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选育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选育进展
曾检华;薛明;陈建伟;宋德清;陈瑶生;刘小红;李闯;韦明飞;唐民;李镇养;王永江;阳林芳;余海乐;刘长春
【摘要】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两个类群为育种素材,以繁殖性能为主,结合肉质、生长发育及外貌选择,经6年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高繁殖力新品系.为分析该品系毛色选育效果及其特性与利用价值,以该品系毛色选育提纯效果及各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MC1R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基因,结合表型选择,可逐渐纯化新品系群体;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3世代初产母猪较0世代初产母猪分别提高1.05、0.72头(P>0.05),3世代经产母猪较0世代经产母猪分别提高0.75、0.76头(P<0.05);生长性状及胴体、肉质性状,3世代未发生较大变化.结论: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提纯效果突出,繁殖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且未对生长及胴体、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该品系的培育为地方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养猪》
【年(卷),期】2019(000)004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本品种选育;品系培育
【作者】曾检华;薛明;陈建伟;宋德清;陈瑶生;刘小红;李闯;韦明飞;唐民;李镇养;王永江;阳林芳;余海乐;刘长春
【作者单位】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全国畜牧总站,北京朝阳 100125;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
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 524000;广州艾佩克养殖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14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00;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地方猪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00;全国畜牧总站,北京朝阳 10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8.8
两广小花猪有3个类群,即陆川猪(广西)、广东小耳花猪(广东)和墩头猪
(海南),属华南型猪种,其中广东小耳花猪原产于广东西江以南及粤西一带,是广东省饲养量最大的地方猪种[1] 。
随着瘦肉型猪繁殖性能选育的突破性进展及公司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两广小花猪的本品种选育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简称壹号黑猪新品系,下同)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两个类群为育种素材,在保持优良肉质的前提下,以繁殖性能选育为主,结合肉质、生长发育及外貌的选择,历经6年4个世代(2013—2018年)培育而成的高繁
殖力新品系。
本研究以壹号黑猪新品系毛色选育提纯效果及各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品系毛色选育效果及其特性与利用价值,为杂交配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为地方猪种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毛色相关分子遗传标记筛选
为解析壹号黑猪新品系毛色遗传上的分子差异,筛选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基因[2-3] 为遗传标记基因,该基因包括 E+、ED1、ED2、Ep、e 等 5 种基因型(显性顺序为 ED1/ED2>E+>Ep>e),其中
E+对应野猪的野灰色表型,ED1对应欧洲大黑猪和中国梅山猪的黑色表型,ED2
对应汉普夏的黑毛色表型,Ep对应皮特兰猪的斑块表型,e对应杜洛克猪的棕红
毛色表型。
2016年起,壹号黑猪新品系商品群母猪,主要根据杂交后代毛色变异情况进行独立淘汰;2017年,采集壹号黑猪新品系核心群公、母猪耳组织样品,抽提DNA
并做PCR扩增、测序及分型,根据MC1R基因基因型,结合后代毛色表型进行提纯。
1.2 壹号黑猪新品系生产性能分析
以壹号黑猪新品系各世代生产性能测定数据进行分析(2013—2018年)。
繁殖、生长性能登记参照《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 820—2004)》,胴体及肉质性状测定方法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 825—2004)》及《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 821—2004)》。
1.3 饲养管理
试验在广东某养殖企业育种场及商品母猪场进行,各阶段基础饲粮参照《猪饲养标准(NY/T 65—2004)》推荐的地方品种营养需求,各阶段饲养管理均按照企业
内部标准执行。
1.4 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经Excel软件处理后,采用SAS 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数据以平
均值±标准差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
2 结果
2.1 壹号黑猪新品系的毛色选育效果评价
核心群MC1R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表1),公猪10个家系共33头均为
ED1/ED1基因型;母猪607头(含后备母猪28头),检测异常基因型3头,其
中携带Ep基因2头,该母猪纯繁后代部分毛色为非一致性黑白花。
携带e基因母猪1头,该母猪若与杜洛克公猪杂交,部分后代MC1R基因型为e/e,则毛色表
现为棕毛。
对检测异常的基因型个体进行淘汰,从而迅速纯化核心群。
表1 核心群MC1R基因各基因型数量头性别 E D1/E D1 E D1/E p E D1/e e/e母猪 6 0 7 2 1 0公猪 3 3 0 0 0
商品群由于群体规模大,主要通过杂交后代异常毛色表型,以独立淘汰的方式进行。
由表2可知,商品群母猪产棕毛仔猪窝数,从2015年的5.79%降至 2018年的0.63%。
表2 广东区域部分商品母猪场产棕毛情况分析?年份总窝数产棕毛窝数比率/%2
0 1 8 年 1 6 9 9 8 1 0 7 0.6 3 2 0 1 7 年 1 6 0 2 7 2 4 6 1.5 3 2 0 1 6 年 1 5 4
1 4 3 1
2 2.0 2 2 0 1 5 年 1 1 1 6 9 6 4 7 5.7 9
以上结果也表明,以MC1R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基因,结合表型选择,可逐渐纯化
壹号黑猪新品系群体。
2.2 壹号黑猪新品系母猪繁殖性能
壹号黑猪新品系各世代产仔性能比较见表3。
各世代初产母猪在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2个性状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随代次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至 3 世代分别提高 1.05、0.72 头。
3 世代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较0世代分别提高0.75、0.76 头,差异显著(P<0.05)。
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的变异系数,0 世代在 19.43%~22.93%之间,3世代在13.42%~14.60%之间。
结果表明,经
过选育,新品系繁殖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且一致性较好。
表3 壹号黑猪新品系各世代繁殖性能进展注:同一项同列肩标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或未标注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
产活仔数变异系数/%初产 0 1 2 2 1 0.2 4±1.9 9 1 9.4 3 9.9 0±2.0 7 2 0.9 1 1 1 4 6 1 0.8 3±1.9 5 1 8.0 1 1 0.0
6±1.9 3 1 9.1 8 2 1 6 5 1 1.0 4±1.7 8 1 6.1 2 1 0.4 0±1.7 1 1 6.4 4 3 1 8 7 1 1.2 9±1.6 3 1 4.4 3 1 0.6 2±1.5 5 1 4.6 0经产0 2 3 3 1 2.4 3 b±2.8 5 2 2.9 3 1 1.0 1 b±2.3 4 2 1.2 5 1 3 4 9 1 2.7 0 a b±2.3 8 1 8.7 4 1 1.3 6 a b±2.0 3 1
7.8 7 2 4 2 4 1 2.9 2 a b±2.0 1 1 5.5 6 1 1.5 5 a b±1.8 7 1 6.1 9 3 4 6 3 1 3.1
8 a±1.8 7 1 4.1 9 1 1.7 7 a±1.5 8 1 3.4 2生产阶段世代窝数总产仔
images/BZ_70_1475_2330_1482_2345.png数/头总产仔数变异系数/%产活仔数/头
壹号黑猪新品系各世代初产母猪在初生窝重、断奶头数及26日龄断奶窝重3个性状上差异均不显著(表4)。
各世代经产母猪,初生窝重0世代极显著低于其他世代;断奶头数,0世代显著低于1世代,极显著低于2、3世代;断奶窝重各世代间差异不显著。
受品种因素影响,由于两广小花猪体型较小,壹号黑猪新品系的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也相应较小。
3世代初生窝重与断奶窝重的提高,与新品系培育后产仔数提高有关,也可能与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关。
表4 壹号黑猪新品系各世代初生窝重及26日龄断奶窝重生产阶段世代窝数初生窝重/k g 断奶头数/头断奶窝重/k g初产0 1 2 2 5.5 7±1.1 3 9.4 8±1.8 1 3 4.0 9±8.2 0 1 1 4 6 5.73±1.0 7 9.6 2±1.2 7 3 4.6 5±6.9 0 2 1 6 5 5.6 2±0.9 8 9.5 0±1.3 1 3 2.9 6±6.1 6 3 1 8 7 6.2 2±1.0 2 9.8 0±1.4 0 3 2.4 6±5.4 2经产 0 2 3 3 6.7 9 B±1.3 9 1 0.1 5 B b±1.1 2 4 3.6 5±9.2 7 1 3 4 9 7.5 8 A±1.3 0 1 0.6 3 A B a±1.4 5 4 0.9 2±7.8 9 2 4 2 4 7.7 0 A±1.2 7 1 0.8 3 A a±1.2 9 4 1.3
9±7.5 1 3 4 6 3 7.7 8 A±1.2 6 1 0.9 1 A a±1.3 3 4 3.3 5±6.8 3
壹号黑猪新品系3世代初产母猪对应批次后备母猪配种率90.3%,分娩率85.45%,断奶后至再配天数为6.27 d;经产母猪配种率93.1%,分娩率89.93%,断奶至
再配天数6.56 d(表5)。
表5 壹号黑猪新品系3世代配种、分娩情况生产阶段窝数/头首配日龄/d 配种率/%分娩率/% 断奶至再配天数/d初产 1 8 7 2 7 0.6 3±1 4.0 6 9 0.3 8 5.4 5 6.2
7±0.9 7经产 4 6 3 - 9 3.1 8 9.9 3 6.5 6±1.1 1
2.3 壹号黑猪新品系生长发育性能
对139头新品系3世代后备母猪进行测定(表6),3 月龄体重 19.55 kg,6 月
龄体重 41.88 kg,9 月龄体重仅 63.47 kg,3~9 月龄日增重(236±35)g;9
月龄体高43.28 cm,体长85.16 cm。
该结果也表明新品系生长发育缓慢,体型
较小。
表6 壹号黑猪新品系3世代后备母猪体重、体尺(n=139)项目 9月龄体尺/c m 3月龄 6月龄 9月龄体高体长平均值1 9.5 5±2.5 8 4 1.8 8±4.8 7 6 3.4 6±5.6
9 4 3.2 8±1.9 3 8 5.1 6±3.7 4体重/k g
2.4 壹号黑猪新品系胴体与肉质性状
对5头3世代肥育猪进行屠宰(表7),宰前活重77.84 kg,屠宰率72.03%,
瘦肉率40.27%,肌内脂肪含量4.91%,失水率7.13%。
该结果表明新品系的肉
质优良,但产肉效率较低。
表7 壹号黑猪新品系3世代胴体与肉质性状(n=5)项目数值项目数值宰前活
重/k g 7 7.8 4±3.9 8屠宰率/% 7 2.0 3±2.1 5 3点平均背膘厚/c m 4.0 2±0.7 5
皮厚/c m 0.6 1±0.0 9眼肌面积/c m 2 1 9.4 9±3.4瘦肉率/%肌内脂肪/%失水率/%p H 1 4 0.2 7±4.3 4 4.9 1±0.8 7.1 3±0.5 8 6.3 1±0.1 1
3 讨论
3.1 地方猪种的提纯选育
猪的毛色是重要的品种特征之一,遗传机制非常复杂,不同品种毛色表型下的遗传背景存在差异。
两广小花猪由于早期杂交利用不规范,导致血缘混杂,部分猪只虽携带有外种猪基因但毛色正常,因此无法单纯从表型上进行区分。
壹号黑猪新品系作为杂交亲本,其毛色性状纯度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影响杂交后代的毛色一致性。
研究表明,两广小花猪、大花白猪、巴马香猪、粤东黑猪、莆田黑猪等5个华南
地区猪种MC1R基因型均为ED1/ED1,明显区别于国外瘦肉型猪种,可作为分子标记快速纯化两广小耳花猪群体[2-3] 。
本研究通过对壹号黑猪新品系核心群进行MC1R基因型分析,结合后代表型(商品群),从而实现快速提纯。
3.2 以繁殖性状为主选性状的品种内品系培育
品系可在品种内培育,亦可在杂种基础上建立,具有某些突出优点。
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为基础的,以繁殖性能为主选性状的新品系,属品种内培育。
据《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记载,广东小耳花猪初产总产仔数10.72头、产活仔
数9.78头,经产总产仔数12.13头,产活仔数10.85头(2009年产区统计数据)[1] 。
陆川猪总产仔数11.27头、产活仔数10.93头[5] 。
壹号黑猪新品系0世代
产仔性能与上述报道相当,然而经过多年的选育,壹号黑猪新品系3世代不论初
产母猪还是经产母猪,在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上均高于0世代,表明新品系在繁
殖性能上的选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研究表明,藏猪高繁殖力品系以繁殖性状为主选方向,经过3个世代选育后,在
繁殖性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6] 。
大白猪高繁母本新品系在经过5个世代选育后,对产仔数和达100 kg体重日龄2个主选性状有明显的选择效果,尤其是繁殖性能逐代提高[7] 。
以上结果也表明,尽管繁殖性状是低遗传力性状,但通过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是可以获得改进提高的。
3.3 新品系主选性状选育对其他性状的影响
广东小耳花猪在生长性能方面,终测体重为50.90 kg时,日增重260 g[8] 。
胴体性状方面,1980年对26头宰前活重77.39 kg的小耳花猪进行测定,屠宰率70.14%,眼肌面积15.27 cm2,胴体瘦肉率32%[1] ;2008年对10头宰前活重61.46 kg的小耳花猪进行测定,屠宰率65.01%,眼肌面积16.35 cm2,胴体瘦肉率42.93%[1] ;2014年对2头小耳花猪进行测定,屠宰率71.32%,眼肌面积11.76 cm2,胴体瘦肉率30.97%[8] ;2017年对3头92 kg的小耳花猪阉公猪进行测定,屠宰率75.79%,眼肌面积19.26%,胴体瘦肉率44.47%,肌内脂肪含量 5.38%[9] 。
不同时间段测定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屠宰体重不同有关,也可能与小耳花猪品种内变异较大有关。
壹号黑猪新品系在生长、胴体与肉质方面与以上结果相近。
研究表明,藏猪高繁殖力品系和快生长高瘦肉率品系分别在主选性状上取得了良好的遗传进展,且肉质特性保持良好[6] 。
大白猪高繁母本新品系在繁殖性能方面逐代提高,在肥育期日增重和料重比也向有利方向发展,对生长发育和肉质性状并未产生不利影响[7] 。
以上结果表明,主选性状在相对较短的培育时间内,并不会对其他性状产生不利影响。
壹号黑猪新品系主选繁殖性状,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其生长和胴体、肉质性状未发生较大变化。
3.4 品种内的品系培育为地方猪种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对地方猪种进行的品种内品系培育研究并不多见,更多是通过两品种或多品种杂交后,利用地方猪种和瘦肉型猪种各自优势,即利用杂种优势,采用杂种猪组建基础群,通过群体继代选育法培育新品系[10] 。
如姜曲海猪瘦肉型品系[11] 、金华猪
瘦肉系[12] 和荣昌猪瘦肉型品系[13] 等,均通过导入外血进行培育,而姜曲海猪
瘦肉型品系最终育成了新品种苏姜猪[14] 。
通过本品种选育方式进行的品系培育,可通过选优提纯,积累变异,由量变到质变,使所选性状得到提高[15] 。
尤其是遗传评估在地方猪种本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可
加快品种内的品系选育进展,最大程度地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的种质特性。
壹号黑猪新品系的成功培育也为地方猪种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4 结论
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方式进行培育的新品系,该品系提纯效果突出,通过多年选育繁殖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且未对生长性状、胴体和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
该品系的培育也为地方猪种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4.
[2] 秦珂,黄翔,曾检华,等.陆川猪MC1R和KIT基因型鉴定[J] .中国畜牧兽医,2017(3):
773-781.
[3] 秦珂,曾检华,薛明,等.杜洛克×陆川猪杂交F1代MC1R基因型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7(1):122-127.
[4] Kijas J M,Wales R,Tönsten A,et al.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mutations and coat color in pigs[J] .Genetics,1998,150(3):1177-1185.
[5] 谢炳坤,石笛,马青艳,等.杜洛克与陆川猪正反交对后代繁殖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J] .湖北
农业科学,2015(13):3190-3192.
[6] 强巴央宗,张浩,商鹏,等.藏猪新品系的选育初报[J] .家畜生态学报,2009,30(4):18-20.
[7] 孙华,梅书棋,彭先文,等.大白猪高繁母本新品系生长和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分析[J] .湖北农
业科学,2011,50(24):5175-5177.
[8] 谢水华,曾铨品.广东小耳花猪生产性能与杂交效果的研究[J] .养猪,2015(6):63-64.
[9] 张洁,李宝红,孟繁明,等.广东小耳花猪与杜洛克杂交效果分析[J]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7,42(2):45-47.
[10] 经荣斌,宋成义,刘宗华,等.中国新品系(母系)猪的培育[J]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0(3):15-17.
[11] 夏新山,周春宝,赵旭庭,等.姜曲海猪瘦肉型培育品系杂交利用的研究[J] .猪业科学,2010,27(10):95-96.
[12] 项云,胡旭进,杜喜忠,等.金华猪瘦肉系与外来猪杂交商品猪的胴体肉质性状研究[J] .浙江畜牧兽医,2012,37(4):1-4.
[13] 龙世发,魏以忠,范首君,等.荣昌猪瘦肉型品系选育研究[J] .畜牧与兽医,1998(1):15-18.
[14] 经荣斌,吉文林,赵旭庭,等.苏姜猪新品种培育及展望[J] .猪业科学,2016,33(8):
129-132.
[15] 韩秋实,杨良惠.荣昌猪瘦肉型品系育成给我们的思考[J] .四川畜禽,1996(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