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克己复礼”——把自己看 成人(道德自觉或人旳自觉)
孔子、司马迁与商人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述而》
▪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学而》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 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 也。”——《子罕》
董仲舒旳思想
▪ 天意主宰一切
▪ (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旳缩影
▪ 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
刑”
▪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 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
三大文教政策
▪ 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 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被定为孔子旳唯一继 承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旳基本思想:
(一)性善:第一种提出性善论旳 是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旳基本思想: (二)仁政
他以为,一种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 扩充自己旳善端。为此,孟于注重主观精神旳涵养,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以到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1、儒家学派的创立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 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儒学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 者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以“有教无类”为主张,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与治国安邦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中的评价
1、积极评价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积极的评价。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正统地位。宋明理学的发 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 的积极评价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道德伦理的,以及对教育、文化、科技的 推动上。
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历史评价
目录
01 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过程
03
三、儒家思想在历史 中的评价
02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 思想与教育理念
04
四、儒家思想在现代 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春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提升,再到宋明理学的辉 煌,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演示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程、主要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在历史中的评价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批评与反思
尽管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与反思。一些学者 认为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忽视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 发展。在当代社会,一些人批评儒家思想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过于强调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核心解读】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3)意义: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沉重挫折(秦)——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改造与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①创立——北宋五子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③新发展——陆王心学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并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也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调整,但是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且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并且许多其他的哲学家都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来解决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

孔子提倡的是人性的完美和高尚,同时也倡导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和谐和公正。

他强调了道德修养、礼仪规范、社会秩序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国家官方思想,并且儒家的传统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学者们重新发掘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人们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包括经济学、文学批评、政治哲学等等。

此时儒家经典和思想逐渐成为高端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专属内容,不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它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鼓励人们从伦理和道德层面与社会互动,这种思想理念不仅在中国古代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认可。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医学、艺术和文学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发扬光大并且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在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比如,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诸如仁爱、尊重、平等和公正等,这些理念在中国现代的道德和伦理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D
基础过关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 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 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A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 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 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儒家思想的演变
谢永刚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春秋:产生(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孟子、荀子;百家争鸣)
三、秦:重创(焚书坑儒) 三、西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
四、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程朱、陆王) 六、明清:批判继承中发展(三大思想家)
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 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 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 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 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佛教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 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 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 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 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讨论: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 中还有哪些事例体 现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期间孔子创办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 仁”为中心的学说,主张以博爱之心办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 德”“ 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珍爱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 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守旧部分,孔子暮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期间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重申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推行“ 德政”,提出“ 民贵君轻”、“ 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平和的政治主张,不可以适应该时结束盘据、实现一致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 礼制并施”的看法,自然观方面提出“ 天行有常”“制天数而用之”的谋事在人看法,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应,拥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色:此期间儒家思想较为详细,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实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对于思想涵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德政”、“ 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联合,但因离开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残害——秦代秦代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隆,百花怒放,很多儒生、游士评论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本来战国分裂盘据时遗留的政治权益和思想影响,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推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燃烧百家信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定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一致,以稳固秦政权。

特色:由于儒学不可以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益强迫干涉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到毁坏性残害。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成立起新儒学,倡议“ 天人感觉”、“ 君权神授”,宣扬“ 大一统”、“ 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 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 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 与强力推行。(任答2点即可)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 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
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
行。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 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 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 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也夫木羲。治之《缘天人明保夫下也夷天犹。待留反以下 曳 臣访君对民之 ( 之录主君大 与》y为制è,君主,本。非,拖专(一名拉制民人异)(本之而大君思所实木臣想同能然分耶治,,。,治…民而…)贵分君;君—治与君轻—之臣臣)摘以,;自群共黄工曳宗。 材料二平史等论。
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②统治者的推崇。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 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行

专题一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专题一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

陆九渊
“理学”的概念:
三教合一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创立:北宋五子 学 的 三 成熟:南宋朱熹 发个 阶 展 段 发展:陆王心学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 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 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 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 衰落。 •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 (根本) •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西学东 渐,开阔了思想家的眼界。
1.明朝末年-----李贽
(1)主张: •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是世界的本原
程 朱 理 学
——宇宙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 常处直接体悟“理”(内心反 陆王心学 省)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即人心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修养在于“致良知” , 强 调“知行合一”。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仁”,即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和社会。

孔子的学说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

随着孔子学派的兴起,儒学逐渐发展为正统思想,并在秦朝统一中国后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然而,在后来的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由于政治变革和学术争议,儒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边缘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增强。

这一时期,儒学逐渐转向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形成了“文人儒学”的特点。

同时,儒学的宗教化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以孟子为代表的理学派强调儒学与宇宙之道的关联。

随着唐朝的兴起和宋朝的称霸,儒学逐渐恢复了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在唐朝,儒学被列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对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朝,儒学进一步发展为新儒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以理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明朝开始,儒学的地位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

西方科学与哲学的传入使儒学面临了全新的思想冲击,儒学与新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

即便如此,儒学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直到清朝的结束。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儒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挑战。

新思潮兴起,儒学被质疑其过时和约束性,注重传统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此后,儒学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但在学术界依然存在,并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复兴之势。

总结来说,中国儒学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边缘化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沿革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一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它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派之一,至少在汉朝之前,儒家思想就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代表。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沿革做一番介绍。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伦理道德混乱,社会道德经验成了一个问题。

儒家之父孔子在当时肩负了重要使命,致力于推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孔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恢复不能够通过简单的法律制度来完成,必须依赖于道德的培养。

人们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样才能够达到宁静安乐的境地。

同时,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古今中外不绝于耳的言论和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与孔子同时期乃至于后来孔门弟子的荀子一派,提出了法治路线,代表了中国思想中道德和法治的两条不同路线,孔子的思想方逐渐在后来被定为儒家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

除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兴起。

然而,儒家在优秀思想的基础上,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周朝已经有的传统文化。

所以,在儒家所处的同一时期和地域范围内的其他学派在伟大程度和影响上无法与其相媲美。

二、汉代至宋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朝时,孔子的思想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十分流行。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儒家思想的掌控,特别创立了“科举”的制度,规定只有具备一定学识的人才有资格为各级官员工作,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和深入。

唐朝时期,进一步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制定了独特的儒家经典注解体系,成为后世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学术传统。

朱熹在宋代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对南宋的社会政治道德治理、哲学道德思想、气质和天人之大道等思想作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的格致学说,是形神兼备的真正目的和实主义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演变
4.(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 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 6.( .(2008海南历史 )“奉法者强,则国 海南历史2) 奉法者强, .( 海南历史 奉法者弱,则国弱。 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 人应是 D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 . . .
2、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
学派 道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韩非子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无为 兼爱 非攻 尚贤 变革 法制 加强中央集权 哲学思想 唯心论 顺应自然 朴素的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3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09年海南卷)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年海南卷) 、 年海南卷 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 . •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 .
2.( .(2008四川Ⅰ卷文综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 四川Ⅰ .( 四川 卷文综12) 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 .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 .
孔子说: 我仁; 孔子说:• 我仁; 孟子说: 我义; 孟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老子说: •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孙子说: • 战场上见高低!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分裂,传统的周朝统治逐渐衰败,各个诸侯国开始崛起并相互争斗。

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的混乱和困境,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最早的儒家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人际关系准则,例如“仁、义、礼、智、信”,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和个体的修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在后来的时期逐渐得到推广和发展。

他的学生们继续传承并拓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些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孟子,他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理国家,以使人民得到福祉。

在他的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一种道德的境界,而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派别。

墨子是一个与儒家有所不同的思想家,他强调以爱和利益之间的平衡来解决社会的问题,并主张以实用主义者为社会准则。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法家思想的理念,对儒家进行了压制和打压。

然而,在秦朝灭亡后,儒家思想迅速复兴,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学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体系中。

尽管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其他思想流派也有所兴起和影响力的增加,但儒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现代,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的科学和理性主义思想对传统的儒家价值观提出了质疑,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教育、社会伦理和文化传承方面。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孔子的思想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一、基础知识整合(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

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

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

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

“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知识综合拓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基本内容: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庄与道家、孔孟与儒家、墨翟与墨家、韩非子与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道家思想: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庄子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社会现象。

墨家思想:战国时期,一方面由于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墨子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创立墨家学派。

墨子这种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兼爱”、“尚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实行“法治”,“法不阿贵”。

法家思想对地主阶级的改革起了指导作用,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这种理论被秦王赢政所运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

秦统一以后的许多措施就是法家思想的运用。

出现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融合,终于初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它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

(二)、中外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1、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对近代史民主思想兴起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洪秀全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后来严厉打击封建儒学。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假托孔子招牌提出变法主张。

5、新文化运动极力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6、“文革”时期,更是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为政治需要全面、彻底地摧残儒学文化。

7、改革开开放后,坚持“古为今用”方针,对儒学能进行扬弃。

8、新加坡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重视发挥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以德治民”和今天的“以德治国”的异同点今天的“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的“以德治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具有民本思想,实施时都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

但是两者又有本质上的不同:1、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前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近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后者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基本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级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