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西方近代哲学: 认识论及先验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及先验哲学
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创西方近代哲学
古代哲学:真理是与感性经验(意见)有别的知识——撇开对“非存在”的感性经验在客观思维领域中推演真理。柏拉图像推演数学和几何学的逻辑真理一样推演客观思维真理,他就直接构筑作为绝对存在的真理世界。但必须向柏拉图提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理念世界与感性经验世界的关联是什么?假如没有关联,理念世界的真理就毫无意义。柏拉图知道这一点,但他必须保持理念世界的自主性,不能把感性经验世界看作是理念世界的基础。
所以他不得不捏造一个“巨匠”,以现成的理念世界为原型,将理念印刻到质料上去做成感性事物,感性事物“分有”了理念。缺陷: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中放逐了人本身,真理是现成的。真理也好,现实也罢,二者都与人无关,都是既成的,人的灵魂固然也能认识理念,但这只是对它曾经居住其中的理念世界的回忆。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至于人对外物的感性经验,则是起到了刺激这种回忆的作用而已。说到底,人回忆与否,原本无关紧要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致命缺陷在于真理与现实这两个世界中都被放逐。
真理与人心、与现实尘世状况也与人之努力无关,尘世生活的目的在于历尽磨难后迎接末日,灵魂之理性的使命,在于努力认识上帝之巩固对上帝的信仰。导致中世纪普遍的文化衰落与社会腐败。即没有文化创造。
近代:文艺复兴:以理性为最高原则的启蒙运动——近代西方哲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意味着重新看待理性作为人心的能力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假若真理超越理性之外,而理性也只是被超越的真理之预先规定其范围和可能性的东西,那么,理性没有真正的权威。
(一)进步性:真理的确定性来自“我”的确定性,开创近代理性本体论。
真理具有确定性的出发点:“我”因思而立,故“思”即我,由此,思是超越个体之我的“客观思维”,不是感性之我。人心对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的状况或好或坏,或善或恶皆由人心,赋予西方人这样一条信念,真理是人类思维自身的事业,而努力去认识真理的人心,其进步,将导致尘世之会普,尘世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之父。
柏拉图:真理来自理念世界,古代超验本体论;
、我在怀疑一切,但我在怀疑本身不可怀疑——“我思维”的对象,具体内容或许不存在,我对这对象、这内容的判断或许有错,但我不能否定我在作判断。
、作为物质状态不会犯错误,我判断出错反而证明了我在判断,证明了我在。
、判断者不是一个纯物质的东西,故不能将我等同于我的大脑神经的功能即吃饭、走路之我。
、真理是纯思之我的责任和发源地。例:我应得到尊重,因为我是理性之我、是人格。反证:物质谈得上尊重?因此,推翻一切外部权威,每个人都有怀疑权。
、哲学基础产生人性:例:马丁.路德:我们有良知和真理、自由意志,通向上帝。“思维是全世界的共同事业。”
笛卡尔:真理来自一种状态——大家共同认可。例:
判断句的中心环节是哪个系动词“是”,线思之活动,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因为是“我”给这个纯粹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思的对象是什么?
、思的起源是什么?
、思与外部世界如何本质一致?换言之,作为纯思的主体与作为现实世界的客体之间对立。(心物关系问题)作为纯思的自我意识,固然是真理之确实性的出发点。但作为现实世界的感性内容却无法从这个先天自明的“我思”中必然推测出来。
认识论就是在此对峙为前提,研究如何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即达到真理。
、两种客体:自然客体世界——达到自然世界与人心一致;社会世界:达到社会世界与人心一致,社会客体的本身是人,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共同体。这种真理在于认识人自身即达到“自我认识”。这岂不要求有一种眼光既可以走出自身而后观照自己的真相,这可能吗?在古代哲学中,只有超人的神才能做到。
超出自身而后认识自身的主体与认识自然客体的主体是同一主体即纯思主体。却面对的是两种对象,认识方法就不同,那么同一种认识方法能不能形成不同的真理,还困扰着近代西方哲学。自然真理;人之存在之真理,不又回到了本体论——领悟揭示人的生存之真理。
、真理的感性内容,一方面来自物质存在的客体,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体自身的感性基础,这样对认识主体之规定又不得不包含非“纯思”的成分——必须承认主体的感性也是一种认识能力,只是这种认识能力不能保证真理的确实性?对外部经验世界所形成的感性经验非常地不可靠,但可靠与否是一回事,是不是认识是另一回事,我们总不能说感性经验不是人的认识活动。
笛卡尔解释:感性认识也是一种认识,参与构成有确实性的经验知识,换言之,对现实世界的经验,纯然来自感性,不信赖经验的、抽象形式真理纯然来自理智。理智感性,才形成关于现实事物确实性的知识。知识之确实性来自理智,知识之经验现实性来自感性。
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主体理智之起源;主体理智方面与感性方面的关系。笛卡尔:主体在理智方面有天赋观念——由比人更高的存在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而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作答。理智起源不能这样解决,遭到经验论者反对。
评价:物影响心,人变得渺小;心影响外物的力量,人又变得狂妄自大。在理性与外物对峙中应有一个比理性更高的东西来制约他:上帝。欧洲各民族走到时代前列:一方面用理性来拯世界;另一方面又要信仰上帝。
(三)经验认识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真正的知识是关于经验的感性事物的知识,唯有这样知识才能帮助人类利用自然,增进福利。
()理智只是寻得真理确实性所使用的工具,即理智归纳:主张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实验,在观察与实验基础上作归纳才是亚氏三段论的大前提。
、洛克:将经验论发展为感觉论
()缘由:培根的理智归纳是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的,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经验”概念含义很不明确。
例:观察不会没有预定目的?而实验也必定是出自设计与安排。这样,在培根经验中已有了理智因素,而这种理智因素又不同于归纳程序。这对经验论原则一个威胁,故洛克将经验论发展为感觉论。
()理论内核:、洛克认为理智因素是共相和普遍概念,即逻辑范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无非就是这些逻辑范畴,这样向天赋观念挑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逻辑范畴来源于感觉:对外的感觉——我们感受外物影响的自然能力,其产物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