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20 16学年第2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授信管理改卷教师:
学号:136330703 姓名:张晏忠得分:
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授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随着综合授信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家银行普遍增强了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但主要由于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能力不匹配,综合授信制度应有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本文对授信制度涉及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梳理与澄清,并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改进授信管理的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授信额度;银行授信
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表内业务,以及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保函、备用信用证、信用证保兑、债券发行担保、借款担保、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未使用的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末至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改革催生出大量中小企业,它们普遍存在着经营风险大,管理者素质低等问题。从提供资金服务的商业银行来看,又由于自身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意识薄弱,发放贷款存在盲目性,导致一大批授信资产损失案例的发生,这不仅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延缓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风险管理是全球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金融界不可回避、必须积极面对的大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制的逐步放开,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暴露进一步增加,这就要求我国金融机构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一、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总行原风险部总经理陈四清说,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就是要按照这一方向,在战略偏好、组织架构、政策体系、制度规范、决策机制、监控评价、检查纠偏等方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风险管理是指为了建构风险与回应风险所采用的各类监控方法与过程的统称。
风险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实现效益,以确保银行授信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根据银行授信业务的相关流程,结合全流程风险管理要求可按三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控制。第一,风险端口前移,现场论证,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和优化授信方案。第二,优化审查审批流程提高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出先决条件和管理要求,使之更具操作性,便于贷后管理。第三,定期与资产监控部沟通,了解每月增加的不良授信情况,分析不良授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授信审批过程中如何避免该类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二、现阶段存在问题
(一)授信额度的确定带有粗放经营管理的特点,而且多头授信现象比较普遍,信用向大户集中的趋势明显,存在授信过度和集中度过高的风险。调查表明,商业银行对大客户多头授信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商业银行为满足这些客户大量的资金需求,纷纷授信,以解决单独一家银行难以提供足够资金的问题。二是有些银行授信时忽视客户在其他银行授信的情况。三是部分银行利用扩大授信额度的手段来挤占他行市场份额。这样,很可能出现多头授信额度总和超过该客户正常经营情况下的
实际资金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鼓动客户进行过度扩张而由银行承担主要风险,由此埋下信用风险集中的隐患。商业银行自身还可能因为“过载”(风险资本不足或流动性紧张)而陷入不安全或信誉受损的境地。
(二)各行信用评级体系缺乏统一的基准,评级质量因缺乏例常的检验和校正程序等而难以保证。信用评级是授信管理的基础性依据。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应该能够反映客户真实的风险程度。在比较近似的背景条件下来观察,如果不同行对同一法人客户评级出现较大差异,则意味着对应于客户违约概率的估计有较大偏差,所测试的信用评级模型可能有不合理之处。
国内商业银行基本还不具备计算与配置风险资本的能力。各行对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测算主要依据粗略的理论及从历史经验数据得出的公式。各行在测算最高综合授信额度时,主要输入的变量是客户的历史数据,而不含银行自身实力及对客户未来发展的预测数据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算法,各行测算出的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不应有较大差异。
(三)部分银行在授信内控制度建设上行动滞后,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放松了对授信风险的管控,实际操作授信业务中随意性较大。不少银行授信管控方面制度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授信管理做法有了新的变化但并未及时更新原有的制度规定;二是涉及授信管理的条款散见于多个时期的文件而未加以集中整理和更新,缺乏系统性、指示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手册,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制度往往无所适从,极易造成实际办理业务过程中挂一漏万,形成风险隐患。一些银行在授信业务操作上缺乏规范,对相关制度执行不力,也是造成授信业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三、建议
(一)监管部门要修订完善授信管理政策指引,加强对大额授信的监管,推动在行业层次上授
信组织形式的改进,并以更强的权威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过度授信和信用集中的风险。为了提高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水平,在授信业务监管政策指引中,应界定清楚必要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增强外部监管部门在授信管理中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功能。
(二)促进银行重视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管理,以各种方式尽快增强信用风险量化管理能力。各行要提高对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信用分析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要大力完善内部信用评级管理。商业银行授信应以信用评级作为先行步骤,以动态的贷款风险分类作为预警与修正评级的手段,定期对评级进行重新审定。各行应根据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情况,预先设定评级的时效期及重新审定的频率,并通过完善内部评级管理体制,对评级实施动态管理和有效监督。其次,各行要妥善规划和利用有限的风险管理资源,在提高大额授信前瞻性信用评级准确性的同时,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小额授信模型,积极推进小额授信评判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工作,降低小额授信的成本。
(三)商业银行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理念,完善授信管理体制,孕育先进的授信管理文化。要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来推动适当的授信业务经营理念的树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强化董事会职责,发挥股东、董事会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约束作用。银行在确定是否给予客户授信额度时,应根据信用评级计算风险准备金,测算经风险调整后的综合收益率,遵循“宁让利不让风险”的审慎原则作出授信决策。与此同时,还要相应改进现行的授信定价制度和方法,取得适当的风险补偿,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以及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机制,培育包含现代理念的授信管理文化。还要建立科学的授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5,(12):78-85。
[2]于战勇,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7,(4):30-31。
[3]段兵,信用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趋势及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2002 年第6 期,12-18。
[4]范南,Credit Metric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J],金融论坛,2002.5, 50-54。
[5]范英,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识别[J],科技与管理,2000 年第4 期,66-70。
[6]景学成,亚洲金融危机风云[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