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诊断运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诊断运用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肿瘤中的诊断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80例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CT和MRI检查,并根据术中检查结果,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运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经术中检查确诊,80例患者按照肿瘤沟通性部位分类有:颅眶沟通性肿瘤35例(43.8%),颅鼻沟通性肿瘤36例(45.0%),颅鼻眶沟通性肿瘤9例(11.2%),术前CT和MRI检查与术中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对于肿瘤沟通性部位检查定位准确,是手术治疗的可靠依据,有较高的临床诊断运用价值。

标签: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颅底沟通性肿瘤

颅底沟通性肿瘤是由肿瘤经正常腔隙、孔道对颅底骨内外结构造成破坏引起的一种特殊的颅底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位置深在,治疗十分困难,且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预后不好[1]。临床可采用MRI影像学检查分析,结合患者相关特征进行诊断[2]。笔者对80例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准确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80例经手术病理诊断显示均为颅底沟通性肿瘤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显示,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6~67岁,平均(33.9±7.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视力减退、头晕、头痛、鼻塞、鼻衄等临床症状,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1.2 方法

分别对80例患者均采用CT和MRI两种检查手段进行检查。

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ytec-4000i 型全身CT机进行诊断。以患者眶耳线为基线,层厚5~10 mm对患者行横断扫描。再加冠状扫描对患者进行扫描,患者取顶颠位,以患者双耳线为基线,层厚5~10 mm,以患者外耳孔为起点开始扫描,直到颧内前份。将优维显300作为增强检查的造影剂。1.5 mL/kg,成人最大剂量为100 mL。

MRI检查:采用Toshiba VISART1.5T超导机对患者行横断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的先后进行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具体参数设置为:T1WI采用SE自旋回波序列序列,重复时间TR为400 ms,回波的时间TE为20 ms,层厚约为3 mm,层间距为1 mm。T2WI采用F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复时间TR 3 000 ms,回波的时间TE100 ms。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

H19991368)作为对比剂。

1.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前CT和MRI检查与术中检查结果,对颅眶沟通性肿瘤、颅鼻沟通性肿瘤、颅鼻眶沟通性肿瘤3种按照肿瘤沟通性部位分类的肿瘤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颅底沟通性肿瘤经CT、MRI检查结果表现见图1~4。图1中A~C提示患者为右侧蝶窦、筛窦、鼻腔、颅中窝内存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并且累积到患者的右眼眶部,即出现泪眶沟通。图2中A~C显示患者出现泪腺腺样囊性癌变,左侧出现不规则肿块,T1、T2出现等信号,即出现颅鼻眶沟通。图3中A~C显示注药后患者出现软组织不规则肿块,提示出现嗅神经母细胞癌,即出现颅鼻沟通。图4中A~C显示患者出现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即患者出现颅鼻沟通。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CT和MRI检查,并根据术中检查结果,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运用价值进行评价。发现经术中检查确诊,80例患者按照肿瘤沟通性部位分类有:颅眶沟通性肿瘤35例(43.8%),颅鼻沟通性肿瘤36例(45.0%),颅鼻眶沟通性肿瘤9例(11.2%),术前CT和MRI检查与术中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底沟通性肿瘤是一类特殊的颅底肿瘤,解剖位置复杂,治疗困难。颅底肿瘤是指颅底和其相邻近结构,有些肿瘤由颅内向颅外或由颅外向颅内,通过颅底裂孔,或破坏颅底骨质后,在颅内生长。因此部分瘤体位于颅内,而部分瘤体位于颅外。颅底肿瘤种类较多,临床上以前、中和后3个颅窝底范围划分。临床研究发现,颅底沟通性肿瘤患者会出现眼球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血管受压症状等一系列症状[3]。陈旺生等[4]研究发现,采用MRI对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效果良好,可有效确定肿瘤的位置及类别。临床上术前常规行CT和MRl检查对颅底沟通性肿瘤进行诊断定位,配合放、化疗对患者进行治疗[5]。CT和MRI检查对颅底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指导临床对于颅底肿瘤的确诊率[6]。

本研究显示,采用术前CT和MRI检查对颅眶沟通性肿瘤、颅鼻沟通性肿瘤、颅鼻眶沟通性肿瘤三种按照肿瘤沟通性部位分类的肿瘤诊断结果确切,诊断效果良好,检出率高,与最终的术中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T和MRI检查对于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效果良好。

CT和MRI检查对于肿瘤沟通性部位检查定位准确,结果可靠,有较高的临床诊断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史继新,王汉东,等.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4-7.

[2] 陈旺生,李建军,洪澜,等.颅底沟通性脑膜瘤的MRI及相关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1139-1142.

[3] 王建祯.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诊断[J].山东医药,2008,48(21):111-112.

[4] 陈旺生,李建军,洪澜,等.沟通性脑膜瘤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8,23(2):128-130.

[5] 汪阳,洪涛,李东海,等.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2):1084-1085.

[6] 商朝,刘智勇,张秀芳,等.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价值(附105例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22(3):341-3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