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高锦明)
合集下载
植物化学课件第二章
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通过科学 的构思和理性的策略,构建具有预期药理活性的新化学实 体的分子操作。 创制一个全新药物并上市需耗时13年,耗资约3亿美圆。 Petsko G.A. Nature, 1996, 384: supp., 7-9
3、植物化学分类学知识 4、植物化学成分信息 5、偶然的信息和意外的发现
6、在已有的植物化学、医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研究对象
1975年,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制专用于分析、归纳、 选题的数据库Napralert (Nature Production Alert 天 然产物数据库)问世。该数据库主要收录了1975 年以来 有关天然产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的信息,是世 界上目前较大的天然产物数据库。该数据库有大约20% 的文献是收录了1975 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其更新速度 为每月大约600 篇文献。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提出申 请,请数据库管理人员帮助查找有关数据。电子邮件地 址为:quinn@。 研究文献:115000篇 化学物质:129000个 植物、动物、海洋生物、微生物:48000种
第五节 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 新药的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和领域:分 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药物化学、计算机科学、药物分 析化学、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 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药物的基本属性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构建药物的 化学结构是创制新药的起点。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是实现新药创制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5)、水提取:水溶性成分(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2、已知成分和化学结构类型
压榨脱油脂——石油醚、汽油或苯脱油脂——提取
植物化学课件第4章(2)
(1)化合物结构与 f值的关系 )化合物结构与R 展开剂前沿 斑点
c
a
原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Rf = c
在色谱中一个化合物所 移动的距离与溶剂前沿的 距离之比。 距离之比。(0.01<R f<0.99)
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 Rf = 原点中心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获得真实R 的条件: 获得真实 f的条件: a、展开室密闭、板周围被展开剂蒸气饱和 、展开室密闭、 b、固定相和展开剂均无梯度变化 、 c、展开剂的前沿能正确测定 、 Rf——组分性质、薄层板活性、展开剂性质、温度等有关, 组分性质、 组分性质 薄层板活性、展开剂性质、温度等有关, 若要使其重现, 若要使其重现,需要控制实验条件 吸附薄层层析: 吸附薄层层析: 化合物极性小, 化合物极性小,Rf值大 展开剂极性越大,同一化合物 展开剂极性越大,同一化合物Rf值大
3、凝胶层析的特点 、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回收率高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周期短、 (2)层析后无需对凝胶再生处理 ) (3)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凝胶是一种不带电荷的惰 )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 性载体,不与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性载体,不与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4)洗脱条件温和,有效成分不易失活。 )洗脱条件温和,有效成分不易失活。 4、应用 、 (1)生化常规分离分析 ) (2)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等水溶性成分分离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3)不同类型有机物包括脂溶性成分(羟丙酰基交链葡 )不同类型有机物包括脂溶性成分( 聚糖( 聚糖(sephadex LH-20)) )) (4)测定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 ) (5)样品脱盐、浓缩等 )样品脱盐、
5、应用实例 、 (1)豆薯种籽中一种抗真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报,1999,6:1006,郝 , : , 冰等 (2)人参培养活性细胞中活性六糖的分离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96,6:600,邓斌等 , : , (3)红栓菌多糖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报,1999,6:740,沈 , : , 萍萍等
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关系,主要是施药当初和以后一段时间温度、湿度、露水等 原因。 普通情况下高温较易产生药害,高湿有时(如喷粉法施药时) 也易引致作物产生药害。
第20页
Acute symptom of pesticide damage 急性药害: 在喷药后短期内即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
可显现。 症状: 普通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
第30页
Make full use of pesticide properties 一个农药, 常制有各种剂型, 每一个剂型都有其最优使用场合, 剂型不同及其种类多少直接关系到该种农药使用范围和效果。 在农业生产中, 有害生物发生发展、作物种类及生长发育阶段、 施药时环境条件等原因, 既复杂多变, 又紧密相关, 因此应依据 这些改变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农药剂型, 以求取得最正确防治 效果。
第31页
Take advantage of pesticide selectivity 农药选择性普通指是选择毒性和毒力。农药选择毒性主要 指对防治对象活性高, 但对高等动物毒性较小, 这是农药研 究中一个主要方向。农药选择毒力是指对不同昆虫虫种之 间选择性, 与其相正确术语是广谱性。
第32页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ntrol effects 因为不同地域环境条件差异而致药效差异很大。其中主要 环境因子是温度、湿度、雨水、光照、风、土壤性质及作 物长势等。在用药时环境条件改变, 不但可显著影响生物体 生理活动, 而且可影响药剂理化性质, 结果都会影响到药效。 Temperature humidity
第22页
Stimulating effects of pesticide on growth of crops 烟草制剂对水稻有增进生长作用;鱼藤制剂可增进菜苗发根;
第20页
Acute symptom of pesticide damage 急性药害: 在喷药后短期内即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
可显现。 症状: 普通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
第30页
Make full use of pesticide properties 一个农药, 常制有各种剂型, 每一个剂型都有其最优使用场合, 剂型不同及其种类多少直接关系到该种农药使用范围和效果。 在农业生产中, 有害生物发生发展、作物种类及生长发育阶段、 施药时环境条件等原因, 既复杂多变, 又紧密相关, 因此应依据 这些改变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农药剂型, 以求取得最正确防治 效果。
第31页
Take advantage of pesticide selectivity 农药选择性普通指是选择毒性和毒力。农药选择毒性主要 指对防治对象活性高, 但对高等动物毒性较小, 这是农药研 究中一个主要方向。农药选择毒力是指对不同昆虫虫种之 间选择性, 与其相正确术语是广谱性。
第32页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ntrol effects 因为不同地域环境条件差异而致药效差异很大。其中主要 环境因子是温度、湿度、雨水、光照、风、土壤性质及作 物长势等。在用药时环境条件改变, 不但可显著影响生物体 生理活动, 而且可影响药剂理化性质, 结果都会影响到药效。 Temperature humidity
第22页
Stimulating effects of pesticide on growth of crops 烟草制剂对水稻有增进生长作用;鱼藤制剂可增进菜苗发根;
《植物纤维化学》PPT课件全文
3、学习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牵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包 括仪器分析)、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生物合成等相关基础课程。 有关生物结构方面的内容,在《植物纤维 形态与结构》课程中专门讲述;
有关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蒸 煮和漂白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 《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中专门讲述。
垂直方向切开的面称为横切面。
弦切面(Tangetial Section):沿着与射
线垂直方向切开的面称为弦切面。
径切面(Radial Section):沿着射线切
开的面称为径切面
树脂道:针叶材的特征
有些针叶材在横切面的晚材部分,凭肉 眼就可看见一些针头状的小白点,这就
是轴向树脂道或称纵行树脂道。
种子植物
木本—针叶树类
裸子植物:
木本—阔叶树类
种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草类、麻类、豆类
被子植物
单子叶植物—多数为草本,如禾本科类、禾本亚科、
竹亚科
1.1.1 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
1.1.1.1 、木材纤维原料:
针叶材(又称软木,Softwood) 如云杉、红松、落叶松、马尾松、
思茅松等; 阔叶木(又称硬木,Hardwood)
应。 由于纤维素大分子每个糖基上有三个–OH(C2,C3,
C6),可发生各种酯化、醚化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 改变纤维素的性质,生产出许多有价值的纤维素衍生 物。
纤维素衍生物的制备
纤维素酯化和醚化反应是制备纤维素衍 生物的重要反应。
由于纤维素大分子每个糖基上有三个– OH(C2,C3,C6),可发生各种酯化、 醚化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改变纤维素 的性质,生产出许多有价值的纤维素衍 生物。
第一章
植物化学课件第一章
课程论文:围绕课程知识点广泛阅读,自学研读。
课程教材:开放性体系,吸取现行教材的精华, 补充教学。
课程考试:学习过程评价与教学目标评价相结合。 课程教师:教学科研结合型 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与课程考试结合 撰写课程论文一篇(自定题目) 学习方式: 课堂听课、团队合作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 知识——掌握植物化学基本理论 能力——运用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发现、提出、解决 植物化学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发展与创新知识的 能力 素质——将获取的知识、能力内化于身心,升华 为品质与素养
重点: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多讲实例,少讲植物属性 增加实验操作,提供动手机会 介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发创新能力和科研敏感性, 讲授开展研究的方法 内容太多,应有所侧重 安排一个实验,可以让我们接触仪器 补充一些化学的基础知识 某些章节让学生讲,然后讨论 到中草药生产企业参观,带中草药标本进课堂 考查以考试为主,不必开卷 不必考试,提高课程论文要求,如:20篇外文文献 实行点名制,作为平时成绩,不然,成绩没有区分度。
O
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3,4-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氨 或 3,4-亚甲基二氧甲基安非他明 化学名:1-(benzo[d][1,3]dioxol-5-yl)-N-methylpropan-2-amine
一般认为植物化学研究的仅是那些主要成分以外的、 含量较少并属于中小分子量(一千以下或一千左右)的物 质,如:甾体、生物碱和萜类等。
第一章 植物化学概论
需要解决3个问题: 1、植物与化学怎样联系在一起? 2、植物中有哪些化合物? 3、植物化学研究些什么?
植物资源学——植物化学知识.ppt
生源研究的意义
1.了解各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某种 成分最初由何种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前体 Precursors)形成和各种中间产物后,就可 以人为地在植物中注入前体或中间产物来 增加所需成分的积累和产量。达到人工控 制、定向培育的目的。
例如在枸椽酸的新陈代谢途径中加入乌头 酶(Aconilase)就可以增加枸椽酸在植物 体内的积累,因枸椽酸的生成过程中必须 有此种酶的存在。
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 合成的途径,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 并测定它们的结构。
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形成了多 种学说,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 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 合成及其途径。
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 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
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等成分。
(一)糖类及甙类
糖类(suger,saccharides)又称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 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糖类不仅是 植物体内的贮藏养料,而且是生物合成其 他有机化合物的前体。
按照组成糖类成分的糖基个数,可将糖类 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三类。
第二章 植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植物的化学成分 二、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一、植物的化学成分
包括植物体及其代谢的所有化学成分。
生长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别。
主要有以下八大类:糖类及甙类、脂类、 氨基酸蛋白质类、维生素、生物碱、挥 发油和萜类、色素、鞣质等。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
Bigin
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菊糖(Inulin)、淀 粉、树胶及粘液质等。
树胶:杂多糖,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 甘露糖、木糖等聚合成。
植物化学保护PPT课件
• 蜕皮激素:抑食肼、虫哒酰肼嗪酮类:哒幼酮
•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 不育剂、拒食剂、驱避剂等
苯甲酰基脲类:灭幼脲、氟铃脲、氟虫脲、 氟啶脲(抑太保)
噻嗪酮类:噻嗪酮
第10页/共20页
(二) 今后农药发展的方向 Nhomakorabea1.开发利用生物农药,如植物性农药、抗菌素等; 2.研究开拓新的化学防治途径,如性诱剂、激素
等的应用; 3.人工合成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高的化
学农药; 4.改进剂型和使用技术,利用水溶剂、微乳剂提
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提高选择性,减少环 境污染。 总 之 , 要 符 合 I P M 的第1要1页求/共2。0页
(三)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及化学防治在IPM中所占的地位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称 IPM) 采用植物检疫、遗传工程防治、生物防治、物 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途径控制 有害生物的为害,保护植物的一门科学。
第12页/共20页
这就要求我们在病虫草害的防治中注意 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综合的观点 2. 要有生态的观点 3. 要有环境保护的观点 4. 要有经济效益的观点
第13页/共20页
IPM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 1.片面强调化学防治的重要性,完全依赖化学农药
• 3R问题:Resistance 抗药性
•
第5页/共20页
三、化学防治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有害生 物综合治理中的地位
(一)农药发展的历史
化学农药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6页/共20页
• 1. 无机农药时代(1940年前) • 天然产物的利用及无机农药时期。亦称第一代农药,是化学农药发展的初始时
植物化学课件第三章
6、提取后处理 、 马上浓缩溶剂, 马上浓缩溶剂,保存 减压回收、旋转薄膜蒸发、冷冻干燥、 减压回收、旋转薄膜蒸发、冷冻干燥、喷雾干燥
二、水蒸汽蒸馏 适于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将油层分出后, 适于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将油层分出后, 再以石油醚、乙醚萃取。 再以石油醚、乙醚萃取。 沸点多在100oC以上;与水不互溶或仅微溶;在 以上; 沸点多在 以上 与水不互溶或仅微溶; 100oC有一定的蒸汽压。 有一定的蒸汽压。 有一定的蒸汽压 挥发油成分、某些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槟榔碱)、 挥发油成分、某些小分子生物碱(麻黄碱、槟榔碱)、 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的提取 三、升华法
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同时 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在临界点附近, 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在临界点附近,体系温 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 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使物质溶解度发生几个数量级 的突变,由此实现对物质的提取分离。 的突变,由此实现对物质的提取分离。通过改变压力 或温度来改变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或温度来改变超临界流体的性质,达到选择性提取各 类化合物。 类化合物。 2、应用 、 提取的成分: 提取的成分: 脂溶性
二、微波提取 1、微波简介 、 频率介于300MHz—30GHz(波长在1cm—1m,介于红 (波长在 频率介于 , 外和无线电波之间) 外和无线电波之间)之间的电磁波 用于加热技术的微波波长一般固定在12.2cm (2.45GHz) 用于加热技术的微波波长一般固定在 或33.3cm (900MHz) 商业生产的微波炉一般采用12.2cm作为固定波长 作为固定波长 商业生产的微波炉一般采用 2、基本原理 、 物质分子偶极振动与微波振动具有相似的频率, 物质分子偶极振动与微波振动具有相似的频率,在快速 振动的微波磁场中,被辐射的极性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能, 振动的微波磁场中,被辐射的极性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能, 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而产生热能。 以每秒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而产生热能。
2010农林高校精品课程
11 土地利用规划学 南京农业大学 欧名豪 江苏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12 农业经济学 南京农业大学 钟甫宁 江苏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17 环境生物学 浙江大学 陈学新 浙江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环境生态类
18 动物病理学 安徽农业大学 祁克宗 安徽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动物医学类
19 工程索道 福建农林大学 周新年 福建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林业工程类
20 水土保持学 福建农林大学 黄炎和 福建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环境生态类
30 植物化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高锦明 陕西 2
31 牧草栽培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呼天明 陕西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草业科学类
5 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秉龙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6 森林计测学 北京林业大学 孙玉军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森林资源类
27 食品营养学 华南农业大学 孙远明 广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28 普通昆虫学 华南农业大学 许再福 广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植物生产类
1 植物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邵小明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理学 生物科学类
2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洪文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农业工程类
2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 山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水产类
12 农业经济学 南京农业大学 钟甫宁 江苏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17 环境生物学 浙江大学 陈学新 浙江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环境生态类
18 动物病理学 安徽农业大学 祁克宗 安徽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动物医学类
19 工程索道 福建农林大学 周新年 福建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林业工程类
20 水土保持学 福建农林大学 黄炎和 福建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环境生态类
30 植物化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高锦明 陕西 2
31 牧草栽培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呼天明 陕西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草业科学类
5 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秉龙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类
6 森林计测学 北京林业大学 孙玉军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森林资源类
27 食品营养学 华南农业大学 孙远明 广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28 普通昆虫学 华南农业大学 许再福 广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植物生产类
1 植物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邵小明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理学 生物科学类
2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李洪文 北京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工学 农业工程类
21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 山东 2010 国家级 本科专业分类体系 农学 水产类
植物化学物质课件
植物化学物质
•含硫化合物 异硫氰酸盐:降低某些癌症风险,抗氧化,抗突变作用;主要来源 十字花科类食物;
植物化学物质
硫酸锌:清除自由基、再生其他抗氧化剂、与金属离子螯合作用,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主要来源动物肝肾,植物含量少;
植物化学物质
• 大蒜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降低血脂;主要来源大蒜,青蒜,洋葱等;
乌龙茶--半发酵 茶
红茶—全发酵
儿茶素类化合物种在较全,含量最高;
加工工序使儿茶素的酶类如过氧化物酶等失活;特别是揉切和发酵工序,使 儿茶素氧化,儿茶素总量减少约75%
植物化学物质
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在植物体内可转化为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可产生花青素; 分大小的花青素在小肠少量吸收,大分子的花青素在结肠降解;吸收后在肝脏被 甲基化, 以四甲基或原形排出体外; 具有抗氧化(增加红细胞膜中的抗氧化营养素;且淋巴细胞 中的氧化DNA的生成减少; 降低黑色素指数,预防黄褐斑的加重)、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轻度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依赖的炎症发反,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降低桔柑些癌症的患病风险(研究发现有预防癌症发生,但对已发生的作用不再显现;) 预防尿道感染的作用;(预防和防治尿路感染,特别是女性尿路感染)
植物化学物质
• 低聚果糖:改善肠道菌群,缓解便秘,调节血脂作用;存在于菊 科,石蒜科,百合科和禾本科植物的根、茎、果实中;
植物化学物质
谢谢聆听
植物化学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茎皮、花叶及果实中;
植物化学物质
花色苷: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色素,花色苷安全无毒,色彩 鲜艳,是葡萄酒、配制酒和果除自由基,同时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炎症反应(阻断炎症信号,降低炎症因子的分泌;) 改善视力(改善暗视力) 对慢病有预防作用(降低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血脂;)
•含硫化合物 异硫氰酸盐:降低某些癌症风险,抗氧化,抗突变作用;主要来源 十字花科类食物;
植物化学物质
硫酸锌:清除自由基、再生其他抗氧化剂、与金属离子螯合作用,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主要来源动物肝肾,植物含量少;
植物化学物质
• 大蒜素: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降低血脂;主要来源大蒜,青蒜,洋葱等;
乌龙茶--半发酵 茶
红茶—全发酵
儿茶素类化合物种在较全,含量最高;
加工工序使儿茶素的酶类如过氧化物酶等失活;特别是揉切和发酵工序,使 儿茶素氧化,儿茶素总量减少约75%
植物化学物质
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在植物体内可转化为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加热可产生花青素; 分大小的花青素在小肠少量吸收,大分子的花青素在结肠降解;吸收后在肝脏被 甲基化, 以四甲基或原形排出体外; 具有抗氧化(增加红细胞膜中的抗氧化营养素;且淋巴细胞 中的氧化DNA的生成减少; 降低黑色素指数,预防黄褐斑的加重)、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轻度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依赖的炎症发反,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降低桔柑些癌症的患病风险(研究发现有预防癌症发生,但对已发生的作用不再显现;) 预防尿道感染的作用;(预防和防治尿路感染,特别是女性尿路感染)
植物化学物质
• 低聚果糖:改善肠道菌群,缓解便秘,调节血脂作用;存在于菊 科,石蒜科,百合科和禾本科植物的根、茎、果实中;
植物化学物质
谢谢聆听
植物化学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茎皮、花叶及果实中;
植物化学物质
花色苷: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色素,花色苷安全无毒,色彩 鲜艳,是葡萄酒、配制酒和果除自由基,同时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 抑制炎症反应(阻断炎症信号,降低炎症因子的分泌;) 改善视力(改善暗视力) 对慢病有预防作用(降低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血脂;)
植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高锦明)
7.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植物有效成分,需注意什么问题?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 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 换树脂。鉴于植物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 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4
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 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 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 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如 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3)活性炭吸附色谱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 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也可用于糖、环烯 醚萜苷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 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因此, 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 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同 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 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等。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 大孔吸附树脂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 附,极性物质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 就小,反之就大。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该法可 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 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 换树脂。鉴于植物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 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4
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 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 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 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如 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3)活性炭吸附色谱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 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也可用于糖、环烯 醚萜苷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 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因此, 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 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同 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 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等。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 大孔吸附树脂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 附,极性物质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 就小,反之就大。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该法可 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根据物质吸附性的差别, 如何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
在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 物质和洗脱剂 3 个要素。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 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 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因此,用硅胶吸 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洗脱溶剂的极性
5.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透析法 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 无机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 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LH-20)。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 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 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3.超滤法 4.超速离心法
(二)苷:天麻苷;苦杏仁苷;山慈菇苷 A;靛苷;萝卜苷、芥子苷;巴豆苷;野樱苷。 (三)醌类:紫草素;丹参醌ⅡA、丹参ⅡB、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草素; 芦荟苷;番泻苷 A、B、C、D。 (四)香豆素和木脂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七叶苷、白蜡素、白蜡树苷;补骨脂 内酯、异补骨脂内酯;花椒内酯、邪蒿内酯;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牛蒡子苷;连翘脂 素、连翘苷;五味子醇、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和戊;厚朴酚、和厚朴酚。 (五)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芹菜素、木犀草素;芦丁、槲皮 素、山奈酚、杨梅素;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橙皮苷、杜鹃素。 (六)萜:龙脑、薄荷醇、薄荷酮、新薄荷醇;青蒿素;银杏内脂、穿心莲内酯、雷公 藤内酯、甜菊苷、紫杉醇;栀子苷、桃叶珊瑚苷、梓醇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 苷;鱼腥草素、桂皮醛、丁香酚、细辛醚。 (七)皂苷:菝契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原蜘蛛抱蛋皂苷;燕麦皂苷 B;猪苓酸 A;人 参皂苷 Rb1、Rb2、Rc、Rd;人参皂苷 Re、Rf、Rg1、Rg2;人参皂苷 Ro;甘草皂苷;知母 皂苷。 (八)强心苷:紫花洋地黄苷 A、毛花洋地黄苷甲、K-毒毛旋花子苷;洋地黄毒苷。 (九)其他成分:对羟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 琥珀酸;绿原酸、异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 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五倍子鞣质;诃子鞣质;大黄鞣质;牛膝甾酮、杯苋甾酮。
7.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植物有效成分,需注意什么问题?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 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 换树脂。鉴于植物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 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3
3)通过改变溶剂 pH 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 分离。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
4) 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如铅盐沉淀法(包 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水溶性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 体皂苷)等。
3.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如何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 需要掌握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 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 ≤ 2℃;TLC 或 PC 展开呈单一 斑点;HPLC 或 GC 分析呈单峰。 2.沉淀法 可通过 4 条途径实现: 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水提醇沉法(沉淀多糖、蛋白质)、 醇提水沉法(沉淀树脂、叶绿素)、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植物水提液中加 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将植物水提物中酸性、碱性、两性 和中性成分进行分离。
4)离子交换法亦可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其分离的依据是解离程度的不同(酸性 或碱性不同的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其解离程度会有差异)。解离程度越大,被洗脱下来 的速度越慢。
8.重要的植物化学成分有哪些?
2
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凡能满足 上述 3 个条件的植物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如精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等)、 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等。
(三)升华法 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的醌类成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小分子的 游离香豆素等,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苯甲酸,属于单萜的樟脑 等。 (四)CO2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植物化学复习指导
链接到:
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 糖及苷类 氨基酸、环肽及蛋白质 醌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鞣质 萜类化合物及精油 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类化合物 生物碱
1
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
1.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一)溶剂法 针对植物所含有效成分及共存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将有效成 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需要掌握 4 个方面的问题: 1.常用溶剂及性质 常用溶剂包括石油醚、苯、乙醚(Et2O)、氯仿(CHCl3)、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 (n-BuOH)、丙酮(Me2O)、乙醇(EtOH或Alc)、甲醇(MeOH)、水等,极性依次由小渐 大。其中排在正丁醇以前的溶剂与水混合后能够分层,可用于从水溶液中萃取化学成分,而 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后不分层。另外象氯仿比水重、乙醚沸点低等一些基本知识,需 要知道。 2. 植物化学成分的极性 植物化学成分因分子结构的不同会表现不同的极性。化合物极性的大小由分子中所含官 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一般而言,植物成分的分子越小,取代基 的极性越强,极性基团的数目越多,则该成分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 如何判断某混合物 中各成分的极性相对大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 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的“相似”指的是极性相似,即所用溶剂的极性要与所提取成分的极性相 似。一般,亲脂性强的溶剂,如石油醚,可提取亲脂性强的植物成分,如油脂、精油、游离 甾体和三萜类化合物;氯仿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苷元、香豆素苷元 等中等极性化合物;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取苷类、生物碱盐、鞣质等极性化合物;水可提 取氨基酸、糖等水溶性成分。 4. 提取方法 溶剂法提取植物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 取法 5 种。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 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植物提取 可选择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 提取法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1) 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 长、消耗溶剂多。包括浸渍法和渗漉法。 2) 热提法: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提取效率较高。包括煎煮法、回流提取 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3) 其它:酸水提取;碱水提取。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植物成分必须满足 3 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
4.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如何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液-液萃取 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 酸乙酯或正丁醇等。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 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 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愈大,愈好分离。 2.纸色谱(PC) 属于分配色谱。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 3.分配柱色谱 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 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4
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 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 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 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如 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3)活性炭吸附色谱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 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也可用于糖、环烯 醚萜苷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 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因此, 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 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同 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 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等。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 大孔吸附树脂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 附,极性物质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 就小,反之就大。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该法可 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在植物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 物质和洗脱剂 3 个要素。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 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 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因此,用硅胶吸 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洗脱溶剂的极性
5.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透析法 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 无机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 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LH-20)。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 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 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3.超滤法 4.超速离心法
(二)苷:天麻苷;苦杏仁苷;山慈菇苷 A;靛苷;萝卜苷、芥子苷;巴豆苷;野樱苷。 (三)醌类:紫草素;丹参醌ⅡA、丹参ⅡB、丹参新醌甲、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茜草素、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草素; 芦荟苷;番泻苷 A、B、C、D。 (四)香豆素和木脂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七叶苷、白蜡素、白蜡树苷;补骨脂 内酯、异补骨脂内酯;花椒内酯、邪蒿内酯;茵陈炔内酯、仙鹤草内酯;牛蒡子苷;连翘脂 素、连翘苷;五味子醇、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乙、丙、丁和戊;厚朴酚、和厚朴酚。 (五)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芹菜素、木犀草素;芦丁、槲皮 素、山奈酚、杨梅素;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橙皮苷、杜鹃素。 (六)萜:龙脑、薄荷醇、薄荷酮、新薄荷醇;青蒿素;银杏内脂、穿心莲内酯、雷公 藤内酯、甜菊苷、紫杉醇;栀子苷、桃叶珊瑚苷、梓醇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 苷;鱼腥草素、桂皮醛、丁香酚、细辛醚。 (七)皂苷:菝契皂苷元、薯蓣皂苷元;原蜘蛛抱蛋皂苷;燕麦皂苷 B;猪苓酸 A;人 参皂苷 Rb1、Rb2、Rc、Rd;人参皂苷 Re、Rf、Rg1、Rg2;人参皂苷 Ro;甘草皂苷;知母 皂苷。 (八)强心苷:紫花洋地黄苷 A、毛花洋地黄苷甲、K-毒毛旋花子苷;洋地黄毒苷。 (九)其他成分:对羟基桂皮酸、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 琥珀酸;绿原酸、异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 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五倍子鞣质;诃子鞣质;大黄鞣质;牛膝甾酮、杯苋甾酮。
7.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植物有效成分,需注意什么问题?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 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
2)根据被分离物质呈解离状态时所带电荷的性质,可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或阳离子交 换树脂。鉴于植物所含大多数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酸碱性均较弱,一般在分离碱性成分 时选择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分离酸性成分时选择强碱性的阴离子交换树脂。
3
3)通过改变溶剂 pH 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 分离。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
4) 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如铅盐沉淀法(包 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水溶性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 体皂苷)等。
3.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如何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 需要掌握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 结晶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 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沸点要适当,不宜过高或过低,如乙醚就不宜用。 判定结晶纯度的方法:理化性质均一;固体化合物熔距 ≤ 2℃;TLC 或 PC 展开呈单一 斑点;HPLC 或 GC 分析呈单峰。 2.沉淀法 可通过 4 条途径实现: 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常见的有水提醇沉法(沉淀多糖、蛋白质)、 醇提水沉法(沉淀树脂、叶绿素)、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植物水提液中加 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选择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将植物水提物中酸性、碱性、两性 和中性成分进行分离。
4)离子交换法亦可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其分离的依据是解离程度的不同(酸性 或碱性不同的化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其解离程度会有差异)。解离程度越大,被洗脱下来 的速度越慢。
8.重要的植物化学成分有哪些?
2
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凡能满足 上述 3 个条件的植物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如精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等)、 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小分子的游离香豆素等。
(三)升华法 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的醌类成分(大黄中的游离蒽醌)、小分子的 游离香豆素等,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苯甲酸,属于单萜的樟脑 等。 (四)CO2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植物化学复习指导
链接到:
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 糖及苷类 氨基酸、环肽及蛋白质 醌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鞣质 萜类化合物及精油 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类化合物 生物碱
1
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方法
1.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一)溶剂法 针对植物所含有效成分及共存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将有效成 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需要掌握 4 个方面的问题: 1.常用溶剂及性质 常用溶剂包括石油醚、苯、乙醚(Et2O)、氯仿(CHCl3)、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 (n-BuOH)、丙酮(Me2O)、乙醇(EtOH或Alc)、甲醇(MeOH)、水等,极性依次由小渐 大。其中排在正丁醇以前的溶剂与水混合后能够分层,可用于从水溶液中萃取化学成分,而 丙酮、乙醇、甲醇与水混合后不分层。另外象氯仿比水重、乙醚沸点低等一些基本知识,需 要知道。 2. 植物化学成分的极性 植物化学成分因分子结构的不同会表现不同的极性。化合物极性的大小由分子中所含官 能团的种类、数目及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所决定。一般而言,植物成分的分子越小,取代基 的极性越强,极性基团的数目越多,则该成分极性越大,亲水性越强。 如何判断某混合物 中各成分的极性相对大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 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的“相似”指的是极性相似,即所用溶剂的极性要与所提取成分的极性相 似。一般,亲脂性强的溶剂,如石油醚,可提取亲脂性强的植物成分,如油脂、精油、游离 甾体和三萜类化合物;氯仿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苷元、香豆素苷元 等中等极性化合物;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取苷类、生物碱盐、鞣质等极性化合物;水可提 取氨基酸、糖等水溶性成分。 4. 提取方法 溶剂法提取植物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 取法 5 种。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 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植物提取 可选择浸渍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 提取法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1) 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 长、消耗溶剂多。包括浸渍法和渗漉法。 2) 热提法: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提取效率较高。包括煎煮法、回流提取 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 3) 其它:酸水提取;碱水提取。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植物成分必须满足 3 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
4.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如何对植物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
1.液-液萃取 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 酸乙酯或正丁醇等。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 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 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愈大,愈好分离。 2.纸色谱(PC) 属于分配色谱。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 3.分配柱色谱 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 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4
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 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 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 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如 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3)活性炭吸附色谱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 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常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也可用于糖、环烯 醚萜苷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 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因此, 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 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同 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 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等。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 大孔吸附树脂同时具有吸附性和分子筛性。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树脂吸 附,极性物质在水中易被极性树脂吸附。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 就小,反之就大。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该法可 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