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_王建会

合集下载

《坠落的人》:美国9·11民族创伤与男性霸权的解构

《坠落的人》:美国9·11民族创伤与男性霸权的解构

《坠落的人》:美国911民族创伤与男性霸权的解构
王建会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流社会及媒体出现了意在表现美国男子英雄形象,重构男性霸权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质疑。

本文以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为例,探索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小说中的解构。

【总页数】9页(P33-41)
【作者】王建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解构男性话语霸权营建女性叙事权威——探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技巧 [J], 朱玉霞
2.吉屋信子对男性霸权的颠覆与解构 [J], 彭旭
3.“后9·11时代”的男性气概反叙事——评唐·德里罗《坠落的人》 [J], 付满;
4.美国新世纪灾难文学的创伤书写与文化记忆构建
——以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为例 [J], 赵艺瞳
5.创伤与自我救赎——从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看美国后现代主义伤痕文学 [J], 黄闪;张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近年来,美国亚裔文学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亚裔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以及个体经验。

而在亚裔文学的批评领域,学者们也开始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一领域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

本文将探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华人话语”建构的影响。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亚裔作家开始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了移民经验、家庭关系、种族认同等重要议题。

亚裔文学批评的出现为这些作品提供了学术性的研究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然而,亚裔文学批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华人话语”的建构问题。

在亚裔文学批评中,由于学者们的种族背景多样,他们对于华人文化、语言和经验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在“华人话语”的建构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一方面,有些学者主张要将亚裔文学置于更广泛的美国文学框架下研究。

他们认为,亚裔文学批评应该尽量避免将亚裔作品局限于“异质性”和“他者”的范畴中,而应该将其纳入到更大的美国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这种观点主张打破传统的“东方/性”的话语框架,推动在美国文学中建构一个更为多元和综合的“华人话语”。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亚裔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元素,应该重视亚裔作品对于“华人话语”的建构和表达。

他们主张通过对亚裔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亚裔作家在“华人话语”中的位置和作用。

这种观点认为,在探讨美国亚裔文学时应该保留对于“东方/性”的思考,并将其作为亚裔作家在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中出现的重要主题。

无论采取哪种立场,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目标都是要寻找一种包容性和团结性的“华人话语”。

这一话语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亚裔作家们在美国社会中表达身份和认同的重要方式。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亚裔美国文学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学领域,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裔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家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展现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在这些作品中,民族思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与自己民族和文化相关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民族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民族思想不仅仅是对自我认同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亚裔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对亚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亚裔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价值观,从而促进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这些作品通过对亚裔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思想。

美籍华裔作家崔健的小说《亚当和夏娃》,通过对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挣扎的描述,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对于自我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日裔美国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小说《海边的小镇》,通过对二战期间美国社会对日裔移民的歧视和迫害的描述,反映了日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融合的困境。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对亚裔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入观察,探讨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思想。

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民族思想研究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亚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思想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的文学作品和不同的作家来进行综合分析,这对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亚裔美国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思想往往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进行民族思想的比较和交流,也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亚裔美国文学作家所体现的民族思想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民族思想的创新和表达,也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亚裔美国人文学作品的学科,它旨在挖掘亚裔美国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作品的独特贡献。

而作为这一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思想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亚裔美国人的民族思想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随着二战后移民政策的放宽,亚裔移民数量逐渐增加,这些移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逐渐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因此得以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这个背景下,民族思想研究便成为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派别。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亚裔美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的研究。

亚裔美国人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其民族身份认同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一些亚裔美国人将自己的文化同美国主流文化相融合,追求文化多元性;而另一些亚裔美国人则坚持本土文化,维护自己的族裔认同。

这些认同和追求在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其次,民族思想研究还会考察亚裔美国人的民族历史和遭遇。

亚裔移民们的历史和遭遇对其对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些亚裔美国人的祖先曾被迫进行奴隶劳动,或遭受过殖民压迫;而现代的亚裔美国移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语言障碍、文化霸凌等等。

这些遭遇被写入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反映出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复杂地位和历史遭遇。

最后,民族思想研究探讨的还有亚裔美国人对美国国家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亚裔美国人在其文化属性上的独特性,意味着其对美国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也与其他族裔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亚裔美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不同的作家对美国国家文化的态度和主张各异。

综上所述,民族思想研究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研究内容广泛,其重点是探讨亚裔美国人的民族认同、历史遭遇、文化特色和对美国国家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这一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亚裔美国人和他们的文学创作的窗口,让我们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这个在美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民族群体。

创伤理论视角下《为奴十二年》的解读

创伤理论视角下《为奴十二年》的解读

创伤理论视角下《为奴十二年》的解读作者:郭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为奴十二年》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所罗门·诺瑟普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黑人平民十二年的为奴经历。

本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并解读以主人公所罗门为代表的黑奴们所受到的心理创伤、民族创伤以及黑人女奴们所受到的性别创伤。

关键词:创伤;奴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1一、民族创伤创伤理论是指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的改变了他们的未来,创伤由此发生。

在文学界,广泛认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提出的。

她认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

在文本《为奴十二年》中,主人公所罗门被迫为奴的南方种植园是奴隶制施行的主要地点。

无数的黑人奴隶在这里承受着同样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双重创伤。

即使在北方,身为自由人的黑人也并不是完全融入这个社会的。

否则,生为自由人的所罗门也不会沦落至此。

还有一个例子,电影《绿皮书》中的一个片段是托尼的妻子多丽丝为了家里装修请了两位黑人工人,这两位黑人是有正当职位正当工作的普通人,但是在开工的那天,由于托尼上晚班所以白天都是在睡觉的,多丽丝的家人们都在托尼家看球赛,原因就是不放心多丽丝和两个黑人同处。

被吵醒的托尼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之后还扔掉了两位工人喝水用过的水杯。

所以即使在自由开放的北方,黑人这个族群也自始至终没有受到过公平对待。

被解救后的所罗门试图运用法律来为自己十二年的冤屈讨公道,他将最初绑架他并把他卖给奴隶贩子的两个白人起诉,在法庭上,两个白人矢口否认,而面对所罗门的证词法官决定不予理会并当庭释放了两个白人。

原因就是所罗门作为一个黑人,他的证词是不可信的。

所以无论一个黑人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奴隶或是自由公民,他都是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的,整个黑人种群是被排斥在外的。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
3.李春萍《五号屠场》的精神生态解读[学位论文]2009
4.刘琳《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学位论文]2008
5.师彦灵.SHI Yan-ling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2)
6.王建会.Wang Jianhui"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期刊论文]-当代外国文学2010,31(2)
伤理论研究
作者:余建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被引用次数:1次
1.王岚正视历史 正视自我--简评石黑一雄新作《当我们是孤儿时》[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6)
1.潘玉姝解析《五号屠场》的创伤性[学位论文]2009
2.程舒构筑创伤性记忆:《五号屠场》中战争创伤、虚构世界及奇幻历史性之解读[学位论文]2008
7.孙淑娟论《五号屠场》中的后现代审美特征[学位论文]2005
8.徐炽梅《不-不仔》中的创伤研究[学位论文]2008
9.张聪沛无法逃脱的创伤——对《他们》中莫林的创伤性解读[学位论文]2011
10.彭武妮追寻一个崩解中的“屠场”——解析《五号屠场》的叙述特征[学位论文]2009
引用本文格式:余建军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伤理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8
西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伤
理论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080401
创伤·历史·愈合——库特·冯内古特《五号屠场》中的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摘要】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研究的目的。

随后分析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民族思想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以及对文学的影响。

进一步讨论了亚裔美国作家如何探讨民族认同这一议题。

结论部分总结了民族思想研究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民族思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民族思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发展历史、民族认同、影响、文学作家、探讨、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亚裔美国作家在文学领域的日益活跃和成长,对其作品中民族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

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第一批亚裔移民来到美国,他们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移民生活和身份认同的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裔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民族思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得到了深入探讨。

研究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民族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还可以为跨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亚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通过对民族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亚裔美国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探讨,从而深入挖掘他们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民族思想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对特定民族身份的认同,更是对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探讨。

通过研究民族思想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拓展我们对美国文学多元性的理解,促进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和多元化。

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近年来,美国亚裔文学批评逐渐崛起,以批判性思维和批评框架探索亚裔作家的作品。

这些批评方法对于破除西方对亚裔文学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如何通过构建“华人话语”,推动亚裔文学的发展和美国社会的多元化。

作为少数族裔的代表,亚裔美国人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受到主流文化的边缘化。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视亚裔美国人为“异质的他者”,将他们定位于东方圣贤、性感妩媚或劳动者的角色。

然而,亚裔作家凭借文学作品反抗了这种刻板印象,并积极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中的存在与认同。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以其批判性的观点和方法,将亚裔文学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

通过关注细微之处,批评家试图重新定义亚裔文学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

这种批评方法以亚裔美国人独特的经验和视角为基础,挑战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框架,并通过建立“华人话语”,为亚裔文学赋予新的意义。

“华人话语”建构是亚裔文学批评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这种建构,批评家试图为亚裔美国人的经验和声音建立独立的表达方式。

传统上,美国文学批评更多地关注西方文学的规范和范例,在此背景下,亚裔作家的作品往往被边缘化。

然而,通过构建“华人话语”,亚裔文学批评试图突破这种困境,并使亚裔作家的作品成为文学研究的核心。

“华人话语”的建构不仅仅包括亚裔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涉及亚裔美国人的个人和团体经验的探索。

批评家试图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身份和认同纳入亚裔文学的解读中。

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符号和意象,批评家对亚裔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批评家试图描绘亚裔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在“西方世界”的经验。

另一方面,“华人话语”的建构也涉及对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的批判性反思。

亚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经历了种族歧视、排斥和剥夺。

然而,通过文学批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事件,并将其置于美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

走出“东方-性”_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走出“东方/性”: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及其“华人话语”建构随着亚裔美国人在文化认同、抗争和自我表达方面的增长,美国亚裔文学批评开始解构“东方/性”定型印象,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华人话语”。

这种批评和话语的转变为亚裔美国人在文学领域推动多元文化的认可和消除刻板印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历史上,亚裔美国人的文学形象往往被依附于“东方/性”的思维框架中。

这种思维方式源自西方对亚洲的刻板印象,将亚裔人群视为神秘、被动和异国情调的存在。

这种观点的存在给亚裔美国文学带来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然而,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认识到这一现象,并开始试图推翻这些刻板印象。

他们开始挖掘和解读来自亚裔身份和经验的复杂性,并探索与其他族裔文学的联系和交互作用。

通过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亚裔文学批评家开始将亚裔美国人更真实、全面的形象引入文学话语中,试图使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声音得到传达。

在这个过程中,亚裔文学批评家开始构建他们自己的“华人话语”。

这种话语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或群体的自我表达方式,更是对西方观众关于亚裔文学和文化的认知方式的挑战。

他们通过批判性地解读和重新界定亚裔文学作品,探索亚裔文学与历史、种族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

其中,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中的“身份建构”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视为一种运动性过程,不断受到种族、文化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批评家通过这种理论,对亚裔文学中的文化选择、记忆重构和历史再现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亚裔美国人在文学中寻求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复杂性。

除了“身份建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还关注亚裔美国作家的语言和风格选择。

他们认为,通过语言和风格的选择,作家能够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批评家对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冲突、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亚裔作家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的这种转变和“华人话语”的建构,为亚裔美国人在文学领域实现真正的平等权威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述文学创伤理论的历史发展、现状呈现以及对其进行的深入反思。

创伤理论,作为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自其诞生以来,便在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类心理创伤的呈现与处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该理论的历史回溯,我们可以理解其如何从心理学领域逐渐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化与丰富。

对文学创伤理论现状的梳理,将展示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以及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文学创伤理论进行反思,探讨其理论局限性,以期推动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历史回顾: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创伤理论并非一蹴而就,其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悲剧作家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就在作品中描绘了战争、命运等带来的创伤体验,这些作品通过人物的苦难和挣扎,反映出作者对创伤的深刻思考。

然而,这些思考并未形成系统的文学创伤理论。

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创伤理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战争、灾难和社会变革频发,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创伤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创伤研究提供了心理学基础,他认为创伤源于个体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源于过去的痛苦经历。

在此基础上,文学领域开始探讨创伤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半叶,文学创伤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开始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创伤主题和形象,分析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另一方面,创伤理论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这一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学创伤理论家如安妮·怀特海德、多米尼克·拉卡普拉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为文学创伤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观文学创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关注到有意识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研究的过程。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在当今美国文学界,亚裔美国文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其批评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随着亚裔美国人口在美国社会中的不断增长,其文学作品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民族思想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探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思想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呈现形式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移民背景和跨文化经验的探索上。

亚裔美国文学作家往往通过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经历,表达对自己族裔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以及在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亚裔美国文学作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呈现了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关注,探讨了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定位和处境。

在研究方法上,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对民族思想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的方法。

学者们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作品中所呈现的民族思想内容和形式,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他们也通过对作家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的了解,探讨了作品中所反映的个人和族裔认同的源泉和特点。

在研究成果上,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一批深度的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

在未来,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民族思想研究将继续发展并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亚裔美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文学作品的不断涌现,学者们将有更多的文本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民族思想研究提供更多的案例和范例。

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者们将更多地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民族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解读。

随着学者们对亚裔美国文学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他们将更多地关注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在美国文学和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亚裔美国文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加以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

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

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一、概览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备受关注。

它以华裔人群的母语为创作语言,书写了许多关于族裔经验、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独特故事。

在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评价往往难以融入主流文学理论之中。

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在文学研究中平衡族裔性和文学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美国华裔文学的特性,并探讨如何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来研究和评价其作品中的族裔性与文学性。

二、族裔性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体现在美籍华裔文学中,族裔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它渗透到作品的各个层面。

从历史背景来看,华人移民在美国面临着种种挑战,如种族歧视和语言障碍等。

这些经历为华裔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文学作品中不断显现出族裔性的影响。

族裔性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体现还表现在语言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上。

《今日中国》杂志的英文名“The China Review”中的“China”反映了华人对中国文化的依恋,而“Review”则暗示了对其文学作品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这种对母语文化的追溯和反思,体现了华裔作家在探索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困惑与追求。

族裔性也体现在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于民族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王鼎杰(David Eng)的小说《定风波》以一场家庭纠纷为背景,展现了几代华人如何应对种族歧视和生存压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文化根源的探寻和对家族历史的尊重。

族裔性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它不仅反映了华裔作家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认同,还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1. 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接着,我们关注叙事结构在华裔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以及元叙事等。

通过探讨这些叙事手法如何运用和交织,我们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时间、空间和记忆等方面的深刻内涵。

我们还将关注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_王建会

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_王建会

理论与争鸣/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王建会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创伤0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诸如: /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男性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以及/心理创伤0主题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再现。

本文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展开新的探索。

关键词:创伤理论亚裔美国文学亚裔男性作者简介:王建会,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亚裔美国文学、西方文学批评研究。

T itle:Traum a Theory and A sian Am erican L iterary Stud iesABSTRACT:Th is essay exp l o res t h e possibility of read i n g Asian Am erican litera t u re alongside traum a theory,and t h e relati o nsh ips a mong traum a theory,Asian Am erican li-terary criticis m and Asian Am er i c an M en S t u dies.It exa m i n es t h e i m pact o fAm erican ra-cis m upon A sian Am erican m e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 f the ir traum atic experience i n A-sian Am erican literat u re.The ai m of t h is essay is to de m onstra te ho w traum a t h eory w or ksw it h i n the orbit o f literary studies and,m oreover,to further the w ork o f Asian Am ericanliterary critic is m.K eyw ords:traum a theory,A si a n Am erican literature,A sian Am erican m asculi n ityAut hor:W ang Ji a nhui<jianhui70@yahoo.co m>is a professor at Schoo 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 r m a lUn iversity,Shenyang,China(110034).H is researchi n terests are A si a n Am erican literature andW estern literar y criticis m.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文化研究转向母题研究、性别研究、叙事策略研究和文史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研究CAO Hui【摘要】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主要是在反叛欧洲文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内容为对美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观点,但研究中心主要为美国文学理念.由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在发展中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为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在发展文学批评思想中,应将亚裔美国批评思想予以认同并诠释,以此作为美国民族认同,并将美国传统文学批评理念进行完善以及诠释.基于此,主要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以期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亚裔美国批评文化,以此提升其在国际文学中的地位,并为未来批评文学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民族思想【作者】CAO H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引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诞生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其发展主要是对族裔的整体命运进行关注以及做出全新的斗争,以此形成一种以反叛精神为主的文化活动。

在美国文学中,为美国构建多元化秩序做出一定的贡献,其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体系。

但是,美国文化在发展中,主要是以美国文化作为基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体系在发展中充分体现出美国共性,并对亚裔美国文学重点描述,以此体现美国文学发展方向。

同时,在其发展中利用美国文化中的个性以及地位进行探讨,从而渗透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思想,并建立美国共性理念,以此使表面冲突的两种文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从而促进美国以及亚裔美国文化的快速发展,并对世界批评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主要是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以期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亚裔美国批评文化,以此提升其在国际文学中的地位,并为未来批评文学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一、美国传统文学批评与美国传统文化美国文学批评发展中表面是研究美国文学,但其发展实质为研究美国。

_他者_的面具政治_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

_他者_的面具政治_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
角 色及 其不 同 于他 人 的精神 面貌 , 如 瑞 士 心理 学 家 荣格 的人格 面具 理 论 , 使 用 的就是 p r o a e sn
一词 从词义上看, 狭义 的 i p r o a e 主要指通过摹仿声调 动作 和神态等戏剧表演手法来 m e sn t 表达一种身份 人格 , 而其广义则包括社会身份扮演 本文则取其广义 由女性 主义研 究开 始 , 身份扮 演 经 历 了一个 政 治 化 过程 :女 性 主义 研 究 者从 舞 台 上 的
ty , G uangzhou , C hina (5 10620 ) , speei alizi i A sia叮 C hinese A m er ean l ng n i iterature .
他者 的面具政治
根据社会表演学理论, 人总是在向他人呈现 自己, 从戏剧舞台的艺术表演 正式的演讲 , 到 家庭聚会 迎来送往 ,甚至在街边溜达都是一种面 向他人的 自我呈现 , 一种 自我指涉的行为 ; 而凡是 自我指涉的行动就是表演(p r r a c ), 所以人的大多数社会行 动都具有表演性(p 卜 e f m n e o e om t v y f r a i t ) 人的社会行动并非个体 自由意志的体现 , 而是社会规范和 自由表演的对立统一 体 , 是个体与社会权力运作之产物 反之 , 人的各种社会表演就成为体现人与社会权力互动运 作 的展示 窗 , 透过 此 窗 , 可 以观察人 作 为主体 是如 何在 与社会 权力 意 志的对 立与 互动 中走 向分
sub eets in their str ggle against the u nf endly living envir nm ent, and the u nf ir poli j u i r o a tieal

对创伤理论的尝试性思考

对创伤理论的尝试性思考

2013.06学教育22对创伤理论的尝试性思考——创伤是生命的体验和需求宋惠玲(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赋予“创伤”这一医学术语文化含义,开始了对创伤理论的探究。

文学作品帮助创伤事件的经历者见证创伤、解释创伤。

这种见证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行为,具有失却性。

创伤文学作品来源于创伤事件,但高于创伤事件。

文学作品对创伤事件的解释使创伤经历者可以对创伤事件进行重新把握,安顿其精神,以缓解创伤之痛。

没有任何一位读者不是生来就是创伤的读者。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选择创伤理论,既是其生命体验所致,也是其生命需求导致的必然。

[关键词]创伤;创伤文学作品;见证;解释;治愈“创伤”一词本是医学用语,源起于希腊语,指的是机械因素引起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

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在其著作《沉默的经验》中第一次赋予“创伤”文化含义。

凯西·卡鲁斯认为,“创伤”是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极不寻常的经历[1],并且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反应通常是滞后的,而且会频繁出现幻觉,人们自己也无法控制。

创伤事件在经历者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人焦虑、恐惧、绝望,对经历者此后的生活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其生存。

经历创伤的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

所以讲述有关创伤事件的故事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集体行为。

对创伤经历的讲述需要听众,需要见证。

而文学恰恰正是见证创伤记忆的最好形式。

尼克拉·埃伯拉汉姆和玛丽亚·托洛克认为,创伤事件会使经历者内部心理分离,将自我分为两个,一个是体验创伤的自我,另一个则是在经历创伤后幸存的自我。

幸存的自我将文学作品作为证词见证了创伤事件及其对创伤事件的记忆,让更多人有机会间接体验二手创伤事件。

一、文学作品见证创伤、解释创伤1、文学作品对创伤的见证是后知后觉的行为,具有失却性创伤文学作品起到了见证创伤和解释创伤的作用,而见证创伤和解释创伤正是治愈创伤的第一步。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王羽青【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4页(P130-133)【关键词】郭英剑;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亚裔文学; 华裔文学【作者】王羽青【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1.0 引言“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四部,分别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选》《美国华裔文学评论集》《美国亚裔文学作品选》《美国亚裔文学评论集》。

从上述四部作品的名称可以看出,该套丛书既有文学作品选集,又有研究成果汇编,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和全面的素材。

本套丛书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套较为完整的‘美国文学研究’方面的系列丛书,由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评论集及文学论著等构成”(郭英剑,付军岭,刘向辉,2018:封底作品简介)。

因此,本套丛书可以说是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从研究价值上看,本套丛书具有“全”“新”“精”三大特点。

2.0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之“全”美国亚裔文学全部作品或者相关研究成果浩如烟海,“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必然无法把所有成果都涵盖其中。

尽管如此,本套丛书仍可被视作比较全面的研究著作,它不仅贯穿美国亚裔文学创作的几乎整个历程,而且所选的作者族裔背景及选用作品也极具代表性。

首先,“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呈现了美国亚裔文学发展的整体链条。

文学创作的发展虽有规可循,但无法脱离文学创作者与特定历史文化的互动而单独考察。

这种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只有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才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因此如果出现断代的情况,可能无法把握整个发展历程,也无法厘清整体演进规律,甚至可能会遗漏发展链条中某些对后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事件。

譬如,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汤亭亭这样引人注目的亚裔女性作家或戏剧家,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尽管这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前阶段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不可分割。

跨族裔比较与联盟——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视角

跨族裔比较与联盟——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视角

跨族裔比较与联盟——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
视角
韩虹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4
【摘要】比较种族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处理各个少数族裔之间关系的惯用策略.目的是使各少数族裔互相制衡,以维持白人至上的主流利益和地位。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赵健秀在其批评实践中融入了跨族裔的视野.亚裔与非裔的比较以及在亚裔内部华裔与日裔的比较成为赵健秀文学批评的两大视角。

通过比较.赵健秀强调跨族裔联盟的重要性,并为组建亚裔文化联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跨族裔研究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尚处于弱势的华/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韩虹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美国族裔诗歌研究的新图景——评王卓教授新作《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
2.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建构: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
歌研究》3.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4.“国家”叙述中的族裔话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与美国国家文学史书写5.跨族裔电影中移民群体的身份认同困境——以李安早期作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1994~2011
王玉括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11(0)5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就具有关注其种族政治的特点。

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的研究更为关注其中的性别因素与文化差异,并表现出研究对象扩大、研究内容增加、研究主题深入、研究视角与方法多样等特征。

本文疏理了国内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现状,意在进一步明确非裔美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108-111)
【关键词】种族;性别;文化差异;非裔美国文学;现状
【作者】王玉括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9
【相关文献】
1.新世纪非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兼评《何谓非裔美国文学?》 [J], 王玉括
2.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评《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 [J], 王祖友;
3.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美国非裔作家论》 [J], 刘白
4.新中国七十年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 [J], 刘慧; 黄晖
5.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 [J], 孙晓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争鸣/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以亚裔男性研究为视角王建会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创伤0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诸如: /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男性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以及/心理创伤0主题在亚裔美国文学中的再现。

本文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展开新的探索。

关键词:创伤理论亚裔美国文学亚裔男性作者简介:王建会,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亚裔美国文学、西方文学批评研究。

T itle:Traum a Theory and A sian Am erican L iterary Stud iesABSTRACT:Th is essay exp l o res t h e possibility of read i n g Asian Am erican litera t u re alongside traum a theory,and t h e relati o nsh ips a mong traum a theory,Asian Am erican li-terary criticis m and Asian Am er i c an M en S t u dies.It exa m i n es t h e i m pact o fAm erican ra-cis m upon A sian Am erican m e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 f the ir traum atic experience i n A-sian Am erican literat u re.The ai m of t h is essay is to de m onstra te ho w traum a t h eory w or ksw it h i n the orbit o f literary studies and,m oreover,to further the w ork o f Asian Am ericanliterary critic is m.K eyw ords:traum a theory,A si a n Am erican literature,A sian Am erican m asculi n ityAut hor:W ang Ji a nhui<jianhui70@yahoo.co m>is a professor at Schoo l of 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 No r m a lUn iversity,Shenyang,China(110034).H is researchi n terests are A si a n Am erican literature andW estern literar y criticis m.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硕果累累,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单一的文化研究转向母题研究、性别研究、叙事策略研究和文史研究。

越来越多的理论被用于文本分析,如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新历史主义等。

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趋势。

/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然而,国内学术界针对亚裔移民群体在心理状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所以关注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环境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将/创伤0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对亚裔族群的生存状况及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以亚裔男性研究为例,/创伤0理论的应用可以分析美国种族主义对亚裔男性的气质、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创伤。

因此,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亚裔男性研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运用/创伤0理论阐释亚裔男性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心理创伤0主题在亚裔美国文学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不仅是要论证/创伤0理论应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可行性,也希望藉此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策略展开新的探索。

一/创伤0理论(traum a t h eo r y)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术语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Ca t h y C aruth)在她的著作5沉默的经验6(Unclai m ed Exp erience,1996)中提出来的。

她将/创伤0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0,她认为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并反复出现幻觉,无法控制。

(11)灾难将会在人们的内心留下创伤,但心理创伤不是出现在灾难发生时,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某段时间,留在人们对灾难的回忆中。

灾难在受害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和伤害,它将会影响未来的生活。

对于受过创伤的人来说,不仅引起创伤的事件,甚至连生存本身都可能演变成为一场危机。

(9)创伤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心理创伤(psycho log ica l traum a)、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 m a)、民族创伤(nati o na l trau m a)、历史创伤(histo rica l traum a)。

/心理创伤0是创伤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某一事件或灾难给受害者的心灵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害,受害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心理创伤0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心理创伤0(indiv i d ual traum a)和/集体心理创伤0 (co llecti v e traum a)。

一些学者强调后者的重要性:讲述有关创伤与生存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集体行为。

因为这需要人们彼此间相互合作,需要有听众、有人见证,这样做有助于其他读者或听众间接体验创伤的经历。

(H ar d i n g9)个人心理创伤与集体心理创伤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集体是由个体组成,集体的凝聚力是通过倾听个体讲述创伤故事来获得的。

关于创伤的故事可以代表一个家族,如5金山勇士6中汤亭亭的父辈们;可以代表一个民族,如二战时期的犹太人;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等。

记忆的社会性使某一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关联,他们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本族群的历史。

族群对历史的记忆具有相同性,而这意味着他们将共同分享、承受集体记忆,他们具有了共同的身份并共同面对未来。

与/心理创伤0不同的是,/文化创伤0侧重某一事件或灾难对群体产生的影响。

它标志某一群体身份的丧失,或者社会结构的瓦解对群体凝聚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种/文化创伤0不是群体每个成员都会亲身经历的,但是它会影响整个群体。

(Eyer m an2)/文化创伤0不一定是负面的,由它唤起的集体记忆可能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此特征对于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很有帮助。

对于少数族裔群体而言,集体记忆可用于讨伐来自主流社会的压迫。

因此,它可以成为一种边缘反抗中心的策略。

例如,赵健秀的小说5唐老鸭6中的叙事者以梦的形式对华裔集体记忆予以表征,并以此重书华人历史。

这一历史的表征承载着华人的集体记忆,代表着华人的共同身份。

在小说结尾,唐老鸭通过对华人修建贯穿美国大陆的铁路的历史见证,对中国传统英雄人物/关公0的认同来治愈他的心理创伤,开始正视并认同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

由当代外国文学N o.2,2010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记忆的表征,少数族裔群体可以重新书写被主流社会抹去的历史。

所以,记忆不再是被动的回顾,不再是对过去事情的怀旧,它成为了解过去的一种手段。

(H ooks40)/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创伤0理论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生存、历史、记忆、见证与表征,而这些正是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关注的。

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历史和记忆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回忆录、自传、传记是亚裔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汤亭亭的5女勇士6和5金山勇士6。

/创伤0理论强调通过见证、叙述记忆来抚平受害者心灵的创伤,这种对历史的关注有助于研究种族主义移民政策对亚裔族群造成的伤害的主题。

汤亭亭与赵健秀都是通过对华裔历史的回忆来颠覆美国主流文化。

汤亭亭通过金山勇士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回顾与表征来宣称华裔在美国的合法身份,赵健秀通过唐老鸭回忆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史来克服内心的自卑感。

菲律宾裔作家卡洛斯#布洛桑(C arlos Bulosan)在5美国在心中6(Am erica I s in theH eart,1973)中回忆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华裔作家雷霆超在5吃碗茶6中对排华法案导致男性特征的丧失,及集体/性无能0给华裔男性群体带来的灾难的回忆与表征,暗示男性气质的消失与父亲角色的失败使他们自尊全无。

日裔的父辈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对日裔晚辈由于/珍珠港0事件受到牵连感到羞愧;日裔作家莫妮卡#曾根(M on ica Sone)的5/二世0女儿6(N isei Daugh ter,1953),米尔顿#村山(M ilton M uraya m a)的5我的身体唯我所求6(A ll I A sk ing for Is M y B ody,1975)和约翰#冈田(John Okada)的5不)不崽6 (N o-N o B oy,1975)都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征见证了二战期间日裔美国人的拘留生活给他们族群留下的阴影)))耻辱感、自责感和自卑感。

/创伤0理论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一方面符合表征少数族裔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少数族裔对/失语0状况的抵御;另一方面,/创伤0理论又不受种族矛盾这一主题的限制,可以用于分析及展现少数族裔自身的其它问题,拓宽了亚裔文学的研究领域。

/创伤0理论非常适合分析亚裔族群心理焦虑的状况,不仅能表征亚裔文学作品再现了什么,而且也可以探讨如何表征的问题。

/文化创伤0理论与族裔文学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关注某一群体的身份问题。

在文化层面上,某一群体的创伤将会对其身份产生不良影响。

以5唐老鸭6为例,该部作品表现了种族主义和主流社会对华裔历史的/阉割0给华裔群体造成的/集体心理创伤0,主要/症状0是表现在唐老鸭身上的自我身份意识的丧失,排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任何事物。

为了拾回唐老鸭的华裔身份意识,赵健秀让唐老鸭不断回顾与构建被主流文化/抹去0的华人历史,并从中找回自信。

这表明恢复记忆、解除压抑与释放悲情是/创伤0理论与族裔文学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虽然/创伤0理论可以用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但是其范围比较宽泛,如果与/亚裔美国心理学0(Asian Am erican Psycho l o gy)理论结合起来,会更具有针对性。

/亚裔美国心理学0将研究的主体缩小到亚裔族群,凸显了少数族裔群体的特殊性。

/创伤0理论与/亚裔美国心理学0理论的交叉点便是/亚裔心理创伤0理论,它主要关注主流社会中的种族主义偏见对亚裔族群的心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抵御、消除和治愈这种心理创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