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引言

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

(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

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

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

(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夏商周三个王朝都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上建立起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形式。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与中国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特定的自然条件有关,主要表现在: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奴隶社会存在“早熟”的一面

2、从政治环境看,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三)行政体制发展的稳定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这种管理制度从结构上分三部分:(1)官员的录用管理(2)官员的行为管理(3)官员待遇的管理。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二方面:

(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林栗所讲的原则“人主莅权,人臣审权、争臣议权”。

(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

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

3)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

4)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

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

2、共性:国家的组织形式从政体上看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体,从国家结构上看是一种等级君主国集合而成

的王朝体系。

3、治国思想特点: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

忠:夏朝的政务朴实无华。

敬:指商朝的政务在神事礼仪威严的神秘气氛下使人产生敬畏而加以服从。

文:周朝的政务靠一套文物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注重礼乐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建设。

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是在改造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基础之上建立起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

二、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的不同,主要表现:

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象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

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

3、实行原始民主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三、军事民主时期:

1、组成: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政体,形成以王为核心的王权制度。夏、商、西周分别是王权制度的初创、发展、完善时期。

夏代君主制政体的形成

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公共权力”。

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晚期,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实际上已成为专制君主的前身。

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西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

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夏的地方行政体制

夏——通过“享”“会”等方式如今各部族首领,传达王命。

夏王朝与地方诸侯之间保护着联盟关系,但地方诸侯又有着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的地方行政体制

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分封制度: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在:

1、分封制度本身趋于成熟和完善,即对分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得详明;

2、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配套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分封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是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名分制度,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去维护这种制度,礼乐制度则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

乡遂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

夫。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

设邻长、里胥、酂师、鄙长、县长、遂大夫。

夏、商、西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与秦汉以后诸王朝相比,君主的权力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表现在:

1、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的影响。

与秦汉以后相比,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为:

1)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序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凡涉及邦国之间的关系,常经谈判以结盟的方式作出决策;

2)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

3)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

4)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

2、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

多方面的制约,表现在:

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与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

?王权逐渐摆脱各种束缚,表现在:

1、通过兼并和征伐,国家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向统一的专制国家过渡;

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

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

朝觐: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

聘: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

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二种形式。

聘问:即诸侯间派使臣互相访问。

西周的行政文书

诰:1)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2)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君臣行为的规范。

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

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

简书:日常通告文书。

要:相当于今日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一般用于国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盟会上,盟会时要在神灵前起誓,并将起誓内容形成文字,作为日后检验是否履约的凭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