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西北大学)第八章 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激励》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激励》PPT课件

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15
麦克利兰的需求理论
McClelland’s theory of needs
个人责任
成就需要: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 中等程度风险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反馈
归属需要:被其他人喜欢或接受的程度
希望寻求友爱,相互理解,喜欢合作,不喜欢竞争
《组织行为学》激励》PPT课件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学完请删除!
预习案例
汤姆、迪克和哈利
假如你现在负责一个部门,并有三个下属——汤姆、迪克和 哈利。保证这个部门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使这些员工尽可能地保 持着积极进取的状态。下面是对每一位下属的简要介绍。
去“干他自己的事”。
2
迪克在许多方面与汤姆正好相反,与汤姆一样,他也是一个讨人 喜欢的家 伙。但与汤姆不同,迪克对公司的规章制度和报酬制度都积极响应和执行。而且对 公司有很高的个人忠诚度。迪克的毛病在于他做事的性不是特别强。 他对那些指派 给他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但他的创新精神不足,在自己干活儿时依赖性比较强。 他还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在同部门外的人士打交道时显得信心不足。这在某种程 度上会对他的业绩带来一些伤害,因为他不能够在短时间里把自己或本部门推销给 别的部门或公司的高层管理机构。 相反,哈利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为金钱而工作,而且会为了更多的钱而更换工 作。他的确为公司努力工作,但也期望公司能回报他。在他目前的岗位上,他觉得 对一周60个小时的工作 没有什么不满,如果薪水是这样的话。尽管他也有一个家, 并且在供养他的母亲,但如果他已经多次要求,而他的雇主还不给他提薪的话,他 会毫不犹豫地辞职而去。他确实是自己的驾驶员。哈利的前任直接上司彼得指出, 尽管哈利确实为公司干得很出色,但他的个性实在太强了,对于他的离去他们还是 感到欣慰。哈利的前任老板说,哈利似乎总在不断地要求。如果不是为了更多的钱, 那么就是为了更好的福利待遇,似乎他从来也不会满足。 假如你是部门经理如何激励汤姆、迪克和哈利?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08章激励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08章激励
பைடு நூலகம்
38
个别协议
个别协议
员工为自己谈判获得的雇佣条款,包括很多形式 ,从灵活的时间安排到职业发展
8-39
视频案例:动机约定
今天的人与过去的人有本质的不同吗?为什么 今天的员工需要更多的“奉承”? 现在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励员 工?你从你的雇主那里得到了什么不同的奖励 ? 为什么激励员工如此重要?你认为这有什么不 同吗?
激励
第8章
学习目标
1.对比马斯洛、奥尔德弗和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2.解释赫茨伯格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进行区分的现实意义。 3.讨论知觉不平等对员工激励的影响。 4.解释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之间的差异。 5.描述从公平理论中得出的实践启示。 6.解释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7.解释目标设定怎样能激励员工。 8.回顾目标设定研究的五个实践启示。 9.讨论三种不同的工作设计方法。
对生理和物质幸福的渴望
生存需求 (R)
对生理和物质幸福的渴望
成长需求 (G)
作为个体成长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实现最大生 命可能性的渴望
8-9
想一想
瑞秋有完成困难任务的欲望吗?这与麦克莱伦 的需要有关
A.归属 B.成就 C.权力 D.荣誉
8-10
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成就需求
做好一些困难的事
归属需求
医院保洁人员积极地 保洁人员将他们工作的意义改
照顾病人及其家属, 为帮助病人;将楼层工作视为
将自己融入所在楼层 一个整体,而他们自己则是至
工作流程举例
关重要对的工组作成意部义分的影响
护助的的信士 于 任息负 更 务和责 好“所 地毫有 护无可 理意能 病义有人”护 在 更士 高 多改 质 地变 量 支他 技持们 术患看方者待面工的作护的理方之式余,,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及其案例分析一、激励理论激励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要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这也就是说,激励在本质上就是激发、鼓励和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案例案例一: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

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案例评析:(1)A公司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

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2这属于一种关怀性的激励,每个人在工作业绩不佳之时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上级领导要通过某些途径及时了解到这种情况并给予解决,员工将会更加死心塌地呆在公司,保持了对公司的忠诚度。

从而有助于公司的长足发展,保证了高级人才“在其位,更谋其政”;与此同时,公司领导的行为也会在其他员工内心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公司团体的凝聚力提升。

案例二:B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将近10年)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深受领导喜爱;但近段时间以来,该主管工作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了下滑迹象。

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说自己在这个工作岗位干了这么多年,感觉有些厌烦了,希望换一个工作环境。

上级领导听到这些给予了他肯定和理解并变换了他的工作环境,最终该员工干劲和业绩都提升了。

案例评析:(1)B公司领导阶层的做法我完全赞同并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情的。

细想任何一个员工无论他如何热爱这个工作,时间长久之后难免都会产生厌倦心理,这是通过适当的调节员工工作内容和环境,也许会激励出员工更大的潜力。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种激励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种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满意感和不满意感。

满意感来自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成就感和晋升机会等,而不满意感则来源于工作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的不合理等。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注重提升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员工的成就感,同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种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期望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带来良好的绩效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期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四种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与他们对于公平的感知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更加满意和积极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以确保员工对于公正感有真实的体验。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然而,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激励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励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激励概念和理论,例如团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等。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整理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整理

激励—— 促进公平 公平理论:不患贫而患不均
基本观点
– 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 而且更受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 自己所得的报酬以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他人所得 的报酬及他人付出的劳动进行社会比较。如果它们 相等,就认为是公平的,就会成为激励力量,能激 发职工的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理论
你可知道何为激励?
1.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朝着所 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 2.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 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 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 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 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激励——满足需要,了解员工目标
工作的需要包括不同层次
如何满足各种需要?
生理需要 工作条件 自选餐厅 基本工资 暖气和空调
如何满足各种需要
安全需要 职业安全 普遍薪水 外加福利 安全工作条件
激励——确认满意
基本观点:
– 1.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 是没有不满意
– 2.影响工作的因素:激励因素vs保健因素 – 3.激励因素是以人为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 – 4.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பைடு நூலகம்发人的积极性
– 员工所选择的参照对一般有三种:“他人”、“制 度”和“自我”。
激励——因时而动: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励
连续强化与间断强化的比较
– 1.连续强化:
容易导致过早的满足感 强化物消失,行为倾向就迅速衰减。 适用于低频、新出现、不稳定的行为
– 2.间断强化
不容易导致过早的满足 个体在间断强化中更不愿意放弃活动 适合于稳定的或高频的行为
– 2、无反应本身具有强化的效果。 – 3、一定要告诉下属,他们怎样做才可能得到奖励。 – 4、告诉下属他们正在做的哪些事是错误的。 – 5、不要在下属的同事面前惩罚下属。 – 6、使结果和行为相一致。这要求管理者公正地对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ppt课件

温州模式:腾飞的温州
温州
“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 ,人 均拥有土地极少,改革开放后,温州 人就开始大步走出去,用“五把小刀” (剃头刀、修鞋刀、菜刀、泥瓦刀、 镙丝刀)闯荡世界了,成就了温商。



上述的事例其实都说明了马斯洛需求层 次论。 苏秦迫于生存的压力拜鬼谷为师,学习 《周书阴符》,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 有经历去周游列国,后来身挂六国相印。 生存的压力致使晋商、徽商的崛起,并且 盛极一时。 温州的迅速发展也正是由于当地人的生存 缺少土地,才开始经商,并且比其他地方 更容易走出去。
奥尔德弗
赫茨伯格
麦克莱兰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激励人们努力从事自 己的工作。其代表性理论包括: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由美国学者马斯洛(Maslow) 提出。 (1 )基本要点 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如下图所示:
尊重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
史记· 苏秦列传第九》:苏秦 谓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 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 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 二倾,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注:负郭:《史记索隐》负者, 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 泽,最为膏腴,故曰: “ 负郭”。

生存的压力对经 济的发展有重要 的影响。 如晋商的起家是 与生存压力有关, 否则就不用走西 口了; 前世不修,生于 徽州的徽商也是 这样起家的。
组织行为学激励 理论



得人才者得天下”— — 这是企业在商战中得 以获胜的铁的定律.这也使得企业之间的各类 竞争因此而聚焦于人才。 面对日益白热的人才竞争。不遗余力地开发人 力资源是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一些大企业,面对众多员工,如何充分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 大课题。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 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
• 目標具體性——可實現 • 參與決策——上下級共同制定 • 明確的時間規定——具體時間階段 • 績效回饋——控制和修改行為
▪ 困難的目標導致更大的績效;具體的目標導致更高的績效 ;回饋能提高具體的、困難的目標的效果。
強化理論和行為校正
❖ 識別對員工績效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 建立基礎的績效數據。 ❖ 通過功能分析,識別行為的權變或績效結果。 ❖ 實施干預策略,強化必要的績效行為和削弱不必要
應用工作設計激勵員工
❖ 激勵性方法
▪ 工作特徵模型 • 通過構建員工的內在激勵(intrinsic motivation)來實現努力工作,而不是 源於外在因素。 • 內在激勵:意義感(不是任務本身形成了激勵,而是任務的總體目標) ;選擇感(自由選擇,並能運用自己的判斷和對任務的理解來完成它) ;勝任感(完成良好的、高質量的工作的感受及工作挑戰性);進步感 (實現目標的成就感)。 • 內在激勵由三種心理狀態決定:感受到的工作意義;感受到對工作結果 的意義;瞭解工作活動的結果。 • 三種心理狀態由五種核心工作特徵(core job dimensions)決定 – 技能多樣性 – 任務同一性 – 任務重要性 – 自主性(體驗到的工作職責) – 工作回饋
的行為。
幾種激勵理論對HRM的重要應用實踐
❖員工參與(employee involvement)
▪ 發揮員工所有的能力,並為鼓勵員工對組織成功作更多的 努力而設計的一種參與過程。
▪ 參與式管理 ▪ 代表參與 ▪ 品質圈 ▪ 員工持股
幾種激勵理論對HRM的重要應用實踐
❖員工參與(employee involvement)
激勵理論及其應用
基礎激勵理論
❖ 內容激勵理論(需要理論)

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

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
1. 确定员工的核心需求 2. 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 3. 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4. 定期评估和调整方案
持续激励的长期策略
定期评估与调整
员工需求和目标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定期评估激励策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确保激励措施仍然有效和相关。
培养员工的内在动机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赋予员工权力、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激 励员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培养内在动机。
两者关系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互影响, 共同作用于员工的动机和行为。
平衡
有效激励的关键在于寻找内在激 励和外在激励的平衡点,激发员 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金钱激励的局限性
短视效应
金钱激励往往侧重于短期目标 ,可能导致员工忽视长期目标 ,缺乏创造力和积极性。
内在动力的压制
过度依赖金钱激励可能会压抑 员工的内在动力,如成就感、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激励的重要性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合作、 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激励能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效率 ,增强团队凝聚力,最终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 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 实现需求。
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定期评估
定期收集员工反馈,评估激励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方案。
多渠道反馈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例如员工意见箱、定期访谈、问卷调查等,确 保员工能够方便地表达意见。
及时反馈
及时处理员工反馈,并给予相应的回应,避免反馈信息的滞留,提 高员工的参与度。
公开透明
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确保员工了解反馈流程,并能够看到反馈的 处理结果。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总结报告激励理论是研究的是关于如何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最大成绩以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的效率。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

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

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也成为需要理论,主要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激发个人动机的因素,探讨激励工作动机的规律性,主要的实践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前面两个是低层次需要后面三个是高层次需要,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求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激励。

2.奥尔德佛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

他认为这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

3.麦克丽兰的激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主要是情感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三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因此,在激励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员工的高成就需要,帮助员工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于实施,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同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受认可程度、责任感、晋升、个人成长等。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doc 25页)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doc 25页)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doc 25页)工作有保障,管理人员可以开始满足他们的自尊。

还可以赋予职位尊称、参与管理和积极的回馈来达成。

当员工的自尊获得满足,管理人员就可以重设计工作,以提供更多自主性和责任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强动机。

需求、激励与管理方策的关系(B) X理论和Y理论(善恶论)这套理论由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他认为许多管理工具的实现都是基于对人性两种不同的假设(即X理论和Y理论)。

简单来说,X理论主张人性本“恶”,员工需要施压才肯工作;Y认为人性本“善”,员工不需要施压也会主动工作。

所以,管理阶层倾向于不同的理论便会实施不同的管理系统及政策。

X理论假设员工有以下的特点:1.一般人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避免工作。

2.一般人缺乏责任尽,很少有抱负,把寻求安全与保障放在首位。

3.绝大多数人一定要在强权、控制和惩罚的威胁下才会工作。

基于以上原因,管理阶层会采用专制的管理方式,对员工施以强权与控制。

Y理论则假设员工有以下的特点:1.工作像玩乐与休息一样,是人的天性的一部分。

2.人们拥有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和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能力。

3.人们拥有学习及寻求承担责任的潜在能力。

在工作上,人们皆具有运用想象、机智和创造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管理阶层会采用一种以辅助为主(supportive)的管理方式,采用授权、鼓励、聆听员工建议、民主、接纳员工犯错等柔性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帮助员工发挥个人潜能,为公司效力。

(C) 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由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

赫茨伯格(F.Herzberg)认为,任何公司都存在两组相对的因素:一组导致不满(dissatisfaction),另一组产生激励(motivation)。

他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导致不满的因素通常是关于环境或条件方面的“外在因素”(context factors),包括工资、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公司政策和管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管理者可以直接设置、调整和控制目标,作 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管理者在为员工设置目标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使员工参与目标设置;
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并且有相当难度的目 标;
对目标的实现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肯 定。
积极做好目标的反馈。 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
A为存在公平或不公平的个体; B代表与A有某种关系或A与之比较的个体; O代表所获得的报酬; I 代表工作的付出。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以下几 种方式来减少自己不满意的程度:
改变自己的投入;
采取相应对策,改变自己的收入以寻求实 际平衡;
改变别人的投入;
通过各种方法,减少别人的报酬;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但不是全部的原 因,因为行为不仅受到个人个性、经历、 知识等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组织、社 会、国家等众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动机与 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1.2 激励的概念与过程
激励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而 使其产生去做某事的意愿。通俗地讲,激励 就是激发鼓励。管理中的“激励”,就是日 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问题。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莱顿·阿尔德弗提出 把人的需要归为三类: 生存需要
指的是全部的生理和物质上的欲望。 关系需要
主要强调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 成长需要
指一种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内在欲望。
2.2 ERG理论
特点: 当某一需要仅得到了较少满足,一般会产
生更强烈的需要,要求得到更多的满足。 若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充分,则对较高
对于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 还可以“冷处理”或“论的应用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及时而正确地强化 因人而异,形式多样
4.3 挫折理论
挫折的含义: 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
干扰,致使个人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 足时的情绪状态。
指个人通过特定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
3.1 期望理论
根据期望理论的模型,要有效地激发人 的工作动机,需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期望理论的应用
帮助管理者建立科学的目标 提高期望值水平 树立正确的效价
3.2 目标设置理论
2.3 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人动机的因素有两类: 一类为保健因素,一类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又 称维持因素,这些因素没有激励的作用,但却带 有预防性,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 的作用。这些因素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使其安 心工作,但不能激励其积极性。
激励因素是指使人得到满足感和激励作用的 因素。这些因素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4. 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4.1 公平理论
1965年,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对他所获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重其绝对 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重视其相对值。
其中:
OA OB
IA
IB
OA OB
IA
IB
OA OB
IA
IB
报酬相当,感到公平 报酬不足,感到不公平 报酬过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反映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趋势,真实地反映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 导地位,对行为的支配作用最大,而其他需要则处 于从属的地位,这为管理中了解员工优势需要、满 足员工优势需要、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提供 了理论基础。
2.2 ERG理论
Vej—表示该项外在奖酬的效价
ERG理论认为在任何时间里,多种层次的 需要会同时发生激励作用。从这一意义来 说,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比需要层次理 论更为完整和严密。
2.3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为激励一保健因素理 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赫茨伯格通过对200 多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的访谈调查,深入 研究人们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些什么。赫茨伯 格发现,员工对各种因素满意与不满意的回 答十分不同。
层次的需要往往就会愈强烈。 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少,也往往会导
致较低层次的需要更为强烈地突出出来。
2.2 ERG理论与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基于“满足-上升”的逻辑, ERG理论不仅认为“满足-上升”,还包 括有“挫折-后退”的逻辑。“挫折-后 退”表示在高层次需要没有相应满足或受 到挫折时,需要的重点可能会转向较低层 次。
5.2 迪尔综合激励模式
迪尔教授于1981年提出了用数学公式表示的综合激励模式:
I —内在的
n
M Vit Eia (Via EejVej)
i1
E —外在的
T —工作任务
A —完成;
J —外在奖酬的项目(j=1,2,3…n)
M—某项工作任务的激励水平
Vit—该项活动本身所提供的内在奖酬的效; Eia—该项活动能否达成任务完成的期望值,即对任务完成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Via—对工作任务完成的效价 Eej—任务完成能否导致获得某项外在奖酬的期望值,即个人对获得某项外在奖 酬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强化过程包含三种要素: 刺激 反应 后果,即奖惩等强化物
强化的类型可以分为: 正强化
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 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负强化
为了使某种行为不断重复,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 不愉快的刺激。 惩罚
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 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自然消退
改变自我认知;
重新选择参照对象或改变对其他人的看法, 获得主观上新的平衡;
寻找发泄途径,甚至放弃工作,离开工作 场所。
4.2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 如果这种结果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 出现,称为“强化”;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 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称为“弱化”。
3. 过程型激励理论 3.1 期望理论
弗鲁姆于1964年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所要达 到的目标的效价及其期望值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即为:
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 激励力量
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程度。 效价
指个人对某种结果效用价值的判断。 期望值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这四者之间的 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2. 内容型激励理论
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1 评价
马斯洛把人类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需要概括为五 个方面,这种划分比较全面、细致,也为后期研究 需要的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把生理需要作为人类需要的基础,认为它是 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符合人类的实际的。
目标设置理论是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 洛克于1968年提出的。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 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希望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 要,因而对人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任何目标都可以从三个维度 来进行分析: 目标的具体性
指目标能够精确观察和测量的程度。 目标的难度 目标的可接受性
2.4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 兰提出的。麦克利兰把高层次的需求划分为三种类型: 成就需要
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愿望。 权力需要
主要指影响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归属需要
即建立友好的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研究证明,成功的领导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力需要以 及较低的归属需要。
马斯洛与赫茨伯格理论的比较
关于双因素理论的争论
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引起了许多争论。以泰 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大都认为激发人积极性主 要靠外部条件,靠金钱。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 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双因素理论开创了激 励的新观点。
双因素理论虽然为广大管理者所接受,但也 受到很多批评和质疑。如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令人 怀疑。此外,人们在回答问题时倾向于做出合乎 大家习惯的回答,倾向于把良好的工作绩效归功 于自己的努力,而认为绩效不良的原因在于他人。 另一种主要的批评意见是怀疑满意与不满意是否 真的可以衡量出来。
4.3 挫折理论
挫折的表现: 攻击 回归 固执 妥协
妥协性的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文饰 投射 表同 冷漠 逃避
4.3 挫折理论
挫折的管理: 正确地对待挫折 对受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 改变情景 采取精神发泄方法
5. 综合型激励理论
5.1 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第八章 激励理论
1. 激励的有关概念
1.1 压力的概念
需要
需要是个体对某种必不可少的事物感到 匮乏的心理状态。
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换句话说, 动机是指引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 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
1.1.3 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与动机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础和始发点,动机 才是驱动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动力和原因。 需要、动机与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