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0_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10_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教版

[轻巧识记] “一、二、三”归纳新经济政策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史料研读
要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应用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此列宁提出了怎样的 应对举措? 提示:影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严重,使新生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举措:实施新经济政策。
1.经济表现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农业政策:推行 农业集体化 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1“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 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 工业化 , 2.积极影响到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 一 位 3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
①农业ab..取扩消大农集产体品农的庄义和务国交营售农制场,的实自行主收权购制 c.开垦荒地,提倡种植 玉米
②工业: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①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 序幕 ,对“斯大林模式”产生
(3)评价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 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
态度 产积极性不足
积极性
分配 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2)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教训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第23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件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第23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件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政府继续奉行
自由放任主义
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紧急银行法》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 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 信心。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 复兴法》,为工农业生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 保证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复苏。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2)内容 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 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流域水利工程以解决就业 问题。 ④保护劳工权利。 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 《公平劳动标准法》,这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 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保险法》, 到1939年,全国性的救济制度初步形成 它既有助于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2.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①理论基础: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1战后美②实施:a.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注重从解决就业问题 国的充分 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b.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 就业政策 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 ③成效: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稳定了社会 秩序;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 凯恩斯主义 失灵。英美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 “新经济”时代 。 干预,发展出一种 “混合经济” ,而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模式虽各不相同,但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根据史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 特点: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影响:长期执行指令性计 划,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思维拓展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 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 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 积极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
[研读史料] 史料一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瓶颈。由①可知, 建立了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由②可知,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③可知,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 史料二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由④可知,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 制;由⑤可知,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由⑥可知,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 前。据此归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问题”的关系。

















阶段
十月革命至 20 世纪 3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至 今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变化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
概 主 资 资本主义国家继续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面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 第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人教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 第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概览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时 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

年代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 点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国家奉行自由主义经
济政策,主张单纯利
用市场调节经济
社会主义:十月革命
内 容
后,列宁领导的苏俄 人民先后探索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第五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1 单元概览 2 网络感知
必修二 第五单元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济政策。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逐渐废除
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
体化
资本主义:面对严重的经济危 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国 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 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 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 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社会主义:斯大林建立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时 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 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 失败告终
资本主义:20世纪70年 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 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 了对经济的干预,迎来 “新经济”时代
社会主义:苏联的改革 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 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 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 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 道路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单元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10.2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课件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 对这一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国营企业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______________的经 营自主权,运用重经工业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注重发展军_事_实_力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军备竞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 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 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 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 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 措施。
【信息解读】 史料一表明苏联要走一条与资 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恰恰相反的工业化道路。史 料二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
【提示】 (1)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 维埃政权。
(2)措施:农业集体化。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 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工业发展,加快 苏联工业化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太多,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不协调。
2.概念辨析: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不同背景下 出现的,新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否定,但两者还是具有相同点,都是对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都一度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的“新”与“变” (1)调整了生产关系,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 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发生变化,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 (3)梳理了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 样的发展思路。 (4)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第七页,共13页。
【方法讲解】 强化通史意识一直是近几年高考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而在新课标教材以专题形式表述 的背景下,考生普遍缺乏通史意识,时间观念淡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综合联系能 力不够,解答通史类试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确定试题主题:通史类试题大都有一个主题,所设计的材料大都围绕着这一主题。 因此,确定试题的主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主题一般与社会热点相联系,隐性考查社会 热点问题。 (2)解答注意事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角度考虑,综合三个必修 模块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题模块,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3)答案关键要点:从具体(jùtǐ)的答案表述来说,关键是要点齐全,点到为止,表述文 字简明扼要。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cáiliào)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解析: “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图中主要商业圈的分布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 得到突破性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中“瓦子”的分布、材料二中“士庶之家侈靡 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非复旧时淳 朴矣”等信息分析出宋代社会上出现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
第六页,共13页。
答案:(2)原因: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 发展(fāzhǎn)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 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儒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 (shèhuì)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shèhuì)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 “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 而规范社会(shèhuì)秩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与经济全球化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10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与经济全球化 人民版
优先发展重工业
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 可能固定不变,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 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 发,要有明确的指导 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 革措施,并对原有的 体制作深入剖析


探索调整 农业集体 化
赫鲁晓夫 改革
勃列日涅 夫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主要内容
形成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 制


二、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历程
解题技巧 揭秘
图表类选择题——图文并重
解答带有图表的试题,一般情况下,需要细致地带着问题看图表。 因为图表中一定有解题的关键信息,否则图表就成了摆设。因此, 面对带有图表的试题,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题干,知其所问。这也是解答所有试题的第一步。 第二,带着问题看图表。图表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果能带着 问题看图表,那么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看图表的名称。图表的名称中往往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四,看图表内容。图表中的项目名称、数值数据、柱状图的图 例等都是必看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说明( ) A.只有“有利有弊说”具有合理性 B.研究视角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点 C.时代不同会制约对历史真相的认识 D.研究者的身份会影响历史结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题眼是“利益损害 说”“机遇说”“有利有弊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第三世界有 利也有弊,但利大于弊,故A项错误;图表信息反映了研究者从不同 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观点,故B项正确;图表没有体现时代不 同,故C项错误;图表没有体现研究者的身份,故D项错误。
例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时,提出了下列
不同观点。
房宁
“利益损 害说”
俞可 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

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 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 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 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 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 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 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 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 主义
史料二:新 ①“改良主义”→指新经济政策②“国家调节”→ 经济政策的 苏维埃政权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特点
(1)据史料一中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 思想存在的局限。 提示: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恢复
资本主义,说明他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场经济的传统社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 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 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 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 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2)措施 ①农业:实行_余__粮__收__集__制___,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国__有__化___。 ③商业:取消自__由__贸__易__,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④分配:实行_普__遍__义__务__劳__动__制___和实物分配制。 (3)评价 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 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 经济和政治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
【答案】B
【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 ’”可知计划体制 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
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考点突破
苏联经济改革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 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
顾自然条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
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 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执政史》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比较保守,习惯于因循守
2.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 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 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
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对点训练] 1. (2015· 衡阳)勃列日涅夫指出: 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 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 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导学号 26060819 ( ) 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必修二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三单元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 建立及经济改革 第2课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
课 标 要 求
2
基 础 攻 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课件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高效整合课件人民版
二、听思路。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中外关联]
1.三大发展模式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
所有制形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发展
农业生产 集体化农庄
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1)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 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 (2)影响: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 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并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历史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ppt

近现代经济体制的变革
近现代欧洲的变革
实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 展。
近现代中国的变革
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近现代美国的变革
实行自由企业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
02
苏联的经济改革历程
苏联早期的经济改革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尝试在苏联实行市场经济,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提高生产效 率。
荡和商业风险。
近现代经济体制变革的经验教训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了城市化、 工业化进程,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 之路。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强调政府干预和资源 配置,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两种体制各有优劣,需要结合具 体国情进行选择。
着眼长远
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要着眼于长远的 发展目标,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的效应 ,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持续推进
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要坚持不懈地推 进改革和发展,不能半途而废或停滞不前,要持 续不断地的观看
渐瓦解,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02
城市复兴与城市化
中世纪城市复兴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但也带
来了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工业革
命的来临而得到改善。
03
宗教与商业的互动
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对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十字军东征、香
料贸易等,这些活动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社会动
外部原因
冷战背景下的经济竞争:冷战期间,苏联面临着与西方 国家的经济竞争,这促使苏联领导人加快了经济改革的 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B项错误;从该政策实施的结果来看,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项错误。

,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改变国家垄断贸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不同,排除A项;列宁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并不是完全认同,C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不能受过“左”的思想误导和支配,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故B项正确。

A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为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D项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均可排除。

,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

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

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退却”是指( )A.二月革命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列宁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该政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一切,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一战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中“妥协”“退却”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A、B、D三项均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正确。

(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题目中的“理想”是指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是指苏联(俄)落后的经济状态。

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A项符合题意。

7.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A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二者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⑤长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B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继续增长,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B项符合题意。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道:“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D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据材料“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可知该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A项中的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与“1945年后”相矛盾,B项中的赫鲁晓夫和C项中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排除A、B、C三项;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A项内容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正确。

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C项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的方针;D项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故排除B、C、D三项。

1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C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故选C项,A、B、D 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二、非选择题(共36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摘自纪录片《世界历史》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见下图)——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2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个时间段苏联经济分别出现的问题,并分别分析原因。

(16分)(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抓住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问题:A段时间内苏联出现农业危机;B段时间内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A段时间内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某些经济措施违背客观规律;B段时间内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