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验案举隅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 3 O例疗效观察
周 燕 红
摘 要: 目的 : 观 察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外感 高热 的疗效 。 方法 : 将3 0 例 患者 随机分 为治 疗组与 对照组 。 对照组 1 5 例 予西 医常规 治疗 , 治疗 组
l 5 例在 对 照组的 基础 上加 用 中成药热毒 宁, 观察 两组退 热效 果 。 结果: 治疗组 总有 效率 为9 3 - 3 %, 对 照组 总有效 率 为8 0 . 0 %, 两组 比较 有 显著 性 差异 。结论 : 中西 医结合 方法 治疗 外感 高热 疗效 可靠 。
2 4
内蒙古 中医药
瘀、 泄毒 清浊 。 现代 药理 研究 表明 , 大黄 能凉血 解毒 、 泻热 祛浊 、 化 心痛苦 , 促进 患者 的康 复率 , 提 高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综 上 所述 , 中 瘀 通经 , 具 有 泻下 、 止血 、 抗菌 、 利尿 、 纠 正脂 质代 谢 的作 用 , 可 以 西 医结 合治 疗慢 性 肾衰 竭可 明显 提高 C R F的疗 效 ,延缓 慢性 肾 抑 制 肾小球 系膜 细胞增 殖及 细胞外 基质 的合 成 , 延缓。 肾间质 纤 维 衰 竭 的进展 , 值得 临床推 广应用 。 化, 抑 制高 代谢 状 态 , 调 节免 疫及 抗 炎 , 减少 蛋 白尿 , 延 缓慢 性 肾 参 考文 献 衰进展 , 具 有双 向调节 免疫 的功 能日 。 中药灌肠 运用 大黄 、 黄芪 、 丹 f 1 ] 王 海燕 , 等. 原发 性 肾 小球 疾病 分 型与 治 疗及 诊 断标 准 专题 座 参、 当归等 能使浊 、 毒、 瘀 从 大便祛 除 , 黄 芪 能抑制 系膜 细胞 、 细 胞 谈 会 纪要[ J 1 _ 中华 内科 杂 志 , 1 9 9 3 , 3 2 ( 2 ) : 1 3 2 . 外 基 质 的增生 , 减轻 T G F — B 的表达 , 从 而减 轻 间质 纤 维化 , 增 加 【 2 ] Y - 海 燕. 肾脏 病 学【 M ] . 第 2版 . 北京 : 人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1 : 肾血流 量 , 延 缓 肾功能 恶化 。 l 3 8 6 —1 3 8 7.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慢性 肾衰竭 , 中药 和西 药各 尽 其用 , 既可 缓 【 3 】 徐峰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糖 尿病 肾病合 并慢 性 肾 衰临床 疗效观 察 解 西药 不 良反 应 , 又 可运 用 中 医辨证 论 治 , 有利 于 减轻 患者 的身 【 J ] . 内蒙古 中医药 , 2 0 1 2 , 1 7 .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程磐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15)3
【摘要】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 ,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

理论方面,《内经》提出“热病”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 ;《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例》详述 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

治疗方面 ,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

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

【总页数】3页(P13-15)
【关键词】外感热病;伤寒;热病;温病;南北朝前
【作者】程磐基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岭南外感热病治法探析 [J], 李亮;缪英年
2.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J], 刘景源
3.外感热病证治五法浅析 [J], 范甜;谢雅
4.外感热病首先要精研《伤寒论》——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之二[J], 薛燕星
5.外感热病应知细察体质有异——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谈之七[J], 薛燕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1.刘某,女,62岁。

初诊:202*年12月11日。

主诉:发热三周。

现病史: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一般在39.5 度左右,曾在当地住院治疗,用抗生素等药,具体药物不详,但停药后即又发热并伴有咳嗽。

现发现体温39.5度,伴有咳嗽,咳痰。

痰色上午色白下午后色黄,不太恶寒,无汗。

纳眠可,二便调,有慢支30年,2001年患肺结核已愈。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外寒内饮证。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麻黄9g,桂枝10g,白芍10g,半夏9g,五味子10g,细辛9g,生石膏30g,干姜9g,炙甘草6g,生薏仁30g,黄芪30g,大枣3枚。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体温已正常。

服完后按上方又在诊所买三剂服后停药,三天后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并且是每天下午6至7点时发热,但热持续3小时后可自行退为正常。

一般晨起体温在36.3度左右,口苦口粘,胸部稍闷咳嗽吐痰,色早上色白中午后转为黄色。

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细。

中药予以调方。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川朴10g,大白10g,生薏仁30g,杏仁9g,茯苓12g,知母10g,甘草15g。

5剂,水煎,以善其后。

按语: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不太恶寒,下午痰黄,考虑年事已高,并且发病时间在冬季,此患者为外寒里饮证,饮已化热,故用仲景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

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

论“急性虚证”理论及其在急救临床的应用(中)方邦江;孙丽华;卜建宏;陈淼;宋景春;吴秋成;黄建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11【总页数】4页(P1943-1946)【作者】方邦江;孙丽华;卜建宏;陈淼;宋景春;吴秋成;黄建华【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200092;南昌大学附属长城医院,江西南昌330000;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3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1 脓毒症脓毒症是由感染失控引起的宿主反应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记载。

但在中医的“伤寒”“温病”“喘病”“关格”“急黄”“血证”“脱证”等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脓毒症的临床特征。

脓毒症早期以外感热病为特征。

《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著《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严重脓毒症(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休克(严重脓毒证伴经液体复苏仍难以逆转的低血压状态),以厥脱为主要表现,均为临床急危重证[5]。

本病属于中医“脓毒流注”“疔疮走黄”“热毒内陷”等病证范围。

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毒热、瘀血、痰浊壅滞脉络、气机逆乱、脏腑受损,其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不足,邪毒尤盛,内侵化热,毒热炽盛,耗气伤阴;正气暴虚,毒邪内蕴,内陷营血,络脉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壅滞脉络,进而各脏器受邪而损伤,引发本病。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虚实两类:病变的初期以实证为主,表现为“正盛邪亦盛”的病理变化;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变表现为“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极期突出在“正衰邪盛”及“正衰邪衰”的状态,由脏器的功能失调最终发生“脏器衰竭”的局面;恢复期多表现为正虚邪恋的状态。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柯国明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14)003
【摘要】医圣仲景之方,用于疑难病证,只要抓住主证,熨贴病情,灵活变通,常收殊效,今举数例,以请教于同道。

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胆结石倪某,女性,34岁,职工,病历号862699。

因反复右胁下疼痛12年,再发一个月,于1986年10月24日入院。

患者12年前开始自觉右胁下疼痛,每经中西药治疗暂可缓解。

今年9月份,因赴酒宴后,右胁下持续疼痛,并向背部放散,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柯国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马云枝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神经内科疑难病证举隅 [J], 王磊;马军令
2.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体会 [J], 舒鸿飞
3.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案举隅 [J], 赵世庆
4.路志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J], 路洁;魏华;边永君
5.唐志钦老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证举隅 [J], 庞东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

-薪火传承-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经验:彭伟1卜建宏2肖汉琼4彭博1汪翔1指导方邦江1(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院,上海220040;.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82)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9)10-1840-03doi:10.3969/j.issn2004-745X.201920.041【摘要】不明原因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病症,方邦江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中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在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时应明确病因,分清证型,明确本虚标实,调和阴阳,同时注重顾护正气。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中医方邦江名医经验不明原因发热是指体温33805,发热时间持续3 3周,经3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其病因主要以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其他原因等为主[16]o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治疗,现代医学常有局限。

方邦江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从事危急重症治疗32余年,对运用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丰富,在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上见解独到。

笔者有幸侍诊,受益颇多,现将方邦江教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的经验介绍如下。

1外感内伤为病因,阴阳失调为病机方邦江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

外感发热多发生在感受外邪后,其起病一般较急且病程较短,体温常较高,发病初期常伴有恶寒、咳嗽、脉浮等表实证,多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内伤发热与阴阳失调、情志失调、气血损伤等因素有关,其起病一般较缓,病程一般较长且病情易于反复发作,体温常较低,病情有虚实之分,多与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同。

方邦江教授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

《景岳全书•寒热》云“阳虚者亦可发热,此为元阳衰败,火不归元也”。

方邦江教授认为当今之人常久坐少动,容易阳气不振,较易岀现阳虚发热,且久病及肾,患者在反复发热的病程中亦容易岀现肾阳虚的表现。

方邦江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验

方邦江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验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37 期2018 Vol.5 No.37164方邦江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验解婉莹,方邦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0)【摘要】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瓜蒌、薤白、半夏及白酒四种药物组成,有温通散寒、降气化痰、宣痹化湿之效。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方邦江主任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多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方邦江教授,瓜蒌薤白半夏汤,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7.164.02方邦江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

方师从事急诊事业30余年,在中医中药治疗急重症领域颇有建树,作为方主任的研究生,有幸向方师学习,受益匪浅。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临床急症中常见的危急重症,若未予正确和及时的救治,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中医在急症治疗的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确切的疗效。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大多数ACS发病机理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1 病因病机本病证主要病因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素问•痹论》篇曾论述“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治疗以“通”为主,实证则通过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而通,虚者则通过补气养阴,以补为通。

方邦江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医案举隅

方邦江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医案举隅

方邦江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医案举隅郭全;叶聿隶;丁佐泓;韩丹;陈宝瑾;耿赟【摘要】介绍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医案2则,从中探析其辨证论治规律.方师认为伤寒之邪在半表半里类似温病之邪伏膜原,故多以小柴胡汤合达原饮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选方用药注意燥湿不伤阴液,重视畅达三焦气机,通下渗湿不忘顾护脾胃,这是方邦江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特点.【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1(004)003【总页数】2页(P225-226)【关键词】伤寒;温热病;方邦江;经方【作者】郭全;叶聿隶;丁佐泓;韩丹;陈宝瑾;耿赟【作者单位】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方邦江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急诊临床与基础研究近30年,熟谙中医经典,在中医急危重病治疗方面积有丰富经验。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方师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验案两则总结如下:1 病例一患者,女,40岁,2010年9月19日因“发热咳嗽10日”收入院。

患者10天前因旅途劳累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午后热盛,次日清晨热渐退,体温37.5~39℃之间,发热时伴有前额、眉棱骨头痛,咽痛咳嗽,痰少色白不易咯出,纳差,恶心呕吐,胸闷心慌。

于外院就诊治疗,静脉使用多种抗生素,一周后热未退,发热特点同前,故于本院进一步诊疗。

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史10年。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外感发热;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实验室检查:(2010年9月12日)外院急诊胸部X光片示:肺纹理增多。

近5年升降散临床应用概况

近5年升降散临床应用概况

近5年升降散临床应用概况马智慧;耿贇;方邦江【摘要】升降散定名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原为治瘟疫15方之首方。

其方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这4味药组成,方中僵蚕、蝉蜕为气分药,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为血分药,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调和气血,宣泄三焦气机,共奏解郁宣透,降火泄热之功,配伍精当。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仅限于治疗疫病,在内外科疾病中也广泛应用。

笔者查阅近5年的文献,对升降散的应用作一概述。

%Shengjiang powder was named in the book Shanghan Wenyi Tiaobian written by physician YANG Lishan in Qing dynasty, which was originally created as the primary formula for treating the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The formula of Shengjiang powder consists of bombyx batryticatus,periostracum cicada, turmeric and rheum officinale baill. Bombyx batryticatus andperiostracum cicada are used as ascending drugs and turmeric and rheum ofifcinale baill are used fordescending the turbid. Both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are precisely matched toregulate Qi and Blood.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but also widely applied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surgical diseases. The applica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overviewed based on nearly ifve years of literature.【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升降散;临床应用;文献综述【作者】马智慧;耿贇;方邦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救科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救科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救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ABSTRACT Shengjiang powder was named in the book Shanghan Wenyi Tiaobian written by physician YANG Lishan in Qing dynasty,which was originally created as the primary formula for treating the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The formula of Shengjiang powder consists of bombyx batryticatus,periostracum cicada,turmeric and rheum officinalebaill.Bombyx batryticatus and periostracum cicada are used as ascending drugs and turmeric and rheum officinale baill are used for descending the turbid.Both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are precisely matched to regulate Qi and Blood.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it has been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but also widely applied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surgical diseases.The applica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overviewed based on nearly five years of literature.KEY WORDS Shengjiang powder,clinical appl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升降散是老一辈医家十分推崇的名方,其雏形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载为内府仙方。

方邦江:有勇有谋 仁心济世

方邦江:有勇有谋 仁心济世

方邦江:有勇有谋仁心济世作者:吴颖来源:《上海医药》2020年第09期他是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五病区主任,也是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副组长,实现了“零死亡”“零感染”“零投诉”“抗生素应用最低”,病区收治病人和出院病人全院第一的抗疫佳绩;他是一名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心系武汉,情系祖国;他就是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分队队长、急救医学科主任方邦江教授。

不打无准备之战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这让方邦江教授心急如焚。

方教授是湖北人,在武汉有多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更少不了许多在湖北生活的亲人、朋友、学生。

在驰援武汉之前,方教授就早早地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

方邦江教授结合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首次提出“疫毒挟湿”的病因理论,认为其关键病机是“毒”“虚”“湿”“瘀”,并基于中医“温疫下不厌早”和“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治疗瘟疫指导思想,提出了“急性虚证”创新学术观点和“表里双解”“截断扭转”“全程补虚”的治疗方法,构建了早、中期采用荡涤“毒”邪、“急下存阴”,以顾护正气,既病防变,快速截断恶性发展趋势的治疗体系。

事实上,方邦江教授20多来一直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先后参加过“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疾病临床和研究工作,还于2018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截断扭转治疗脓毒症循证与效应机制研究”。

有了前期研究基础,再凭借多年治疗传染病的丰富经验,面对“新冠病毒”这个陌生的“敌人”,方教授也成竹在胸。

疫情初期,方邦江教授就受聘湖北省黄石市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顾问、海南省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专家等全国各地指导专家,并在第一时间帮助同事、同窗和学生们进行远程会诊,在既往治疗病毒肺炎经验基础上拟定了治疗方案,该方案获批在湖北多家中、西医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临床疗效显著,其中一家医院包括危重症在内4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未出现一例患者死亡。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与应用-方邦江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与应用-方邦江

治验举隅 ---脑炎
推广应用:近年来借
鉴朱老治疗该病学术 思想,将验方“夺痰 定惊散”在“心肺复 苏”中的脑复苏、呼 吸衰竭所致“肺性脑 病”、以及“中暑“ 、脑梗死”、“脑出 血”昏迷的危重患者 取得显著疗效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疗效循证研究
【成 份】:牛黄(天然) 、麝香(人工)、水牛角浓 缩粉、黄连、黄芩、栀子、朱砂、珍珠、冰片、雄黄、 郁金组成。
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温”、“暑痉”范畴,其为病来势凶险,传
变迅速,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易昏痉致变。临床所见,乙脑极 期,由于邪毒炽盛,痰浊阻滞,于是清窍被蒙,高热神昏,喉间痰 如拽锯,惊厥频作,往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道的窒息,内闭外脱 而突变
脑炎极期,从“热、痰、风”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痰”为矛盾的
图为包机从烟台送到我院成功救 治的蔡淳治先生,中央电视台等 多家媒体滚动宣传。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朱良春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
经验和特色
学术思想
“温热病是多种热性病的总称,许多急性传染性病均概括 在内,也包括了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证“,如乙脑(暑温),正副 伤寒(湿温)。
推祟刘河间对热病治疗创新
治验举隅----肺炎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它功效迅速,常用于危急
重症。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 32首处方中使用了 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 ,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着。有趣的是,历史上一些名医, 因为擅长应用大黄,他的真名实姓倒被遗忘了,只知道他擅用大黄 ,如金代的穆大黄。近人焦东海先生,专门从事大黄的临床研究, 著《大黄研究》一书,被人们称呼为“焦大黄”。

催吐法治疗儿科急重症举隅

催吐法治疗儿科急重症举隅

催吐法治疗儿科急重症举隅
吴力群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1991(007)006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吴力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6
【相关文献】
1.附子在儿科急重症中的运用举隅 [J], 刘小鼎
2.方邦江教授治疗急重症临床验案举隅 [J], 王蓓;鲁婵婵;耿赟;沈俊逸
3.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 [J], 赖子建;赖婉玲
4.用催吐法联合胃管洗胃法对误服药物或毒物的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J], 殷燕
5.张介安辨治儿科急重症验案举隅 [J], 王抗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郁加凡治疗热症验案举隅

郁加凡治疗热症验案举隅

郁加凡治疗热症验案举隅
周光照;郁加凡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16(0)1
【摘要】通过分析国家级名老中医郁加凡采用中医中药治疗高热烦躁证、不明原因发热、湿郁发热证,阐述其关于热症治疗的临证思路及辨证用药特点,并附验案佐证,为中医诊治疑难病症提供诊治思路。

【总页数】2页(P3-4)
【关键词】名医经验;郁加凡;热症
【作者】周光照;郁加凡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天元卫生院;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
【相关文献】
1.曹林教授治疗疑难发热症验案举隅 [J], 刘英军
2.自拟开郁降逆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举隅 [J], 廉洁
3.开郁二陈汤治疗中医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J], 郑强
4.健脾开郁法治疗肥胖糖尿病前期验案举隅 [J], 田美慧;王秀阁
5.莎玫教授理郁升陷汤治疗外阴白斑验案举隅 [J], 孙美凤;王乾;莎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用复方治案举隅

巧用复方治案举隅

巧用复方治案举隅
胡学刚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1(6)4
【摘要】古方是针对一定的病因病机而设制的,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的,不能尽同书本.笔者经验,每把两个方剂组成复方合用,使之有机结合,以达方中有方,法中有法,各展其长,发挥协同作用,临证则每能获取卓效,兹举治案如下.四逆散合桂枝加芍药汤治胃痛胃痛与肝密切相关,故古有“治肝可以安胃”之说.桂枝加芍药汤功能调和气血,疏通经脉,缓急止痛;四逆散则能疏肝解郁。

【总页数】2页(P30-31)
【关键词】方剂;复方;临床应用
【作者】胡学刚
【作者单位】湖南省辰溪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钟森教授中西医结合辨治复治涂阳肺结核验案举隅 [J], 郑翔鸿;唐宋琪;万雪梅;向劲松;钟森
2.刘云鹏巧用养肝和胃方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J], 周秀丽
3.裴瑞霞巧用逍遥散"异病同治"验案举隅 [J], 郝芳; 张家林; 田露; 裴瑞霞
4.伍炳彩教授巧用银翘马勃散验案举隅 [J], 谢鹏; 伍建光
5.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巧用逍遥散验案举隅 [J], 章莹;余建玮;王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举隅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举隅

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举隅
王骧腾;王晓明;史元生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1989(0)2
【摘要】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由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七味药组成,原为热病后期气阴两虚,余热未清,胃失和降之证而设,笔者循其方义而移治于某些内科杂证、获得满意疗效,特举三案以证之。

一、心悸案丁某,女,19岁。

半月前曾患感冒。

【总页数】1页(P35-35)
【关键词】竹叶石膏汤;应用举隅;气阴两虚;胃失和降;伤寒论;杂证;方义;结代;虚火上炎;炙甘草汤
【作者】王骧腾;王晓明;史元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解放军59252部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竹叶石膏汤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J], 王建敏
2.高鹏翔教授应用竹叶石膏汤的临床经验举隅 [J], 李济娜;丁宏;薛霁;杨光
3.竹叶石膏汤临床应用举隅 [J], 魏传余
4.竹叶石膏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J], 王诗卉;姬中现;李君依
5.竹叶石膏汤临床验案举隅 [J], 潘凤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热病三则举隅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热病三则举隅

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热病三则举隅
王光洪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04(18)2
【总页数】2页(P110-111)
【关键词】小柴胡汤;急性热病;中医药疗法;验案;《伤寒论》;疟疾;风湿热;重症感冒【作者】王光洪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R255.1
【相关文献】
1.甘露消毒丹治疗急性热病举隅 [J], 卢江虹
2.小柴胡汤治疗急性病证举隅 [J], 贾凤兰
3.清营汤治疗急性高热病案举隅 [J], 左明晏;胡思荣
4.釜底抽薪法儿科常见急性热病应用举隅 [J], 倪晓红
5.汪履秋教授治疗急性热病经验举隅 [J], 汪悦;郭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开灵为主治疗急重症举隅

清开灵为主治疗急重症举隅

清开灵为主治疗急重症举隅
廖帮忠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6(12)4
【摘要】清开灵为主治疗急重症举隅永兴县中医院(423300)廖帮忠主题词清开灵/治疗应用,急性病/中医药疗法清开灵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各中医院必备的15种急救中成药制剂之一。

笔者将本品(山西太行制药厂生产,晋卫药准字53-092)广泛应用于临床急重症的抢...
【总页数】2页(P23-24)
【关键词】清开灵;急性病;中医药疗法
【作者】廖帮忠
【作者单位】永兴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R278
【相关文献】
1.黄保中擅用通腑泻热法治疗急重症医案举隅 [J], 黄小正;吴文平
2.方邦江教授治疗急重症临床验案举隅 [J], 王蓓;鲁婵婵;耿赟;沈俊逸
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脏急重症合并肠梗阻举隅 [J], 李剑颖;周严威
4.用清开灵注射液结合辨证治疗急重症眼病举隅 [J], 洪亮
5.清开灵注射液为主治疗重症眼病举隅 [J], 姚德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感发热的中药治疗动态调查

外感发热的中药治疗动态调查

外感发热的中药治疗动态调查
张诗平;张巧;周世文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1999(10)3
【摘要】外感发热[1~4]是门诊、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转变迅速、病程短等特点,多属西医多种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尤其是难以及时使体温下降。

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西药对病毒性感染尚无良策。

因此,不少医...
【总页数】1页(P144)
【作者】张诗平;张巧;周世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药治疗外感发热伴肉眼血尿验案一例 [J], 孟丽红;王紫娟;张宇婷;顾潇枫;于小林;刘彧杉;张晓梅
2.刺血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0例临床观察 [J], 曹树琦;沈宇平;蔡卫根
3.应用中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分析 [J], 覃玉芳
4.外感发热的中药治疗动态调查 [J], 张诗平;张巧
5.中药治疗外感发热126例 [J], 杨永良;张碎虎;才仔全;王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腥 草 3 0 g , 枇杷 叶 1 5 g , 蝉蜕 9 g , 僵蚕 9 g , 大黄 9 g,
热 化痰 , 宣肺 平 喘 ” 立法 , 以麻 杏 甘石 汤 和 升 降散 为 主
方, 潜方 用药 , 直 指症结 要 害。麻 杏甘 石汤 主治 表邪 未
胸片 : 右下 肺感 染 。 后 予抗 炎 、 化痰 等对 症 治疗 , 体温 仍
有反复 , 波动于 3 7 . 5 ~ 3 9℃之 间 , 伴 咳嗽 咯 痰 , 痰 色 黄 质 黏难 咯 出 , 病 情未 见 明显好 转 , 为求进 一 步诊治 收 入 急诊。 患 者舌 红 , 苔薄黄 。 脉 滑数 。中医诊 断 : 风温 肺 热 风 热犯 肺 ; 西 医诊 断 : 社 区获得 性 肺炎 ( C A P ) 。入 院后 复查 血 常规 : 白细胞 1 4 . 4 5 x 1 0 9 / L, 中性 粒 细胞 8 4 . 3 4 %。 C R P 3 6 m g / L 。故治疗 上 仍 以抗 感 染 、 化 痰 为主 。一诊 :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9 . 8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4 ) 0 3 — 0 4 6 5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4 . 0 3 . 0 3 7 【 关键 词 】 方 邦 江 外感 热 病
准予患者出院, 嘱其口服中药汤药及抗生素, 门诊随访。
按: C A P属 中医 学 “ 风温肺热病 ” 范畴 。 多 为 外 感 风寒 , 入里郁 而 化热 , 或感 受风 热之 邪 , 热 邪 壅肺 , 肺 失 宣降 , 津液疏 布 失常 , 聚而 成痰 , 痰热 蕴肺 而致 。 治疗 关
1 病案 1
桑叶 9g , 黄精 1 2 g , 南 沙参 1 2g , 北沙参 l 2 g , 麦冬 1 2 g , 茯苓 1 2g , 陈皮 9 g , 制半夏 6 g , 炒 白芍 1 2 g , 紫菀 9 g , 黄
芩 1 5 g , 生甘 草 6 g 。7剂 , 水煎 2 5 0 m 3月 第 2 3卷 第 3期 J E T C M. Ma r . 2 0 1 4, V o 1 . 2 3, N o . 3


46 5— —

专 家 经 验 ・
方邦 江教授 治疗外感热病验案举 隅
戴彦 成 沈俊 逸 曹 敏 ( 上 海 中 医药 大 学附属龙 华 医院 , 上海 2 0 0 0 3 2 )
解, 肺 热 咳喘证 ( 《 伤寒论 》 ) 。 尤 其 石膏一 药 , 用量 独重 。
方 教授 认 为 “ 石膏 , 《 神农 本 草 经》 记 载 其 为微 寒 之 品 , 绝非 大寒 。 且其 宜 于产乳 则知 其纯 良之性 。 石 膏 凉而 能 散, 生 用更 取其 解 肌透表 之力 。 由于其 质地 较重 。 小 量 恐难 取效 ” 。故 方教 授用 石膏 每每 两许起 步 , 取其但 非 重用 不为 功之 意 ; 升 降散 一方 出 自清代杨 栗 山著 《 伤寒
患某 , 女性 , 3 2岁 , 因“ 咳 嗽伴 咯痰 发 热 1 周” 收入 院 。患者 1 周 前受 凉后 出现 咳嗽 伴 咯痰 , 痰 色 黄质 黏 ,
伴发热, 体 温最 高达 3 9℃, 在 当地 医院 检查 血 常规 : 白
细胞 1 6 . 8 8 x l O g / L .中性 粒 细胞 8 9 . 0 1 %, C R P 4 0 m g / L ;
畅郁 热 、 涤 邪解 毒等 功效 。加减 运用 , 疗效 颇佳 。纵 观 全方 , 以石 膏 清泄 肺热 , 麻 黄 宣肺 止 咳 , 杏 仁 合麻 黄 宣
治 拟清 热化 痰 . 宣肺 平 喘 。 组 方 如下 : 麻黄 9 g . 生石 膏 6 0g , 苦杏 仁 1 2 g , 芦根 3 0 g, 白茅根 3 0g, 金荞 麦 3 0 g ,
键 在于 清热 化痰 , 宣肺 平 喘 以恢 复肺 的宣 降功 能 。 且 夏 季 暑热 之邪 耗气 伤津 , 而该 患者 吹风 受凉 , 尤其 在其 机 体 抵御 外邪 能力 下 降时 ,外 寒遏 表 ,致使 内热 蕴郁 肺
胃, 不 得发散 , 易 形成 “ 表寒 里热 ” 之证 。故 大量 使用 抗 生 素进 行治疗 ,但 疗效 不佳 ,症 状和 体征 仍然 持续 存 在, 特 别 是 高热 反 复 的情况 。故初 诊 时 , 方教授以“ 清
方 邦江 教授 是上 海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龙华 医 院急诊
科 主任 . 中华 中医药学 会 急诊分 会 副主任 委员 、 上 海 中 医 药学会 急 诊分会 主 任委 员 、上海 医学 会急诊 分 会 副 主 任 委员 、 教授 、 博 士 生导 师 , 国医 大 师朱 良春 先 生 的 人 室弟 子 ,从事 中医急诊 临床 及基 础研 究近 3 O年 , 并 深得 朱 老真 传 , 熟 谙 中医经 典 , 在 中医急 危重病 治 疗方 面 富有 丰富 经验 。笔 者在 急诊科 轮转 期 间 , 深 受教 诲 , 受 益 匪浅 ,现将方 教授 治疗 外感 热病 经验 医案 两则 总 结如下。
于 患者入 院后第 2日, 患者 仍有 午后 热 盛 。 次 日清 晨身
热减 退 , 伴 咳嗽 咯痰 , 痰色 黄质 黏难 咯 出 , 口苦 口干 , 纳
少, 大便干, 小便 尚调 , 夜寐 安 , 舌红 , 苔薄黄 , 脉滑数。
瘟疫条辨》 具有 调 气 机 、 泄郁 火 、 化瘀 滞 、 祛风 胜 湿 、 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