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秦风无衣 静女 对比 上课用

合集下载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doc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doc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李丽教学目标: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篇重点难点二、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进程:一、预习一、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诗经》同窗们虽然没有学习过,可是你们至少听说过,乃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一首十分超卓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

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

正所谓“著名不如见面”今天咱们就来熟悉熟悉它。

二《诗经》简介(这一部份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

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经》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

“六艺”之一。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份。

“风”,大部份是民间歌谣,;“雅”,多数是贵族作品,;“颂”,都是。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份,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招架斗争,真实反映那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祖师,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在此不必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三、整体把握(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诵,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非是题目,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学教案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学教案课题:《秦风·无衣》《邶风·静女》(预习中差不多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差不多能熟读)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预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1、“静女”到底静不静?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3、假如你是男主人公,关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爱哪一种,什么缘故?4、诗中假如安排女子出场,成效好不行?5、《无衣》三段文字差不多相同,是否罗嗦?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烈火。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1、不静。

“爱而不见”见其顽皮。

(教师追问:那什么缘故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

(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什么缘故认为她是静女呢?)估量: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差不多被迷得不明白审美标准了。

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2、(这题专门难。

专门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

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个句子。

发觉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生逐步找到感受)假如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那草专门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假如是用第二人称,仿佛爱人就在眼前,便于倾诉。

(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专门形象。

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的老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3、(目的是训练学生明白得中的移情,专门多学生猜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杰出。

教师建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的一个说明,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专门辛劳。

不像荑草要到野外去摘,历经千山万水~~~~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刻专门长,先用音乐感怀爱人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然而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子估量忍不住了。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探讨人教版高三必修的诗歌选读中,《卫风氓》和《邶风静女》两篇诗歌的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这两篇诗歌都属于《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品之一,浓缩了古代社会生活、文学思想和艺术审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卫风氓》和《邶风静女》两篇诗歌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朝代、题材、意境等。

2.掌握《卫风氓》和《邶风静女》两篇诗歌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3.理解《卫风氓》和《邶风静女》两篇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深入分析其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启迪学生的诗歌创作潜力和艺术追求。

二、教学内容1.《卫风氓》的基本情况《卫风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谣,共分为上、下两篇。

其作者不详,约创作于春秋时期晚期。

《卫风氓》描绘了一名青年氓对于自由的不懈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借鉴了这一形象来唤醒人们对于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借助了一系列朴素质朴的描述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打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崇高的人文思想。

2.《邶风静女》的基本情况《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一篇闺怨诗歌,共分为上、下两篇。

其作者不详,约创作于春秋时期晚期。

《邶风静女》描绘了一名青春少女因为流离失所、思乡怀人而悲伤沉寂的心情,充满了感人肺腑和凄美动人的色彩和情感。

诗中的对称和平衡构图、婉转柔美的语言和象征性的意象,都凸显了古代诗歌的文学美学和审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的复杂内心和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

3.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卫风氓》和《邶风静女》两篇诗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两篇诗歌的异同之处,思考它们的美学特点和文化意义,进而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和文学审美。

在比较阅读中,可以考虑下列方面的对比:(1)题材和意义的对比:《卫风氓》描写自由和理想,体现了民歌的热烈和朴素;《邶风静女》描写闺怨和思乡,强化了女性的柔情和缱绻。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诗经》三首中《氓》(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市翠微中心常丽丽总的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静女和氓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静女和氓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朗 读、默读等方式, 感受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
指导学生分析诗 歌中的意象和语 言特点,理解诗 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比 较阅读的方法, 探究两首诗歌在 主题、表现手法 等方面的异同
指导学生进行课 堂讨论和交流, 加深对诗歌的理 解和感悟
对比阅读与思考
对比阅读:通过比较《静女》和《氓》在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两篇诗歌的 理解。
两首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探究
《静女》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 法,反复咏唱,情感真挚。
两首诗歌在用词造句上都非常 讲究,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氓》则采用了比兴手法,借 物抒情,深入浅出。
《静女》和《氓》在叙事和抒 情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和审美情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思考题设置:针对两篇诗歌的异同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 术手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诗歌,提高鉴赏能 力。
小组讨论与交流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互动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课堂讲解: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内涵 互动问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
分享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与互动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两篇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诗歌内容简洁,语言优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这两首诗歌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备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2.掌握《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启示,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学习《秦风·无衣》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首先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步:请学生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朗读《秦风·无衣》,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和特点。

第三步: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秦风·无衣》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思想教育: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秦风·无衣》是一首表达贫民苦难的诗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哲学。

第三步:教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学习《邶风·静女》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邶风·静女》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

第二步:通过阅读文字版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邶风·静女》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分析令人动容的情感表达。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2. 《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1. 《氓》、《静女》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氓》、《静女》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氓》、《静女》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氓》、《静女》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氓》、《静女》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后作业:1. 翻译《氓》、《静女》两首诗。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静女》两首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对比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氓》、《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时代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氓》、《静女》的艺术特色。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氓》、《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资料,如古代诗歌鉴赏、诗经研究等,用于课堂讲解和拓展。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频资料。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和词汇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静女》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实践运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氓》、《静女》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氓》、《静女》两首诗歌;(2)理解《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3)分析《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特点和词汇用法。

2. 教学难点:(1)《氓》、《静女》两首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结构;(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实践运用。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及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氓》、《静女》两首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静女》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氓》、《静女》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氓》、《静女》两首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5. 知识拓展:(1)介绍《诗经》中类似《氓》、《静女》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教育资料】《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卫风·氓)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卫风·氓)学习专用

《诗经》三首(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卫风·氓) [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D[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1、要注意咬文嚼字;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第一首《卫风氓》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 说:tuō陨:yǔn组: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 咥:xì 隰:xī泮:pàn第二首《秦风·无衣》泽:zé戟:jǐ 偕:xiě第三首《邶风·静女》邶:bèi姝:shū隅:yū见:xiàn踟:chì躕:chú娈:luán炜:wěi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_氓》《秦风_无衣》《邶风_静女》)(第一课时)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_氓》《秦风_无衣》《邶风_静女》)(第一课时)

《三首》教课方案《(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教课目的:⑴认识《诗经》相关知识⑵学习氓,深刻领会比兴的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篇要点难点2、领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以下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课时数: 3 课时教课过程:一、预习1、查词典,读准下边加点的读音。

2.查词典,比较课文说明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诗经》同学们固然没有学习过,可是你们起码听闻过,甚至还会背诵此中的诗句。

比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一首十分优秀的恋歌;比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回来时的悲戚之感。

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酣畅淋漓等等。

正所谓“有名不如会面”今日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这一部分书上说明①都有,能够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

老师用发问的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六艺”之一。

原来只称《诗》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系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首包含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多数是民间歌谣,;“雅”,多数是贵族作品,;“颂”,都是。

《诗经》的精髓是民歌部分,它鲜亮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抗争斗争,真切反应当时社会的相貌,,《诗经》是一颗绚丽醒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始祖,为我国古典诗歌确立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在此不必多介绍,在详细研习时联合实例解说)三、整体掌握(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联合说明,打扫文字阻碍。

(2)学生自由朗读,议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色?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色。

(老师总结)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其实不是标题,不可以代表诗篇的内容。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

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吟唱、诵读法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是开启学生文化人生的钥匙,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教育教学是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任务。

在中国诗词中,《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诗经》的教学方案能够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这篇文章从三首《诗经》开始,介绍了如何教授《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这份教案旨在为语文教师教授这三篇诗歌以及其他《诗经》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3. 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运用这三首诗的主题、结构和意象,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语言和意象,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和思想。

5.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

1.1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体裁特点。

1.2 介绍《诗经》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1.3 介绍《诗经》的基本形式和流传状况。

2.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2.1 学生跟读主题,熟练背诵诗歌。

2.2 学生表演《卫风·氓》和《邶风·静女》。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判定《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1. 学生阅读诗歌2. 教师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闻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入侵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制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大方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1)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伙儿统一思想,预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

大伙儿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摸索: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形;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形;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静女和氓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静女和氓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静女和氓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静女》和《和氓》两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比较两首诗的立意、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出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培养分析和欣赏古文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技巧;2. 对比分析《静女》和《和氓》两首古诗的立意和情感表达;3. 掌握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学过程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如:你知道古代诗歌有哪些特点?你对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有了解吗?第一步:诗歌欣赏1. 教师朗读《静女》和《和氓》两首诗,并引导学生聚焦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2.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诗歌中印象深刻的词句、形象和感受。

第二步:对比分析1. 学生小组之间分享讨论,对比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教师组织全班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两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步:文化解读1. 通过对静女和和氓的社会背景及创作动机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对两首诗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理解。

2.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运用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两首诗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四步:创作表达1. 学生小组合作,以《静女》和《和氓》的主题作为创作基础,各自创作一首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发展与主题相关的情节,或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3. 学生小组展示并共同欣赏彼此的创作成果。

第五步:思考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重要概念和方法。

2. 学生思考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三、教学要点1. 诗歌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技巧2. 《静女》和《和氓》两首诗的对比分析3. 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理解和解读能力4. 创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四、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创作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卫风.氓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卫风.氓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卫风.氓》摘要:掌握下列、词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桀,《卫风氓》是首叙事诗人称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历,布置作业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能诵教学目标⑴了《诗》有关常识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重难、体会诗重叠句形式即《诗》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词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桀教学数3课教学程、预习、准下面加音.对照课释翻译这三首诗导语设计《诗》学们虽然没有学习但是你们至少听说甚至还会背诵其诗句比如关关雎鸠河洲窈窕淑女君子逑是首十分出色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雨雪霏霏写是离依依惜别情归悲戚感再如伯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容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苦表现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认识认识它二《诗》简介(这部分上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让学生己看老师用提问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是我国早部诗歌总集六艺只称《诗》儒奉改称《诗》⑵体制和容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叶约五年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部分是民歌谣;雅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爱憎及他们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社会面貌《诗》是颗璀璨夺目明珠它是诗歌学鼻祖我国古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无须多介绍具体研习结合实例讲)三、整体把握()老师课学生听结合释扫除障碍()学生由诵讨论诗歌形式上有什么特?初步感知诗歌形式特(老师总结)①题目取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容②基句式是四言般成节拍③采用叠形式即重复节义和面上都只有少量改变④获得声韵上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语汇(3)学生结合诵提示再次朗三首诗歌由诵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主要容《卫风氓》是首叙事诗人称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历《秦风无衣》是军歌谣表现士兵团结致仇敌忾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情形其主人公胆热烈爱情表白是然健康人性歌四、布置作业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能诵。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 教案 《氓》 《无衣》《 静女》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 教案 《氓》 《无衣》《 静女》人教版第三册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作用。

4.把握诗歌节奏,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5.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难点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3.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前两章。

教学方法读诗—悟诗—说诗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那么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表达,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判断《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1. 学生阅读诗歌2. 教师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1)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家统一思想,准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

《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比较阅读(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分析文章[教学重难点]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教学方法]诵读和比较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什么?是“山无棱,天地合”的忠贞,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去扣响古老的爱情吧。

二、整体感知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情景。

2、学生诵读3、回顾《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三、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一)、从内容上看相同点: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2、都是四言诗不同点:《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相同点:都采用了赋不同点:1、《卫风氓》在1、2、5章采用了赋,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2、《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四、拓展阅读比较阅读《关雎》、《蒹葭》、《君子于役》五、结语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

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

(2)理解两首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主题。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解释。

(2)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入本课的两首诗歌《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和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析《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诗歌解析、感悟等。

(2)对课后作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对两首诗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作者简介、诗歌主题等。

(2)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秦风无衣》《邶风静女》及相关注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完整, 《氓》叙事件过程 线索清晰, 浑然一体。 《无衣》反复咏唱 形象逼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细节细腻, 者也” 情寓事中。 《静女》描述细节 铺陈、渲染


彤管 化抽象为具体, ——“以彼物比此物也” 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无情为有情, 化无形为有形, 对读者有暗示 ——“先言他物以引 桑 和启发作用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秦风· 无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 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 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 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 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 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起所咏之辞也”
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 三首诗均选自《风》, 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 结合历史知识和这三 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 首诗,扼要说明当时 想的追求。 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 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 热情。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
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 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 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 你共同上前线!
全诗三章中有哪些字句 不同?它们在内容上有 什么联系?
“同袍” 表现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 “同泽” 的情景,表现出了豪迈的军威 “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表现出齐心备战的情景 “修我甲兵” “同仇” 表现出爱国情怀和大无畏 “偕作” 的精神 “偕行”
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 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 是一个象征。
“ 赋、比、兴”的手法 在 这三首诗中有何表现? 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