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原创导学案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制作人:王伟审定领导: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情节,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法学法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
2、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3、比较研究法:通过《祝福》和《故乡》中人物描写的相同之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背景储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政治知识,以及阅读过的鲁迅或同时期作家的作品,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状。
二、知识储备: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2.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中心,通过和的描写,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3、叙述的顺序有哪些?并试着从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所举一例。
三、字词的梳理储备:1、重点字词整理:2、预习检测(见幻灯片)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1、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3、根据祥林嫂年谱和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五、局部探究4.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5.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6、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7、“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
《祝福》导学案63108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梳理情节。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3.激情投入,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一、【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2.背景简介:《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 1881 年,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
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祥林嫂》等。
散文:《朝花夕拾》等。
杂文: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个人特色(四)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让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祝福》导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下 6121《祝福》导学案-
12《祝福》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清小说的情节,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
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背景链接《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祝福导学案(学生用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尘芥()堆形骸()脸颊()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讪讪()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三、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3、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到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降福”。
4、关于《祝福》《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三维总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2、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3、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4、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5、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自主学习】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 .字形积累寒暄()烟霭()走投无路()形骸()惴惴()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4.文学常识:《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 本【合作探究】概括故事情节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的修辞手法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 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年谱。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够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3、能说出题目“祝福”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3最新-《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
《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编的《祝福》教学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祝福》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说祝福的话,来表达对同伴和亲人的祝福。
2、设计和装饰祝福卡。
活动准备:1、挂祝福卡的树。
2、将不同形状的卡纸用红绳子穿起来。
活动过程:一、祝福大比拼。
1、幼儿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祝福语,我们都会说,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会说的祝福语多。
2、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说祝福语比赛,规则不能说重复的话,看哪一组说的`祝福的话多。
二、装饰祝福卡。
1、选择适合自己祝福语的卡片。
例如:圆形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心型送给同伴。
2、用彩笔画出对亲人和同伴的祝福。
老师做巡回指导。
三、祝福树。
1、幼儿自己将画好的祝福卡片装饰在树上。
2、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祝福卡是送给谁的。
《祝福》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分析探讨主人公的命运。
探讨:(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教师概括: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从死因来探寻悲剧命运)。
教师概括:死于贫穷,祥林嫂是个乞丐;死于悲伤,祥林嫂失去了爱子;死于恐惧,她惮于死后的酷刑;死于绝望,她认识到虽然捐过门槛也无法赎回生前罪孽;死于孤独,她的周围只有冷漠。
教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高二年级上《祝福》导学案
高二年级上《祝福》导学案高二年级上《祝福》导学案《祝福》导学案【学习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各组展示。
2、理清情节,理解倒叙的作用。
3、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小说的主题。
4、讨论用“祝福”作为题目的深化含义【学习过程】1、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说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完成下表。
(1组)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结局开端开展高潮尾声2、考虑: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表达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2组)3、哪一句是在构造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4、探究:在构造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5、全文几次描写“祝福”场景,起到什么作用?(3组)6、合作探究:这篇小说为什么用祝福作为题目,而不用祥林嫂题目呢?(4组)7、结合本文考虑讨论,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
(5组)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分析^p 人物及代表的意义【学习过程】1、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完成下表,并体会其作用。
(6组)时间肖像眼睛用物(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7组)考虑: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眼睛:表现:变化: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响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2)分析^p 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8组)考虑: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3)分析^p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9组)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考虑: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肖像:眼睛:考虑: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响怎样?。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祝福》导学案(教师版)1《祝福》导学案(教师版)一、背景介绍《祝福》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师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散文之王”,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以赞美人民为主旨,反映了鲁迅民主思想、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读物。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掌握《祝福》的文学特点和写作技巧;3.理解《祝福》赞美人民、批判封建迷信的思想内涵;4.通过阅读《祝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观念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作者鲁迅、主题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分析文本(3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解析意象、引导思考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用。
例如:(1)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探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意象分析:通过分析作者所用的具体形象,如庙宇、祈福牌、磕头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和对人民智慧的赞美。
(3)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考文本对社会生活的启示,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
3.讨论交流(20分钟)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增进对作品的认知和思考,加深对文学作品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书写或口述等方式阐述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就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4.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1)写一篇与文本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加深对作品形象的理解。
(2)写一篇对《祝福》的感悟,阐述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祝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相关情况。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4、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理解她的悲剧命运。
(2)探讨小说的主题,认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
2、难点(1)理解小说中“我”的形象及作用。
(2)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作品背景《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最初发表于 1924 年 3 月 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 6 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四、自主学习1、初读小说,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通过祥林嫂在鲁镇的生活遭遇,展现了她悲惨的一生。
2、再读小说,梳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经历||::|::||第一次到鲁镇|年轻守寡,到鲁镇做工,勤劳能干||被婆家抢走|被迫改嫁,育有一子||第二次到鲁镇|再次守寡,孩子被狼吃掉,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沦为乞丐|最终在祝福之夜死去|3、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祝福》导学案答案】习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目标3。
【学习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知识链接】创新设计P14自主学习篇背景资料(见创新设计P16右中)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2)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学习过程】第一、二课时(预习)一、描绘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点拨:倒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含答案)
《祝福》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二、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6.找出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三、深入探究1.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2.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祥林嫂态度如何?3.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祝福》导学案答案一、文学常识1.《彷徨》,鲁迅,《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1.(1)鲁四老爷、四婶;(2)“我”;(3)祥林嫂;(4)柳妈。
2.倒叙。
3.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将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开头,然后通过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祥林嫂的真正死因。
同时也表现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祥林嫂深深的同情。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示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5.眼前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1——2节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节回忆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节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节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 ——110节眼前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1节6.(1)初到鲁镇:顺着眼一一安分、忠厚脸色青黄一一生活艰辛两频还是红的一一年轻模样周正手脚壮大一一耐劳、勤快(2)再到鲁镇两颊已经消尽了血色,眼角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精神一一这里写她丧夫丧子,精神备受刺激,极度悲伤,作者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悲伤。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知识回顾】1、作家作品,重点识记《祝福》选自《》,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相关链接:(感悟名句)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③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悼鲁迅:④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3、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4、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自主学习】1、语言积累⑴、识记字音字形。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⑵、写出形近字:寒暄(哗)烟霭(和)走投无路(回)形骸(惊弹)惴惴(测急)2、速读感知,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请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注意:不能把这种情节认识和一般的层次划分等同起来;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人物关系,复述故事情节)梳理:(1)序幕:(2)结局:(3)开端:(4)发展:(5)高潮:(6)尾声:3、记叙顺序及作用:(1)、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共3篇《祝福》导学案(学生版)1《祝福》导学案(学生版)一、导言米兰·昆德拉1953年所写的《祝福》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性的小说,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深受世人喜爱。
作者从一个具体的故事中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探讨人际关系,以及讲述爱情的本质,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小说吧!二、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
篇幅不多的小说《笑》(1967)发表后便广受欢迎,随后创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984),一跃成为国际文坛的著名作家。
《祝福》是作者较早的作品之一。
三、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克莱门特的作家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他的两个老友托马斯和塔莉莎。
克莱门特深深爱上了塔莉莎,而托马斯与塔莉莎之间则有着特殊和复杂的感情。
托马斯和塔莉莎都是情感纠结的人,托马斯总是愿意与不同的女人交往,而塔莉莎也不愿意被束缚住,她对于自己的情感也非常矛盾。
后来,当塔莉莎意识到她的爱已经无法再忍受托马斯的花心时,她便告诉托马斯自己要与他分手。
但是托马斯却说,他永远不会让塔莉莎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为止。
四、主题分析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克莱门特、托马斯和塔莉莎之间的复杂感情。
通过他们之间的纠缠和痛苦,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爱情存在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从来不是简单的。
作者还探讨了当时美苏冷战期间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中东欧地区的政治压迫。
小说通过这些元素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性。
五、文学特点《祝福》是一篇小说,它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深入思考:作者刻画人物的思维活动非常深入,描写情节时的描写方式极具思辨性。
2. 循环体: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回顾和幻想的场景,构成了一个循环体,让整个小说更加深刻和丰满。
3. 小说看似简单,但又极为有思想性,深有追求思想和艺术的阅读价值。
六、阅读体验阅读小说《祝福》,读者会被作者那深入思考又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祝福》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祝福导学案答案】1.梳理课文情节眼前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回忆开端初到鲁镇 ,帮工鲁家发展被迫改嫁,被卖深山,勤劳谋生高潮眼前尾声祝福之夜,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第二课时2. 比较三次肖像描写的异同,分析其用意。
明确: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起来看,几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表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封建专制、迷信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通过前后对比,使人物形象的悲惨命运更为突出更为逼真,主题思想更为鲜明。
探究二祥林嫂的语言描写1. 找出祥林嫂自述阿毛之死的语言,分析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的写?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 找出祥林嫂与柳妈的对话,体会人物语言的作用。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3. 找出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体会人物语言的作用。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灭探究三祥林嫂的动作描写1. 文中同样用了很多的动作描写,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她讪讪的缩了手难为情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心怀希望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彻底失望探究四祥林嫂的抗争1.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从文中找出她的抗争表现。
抗争表现: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2.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逃躲避被卖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向封建迷信低头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掌握小说主要情节【重点和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掌握小说主要情节【学习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 “妇”和“取”三个字。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 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 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2、写作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 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 ,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3、题解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 ,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预习自测1、正字音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 )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 、解释词语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二、合作探究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三、解难答疑1、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2、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倒叙转为顺序的【反馈拓展】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
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
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
因此他彷徨。
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
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于是,他就彷徨。
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
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
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 年5 期,总第126 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
……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
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 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 ,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 【学习反思】【作业】请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重点和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二、合作探究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1、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三、解难答疑1、A、初到鲁镇: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肖像: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表现:变化: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明确:B、再到鲁镇: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肖像:眼睛: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C死前: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do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
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
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2、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3、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四、反馈拓展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
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
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
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
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
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学习反思】【作业】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重点和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小说主题【学习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次不幸的遭遇都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既春之日, 沦为乞丐,迎春之日, 一命归天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且勤劳朴实,也本是能创造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