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历史作用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全面挑战和批判, 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 以医治经济危机与失

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 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核心, 以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前提, 主张借助国家职能作用, 增加

有效需求,刺激投资, 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缓解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这些目标的经济手段就是国家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萧条中拯救出来, 而当市场经济运行过热

从而出现通货膨胀时, 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能够冷却过热的经济运行, 从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这种扩张性的和收缩性的宏观政策的调节和控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便可以避免有害的上下波动, 获得稳定的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的历史作用

凯恩斯主义最大的历史贡献, 就是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家进行宏

观协调和管理。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机制确实缓和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 促进了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腾飞。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之际,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典型。政府从维持银行信用到兴建

公共工程, 从实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政策到财政扩张, 对外贸易政策的改革都体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新政”不仅使美国经济走出了萧条, 同时产生了造福后世的长远利益: 环境和资源的有效保护。可见, 即使是最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也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不能触动的症结, 而

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机制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

从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来看, 如日本、韩国、德国、新加坡、我国的香港和台湾

地区在发展早期也都存在政府对经济事务较深的干预和调控。尽管各国情况有所不同, 但在发展早期它们的市场体系发育都不够完善, 市场机制难以从经济结构中获取推

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机制, 但国家采取调控措施, 通过动员市场以外的因

素和机制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 最终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二、凯思斯主义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复苏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克服市场机制缺陷, 维持经济繁荣要求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发展, 已趋成熟、作用强劲,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仍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关键在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从事破坏性行为所导致的经济结

构失衡;市场机制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问题;市场自身无法公正裁判经济社会中产生的“搭便车”行为和其他违规行为;市场机制无法避免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 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二)发展中国家也要求政府干预, 培育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 由于长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或封建经济背景或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及自然资源的贫乏等现实因素, 生产力水平低下, 市

场机制极不完善。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要, 政府必须对

经济统一协调管理,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完善市场机制, 增强市场竞争的自由度和强度, 同时逐步削减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经济干预范围和对各类资源的占有和控制, 实现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长期以来

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

重新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同时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又存在大量问题,

因此有必要借鉴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以下将详细论述。

三、凯思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的提高, 宏观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处于经济膨胀期。但是, 资源环境恶化, 失业人口众多, 贫富差别扩大、金融体系风险等, 使中国的经济增长

质量大打折扣。

1、失业人口众多, 就业压力巨大

最近几年全国GDP平均增长8.52%。但经济增长与社会环境发展不同步, 就业没

有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经济增长恢复相对显著, 但是失业率不仅没有相应下降, 反而继续上升。而且这4.2%还只是官方失业率登记, 如果计算隐蔽失业和

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失业, 还远不只这个数据。中国陷入了经济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怪圈。

2、资源分配不合理

多年来, 政府偏重于经济建设。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经济建设, 使本来应当用于社会发展的资金更加短缺, 其产生的“挤出效应”使社会投资者丧失投资机会。如本来可以由社会投资、国家担保的三峡工程, 却由国债资金投人1700亿, 这种政府投资垄断, 排斥了社会投资。

3、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

从银监会近年来公布的数字来看,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似乎按照一定的速度在下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工商银行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但剥离并没有使不良资产消失, 而是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账上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账上。这说明在剥离的同时,不良资产已经形成。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一旦发生储户挤兑, 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将受到巨大冲击。

4、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近年来, 中国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速度也在加快。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年国民收人中有一半被20%的人群占有, 而最穷的20%的人口的人均国民收人只有很少一部分, 收人最高和最低相比相差10多倍,而这两年收人差距还在扩大。

5、税收制度有失公平

中国贫富差距扩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在经济结构和税收政策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 税收收人应当与经济增长同步。但事实上,中国财政收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更多利益流向了政府。现有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存在不合理性。

综上述, 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可概括为, 总需求疲软, 物价总水平偏低;社会发展不平衡; 失业率居高不下。这其中高失业率是巫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内需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要化解风险和危机, 就必须厘清中国经济的根本矛盾, 才能有的放矢, 解决问题。

(二)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

我国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