对政策 所进行的一种诊断。论证者将洞察到的政策信息及自己的 相关经验,经由个人的思想,转化为政策的诊断或主张。 诊断的可信度取决于对政策诊断方法的可信度。这种分析 模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演绎法与归纳法。
2、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政策决定的中心环节,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 可供选择一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方案或备选方案。 教育政策方案设计需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系统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民主参与原则; 创新性原则; 刚性与弹性相济原则。
3、方案抉择 这是教育政策决定的最后阶段,是将可能性方案变成真 实政策的阶段。 方案抉择是决策者最后拍板阶段,对政策方案的选择一 般均追求一种最佳状态,但在教育政策制定中一般很难 达到最佳,方案选择行为只能服从满意标准而非最佳标 准。 从我国教育决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教育决策经历 了由传统经验型决策(照抄、套用前苏联政策)向理性 型决策再向现代的综合型决策发展。
分析模式。政策的主张来自于对方法的论证,一般对政策
解释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政策的主张是对来自于政策事 务的因果论断。这种模式企图通过社会现象各变项之间 的因果关系去进行论证。 实用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一项教育政策对于未来是否 有足够的效益进行论证。它一般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价值批判模式。政策的论证是通过来自于社会的伦理道 德或审美价值来进行的。论证者的政策主张,是通过一 项政策的是非、好坏及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而得来的。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政策范围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
完整的政策过程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问 题 界 定
政 策 议 程
政 策 形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