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题(B)(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含答案)
温馨提示: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
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
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
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一)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
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主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选自苏轼《留侯论》)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B.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C.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D.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的品性的一组是() (3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②五日,良夜未半往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④彼其能有所忍也⑤良因怪之,跪曰:“诺。
”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都着眼于“忍”。
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鉴赏。
(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8.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5分)
9.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6分)
四、名句默写。
(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3).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
‘ , ?’”
五、现代文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互相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嘛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说。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的跟人说话了。
”
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喽?”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交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惟一的儿子在不久前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像她自己一样。
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却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理怨说她那天晚上寂爽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
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美丽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返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者那条电话线除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问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生经历。
B.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二步交往作了铺垫。
C.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确实难以言说的悲哀。
D.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 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六、语言表达及应用。
(20分)(请将12—16题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
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
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
D. 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13. 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明,汉军乃觉之乃:于是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约束:规约
C.方飨士,旦日合战
..合战:会战
D.诸吏人皆案堵
..如故案堵:同“安堵”不迁动
1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东.下井陉击赵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1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
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
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5分)
七、作文。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
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
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
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了一丝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答案(B)
一、1. 【答案】C 【解析】A根据原文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原文中说“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并没有说“如
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根据
原文“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文章并没有表达秦汉时代的人们“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的意思。
2. 【答案】A 【解析】“‘天’等同于‘一’”于文无据,且前后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3. 【答案】D 【解析】A根据原文推不出“‘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论;B原文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故“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不正确;C“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
仰的世俗化”有误。
二、4.C
5.解析①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④句是圯上老人希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
答案 B
6.解析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
答案 B
7. (1)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
(2)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
(3)略。
【参考译文】
(一)张良曾经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短衣,走到张良(所在)的位置,径直把他的鞋落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
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到了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
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穀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
白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书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祖经过济北时,果然见到了穀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
留侯去世,与黄石一起安葬。
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太史公说: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
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赠书的故事,也够神奇了。
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
”我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
孔子说过:“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
”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二)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太怪诞不经了;那又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警示提醒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桥上老人看做鬼神,又大错特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上。
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
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就有机可乘。
然而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愤怒的情绪,想凭个人的力量,用大铁锤的一击来达到目的。
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贵族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这类事上,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去死。
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来刺激他,张良如果能够忍受的话,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这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
8.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