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源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17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一些国家
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上相对更具优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各国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存在差异,一些国家拥有一些资源的丰富和高效利用;二是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国家在
一些产业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根据比较优势
理论,每个国家在生产中应该专攻自己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其他国家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


种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提
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它基于假设了完
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资源配置的情况,与现实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偏重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
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其他因素的考虑。

最后,由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地区贸易协定的兴起等,这给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通过解释资源禀赋
和技术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导了国家间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合作。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需要与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相结合,以更好地指
导国际贸易的实践和政策制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因为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相互的利益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这导致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

比如,某国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们在生产特定商品时具有相对的优势。

因此,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贸易对效率和产出的影响。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无法在某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导致效率低下和产出减少。

而通过贸易,这个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自己的特定产品,进口其他产品,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水平。

这也使得各国能够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总体产出。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了贸易对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

根据该理论,贸易可以使得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为合理,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通过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选择,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

同时,贸易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国家的福利。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还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

在贸易过程中,各国通过出口和进口实现了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

这种互利关系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可以为各国带来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贸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福利和互利性的影响。

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高福利水平,实现互利合作。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国际贸易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目录• 1 理论依据• 2 发展背景• 3 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 4 普遍适用性• 5 不足与缺陷• 6 理论演进•7 内涵与外延•8 主要进展•9 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10 相关词条•11 参考资料•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 - 理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

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

因此在这种严格条件下论证和理论很难作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这样比较优势说的普遍适用性就值得怀疑。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近年来,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国与国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和媒介。

但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阶段。

也就是欧洲经济学的概念在刚开始的时候,当时的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并不是特别的理想,那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代。

谁都不能否认,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是伴随着掠夺和殖民产生的。

那个时期最早的国际贸易是在荷兰诞生的,这个地区在当时是属于英国,也是他的殖民地之一。

荷兰拥有庞大的英国殖民地。

但也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祥地。

其实,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形式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大部分存在于民间。

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连接在一起,拥有更高交通能力的人类,打破了自然的壁垒,将世界融为一体。

开始出现了关注国家间贸易的经济学家。

所谓前人播种,后人收获,在一代又一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下,李嘉图这位天才经济学家发现并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核心,也就是我们知道的比较优势理论。

这个理论的出现引起热议,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理论的应用广泛,影响深远,才被今日的很多学者所使用。

依然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

李嘉图和比较优势李嘉图是一个从小就接触经济的人才,他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从事这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也是因为这样我,他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这也给他之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虽然他长大之后不好好学习,但是他有很丰厚的家底。

这也让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知识储备量比寻常孩子还要多。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荷兰学习,就像是上文说的那样,荷兰是国际贸易的发源地,也正是如此,他开始渐渐地接触经济学。

他也具备很好的经济头脑和眼光,这让他很快地完成在荷兰的学业。

随着他的父亲一起从事工作,一起走向了证券市场这个庞大的经济工作中。

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经济学眼光和较长的工作经验,进入了英国的证券行业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发展经济学,并在此成为了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也给之后创造出比较优势理论打下了基础。

这个理论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他也离不开前人的逻辑基础,比较优势也是一样。

相对成本学说

相对成本学说

相对成本学说,又称比较成本学说或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

这一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解释了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贸易往来,以及国家应该如何选择专门生产哪些商品进行贸易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福利。

相对成本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1. 每个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2. 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如果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以交换那些自己不擅长生产的商品。

相对成本学说强调的是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其他国家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那么这个国家仍然可以在某些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该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全球总体福利的增加。

同时,它也解释了为什么自由贸易对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有利,即使某些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对成本学说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诸多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技术进步、市场准入限制、政策因素等。

资料-比较优势理论

资料-比较优势理论

3.1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

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只要在劳动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中,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两种产品(毛呢和葡萄酒)这种分析模型,提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一命题,成功地论证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贸易互利性原理,解释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有劳动1种生产要素、2种商品以及2个规模既定的国家;2.两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3.国内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4.劳动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5.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6.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这一模型也就是所谓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由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规模收益不变,所以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因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技术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二、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内容大卫·李嘉图在一系列假设前提基础之上指出,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中提供某种商品比提供其他商品相对来说更为便宜合算。

为了说明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国家或个体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产业,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取其他商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业中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它仍然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有优势的产业,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获得其他产业的产品。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或个体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力是有差异的,而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不同国家或个体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棉花和钢铁,但国家A的生产成本比国家B低。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门从事棉花生产,因为它在棉花产业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相反,国家B应该专门从事钢铁生产,因为它在钢铁产业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然后两国通过贸易交换他们生产的商品,从而都能获得对方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是有益的。

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国家或个体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或个体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不同,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假设所有的资源和技术都是固定的,但实际上,资源和技术是可以改变的。

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市场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比较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一些非经济因素,如政府政策和文化差异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它揭示了通过专门化生产和贸易交换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方法,并为国家和个体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也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考虑和完善。

完整比较优势理论

完整比较优势理论
[编辑]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 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 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 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 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
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 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那么,当前 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 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社会的在劳动分工中,普 遍存在着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教授、外科大夫、公司经理同助教、护士小姐、 总经理秘书相比,前者尽管在各方面都享有绝对优势,但他们更大的优势或曰比较优势分别 在教学和科研、主刀动手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后者虽然处在全面劣势地位,但他们在 辅导学生的学业和批阅学生作业、对病员进行常规护理和处理公司的一般文件打印归档的日 常事务上的劣势相对较小,或者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 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都应该成为进行 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编辑]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概述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编辑]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由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

该理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
探讨了一个国家获得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自己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益。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技能和技术优势,即国家间的相对优势。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某些特定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由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一个国家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效率,根据需求和供应的情况来改变售价,从而获得利润。

李嘉图认为,这种有效的利用优势是该国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根本方法。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
利益冲突中的重要性,扩大了经济分析概念的范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形式的争论。

一个国家可以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贸易,通过获得贸易收益和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聚焦于一个国家通过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来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报酬的可能性。

它扩大了经济学的范围,强调了国际贸易在国际利益获取上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获得持续经
济发展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核心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核心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核心原理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利用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的不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原理是基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异,通过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实现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互利共赢。

1. 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并被誉为经济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之一。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生产效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差异造成的。

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为例,说明了通过贸易合作,两国都可以从中获益。

随后,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指出,比较优势不仅仅是基于劳动生产力的差异,还包括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

这一观点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更加全面和具有普遍性。

2.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 劳动生产力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力的差异。

劳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单位劳动投入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

各国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导致劳动生产力存在差异。

比如某国在生产A商品上的劳动生产力相对较高,而另一国在生产B商品上的劳动生产力相对较高。

2.2 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基于劳动生产力差异,各国可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贸易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某国在生产A商品上拥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力,而另一国在生产B商品上拥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力。

两国可以通过贸易合作,各自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生产更多的A商品和B商品,然后进行互相交换和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2.3 互利共赢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各国通过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合作,各国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比如某国可以通过进口另一国的商品,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而另一国可以通过出口商品,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

这一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互补,使得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门化生产,各国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效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发展。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利。

这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指导。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合作、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各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的深入。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原理第四章(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2004版
Chapter 4
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的原因:每个国家 都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 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 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 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004版
Chapter 4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有利地位, 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相比较最有利(有利程度 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 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 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 带来利益。
2004版
假定的生产变化
Chapter 4
美国
玫瑰 (万枝) -1000
计算机 (万台)
+10
南美
+1000
-3
合计
0
+7
2004版
Chapter 4
变化:世界上种植的玫瑰还是跟以前一样多, 但现在生产了更多的计算机,所以这种生产上 的重组将增大整个世界经济蛋糕的规模,由于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比以前生产了更多,则在理 论上可能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比较优势理论
2004版
一、大卫•李嘉图(详见《经济学家3 李嘉图》) 二、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三、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定 四、贸易的基础 五、比较优势的度量 (Example) 六、生产和贸易的格局 七、贸易的利得 八、李嘉图模型简评 九、小结
Chapter 4
二、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谷物法》的存废之争
2004版

比较优势理论完整版

比较优势理论完整版
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 英国 布 酒 4 8 葡萄牙 6 10
英国生产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比葡萄牙低,能 否开展国际贸易?
例 子:
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 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 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 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 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 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 果稳赢。
案例与思考
• 1.鲁宾逊每小时可以摘10个椰子或捕1条鱼,他的朋友“星 期五”每小时可以摘30个椰子或2条鱼,谁在捕鱼方面有绝 对优势?谁在捕鱼方面有比较优势?
鲁宾逊 “星期五”
摘椰子 10个 3平是 “星期五” 的1/3,而鲁宾逊在捕鱼上是“星期五” 的1/2, 因此“星期五” 在捕鱼方面有绝对优势,鲁宾逊 在捕鱼方面有比较优势。

一、亚当· 斯密及其绝对利益理论
• (一)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
始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 成名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
•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生 产和消费, “市场经济是有效的”; • 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 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 势。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 优势(劳动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 有绝对劣势(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这样 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 益。
李嘉图模型的图例
假定: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变、充分 就业、完全竞争、要素不能国际流动、物物交换、没有技 术进步、没有运输成本、技术相对差异。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首次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生产的最有效率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以便实现最大化的产出和利润。

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比较优势”。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特定服务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比较优势。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更擅长的产品,而不是在所有领域都试图做到最好。

这种专业化生产的方式可以让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从而产生更多的价值。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国家A生产棉花的机会成本更低,而国家B生产机械设备的效率更高。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门生产棉花,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取机械设备,而国家B则专门生产机械设备,并通过贸易获取棉花。

这样,两国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其优势,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即便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都不如其他国家那么擅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更擅长的产品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劣势明显,它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来实现双赢。

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优势互补”,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比较优势理论也为国际贸易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鼓励自由贸易,并且避免实施过多的贸易限制和关税壁垒。

这样可以让各国在生产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经济的最大化效益。

事实上,许多经济体的贸易政策都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的,它成为了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还对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资源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更有效地配置。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简析一.基本概念: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相对区别,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从而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比较优势原理的中心命题是:一个国家即便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会在某些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不仅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有可能通过交换增加福利,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样可以通过贸易增加福利。

二.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概念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 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 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 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 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 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 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上述关系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产品所使用的劳动 比B国生产一单位的X产品的时间少。
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成本优势的例子。
假设英国、法国生产每吨小麦和生铁分别投入的劳动为 200天、100天、与100天和200天。
英国 法国
小麦 200天/吨 100天/吨
生铁 100天/吨 200天/吨
这说明英国在生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法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 对优势。
第 三章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 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 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 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 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只要6个单位小麦能交换到4个单位以上的布,美国就会同 意交换;而6个单位的小麦能交换到少于12个单位的布, 英国就会同意交换。因此,互利贸易的交换率范围为:
4C< 6W < 12C
例如,交换率为6W/8C,则美国可获得4C;而英国如果 自行生产6W,需6个单位劳动,即12C,节约了4C。
问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S:
(H-O-S)或称HOS定理。

但是萨缪尔森用数学的方法证明了:在特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

这通常被称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
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

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在图1中,XX′、YY′是两条价值均为1美元的X、Y商品的等产量曲线。

但图中的两条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往常有所不同,XX′、YY′曲线所分别代表的X、Y的产出水平X0和Y0满足以下条件:
Px·X0=Py·Y0=$1(1)
要素价格
这里我们称这两条特殊的等产量曲线称为X、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完全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

图1中还有一条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其方程为:
1=w·L+r·K(2)
这条等成本直线在横坐标轴上的截距等于劳动价格的倒数——1/w,在纵坐标上的截距等于资本价格的倒数——1/r。

在图1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均衡条件下的要素价格水平:画一条与X和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都相切的切线,那么该切线就是单位等成本直线,它在横坐标轴与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的倒数,分别对应于劳动、资本的均衡价格。

在自由贸易下,X、Y两种产品无论在A国还是B国价格都是相同的,另外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也完全相同,所以两国相应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也完全相同,从而两国在均衡时的单位成本曲线也完全相当。

实际上,A、B两国在贸易后要素价格的决定均可由图1来描述,于是,贸易后两国的要素价格自然也就相同。

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

现实中方程(1)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方程(2)存在生产技术条件的不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

结论:要素价格均等说(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