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东北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农业弱质性表现在()参考答案:农业依赖天气等自然因素,产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较小,这使得农产品价格很容易受产量波动。
;农业科研周期长,农业技术进步慢。
;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不耐储存,对生产者很不利。
2.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农业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有的国家也把农业看成是一个由()组成的产业系统。
参考答案: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3.农业产前服务主要是()服务。
参考答案:生产资料供应4.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农业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有的国家也把农业看成是一个由()组成的产业系统。
参考答案:产前部门;产后部门;产中部门5.农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包括()。
参考答案: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6.农业生产力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参考答案:劳动密集型耕作;封闭、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粗放式耕作;技术停滞7. "中国,7%土地,养活22%人口"。
"美国,一个农民养活80个人",说明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同样发达()。
参考答案:错8.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参考答案:错9.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参考答案:对10.我国面临着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的双重威胁,不可能保护农产品稳定增长。
(。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
参考答案:生产者的数量;相关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2.替代农产品是指两种或两以上在()上相似,并可相互代替的农产品。
参考答案:效用3.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就是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农业经济学 钟甫宁
? 2.政府支持对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
? 3.重点支持、发展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农业合作社
? 4.以发展完善基层合作社为重点,逐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的网络体系
第二篇 农产品市场
五
、
5.1农产品的需求
农
产
品
的
需
求
与
5.2农产品的供给
供
给
①需求的含义 ②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③需求弹性
2.1家庭概述
二
、
2.2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
问题
家
庭
2.3外国家庭农场
农
场
2.4中国家庭农场
第一篇 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①家庭农场概述 ②家庭农场的类型
①家庭农场存在的必然性问题②家 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③家庭农场 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④家庭农场的 农业劳动者⑤农户内部的分工协作
⑥家庭农场的作用
①美国的家庭农场②法国的家 庭农场③日本的家庭农场
农业保护政策
导论
导论
农业的部门特点
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农
特 征
业生产的季节性③周期性 ④自然条件的高度相关性
农业经济学的科学特点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产品特殊性 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
农业经学的使命
“三农”经济问题
1.1农业生产要素的构 成
一
、
1.2农业土地
农
业
的
1.3农业劳动力
生
产
要
1.4农业资本
素
第一篇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2农业合作经济基本理论43农业合作社原则与合作制44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实现途径45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及经验借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条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我国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合作化的途径促进合作社原则合作制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起源西方早期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西方当代合作经济理论瑞典农民合作社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以色列农村合作组织孟加拉克米拉村庄合作社我国台湾的农业产销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的经验借鉴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有四种形式: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还具有五个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作业1)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仅作为了解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农产品供给就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并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产品供给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农产品供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农产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技术条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同时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还有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其他因素。
2、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农产品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综合知识四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各50分。
四、参考书1、《发展经济学》,毕世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3、《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发展经济学》部分:1、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2、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理。
3、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傀鲁”发展极理论”,普雷维什“中心一一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增长与分配理论。
4、市场、政府与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寻租的实质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它是理论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具体化、实证化,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培养应用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对农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的人文经济素质相对较差,主要通过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与思考农村社会现象的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农业经济学原理与方法,提高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农业经济的综合能力,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引导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系与性质。
(四)课程结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共分四篇。
第一篇是从现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阐述了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总体上描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研究了现代农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第二篇是生产要素篇,论述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特点、功能和组合原理、原则及评价方法,并着重从农业中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篇是市场篇,从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阐述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论述了农村消费市场及其开拓;第四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篇,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农业中的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及宏观调控问题。
农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农业的本质特点是()。
A:经济再生产B: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的有机交织C:自然再生产D: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交织答案:D2.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
A:单向关系B:不好判定C:没有关系D:双向关系答案:D3.狭义农业是指()。
A:畜牧业B:种植业C:渔业D:林业答案:B4.以下对农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曾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被战略性牺牲B:农业是提供人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C:农业的发展不需要国家的调控D:农业是国民的基础答案:C5.以下属于农业贡献的是()。
A:产品贡献B:要素贡献C:市场贡献D:外汇贡献答案:ABCD6.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A:季节性和周期性B: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C: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D: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一致性答案:ABC7.以下属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是()。
A:农业经济功能B:生态环境功能C:文化传承功能D:社会稳定功能答案:ABCD8.西方农业经济学起源于()。
A:古希腊和古罗马B:法国C:德国D:英国答案:A9.中国古代农业著作中,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A: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B: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C:元代壬桢的《农书》D: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答案:A1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体现在哪两方面()。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重要B:只要其他部门发展好,农业发展可以忽略C: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D: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前提答案:CD第二章测试1.通常说的广义市场是指()。
A: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的交易B: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C: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D:商品交易场所答案:B2.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以下表现不属于失灵的是()。
A:农业信息的不对称性B:农业的外部性C:市场垄断D: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答案:D3.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的
精选ppt
4
2、农业教育是农业科技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在于 农业科技,而农业科技的基础在于农业教育。农业教 育是科技兴农的基础。
3、我国农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农业科技和教育: 原因:①农业资源严重紧缺与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对农
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依靠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保证和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②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挑战。③农业生产从追求量 型向效益型、优质型的目标转化的挑战。单一追求产 量目标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民 从结构调整中得到实在的利益,增产又增收,必须依 靠农业科技教育来解决。④世界性的高新农业科技和 教育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对农业发展的挑战。从 传统农业大国变为一个现代农业强国。
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②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
既要根据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 速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 ③既要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 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 ④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提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 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应具备一致性: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 除可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⑷应具备适当的名称:并于相同或近似的植物属或种 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
精选ppt
23
2、内容:完成育种的单位或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 他的独占权。品种权可以转让。
3、归属:执行单位的任务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 条件所完成的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该 单位;非职务育种,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完成育 种的个人。植物新品种申请权可以依法转让。
CH7
分工:
科学院、部级科研单位、部分高校:以基础研究 和应用研究为主,依据需要进行开发研究
省部级科研单位、部分高校:以应用研究为主, 大力进行开发研究,适当进行基础研究 省级以下科研单位以开发研究为主,适当进行应 用研究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产业:科研机构与企业 结合(科研机构办企业,企业办科研机构)
1.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目标:建立健全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农民 2.加快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途径 (1)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发展农村 基础教育 (2)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教育 (3)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7.4.4 农科教相结合
1.搞好统筹规划 2.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和农科教结合示 范区的作用 3.组织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进入农 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 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4.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 的有效形式 5.农村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方向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 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 一种要素稀缺其价格高生产成本高必然会产 生如何降低成本把握盈利机会的问题,即技 术进步的市场需求动力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 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中央、省、 地、县、乡、村),合理分工 (2)坚持试验、示范与逐步推广的原则和发挥 “科技户”的作用
(3)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 制:
(4)切实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的 问题 (5)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
7.4.3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文:----------------------------------------------------------------------------------------------------------------------------------------------------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1994年1月21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确立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地位,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的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科学技术体制,建立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的机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鼓励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支持建设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发展科学技术创业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科学技术经纪人队伍,设立与扩充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基金,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采取措施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应当加强科学技术进步工作的指导,增加科学技术投入,实行优惠政策,帮助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七章 技术进步
各种因素对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 概括起来看,教育和经济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最为重要。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革
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他经济时代的显著 标志,它表征着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中的合理配 置,是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
凡是影响生产函数、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等投 入要素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均属于技术进步的范围 着重分析由知识和技术因素引起的生产函数的变动。
经济学意义上,任何技术进步都具有商业应用价值, 都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促成技术进步的初始动 因却不一定与商业应用价值和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必然 的、直接的联系: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途径: 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粗放型或外延型增长)
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集约型或内 涵型增长)
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给定储 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经济体的人均资本积累和人均产出将趋于 长期均衡点,而一旦达到长期均衡点,更进一步的资本积累就 会停止,因而人均收入增长也会停止,经济停止增长。 若提高储蓄率,虽然能使长期均衡收入提高,并且在经济体迈 向新的长期均衡点的运行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增加;然而, 一旦达到新的均衡点,增长又会停止下来,要想再提高经济增 城速度,除非更进一步提高储蓄率。 储蓄率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仅仅依靠资本投入而无技术进步, 不可能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 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受资源稀缺的约束而停滞下来,而且 市场竞争也必将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地 失去活力。
第七章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 (3)花生。花生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 东、河北、河南等省。
(二)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横向考察
▪ (4)烟叶。河南、山东和四川是烟叶 的重要产区。三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45.1%。
第一节 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 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体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二是在制度上小农生产方式发生转化, 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是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三者的出现均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一.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 运输事业发达以保证“货畅其流”; 商品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最重要)。
▪ 农产品商品化不仅具有纵向发展的阶 段性,而且表现出横向发展的区域差 别性。农产品专门化区域的形成,加 速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横向考察
▪ 1. 农业生产专门化区域的形成
▪ 所谓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就是在一些 区域专门生产一种市场产品,而另一 些区域又专门生产另一种市场产品。
粮食 大豆 棉花 烟叶 茶叶
蚕茧 合计
我国农产品的产值、商品量和商品值
1840年前
1894年
1919/1920
商品量 商品值 商品量 商品值 商品量 商品值 (万担) (万两)(万担)(万两) (万担) (万两)
23300. 15533. 37250. 37250. 52683. 105366.
1644.7 1905.5 4744.2 12156.
二.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滋长
▪ 一般情况来说,农业经济日益商品化, 必然会导致农业资本主义的增长,并 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一般资 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规律都是由于城市 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 得自然经济迅速破坏和农产品日益商 品化,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农业的产生 和发展。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高中地理农业f发展教案总汇
高中地理农业发展教案总汇第一章:农业发展的概述1.1 农业的定义和重要性1.2 农业的发展历程1.3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1.4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二章:农业发展的技术进步2.1 农业技术的演变2.2 农业科技的现状与趋势2.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4 农业技术进步的挑战与机遇第三章:农业发展的经济因素3.1 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2 农业市场与农产品价格3.3 农业政策与农业支持体系3.4 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第四章:农业发展的社会因素4.1 农民权益与社会保障4.2 农业劳动力问题4.3 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稳定4.4 农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第五章: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5.1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5.2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5.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5.4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六章: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6.1 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6.2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6.3 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6.4 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第七章:主要农作物种植技术7.1 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7.2 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7.3 种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7.4 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第八章:畜牧业发展及其影响8.1 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8.2 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8.3 畜牧业技术创新与管理8.4 畜牧业发展对农业及环境的影响第九章: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9.1 农业水资源的重要性9.2 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技术9.3 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9.4 农业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保护第十章: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10.1 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0.2 我国农业政策的历史与现状10.3 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10.4 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第十一章:农业灾害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11.1 农业灾害的类型与影响11.2 农业生产风险的识别与评估11.3 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策略11.4 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体系第十二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企业经营12.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意义1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特点12.3 农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12.4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第十三章: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培训13.1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13.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13.3 农民培训与农业技能提升13.4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第十四章:农业对外合作与国际农业市场14.1 农业对外合作的形式与内容14.2 国际农业市场的现状与趋势14.3 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14.4 农业国际贸易与政策分析第十五章:农业的未来发展展望15.1 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5.2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15.3 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15.4 农业发展对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农业的定义、重要性及发展历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演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家族和氏族的形成2.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的技术进步与副产品利用3.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的诞生1.夏、商、西周时期-夏王朝的兴起和灭亡-商朝的繁荣与亡国-宋、卫、陈的分封制度2.东周时期-春秋时期的诸侯之争-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1.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思想政策-社会经济变革2.西汉-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的政治改革-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3.东汉与三国时期-公元9年之后的王莽新政-白马之围与赤壁之战-曹操与刘备各自建立政权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繁荣与变动1.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的政治改革-南北朝时期的兴衰-佛教的传入与发展2.隋朝-隋文帝的统一与变法-大运河的修筑-隋末的动乱与亡国3.唐朝-创立与盛世-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安禄山之乱与黄巢之乱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建立1.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统一-北宋与南宋的变局-宋朝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2.辽、西夏、金、元时期-辽国的建立与北方政权-西夏、金的崛起与灭亡-元朝的建立与统治3.明朝-朱元璋的建立与改革-明成祖政治改革-明朝的文化繁荣与辉煌第六章: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1.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哥伦布的发现与开辟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意义-文艺复兴的艺术与科学-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力第七章: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1.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起源与发展-印刷术的传播与影响-生活中的科技革命2.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因与特点-纺织工业与农业工具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全球扩散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框架,每个章节都涉及了该主题的基本内容。
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明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
1
2
4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6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化肥 杂交玉米 小麦 12kg 1500 1.7倍 77kg 7000
我国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 虫棉、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 了重大突破,培育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 6000多个,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 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 0%以上。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0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格旺假说
诱导性 技术进步
强调要素的相对 稀缺性
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
强调市场需求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1
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中认为经济进步受四种力量的推 动,即:人口增长、工作意愿增强、资本增加、技术创 新。其中技术创新可以区分为: • 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资本的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 •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劳动的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资本 • 中性的技术创新—同比例地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6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要想有竞争力,就要依靠科技进步,使产品质量 得到提高,实现以质取胜;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 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7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 • • •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 城镇化的发展推开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优点
可以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农机、钢铁、燃料、维 修业) 不适用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缺点 受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2
(2)资源节约型技术
适用于资源少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 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精耕细作、良种、有机肥、 现代生物技术等)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5
3、的农业技术进步
——先以资源节约为主,后以劳动节约为主
• 20世纪50年代前,日本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自
然资源缺乏,工业不发达 先采用资源节约型 农业劳
1970年
技术 生化技术 减轻土地的压力,土地生产率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动力相对不足,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广应用 实现现代化,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
格里克斯(1957)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 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技术 创新过程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有关的外部效应——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其成本是研究经 费的累加,同时指出研究成果的推广受经济利益的 支配。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8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孔令英 农业经济管理系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
第七章 农业技术进步
一、 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三、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
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内容与作用 二、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四、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选择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不仅将带来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将根本 改变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使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农村面貌全面改观。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0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一、 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二、 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三、 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0
(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1、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2、美国型农业技术进步 3、日本型农业技术进步 4、西欧型农业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1
1、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1)劳动节约型技术 适合资金丰富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 通过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 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 农民作为技术创新的采用者,处于利 润最大化的动机,会被引导到采用节 约较为缺乏而昂贵要素的技术。 • 研究单位作为技术创新的供给者,也 要考虑该技术是否具有更大的市场潜 力。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9
(4)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的局限性
“蛙跳”(leap frogging)理论
在实行农业科技进步时应注意些什么?
在一种以劳动力相对稀缺为特点的经济中,土地和资本对劳 动的替代,最初可能是通过改进农用工具和机械而实现的。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5
最终有逐渐趋同的现象 • 中耕、深松技术可以清除杂草、改善土壤结构情况; 适时播种可以使生长条件最佳、果实品质最好,收 获过程损失最低;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比人畜施肥提 高30%-60%的肥效;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既可以节约 良种,又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 农药防治病虫害比人工防治提高很多倍效率;化肥 比使用相同能量的农家肥所需要的劳动力要节约很 多倍;
2、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 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 良种技术、栽培技术、养殖技术、产品的 加工技术、包装、储藏技术等。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5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只有技术 的变革,才能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均 衡点不断推移,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 大,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生物化学技术
用于节约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率提高 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4
资源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拉坦等认为,两种初级资源即土地和劳动的相对禀赋和积累 状态是决定农业技术变革的实际模式的关键因素。
在高人口密度和土地供给稀缺的国家,本地品种对更高的施 肥水平缺少反应严重制约着农业产量的增长。产量的增长 取决于一种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对化肥具有反映的品种。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1
二、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Nhomakorabea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2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 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 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 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
一、农业技术进步概述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农业生产技术(自然科学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 技术)的进步,物化形态 的技术,包括机械技术、 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的 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 农业技术。 物信息技术。 硬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社会科 农业技术进步 学技术)的进步,包括 软技术进步 决策水平、管理水平、 智力水平等的进步。
优点
大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 为更多的劳动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就业机 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缺点 社会资本存量和经济实力的积累,增长较慢 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农业经济学 43
2012-8-4
(3)中性技术
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 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6
趋同原因
• 原来较为缺乏的要素诱发该要素的技 术进步从而缓减其相对稀缺程度。
• 原来较为丰富的要素由于大量使用而 变得不太富裕。
2012-8-4 农业经济学 37
2、市场需求导致的技术进步
强调一种新技术的发明还取决于该技术的产品价格 和市场的规模。 施莫克勒(1966)在《发明和经济增长》中提出市场 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并对工业领域进行实证 研究,提出技术发明的关键在于对成本问题的解决 和盈利机会的把握上。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 村的全面发展。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5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 生产率。
4、农业生产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0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1
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2
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3
农业生产劳动者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2012-8-4
农业经济学
14
(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8
三、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一)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 (三)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
2012-8-4
农业经济学
29
(一)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诱导(致)性进步是相对于强迫性进 步而言的,它表明一种新事物的出现 是因势利导的结果,是在满足一种需 要。强迫性进步(创新)往往是社会 的强势的主体或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 强迫事情往自己有利的方面发展而进 行的进步活动。
2012-8-4 农业经济学 4
改善或采用新的决策方法 改革政治体制 推行新的 经济体制 改善生产资 源的合理配置 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