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觉 的、 反理 智 的 , 直 觉 能使 吾 人 得 到 一 个 经 验 , “ 而 不 能使 吾人 成 立 一 个 道理 。… …各 种学 说 之 目的 , 皆不在 叙述 经验 , 而在 成 立 道 理 , 其方 法 , 为 逻 故 必 辑 的 , 学 的。 _ 在 这 里 , 先 生 不 仅 肯 定 了每 种 科 ”2 冯 思 想 的表达 都有 自己的方 法 , 且 肯 定 了每种 方 法 并 都 可算 是科 学 的 方法 。然 而 , 方法 与 方 法 论毕 竞 不 同 , 法可 以是 在表述 过程 中无 意 的体现 , 方 也可 以是
青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J R L oF QI GHAI T oN I m SUN V I I Y oU NA N NA I AL T IEt T S
( d ct nS i c dt n E u a o c n eE io ) i e i 21 0 0年 第 4期
义 … 。 由 胡适 的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可 引发 出对 方 法 论 问 题 多 元 化 的 思 考 。 关 键 词 : 法 论 ; 名 ; 学 史 方 正 哲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5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对 于胡适 的哲 学 史 , 术 界 向来 颇有 争议 。重 学 真伪 、 讲考 据者 以考 证之 学 为实 , 为胡适 开 新一 代 认 史 学 之风 气 ; 重思 想 、 义理者 则认 为胡 适 不能 够 而 尊
采 用 的方法 与往 常 学 者 的不 同 , 而是 在 于 他对 方 法
论 的 自觉 。
这种 主观 的意 义论 争 。本 文试 图从 胡 适 的 《 国哲 中 学 史 大明 他 ( 着 从
胡 适 在 写作 过 程 中对方 法 的 自觉 运 用 , 是建 立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王沁凌【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
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冯友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和多种创见,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入新高度。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大纲》;“古史辨”派;傅斯年;《中国哲学史》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6-0128-07作者简介:王沁凌,宁夏银川人,哲学博士,(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中国史学由传统进入现代,经历了纷繁复杂的过程。
王?森将之概括为“三次革命”:以梁启超《新史学》为主的,唤起人们反思“历史是什么”的第一次革命;以胡适整理国故运动和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工作为主的,探索“如何研究历史”的第二次革命;以“怎样解释历史”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为第三次革命①。
其中,胡适的研究促动了“古史辨”派、“史语所”等学术团体的兴起,代表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趋势,形成第二次史学革命的中心②。
北京大学废止经科后,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按“现代”方法来研究的学科正亟待成型。
1917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世,打破“从三皇五帝讲起”的旧习,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风气之先。
该书对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产生极大影响,“古史辨”运动、“史语所”的工作从不同方面发挥了胡适的思想方法论③。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其发端之日起,就在方法上与史学的第二次革命密切关联;史学革命在材料、内容和问题等具体方面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错综交织,使得二者的缠绕不断加深。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
2017年第3期 No.3 201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总第210期Sum N o.210§胡逄研堯§本栏轉特约主持人:岁志田专栏导语:2016年是胡适诞辰125周年,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下的胡适研究会与北京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于12月17-1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因金以林会长的美意,得预现代文化学会事宜,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学报的原祖杰教授命我在研讨会论文中择优组成一个专辑。
作者王汎森(王教授因事未能 与会,然惠允我们收入他为会议准备的论文)、章清和张太原分别是所谓50后、60后和70 后的优秀学者,他们探讨了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胡适对建构“社会重心”的省思以及胡适与国民党的党化教育,代表了胡适研究的一线成绩。
现在不少人以为好题目已经被做得差不多了,然而我们从这些论文可以看到,即使在一些久已深垦的领域,也还大 有开拓的余地。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王況森摘要: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
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 《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
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 “哲学史”转向“思想史”。
除了受到傅斯年的某些影响外,与时代思潮恐怕也有关联。
这个转变使他与哲 学这一重要的学术领域日渐分道扬镳,似乎也因此不能在思想、哲学的战场上与当时的左派思潮作一对抗。
第二是胡适在若干重要学术论旨上的巨大改变,如史料批判、疑古精神、东西方哲学互证等等。
以胡适在近 代思想史上的枢纽地位,他上述两方面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值得我们注意。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思想史大纲》;哲学史;思想史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766 (2017) 03-0005-09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的《中国思想史大纲》。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全书共分12篇。
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
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轰动一时。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
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早期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论析——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
第23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3, No. 3 2021年6月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Jun. 2021!"#$%&'()*+,-——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郭晓丽(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作为同样以问题的方法书写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宇野哲人的《中国哲学概论》和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分别在本国的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先例。
虽然二著对中国哲学史的诠释理路分别属于日本“新儒学”的代表和中国“实践唯物辩证法的杰作”,但他们共同揭橥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人生哲学。
站在中日两国中国哲学早期互动的背景看,两本著作展现了以问题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多维视域和多种可能,提醒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和儒学,必须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研究意识。
$%&#中国哲学史;张岱年;宇野哲人;《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概论》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1.03.009'()*#郭晓丽(1961-),女,山西大同人,教授,哲学博士。
+,-./#B2601234#A 056/#1673-2065(2021)03-0061-07789:#2019-10-1520世纪前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创制时期,其学术成果和学科建构历程,首先是与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应,是学人们艰苦探索的结果;同时也受中日两国“中国哲学史”学术互动吸收借鉴的诸多影响。
这一过程构成了早期中国哲学研究的内在主体性建构与世界性的学科眼界的双向互动和双重关照。
回顾其中的经历,反思其中的得失,有益于培养和树立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意识及学科建设目标。
!"1926年,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的宇野哲人的《中国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出版。
1935年中译本,由正中书局初版,王璧如翻译,1936年再版。
浅谈胡适的思想
哲学·文学·宪政——浅谈胡适的思想20世纪的中国风云变幻,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间各种各样的人物粉墨登场,为我们呈现出了一部精彩纷呈的中国近代史。
而在各种人物中,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胡适折射出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在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持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贡献,尤其在哲学、文学和宪政方面的成就虽历经数载但光焰不熄。
一、哲学胡适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
胡适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这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在长篇论文《说儒》中,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
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
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孔教不能适应时势需要”,“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
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
评胡适
虽然胡适在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影响颇大。1922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认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是“海外奇闻”,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制”的主张。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并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名誉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支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主张。
胡适主张教育独立,他认为教育惟有在经济、政治上独立于社会,才不致受经济盛衰、政权更替的冲击,从而保证其保存、传播、创新知识的历史继承性。1937年,他在庐山谈话会上指出:(1)现任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利以国家公款津贴所掌得学校;(2)政治势利不得侵入教育;(3)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们的偏见干涉教育。他的教育为公、学术为公的思想现在仍然闪烁着魅力的光辉。 胡适还认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指出必须强调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他的教育思想更多的突出实用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力倡者和首要代表。1946年,他在《请政府注意教育问题》的提案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亦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础。”
1915年9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院,系主任为杜威。胡适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重点要点整理
导读一1、胡适对哲学的界定:“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2、胡适对哲学的界定(1923年修订):“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3、哲学应包含几种大的问题:①天地万物是怎样来的②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③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④怎样才可以使人有知识⑤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⑥人生究竟有何归宿4、哲学史学科的任务:①明变,弄清古今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这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②求因,不但要弄清哲学思想变迁的线索,还要弄清发生这种种变迁的原因(1)个人的才性不同(2)所处的时势不同(3)所受的思想学术影响不同③评判,明变、求因之后,还要对各加学说做出评判,使人了解其价值所在学说的效果大概有三个方面:(1)对同时代和后来的思想发生何种影响(2)在社会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3)可以造出怎样的人格来5、世界哲学可分东西两大支:①东支:中国、印度两系②西支:希腊、犹太两系6、中国哲学史分期:古代哲学、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7、哲学史史料的范围: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其哲学思想的真面目8、史料的“原料”与“副料”:①原料:哲学家本人的著作②副料:他人著述中提供的相关材料9、寻找证据的几个方面:①史事的真伪②文字的特点③文体的特点④思想的鉴别⑤旁证10、整理史料的方法:①校勘②训诂③贯通11、建立中国哲学史科学的必备条件:①搜集资料②审定史料的真假③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④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二1、蔡元培称赞此书四大长处: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系统的研究2、书中体现的方法:①证明的方法②剪裁的方法③分析的方法④系统的方法(最根本)3、全书的系统的结构:作者非常重视考订作者生平,依据考订的结论,定其时代先后,在指出各家各派哲学与其对应时代的关系的同时,又指出前后递嬗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三1、名学方法2、名学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固有的内容,被看作是古代各家各派哲学的中心问题3、由于把名学方法视为各家哲学的中心,视为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书中往往将古代哲人的政治哲学、教育哲学、人生哲学也都与其名学方法挂上钩,以其名学方法统贯起来4、胡适过于重视知识论和逻辑的内容,从此角度切入其他,这种方法会发生主客关系倒置四此书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它标志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2、实证史学的奠基之作3、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此书的不足之处:1、认为以知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之“唯一的观察点”,忽略了中国古代哲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不免失之偏宕狭隘2、对各家各派哲学思想的来源,其思想的背景交代不够充分和不够正确3、以实验主义为基准来研究中国哲学,常有强人以就我的毛病实际上,此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真正突出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一篇导言1、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读了本书开启我对哲学的探究之路,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
哲学让我们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事物,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后我会潜心多读一些哲学书籍,以便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智慧、自信。
胡适先生曾经在《答某君书》的回信中,针对其“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回答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是啊,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人所铭记。
那些能被人所记住在的名字,都是曾经给予历史以印记的人,方能留名史册,至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那就要看对于历史进程来说,他所做的是有功还是犯错了。
而这一切其实就只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你就会有着怎样的人生。
正如胡适所说过的“世界的关键在我们手中,就如古人的任重而道远”。
在人生价值追求上要真正获得解脱,只能借助于老子的“少私寡欲”,戒除过分的欲望了。
因此老子一再劝诫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面对的是还不韵世事的青少年,这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去树立,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是非。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去熏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引导学生从小确立“人生之根本”,知善恶、明事理、辨是非。
因为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先生认为教育哲学能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古代哲学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呢?是不是全盘照收,只要是书中出现的思想就应该来者不拒,统统纳为己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愚忠,将其中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东西教授给学生,引导其健康、乐观、勤学、善思地成长。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序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
第一是材料问题: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
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
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
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
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载。
《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
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
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
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
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
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
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第一是证明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
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
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
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
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
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
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
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
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
牟宗三丨评胡适、陈寅恪、冯友兰、梁漱溟
牟宗三丨评胡适、陈寅恪、冯友兰、梁漱溟民国以来,在学术界最出名的是胡适之先生,从其《中国哲学史大纲》看来,他本是一个讲中国哲学的人,但其实他对中国哲学一点都不了解,没有一句相应的话,所以只写了上卷,后来也写不下去了,转去做考证,考证禅宗,也以外行人瞎考证,根本不知道禅宗内部的问题,只去做些外围的事,如考证版本的真假,这与禅宗有何本质的关系?况且凭什么你就能断定《六祖坛经》一定是神会造的呢?照我一看,我不须考证,就知道神会写不出来,因为神会的思想是另一个思路,神会禅是「如来禅」,《六祖坛经》是「祖师禅」,祖师禅是真正的禅宗之禅,是神会了解不到的。
胡适先生连这一点都不清楚,还想跟人辩,难怪被铃木大拙当面斥为外行,其实他是真的外行。
以像他这种人来领导学术界,出大风头,这当然非国家学术之福。
所以他虽以哲学起家,到后来不但不讲哲学,并且反哲学。
他极力宣传科学与考据,考据也并非不可以讲,不过考据是历史家的本份,但胡适先生既不读历史,亦不读哲学,亦不读科学,他只去考红楼梦。
考红楼梦能考出科学来吗?—他所有的学问就是这样—浪费、无成。
所以冯友兰出来写哲学史就超过他了。
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比胡适进了一步,至少表面上很像个样子,一直到现在,西方人认为中国哲学史,还是以冯友兰所作的为最好,余英时也这样说。
但他的讨好,其实是表面的,因为他此书有一讨巧的地方,平常人看不出来。
他用的是选录方式,西方人写哲学史大体是用诠释的方式。
选录方式不是不可以,但冯友兰作这本书很狡猾,说好听是很谨慎,所以很能保持一种「学术谨严」的气氛。
因为他很少对所引的文献加以解释,他尽量少说自己的话,尽量不做判断,所以读者实在很难猜透他到底对那些文献懂呢?还是不懂?到了他该说话时,他就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
若有真正下论断的大关节,则一说便错,由此,我们便可看出他实在不了解。
所以很早我就说他这本哲学史是「脓包哲学」,脓包的特性是外皮明亮精光,但不可挑破,挑破便是一团脓,我是一向不欣赏那种书的。
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
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
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
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
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
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
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
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
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
浅谈胡适——精选推荐
浅谈胡适浅谈胡适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的造诣。
其思想也具有全⾯性——⼏乎触及了⼴义上的⼈⽂学科的每⼀个⽅⾯。
以他个⼈的研究业绩⽽⾔,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
余英时曾经利⽤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
(或者再扩⼤⼀点,利⽤⼈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化”与“通俗⽂化”的概念。
)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化,⽽且也触动了通俗⽂化。
(⼀)通俗⽂化胡适的“暴得⼤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学⾰命。
⽤⽩话来代替⽂⾔⽂,在胡适的构想中⾃始即是思想⾰命或新⽂化运动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他的“⽂学改良刍议”第⼀条便提出“⾔之有物”,⽽所谓的“物”则包括⼆事:⼀⽈情感,⼆⽈思想。
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话⽂体才能表达⼆⼗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
提倡⽩话便不得不尊《⽔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学正宗”,这就把通俗⽂化提升到和上层⽂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
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的命意所在。
他在“⽂学⾰命论”中说: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命之先声也。
⾸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学。
此话以“伦理道德⾰命”始,以“通俗的社会⽂学”终,不但把思想⾰命与⽂学⾰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化代替传统上层⽂化的意思表露的⼗分明显。
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次,不是“西化”⼀词能简单概括的尽的,虽然取近代化西⽅⽂化为模式以改造中国传统的确代表了胡适思想的⼀个基本⽅向。
(⼆)上层⽂化如果胡适的成绩仅限于提倡⽩话⽂学,那么他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但是他的思想在上层⽂化领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动却更为激烈、更为⼴泛;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个决定性的原因。
胡适认为他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思想上的领导权,⾸先便在国故学界有出⾊的表现。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任务来。
”“五四”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时代,正如人类学家基尔兹所指出的,当一个社会产生了政治、经济危机,加上文化迷失方向的时候,那时最需要意识形态来拯救;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则必须发挥文化先驱的主体中介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五四文化先驱者虽是作为“历史的人”的出现而存在,却发挥并创造了超越普通大众的“人的历史”的作用。
胡适曾自信地说:“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少出现二三十年。
”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一场震惊中外的新文化运动由一班文化先驱者在短时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干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校长时,发掘了包括胡适、周氏兄弟、钱去同等在内的一批《新青年》作者和北大文科教授,是新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信仰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胡适有感临塘而渔作为实用主义三位大师之一杜威的学生,民国最有国际声望的驻美大使,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者,《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作者,胡适不可能是一位平庸的没有思想的人。
我认为,胡适是民国时期中国最有能力的学者以及最具思想的人,胡适的争议源自于其生不逢时,看法太过领先于中国其他大部分人。
有些人是生逢其时,但看法上不过迎合了民粹主义,其思想却根本无力给出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些人从个人的角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绕不出过去的死胡同,却被冠以英雄之名。
像胡适这样的人,因为其思想超前领先,不被当时那个时代的人所理解,无法获得认可,因此就充满非议。
像那些非议胡适之先生的人,我想问问他们,对胡适在中国宣传的实用主义,又怎样的认识?当他们评价胡适“浅”的时候,可曾认真研究并且理解了实用主义。
可真正的理解中国主流哲学派系的危害和错误?如果他们对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觉得他们就没法评价胡适这个人,因为他们连他宣传的思想都不理解。
看《中国哲学史大纲》就会发现,胡适的研究非常具备科学精神,而且他当时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中国宋代之后的考据学,考古学,就有真正的西方科学思想在里面,从这一角度说,科学思想是东西方共通的。
并且他详细的说明了这些科学思想在研究领域里面的应用。
无非是胡适本人是不适合在当代进行宣传的,所以《中国哲学史大纲》没有那么出名,但是研究胡适的人,最好至少翻几遍的好。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就是胡适所说的。
胡适理性的说明了,中国文明相对西方落后的原因,并不在于被贴上“迂腐”标签的儒学。
真正的祸害在今天清华大学著名的学者称之为“儒表法里”的手腕。
极权主义就是法家思想的一种延伸,而儒学的最初理想是和Demo&Lib相兼容的。
D&L最大的反对者当然是法家韩非那帮人。
我个人本来对儒学有很深的误会,正是胡适的言论让我转变了这个印象。
一直到今天,我认为对中国现代化威胁最大的,仍然是数千年的法家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者:顾思敏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8期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二、对《大纲》的评价与争论1919年《大纲》出版后,反响异常热烈。
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本著作进行评价,并分析该书引起的一些争论。
(一)开创了研究新范式在写作背景中我们谈到,此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经学史学文化各种材料一锅乱炖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治学方法是采用学案式将各家思想平行排列,无法寻出各家思想的沿革与演进。
胡适将西方的学术体系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
近代学术要求,研究者应当对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对象发展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做出合理的界定和阐述,并提供给入门者以研究的方法[1]。
《大纲》导言中开宗明义,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胡适继而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宇宙论);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管理(政治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可以说是确立这个学科的重要前提。
紧接着,胡适在书中导言阐述了研究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和评判。
明变,即要弄清古今思想沿革的线索;求因,即寻找不同时期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评判,就是要弄清各家哲学学说的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体系构建中对各家的学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工作。
这个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体系的构建,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也是这个学科真正确立的标志。
(二)研究方法的先进性这里所说的先进性,是较所其处时代而言,胡适的这本书开风气之先,研究方法和以往的学者大相径庭。
他的方法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实证主义的宗旨,一个是历史发展的眼光。
第一,先从实证主义来看。
主要表现在引据上采用疑古的怀疑精神。
胡适美国留学时的导师是实用主义派的杜威,实用主义强调忠于事实,胡适正是将其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胡适治学,讲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在《大纲》导言中讲到哲学史史料取舍审定之法有:史事,与人物所处年代是否相符;文字,尤其是各个时代语言的特色;文体,同一个哲学家的文体自成特色,出入太大定是伪作;思想,一家之言必定能够前后连贯,若一本书中自身观点相左,也是伪作;旁证,是从别的书里寻找佐证。
以上互为印证,方可证明一学说的真实性。
所以在这本书中,胡适直接从周宣王讲起,从《诗经》讲起,认为这之前的史料难辨真假又大都不可考,因此直接舍弃,只有《诗经》可以用验证方法证实。
各位哲学家的生平,他都进行严格的考证,讲明自己的推理或者前人的错误。
比如在墨子生于何时的问题上,有人说“并孔子时”,有人说“六国时人,周末犹存”,相差两百多年,容易引人误会。
胡适说:“我以为孙诒让所考不如汪中考的精确”[2],并指出了孙诒让的几个错误,最终定了墨子的大概生平区间。
像这样的考证和论述在全书中俯拾皆是,体现出作者深入的洞察力。
第二,即历史发展的眼光。
这在上文阐述胡适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时已经有所体现。
明变、求因、评判,弄清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变迁的原因,再对这种思想历史上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
所以在书中,胡适按照时间的先后对各家思想进行讲解。
改变了古人学术的平行法,显出变迁的痕迹,显示演进的脉络。
他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古代哲学(从老子至韩非),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近世哲学(明清时期)。
可惜这本《大纲》并不完全,胡适只作了古代哲学,不免是一种遗憾。
这种历史演进的眼光是作者唯物史观的体现,是之前研究中少见的。
(三)平等、科学的新精神传播《大纲》出版于1919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时代精神。
传统治学,把古人的原文为主,自己的观点小字附注,体现尊古崇古之风气。
胡适将自己话作为正文,古人的话小字附注,表新出五四时代的独立精神。
蔡元培评价这本书的另一个长处便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不是是墨非儒,就是是儒非墨,自汉以后,儒家一家独大,排斥诸子。
胡适尽管对孔孟之道不认同,但书中也能还其一个本来面目,各家学说等而视之。
除此之外,胡适还大力推崇科学,反对迷信、鬼神。
在《大纲》中,他说儒家虽不相信鬼神,却如此的重视祭祀和葬礼,情愿造出鬼神来崇拜。
尽管他在书中并没有进行强烈的褒贬,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对迷信思想的批驳;在后面又用生物进化论来解庄子的学说,也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偏好。
(四)梁启超对《大纲》的批评与争论《大纲》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梁启超的观点。
首先,梁启超对于该书进行了积极评价,但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演讲时的恭维,紧接着他就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首先,梁启超认为胡适把思想的渊源抹杀的太过了,与作者本身所提倡的历史演进的眼光来看各家学说之渊源的观点不相符合。
老子孔子的一家之言必定是在受了之前很多哲学的启发和熏陶才发扬光大的,而书中把哲学勃兴的原因归结为长期战争、人民痛苦的观点,只拿一部孔老之前两三百年的《诗经》来讲中国哲学的背景,太过牵强。
他批评胡适“疑古太过”,凡是所怀疑的书都不引,这种过犹不及的方法不可取。
其次,梁启超针对其中的特定几章观点进行了辩驳。
他说:“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
”[3]梁启超认为胡适书中除了知识论,其他方面多是浅薄和谬误。
对儒家的学说,胡适了解的太浅薄。
例如关于《论语》中的“学”作何解,胡适认为孔子的学便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知识。
梁启超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孔子既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因此为便是学,学便是为,是属于实践、经验方面的学问。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这本书里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尤其是其儒学造诣不深常为他人诟病,梁启超对该书一些具体内容上的批评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但梁启超批评这本书避重就轻,针对一些具体的细节展开攻讦,对于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和革命性的地位避而不谈,是有失公允的。
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的对立与争论事实上是五四新文化时期新老一代新旧之争的缩影。
无论如何,作为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大纲》的开创性是无法否定的。
三、重读《大纲》对当下之意义此书出版将近百年,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思想,仍然能用来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态度进行审视。
首先,他讲中国哲学,对存疑的材料疑而不用,严于考证,体现了做学问的严谨、审慎、科学的态度,是学术界应当尊重和学习的。
其次,胡适在书最后讲到古代哲学中绝的原因时提出四点,这里就取三点为例。
第一,以庄子为代表的名学讲求出世,认为万物无时不变,寻求真理和知识是十分无用愚蠢的行为,这对于哲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端的消极影响。
个人、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积极的参与的态度,消极避世,不应是人生的追求。
现代社会也是一样。
第二,狭义的功用主义。
墨子、荀子的应用主义提出处于各国需要富国强兵的时代,到后来发展成为了狭义的功用主义,不能立刻见效的学说一概销毁。
胡适说,这种短见的功用主义乃是科学和哲学思想发达的最大阻力。
虽然他也重“效用”,但绝不是如此唯功用的狭隘。
这种风气在当下社会也有所体现,当今社会有一种浮躁的功利主义,还有人提出“读书无用论”,令人唏嘘不已。
第三,专制的一尊主义。
自汉以后,儒学一家独大,古代哲学自此式微。
因此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科学、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不能一味追随主流文化,盲目从众,推崇一家之言,这样才有助于现在学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1]陈其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新范式[J].史学集刊,2005,(3).[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长沙:岳麓书社,2010:110.[3]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G]//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10.(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