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法案例研习之核试验案
法国核试验案PPT
NUCLEAR TESTS CASE
New Zealand v. France
Background
• France was the fourth country to test an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nuclear weapon in 1960. • Mururoa and Fangataufa in French Polynesia were chosen to be able to also perform above-ground tests of hydrogen bombs between 1966 and 1972. • New Zealand's claim was that it would inevitably be subjected to radioactive fall-out and thus France had no right to explode a nuclear device even on French territory without New Zealand's consent because of the presumed injury to New Zealand interests.
环境法法国核试验案
行的多次核试验,因此没有资格抗议法国的核试验;其五,国际法
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详见PDF上关于各观点的分析)
三、法律分析
本案中主要涉及国家资源开发主 权权利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
M
该原则一方面承认国家关于环境的主
权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家关于环境 的义务,是国家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
义务的结合。(1972年《联合国人
M
核试验放射性物质降落沉积的危害有多大?
1997年8月1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 公 布了对内华达大气层核试验污染的14年的调查。 结果表明,美国儿童受到的辐射要比以前对国会 报告的值高 14 一69倍,可导致今天许多成年人 发生甲状腺癌的危险!!!
M
二、双方争议观点
(一)原告方观点
1.在此案中,澳大利亚提出的申诉书对法国核试验的违法性根据列举了三点理由:
• 因此,在国际环境关系领域中,世界各国都赞同根据《联 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在拥有按照其环境和发展政策 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的同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 范围内和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环境的责任。 • 除此之外,各国还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和控制下的活 动不致损害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该原则中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是指不处于任何国家 管辖下的环境区域。例如,公海及其海底、南极、外层空 间、月球等等。这些环境空间以及其中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 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在国际法以及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过程中,就国家管辖范同 以外地区环境的性质和法律地位问题,已经形成了国际社 会所广泛接受的一般原则,即它们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必 须用于人类的共同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得据为己有,保护 和改善这些环境区域,足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心事项。这一 原则体现在一•系列有关的刚际法律文件中。例如,《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 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等。
环境保护法典型案例1---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故
环境保护法典型案例1---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故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现乌克兰共和国(原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首都基辅迪那摩市北130公里处,第聂伯河支流的普里皮亚特河畔,靠近白俄罗斯共和国边界。
建核电站前,这里人口密度较低,大约70人/平方公里,核电站处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大森林地带的东部,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风景区。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选址在这里建造核电站,一期两个机组于1977年建成发电,二期两个机组于1983年建成发电,到1986年核电站拥有RBMK-1000共4台机组,原计划再建两台(5、6号)机组,4号机组事故后被迫停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航拍图,箭头所指就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泄漏的反应堆所在地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机房的建筑遭到毁坏,同时发生了火灾,反应堆内的放射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并向大多数东欧国家提供重要电力。
但该核电站的反应堆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水冷式石墨慢化反应堆,铀燃料棒放在一大堆石墨中,由石墨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度,从而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
由于石墨反应堆不够安全,许多年以前就被西方国家抛弃了。
这种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猛增,直至超过熔点而导致熔毁事故。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
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引起机房起火,浓烟使人呼吸困难,放射性物质不断外溢。
核电站所在地区有2.5万居民,这些居民从26日晨开始疏散,疏散共用了34个小时。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
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
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核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手段。
本文将探讨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其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基本原理核物理的基本原理涉及原子核的结构、放射性衰变以及核反应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中,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自发衰变的性质,其衰变过程会释放出各种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这些射线的能量和强度可以被精确测量,从而能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和含量。
通过对环境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可以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分布情况。
例如,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在特定的工业活动中产生,其在环境中的存在可以指示相关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二、核物理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技术方法1、放射性测量技术包括γ谱仪测量、α/β计数器测量等。
γ谱仪可以对环境中的γ射线进行能谱分析,从而识别和定量不同的放射性核素。
α/β计数器则用于测量α和β射线的放射性活度。
2、中子活化分析将样品置于中子束中,使其原子核发生活化反应,产生放射性同位素。
然后通过测量这些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射线,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3、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剂,追踪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例如,在研究水体污染时,可以向水中添加特定的同位素,然后监测其在水流中的运动轨迹。
三、核物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监测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核事故或核设施的运行可能会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通过在不同地点设置监测站,收集大气样品进行放射性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为公众安全提供保障。
2、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利用同位素比值分析,可以确定大气颗粒物中某些元素的来源,例如区分本地排放和外来传输的颗粒物。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案例解析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案例(辐射安全和防护专题资料)前言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因为某些人为的和技术的原因,发生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放射性事故和核事故。
放射事故与其它事故一样,会带来经济损失,人员健康损害,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是,从事故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认真做的。
人们应该从以往事故中找到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记取教训,不再重犯。
每一起事故资料既是一份很好的历史记录,同时又是我们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事故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有关的工作创造更高的安全率。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简介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1945~1997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较重大的核事故或放射事故135起(不完全的统计),使669人受到显著照射,87人死亡。
所公布事故只是一些造成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的核事故和放射事故,而一些较为著名的核事故,如英国温茨凯尔军用核反应堆事故和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等,由于处理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并未罗列在内。
公布的这些事故主要发生在美国、前苏联和英国等核能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较发达的国家,其中涉及到中国的放射事故为10起,受照人员47人,6人因受照死亡。
我国的核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核事故发生,导致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事故主要来自于辐照装置、加速器和放射治疗等领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次放射事故是发生在1954年,福州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用血管钳夹持镭针进行穿线时,不慎将一支1.22×108Bq的镭针掉到地上,当时护士用肉眼寻找未果,10年后,该省成立放射防护机构后再找,也未找到。
从全国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核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事故不多。
1958~1978年的20年中,我国核技术的生产和应用由发展走向低谷,时起时伏,事故也经常在每年25起左右。
国际环境法案例研习之大坝案
• 书面陈述过程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 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引用“可持续发展 ”。 • 匈牙利从该概念的环境方面论证它关于 不应由拦河坝系统的观点 • 而斯洛伐克则从该概念的发展要件论证 相反的结论,即如果1977年条约所规划 的两座拦河坝得以建造,则“可持续发 展”将得以实现。
本案判决书的第140段
• 卫拉曼特雷法官在有关本案的反对意见 书中指出,我们已进入一个国际法的时 代。在这个时代,国际法不仅促进单个 国家的利益,而且超越它们和它们的地 方性利益,着眼于更大的人类的和行星 的福利。在对付这种超越诉讼国的个别 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时,国际法的视线需 要超出为纯粹的当事人之间诉讼而制定 的程序规则。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将必然 超越在一个封闭的、与全球人类关切之 事项无关的个别国家的自我利益的范围 里对当事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权衡的传 统模式。
• 卫拉曼特雷法官在其个别意见书中还提出这样 的问题:国际法院在履行其传统的在当事人之 间作裁判的职责时,在涉及影响深远的不可逆 转的环境损害的案件中是否对具有“对一切” 性质的权利和义务给予公正的对待。“对一切 ”义务是各国公认的、为维护人类基本道德价 值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所必需的,针对整体国 际社会和明确事项的、依照国际法基本准则作 出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绝对的国际法律义务。 虽然《联合国宪章》等并没有使用“‘对一切 ’义务”这一术语,但以《联合国宪章》为标 志的现代国际法从一开始就把保障和平、人权 等人类的基本道德价值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之一,从而为“对一切” 义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与基础。
• 1988年,匈牙利国会认定该河流的 生态效益高于该项目的经济利益, 并通过一项决议将该项目的继续进 行置于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则之下, 命令政府重新评价该项目。在1989 年5月,匈牙利政府中止在拉基玛洛 的工程并宣布它打算在项目的环境 影响得到充分评价之前停止执行在 盖巴斯科夫附近的工程中它的那一 部分。
美国沙漠核污染
美国沙漠核污染
美国沙漠核污染是指在美国境内的沙漠地区出现的与核能发电相关的污染现象。
这种污染通常与核能发电厂、核试验、核废料处理等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美国沙漠核污染相关的事例:
1. 1986年,美国内华达州的核试验场发生了一次名为“米尔波尔”的核试验,导致核辐射扩散到周边地区,并对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地带造成了长期的污染。
该次核试验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下核试验之一。
2. 美国最著名的核污染事故之一发生在1957年,在内华达州的一个名为“敖德萨”的核试验场,一次地下核试验导致了严重的核污染,尤其是放射性碎裂物污染了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
3. 拉斯维加斯附近的核能发电厂也曾发生过一些事故和泄漏,导致辐射物质泄漏到周边环境中。
这些事故包括了核能厂的冷却系统失效、泄漏等问题。
4.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汉福核试验场是美国进行核武器测试和研究的地方,由于长期的核试验和核材料处理活动,该地区也出现了核污染问题。
这些核污染问题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核污染的风险,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监测和处理核污染问题,包括加强对核能厂和核试验场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核安全标准等。
国际环境法案例研习之核试验案
Logo
试谈你对本案的看法
如何研习国际法案例?
国际法案例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案例的法律地位 指导性案例〔leading cases〕 四个方面 管辖权确实立〔the establishment of jurisdiction〕 法律适用〔the applicablelaw〕 法律焦点〔legal issues〕 法院的结论和学者的评价〔conclusions and com
2、临时保全措施
国际法院8:6表决,公布临时措施。
禁令:鉴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指控法 国核试验构成侵犯国家主权,侵犯公害及 其上空自由通航,造成精神负担和环境污 染,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等侵害行为,法 院认为,空中核试验引起的放射性微粒回 降,很可能对两国领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 失,因此命令法国特别防止再进行在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领土引起放射性微粒下降的 核试验。
诉讼与判决
管辖权问题 澳、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国际
法院规约?第36〔1〕、〔2〕条和第37条 法国: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已失效。
法国在1966年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声明中, 已把“与国防活动有关的争端〞排除管辖 国际法院认为,管辖权可以初步确定〔prime fac ie〕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41条,管辖权没有完全 确定,不阻碍法院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澳大利亚:请求国际法院命令法国不得在 该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核试验
新西兰:请求法院判定和宣布法国政府在 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引起放射性微 粒回降,根据国际法,此行为已引起对新 西兰权利的侵犯,新西兰的权利还将受到 法国进一步核试验的侵犯
1973年5月19日,斐济要求参加本案诉讼
核泄漏核污染危机问题典型案例解析动态ppt
核泄漏核污染危机问题典型案例解析
NUCLEAR LEAKAG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of nuclear leakage and pollution crisis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of nuclear leakage
宣讲人:X.X 时间:20XX.XX
பைடு நூலகம்演示完毕感谢您的观看
氢气爆炸十分猛烈。同时,3号机组 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 事件影响:核能外泄,放射物向周边 区域包括国内陆地区域、周边海域, 放射性物质甚至在事故过后十五日内 在我国黑龙江省检测出来。福岛核泄 漏事故等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为最高级七级 。
核泄漏核污染
福岛核事故造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意外排入大海。 80%的放射性核素最终流入了太平洋。事故发生两年后,该地区 的商业捕鱼仍被禁止。
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 美国和西 欧一些国家政府不得不重新检查发 展核动力计划此事故为核事故的第 五级(共分七级) 美国三里岛核电 站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件 是美国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 。
核泄漏核污染
作为一名核工程师,美国总统卡特得到消息后并没有慌张,他派核 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官员代表他去了哈里斯堡。但随着美国媒体和国 际媒体连日来将三里岛事件作为头条新闻报道
核泄漏核污染
乌拉尔核事故
事故评价:在当时的世界情况 下,美苏竞争激烈,生产、发 展核武器是军事要点,核武器 危害巨大,作为核燃料的反应 堆一旦发生事故危害更是严重 ,作为政府不应掩埋事实而是 做好事故后处理避免核辐射扩 散。
事故影响:马库勒核电站1955 年投入运行,是法国最老的核 电站之一。当天爆炸消息曝出 后,法国电力公司股价应声下 跌,跌幅超过6%。政府措施 : 法国日前公布了一份帮助政 府制定战略的国家原则的基本 要点
核安全案例分析
三哩岛事故
• 图5.18是事故后堆芯构造恢复的损害 情况图
三哩岛事故
(2)裂变产物的释放 • 释放份额:表5.4列出事故时裂变产物从燃料向冷却剂、反应堆厂房、反
应堆辅助厂房和环境释放份额
三哩岛事故
• 释放途径:从辅助厂房的排水箱外逸;从容积控制箱的安全阀排出。 • 释放原因和过程
操作员认为主系统水量过多,打开下泄系 统,将部分冷却剂经过净化系统引入容积控
三哩岛事故
总结:
• 物理背景:堆芯衰变热移出额达反应堆安全功能 失效,引发反应堆严重事故;
• 直接原因:稳压器卸压阀故障;操作员判断、操 作失误;
• 根本原因:反应堆设计;设备质量保证;人员培 训;人机接口;检修规程;经验反馈;
• 改正措施:操作员模拟机培训;按照人因工程设 计主控室;反应堆改进;建立经验反馈体系;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剖面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反应堆的俯视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事故的起因
• 事故是在进行8号汽轮发电机组实验计划时触发的。
• 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全厂断电情况下由汽轮机惰转发 电满足主冷却系统短时间工作的可能性。
• 按原计划是要证明能够按要求向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ECCS)供电(35秒或更长)。实际在实验时用四台主 冷却剂泵负载来代替。
重要。 • 虽然安全壳并非绝对不泄漏,但基本无机械损伤; • 由于安全壳喷淋系统加入NaOH,绝大多数碘和铯被捕
集在安全壳内; • 安全壳泄漏气体经过辅助厂房,因而大部分放射性被过
滤器吸收; • 安全设施可以在事故中发挥重要优势; • 人的误操作对事故起了加速作用;今后要强化正确的人
机互动。
• 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美国核工业推迟20年;
核泄漏核污染危机问题典型案例解析教育PPT资料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国际核安全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朝鲜自2006年起多次进行核试验,严重威胁到国际核安全。
为了应对朝鲜的核威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制裁朝鲜,并推动朝鲜无核化进程。
然而,朝鲜并未停止核试验,反而继续进行。
这一案例涉及国际核安全法律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1. 朝鲜核试验2006年10月,朝鲜进行首次核试验,随后在2009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进行了后续核试验。
这些核试验严重违反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相关规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针对朝鲜的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于2006年、2009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通过了第1718号、1874号、2087号、2270号和2375号决议,对朝鲜实施制裁,要求朝鲜停止核试验,并承诺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
3. 朝鲜的回应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多次通过决议制裁朝鲜,但朝鲜并未停止核试验。
在2017年9月,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核安全形势的紧张。
三、国际核安全法律问题分析1.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安全领域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之一,旨在防止核武器的扩散,促进核裁军和核安全。
朝鲜进行核试验违反了NPT的相关规定,包括禁止发展、试验和部署核武器,以及禁止协助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计划。
2. 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法律效力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5条,安理会决议对所有会员国具有法律拘束力。
朝鲜违反安理会决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国际制裁的法律依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朝鲜实施制裁,旨在迫使朝鲜停止核试验,并推动朝鲜无核化进程。
这些制裁措施包括经济制裁、旅行禁令和资产冻结等。
这些制裁措施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宪章》第41条和第42条,即安理会可采取包括经济制裁在内的必要措施,以维护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
国际环境法律案例评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国际环境法律作为维护全球环境正义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例,对国际环境法律案例进行评析,旨在探讨国际环境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不足,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漏油事件,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沿岸居民生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事故发生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三、国际环境法律适用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法体系的核心文件,其中关于海洋污染的规定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具有适用性。
公约规定,各国应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污染,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海洋污染。
2. 《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是关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和处置的国际公约。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原油属于危险废物,其泄漏行为违反了《巴塞尔公约》的规定。
3. 《关于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关于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了油污损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范围。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根据该公约,责任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4. 《关于国际合作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公约》《关于国际合作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公约》规定了船舶污染防治措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责任方应遵守该公约的规定,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船舶污染。
四、案例分析1. 责任认定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责任方为英国石油公司(BP)。
根据国际环境法律,责任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经调查,英国石油公司因管理不善、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漏油事故,故应承担主要责任。
2. 赔偿范围根据《关于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英国石油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沿岸居民经济损失、环境修复费用等。
197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诉法国核试验案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国际环境问题 国际环境法的概述 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环境责任 全球气候与国际环境法 有害物质的国际管制 海洋环境的国际保护 陆地生物资源的国际保护
8.1 国际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污染不遵守
YANHai 2006
1941年美国和加拿大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特雷尔是位于加拿大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家 冶炼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烟雾对美国华盛顿州造成 财产损害。1935年,美加两国将此纠纷交由一个比 利时人任主席和美、加各一人任仲裁员的仲裁庭裁 决。仲裁庭分两次裁决。在1938年的第一次裁决中, 仲裁庭判定冶炼厂的烟雾对华盛顿州造成了损害并 裁决加拿大对美国赔偿7.8万美元。在1941年的第二 次裁决中,仲裁庭作出了一项有名的声明:“根据 国际法以及美国法律原则,任何国家也没有权利这 样地利用或允许利用它的领土,以致其烟雾在他国 领土或对他国领土上的财产和生命造成损害。”此 案是国际法史上第一起跨国界环境赔偿案例。它宣 布一国应对其危害他国环境的行为承担国家责任的 原则为许多的国际法文件采用。
8.3.3 1972年——1992年里约会议
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环境宣言》:26条原则 《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YANHai 2006
国际环境机构的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环
境与发展委员会 国际环境条约的签订: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 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 际贸易公约》、1979年《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 约》、1982年《海洋法公约》、1982年《世界自然 宪章》、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0年、1992年修正)、1989年的《控制危险废 物越境转移及处置巴塞尔公约》。
核技术利用辐射事故事件典型案例剖析PPT(A)-1119
河南杞县辐照装置卡源事件
事件处理
• 6月15日,环保部组织专家组赶到现场 指导帮助处理工作。
• 6月20日,研究决定采用“机器人降源 处置”。
•7月10日,网上出现卡 源故障“核泄漏”谣言; •7月12日,开封市政府 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Page 18
河南杞县辐照装置卡源事件
事件处理
涉源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 辐射事故发生率平均每年每万枚放射源6起以上;近三年每 年发生事故不超过10起,事故发生率下降到每年每万枚1起 以下。
Page 3
我国辐射事故统计
1954-1987
1988 -1998
事故类别
事故 占事故总 事故 占事故总 数量 数百分比 数量 数百分比
Page 33
南京γ探伤放射源丢失致人员受照事故
Page 34
王某携带放射源的工作 活动范围(8:00-11:30)
王某家(存放47小时)
王某父母家(存放19小 时)
放射源存放 位置
南京γ探伤放射源丢失致人员受照事故
放射源转移路线示意图
Page 36
南京γ探伤放射源丢失致人员受照事故
事故处理
2、对伤亡人员家庭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身心上的伤害。 3、对行业发展与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4、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等后果。
Page 11
山西亨泽辐照装置超剂量照射致人死亡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1、该公司拒不遵守环保部门的监督执法要求,擅自非法 启用已责令关停、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辐照装置。
2、工作人员严重违规操作,安全意识淡漠,未进行安全 检查,未佩戴个人剂量报警仪,携带不能正常工作的辐射剂 量仪进入未降源的辐照室。
国际环境法中大气污染和保护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法中大气污染和保护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摘要]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如果不尽早着手解决,将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近刚刚举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面,中国已经表明了强烈的保护大气意识,这使得我们研究大气污染更加具有必要性和代表性。
本文在基本探讨了大气污染成因和大气污染的危害后,深入探讨了有关产生大气污染的基本条件,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国际上知名的大气污染案例。
通过本文的研究,呈现出坐着对大气保护的呼吁和响应国家关切的内心愿望,并且也更加加强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以及对日后的加强保护措施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核试验案一、大气环境保护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危害[1]。
(一)全球变暖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 ℃。
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增高。
根据自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因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6
2、临时保全措施
国际法院8:6表决,颁布临时措施。
禁令:鉴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指控法 国核试验构成侵犯国家主权,侵犯公害及 其上空自由通航,造成精神负担和环境污 染,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等侵害行为,法 院认为,空中核试验引起的放射性微粒回 降,很可能对两国领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 失,因此命令法国特别避免再进行在澳大 利亚和新西兰领土引起放射性微粒下降的 核试验。
h
12
核试验案的评价
核试验中放射性微粒回降,是空间污染的 重要来源
《禁止核试验条约》已签订
临时保全命令可作为防止空间污染新习惯 规则存在的证据
异议:未能就空中核试验是否违反国际法 的问题作出判决
单方面声明是否构成国际义务
h
1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请求法院只是临时保 全措施。请求法院命令法国停止一切空中 核试验。
h
4
法国:否认国际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声 明不接受法院的管辖。
国际法院接受澳、新请求后,法国拒绝对 以后的程序递交辩诉状,拒绝出庭
国际法院于1963年6月22日以两项基本相 同的命令指示临时保全措施,后来由于法 国表示不准备急需进行空中核试验,国际 法院在1974年12月20日作出判决,认为不 必对本案作进一步判决。
h
5
诉讼与判决
管辖权问题 澳、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
《国际法院规约》第36(1)、(2)条和第37 条 法国: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已失效。 法国在1966年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声明中, 已把“与国防活动有关的争端”排除管辖 国际法院认为,管辖权可以初步确定(prime fac ie)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41条,管辖权没有完 全确定,不妨碍法院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ntaries)h Nhomakorabea10管辖的基本原则:自愿管辖(voluntary jur isdiction)
强制管辖
默示接受管辖
h
11
把所有的法律问题列举出来 双方的诉讼主张(contentions) 国际法院的论点(argument) 结论(conclusion) 疑问和个人看法 注意异议法官的意见 参考案件的背景和法官的背景
Logo
国际环境法案例研习
h
1
Logo
核试验案
澳大利亚、新西兰 诉 法国 国际法院,1974
h
2
案情
1966-1972,法国多次在南太平洋法国领 土波利尼西亚上空进行大气层核试验
试验期间,法国宣布“禁区”和“危险区” 1973,准备进一步核试验 1973年5月9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向
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法国的核试验 违反国际法。
h
3
澳大利亚:请求国际法院命令法国不得在 该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核试验
新西兰:请求法院判定和宣布法国政府在 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核试验,引起放射性微 粒回降,根据国际法,此行为已引起对新 西兰权利的侵犯,新西兰的权利还将受到 法国进一步核试验的侵犯
1973年5月19日,斐济要求参加本案诉讼
h
7
3、判决
1974年7月25日,法国总统声明表示法国已经计 划在1974年一系列核试验之后无条件停止空中 核试验。
国际法院:一个国家公开发表声明,表示接受 该声明约束,该声明即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声 明不必是对某个特定国家提出,不用交换条件, 不用他国接受,也不一定用书面形式。用单方 面声明承载国际义务约束,是建立在“善意” 原则上的行为,使他国可以信赖的法律保障。
三国诉讼目的,已因该声明而实现,法院没有 必要进行判决。
h
8
Logo
试谈你对本案的看法
h
9
如何研习国际法案例?
国际法案例的概念:广义与狭义 案例的法律地位 指导性案例(leading cases) 四个方面 管辖权的确立(the establishment of jurisdiction) 法律适用(the applicablelaw) 法律焦点(legal issues) 法院的结论和学者的评价(conclusions and co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