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杨式内传太极拳架原本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入室弟子中传承。
杨澄甫先生的弟子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这样写到:“从历史来看,杨式太极拳的前辈初到北京时,除了教练旗军,主要是在王府教贵族子弟练拳,这些养尊处优的人不能刻苦习武,因此,教授的只是由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的杨式太极拳养生架子。
目前流传于世并广泛习练的就是这套养生拳架,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架子只传给了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
尤可见世传的只是一套养生拳架,杨文内传太极拳另有一套体系。
当代杨式太极拳传人付钟文先生说:“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
(见《精武》1998年第八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这说明杨澄甫先生于1928年应弟子陈微明先生之邀赴上海授拳后,付钟文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杨澄甫先生已不传快拳了。
杨氏1936年去世时,除长子杨守中20多岁外,另外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下,同付钟文一样,他们没有得到快拳的传授,“只得到这么一套大功架”,即江永泉先生所说的“这套养生架子”。
付钟文先生讲“没有第二套拳”。
这说明杨文内传太极拳体系,在杨氏子弟中未能传承下来。
付钟文先生及杨氏后人都不否认,欲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一些快速练习仍是必要的。
但是由于杨式
快拳传世不多,他们只不过把慢练的架子进行快练而矣、在河北省水年县杨式太极拳的故乡,有传统老架,与后期扬澄甫先生所修定的大架基本相同,对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中的拳架也无人得授。
综上所述,尽管如此,然而,杨式内传太极拳并没有失传。
我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杨少侯先生合传得登堂入室内传弟子。
得授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第二路“加手”、第三路“小快式”(简称“快式”、“小式”)和太极内功,揉(推)手功及各种太极门器械,全面继承了杨式内传太极拳完整体系。
是杨式内传太极拳弟子中极少数外姓内传弟子。
我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北京人,自幼读书,成年时到北京前门外昌盛银号学徒,学成后任该银号分号经理。
先生酷爱武术,始学于原“北平体育研究社”。
1923年有幸拜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门下,成为登堂入室弟子。
学艺四载,得授杨澄甫先生早期拳架,即正路子(108式)、太极推手、太极十三刀、太极六十四剑等。
1928年杨澄甫先生应弟子陈微明之邀赴上海授艺,特将爱徒张文炳举荐给其兄杨少候先生,继续学艺。
杨少候先生所演拳架由其伯父杨班候先生所传,势小劲刚,灵活多变,招法迅捷,出手即打,是为杨式太极技击拳架-一小快式。
据传,少候先生性情刚烈,教拳严厉,喜欢出手打人,有其伯父之遗风。
许多人因难以忍受而辍学,或敬而远之,因此传人甚少。
杨少候先生见张文炳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功底扎实,为人又忠厚诚实,而且还是弟弟杨澄甫举荐来的爱徒,心里特别喜欢,将他视同为自家子弟,故将杨式太极柔身术,太极揉球功,内功功法,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杨文内传太极小快式,太极推手,技击应用以及太极46式刀,太极大杆等拳械精髓,倾囊传给了张文炳先生,并秘传《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拳谱。
那时杨家传拳内外有别,先生所学多为杨氏家中内传功夫,所以与世之所传多有不同。
张文炳先生前后六年在两位大师的培育下,练就了一身卓绝的太极功夫。
先生所练的小快式,势架低小,中正安舒,轻灵优美,小中寓大,无中寓有,圆活快捷,动作时缓时疾;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
先生所演练的内传太极拳加手;中正安舒,轻灵不浮,沉稳不僵,潇洒脱俗,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动如运球,连贯圆活,神意细腻。
先生推手时体松、心静、神效、气聚、劲整,步法迅捷,飘忽不定,发劲冷弹脆快,迅若雷霆,沉长绵软,虚实潜转,变化莫测,常于不知不觉中将人发出丈外,他对弟子常说:“太极无法,一动即法。
”先生内功极深,二目锐利如电,神光熠熠,时常目露精光,使人胆寒,不敢与之直视。
张文炳先生所传太极拳,有一个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拳架练功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杨式内传太极拳正路子(108式)、加手和小快式,传授学员,先学正路子,继而学习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待功夫达到基本要求了,最后才能学习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
此程序从不逾越,非至诚至爱弟子,不可窥其全貌,故传人甚少。
杨式内传太极拳正路子(108式)类似于目前普遍传播的杨式
太极拳传统套路。
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皆适中,速度较慢,初学太极拳必须从此拳架学起,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皆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再加推手练习,可达相当功效与技巧。
此架体用兼备,老幼皆宜,尤以健身效果最佳。
因而最适合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推广。
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主要是在正路子练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招式,两手常似抱球运转,使拳式之问的连接更加圆活,行拳主要以内气运身,以练腰的转动和下盘功力为主、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
为杨式太极拳有一定基础者习之,以增加功力,其演练速度与正路子相同,练完一套不少于45分钟。
坚持演练可以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
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简称为“小式”或“快式”,是继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它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更加丰富。
小快式的风格特点与前面两路拳有很大差异,正路子和加手,动作幅度适中或稍大,舒展大方,潇洒自然,缓慢悠长,轻柔圆顺,外形不见发劲。
而小快式则不然,它的风格特点与之迥然不同,它势架低,动作幅度小,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招式多变,轻灵优美。
但不失杨式太极拳中正安舒、松柔圆活、轻灵不浮、沉稳不僵、上下相随、连贯一气、合顺自然的基本特点。
小快式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10分钟内打完。
学习小快式的方法与学前两路方法不同,必须先学成一式,
方可再学一式,如此一式一式完成,随着功力的增长,每式练至纯熟,从内到外成为一体,方可逐式连接,渐至一气呵成。
会小快式的人很少,先生不轻易传人。
而且先生授拳,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基本功单操训练,教弟子都是单个教,一式一式教,在教你时我不可以在旁边听着看着,要在远远的地方自己去练。
教我时候你也不准在旁边听着看着,也必须到远远的地方自己去练。
弟子之间不得串学串练,教谁什么样,就按什么样去练,非常严格。
说手时更是在没人时才给说。
这就是先生因材施教,单个传拳的方法。
先生是根据弟子的身体条件、性格和悟性来传授功夫,使每个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故拳路不尽相同。
师得授真传,却从不炫耀于世。
他性格温顺“上善若水”、“大智若愚”仅尊师命,隐于闹市,练功不辍,深研体悟太极拳真谛。
在新中国建国前一直是北平昌盛银号分号经理,收入颇丰。
偶尔应一些富贾聘请到府上讲授养生之道,传授养生太极拳架。
新中国成立之后,先生因工作和经济状况的变故,不得已露世授拳,但大多数习者学到得仅是第一路拳,能学得第二路拳者不多,能学得第三路者更少。
因为先生择徒慎严,且因材旋教,单个传拳。
如今能全面承其衣钵者仅有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六、七名入室弟于,这几位老师都已过古稀、花甲之年,仍然在积极努力栽桃育里,发现和培养人才,发扬这一国粹精华。
近年来在永年县太极拳界有点声望者,多次千里迢迢赴京寻师访友,闻悉到有杨式内传太极拳传人,为学回这杨式内传太极拳的精华功夫,他们千方百计,苦苦追求,放下昔日所学拳架,正式拜师求教,从头学起,循序渐进,已初见成效。
一九七九年先生仙逝了,享年八十有一。
虽然先生走了,但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依然在耳中回荡;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先生虽然走了,但先生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留给了我们。
留给了后来者,使它永放光芒!
先生所传的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清楚地揭示出杨式内传太极拳传功有序,三套拳架,各有其功效。
三个相关内容,练习三层功夫,体现练功的三个阶段。
使习者攀登有梯,进步有法。
虽同属杨式太极拳门户,却有自己流派精微独到之处,成其为杨式内传太极拳练功的完整体系。
这个体系的发展,确为太极拳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对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流源,太极拳架的演变,太极拳技法与练法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