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优质课: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合成的含义。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合力,并能计算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力的合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2)实验探究中如何减小误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如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一个人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多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是否相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合成。
2、新课讲授(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如果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强调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力的合成提出问题:已知分力如何求合力?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然后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即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步骤如下:①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的 A 点,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套。
②通过细绳套分别挂上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 O,记录下此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F2以及两细绳的方向。
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拉到相同的位置 O,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5.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2章第5节。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
教材首先借助生活中情境定性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定量关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合力与分力之间的量值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而是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普遍的矢量运算法则。
“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解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每组实验器材:木板、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二、教学设计课前预习(预习提纲提前发放并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检查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的表示方式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3、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4、要正确表示一个力应用力的图示,即要体现力的三要素。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一、主题力的合成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目的1、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
三、教学大纲1、力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等。
3、实践应用:如何应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桥梁、建筑结构等。
四、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出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2、呈现: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3、概括:引导学生概括力的合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举一反三地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4、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5、评估: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驱动:通过设置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六、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测试和作业:通过小测验、作业和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和设备:用于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如力传感器、小车、绳子等。
2、教学视频和动画:用于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教学PPT和教案: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知识点总结、例题解析等内容。
省级优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合成》
【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①§3.4 力的合成【设计理念】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及教学处理】“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学习它不但是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需要,也是为以后学习速度的变化、动量的变化等矢量运算做准备,但矢量的运算法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为此可关注以下几点:1、对于本节教学,改变了过去一贯采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式,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原有“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猜测、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自己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实验归纳法”。
2、虽然一中的学生基础较好,但对矢量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做题而后理解的层次。
我想通过生活实践的几个案例入手,注重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来增加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认识。
学生只有领悟了这一思想,才有可能以它为指导思想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才有可能灵活应用。
3、利用自制简单、实用器材的方法来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来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二来可以使学生形成物理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合力和分力的学习,初步掌握物理学中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初步认识到实验结论要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教学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把本节课设计为实验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完成认知的过程中,通过提水桶实例感悟身边的物理学,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学背景(一)本节教材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节教学设计面对普通班高中学生,此层次学生认识兴趣极低,基本上没有学习动机。
他们在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力的合成定则,力争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归纳分析法(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电脑及投影仪、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 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刻度尺(学生探究实验用),杠铃片,绳子(演示实验用)教学流程:1、复习初中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2、生活中并不都是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提水桶的实例引入新课,由提水桶实例感悟分力合力,提出探究问题3、学生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4、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方法5、得出四边形定则,图示法的应用6、探究合力大小与分力关系7、共点力概念及说明能形成共点力的条件8、学习效果反馈(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悟合力与分力,领会等效替代思想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出共点力合成定则。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教学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
2. 引出力的合成,提出问题:“如何求两个力的合力?”(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强调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该法则。
3.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合力。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几个关于力的合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四)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合成原理,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问题。
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力的合成的知识。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介绍了一种力的合成优质教具,该教具设计获得一等奖。
通过使用这种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该教具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具材料- 木板- 弹簧(多个)- 弹力计(多个)- 支架- 料架- 可调节夹子(多个)- 连接杆- 测量尺- 关键配件教学设计步骤1: 准备材料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教具材料。
确保所有材料都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检查。
步骤2: 搭建教具使用木板作为基础,将支架和料架固定在木板上。
确保支架和料架的位置稳定,并能够承受所使用的材料和装置的重量。
将弹簧通过连杆连接起来,并将其固定在支架上。
确保弹簧松紧适中,能够产生所需的实验效果。
将弹力计安装在夹子上,并将夹子固定在支架上。
确保弹力计能够准确测量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步骤3: 实施实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步进行实验。
首先,教师可以演示如何施加单一方向的力并测量其大小。
通过调节弹力计和夹子的位置,可以实现不同大小的单一方向力的施加。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成力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同时施加多个方向的力,使用弹力计测量各个力的大小,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步骤4: 教学互动与讨论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让他们发现力的合成规律。
通过提问和辅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步骤5: 拓展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计不同场景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论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该教具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通过这种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省级优质课: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省级优质课: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课题:力的合成科目:物理一、教学内容分析科目:物理科目:物理《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教材安排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中,“承前”表现在前面研究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不同性质的力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可以对不同的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进行分析;“启后”表现在力的合成是“矢量运算”,为后继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做好知识储备。
可见,《力的合成》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过程与方法(1)经由过程研究合力和分力的观点,了解物理学经常使用的办法——等效替换法。
(2)经由过程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举行初步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实验成效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中体会合作、交流、互助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2)领悟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XXX、学情分析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研究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又一次矢量的合成,是为当前综合的受力分析做准备的一节课,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办法,那就是等效的办法.这节课从实验动手,经由过程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干系,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经由过程实验和多个实例申明一个究竟:由于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举动状态的改变跟一个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举动状态的变革不异.对于平行四边形定章的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有利于磨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章,就要让学生亲身实验探究,这是理论出真知的请求,也是打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省级优课教学设计=第5章 力与平衡 第1节 力的合成=郑渝=福州一中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物理组郑渝【教材、教法及学情分析】本节教材研究的是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它不仅是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也是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所有矢量运算遵循的法则。
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进入高中后,学生所接触的物理量也多为矢量。
因此对于矢量的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
对矢量的理解及矢量运算法则的应用是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面临的第一个台阶。
而矢量及其运算法则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力是矢量,并且也学习了三种基本性质的力,这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学生对矢量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做好铺垫、通过适当引导,以生活中的常见的实验例子切入,就能让学生理解接受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
初中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方法。
而本节则是让学生再次对力是矢量加深理解,并通过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等效思想,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矢量运算所特有的运算法则。
本节教学以生活实例及初中常见的电阻串并联例子引入,提出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安排依托学生旧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台阶。
在组织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在给予学生适当引导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更为准确的DIS力传感器,利用DIS实验系统获取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精确数据,通过演示实验得到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数据,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其特点,最后通过作图法找寻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通过汇总各组学生绘制的合力与分力的图示结果,进行统一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合力与分力的图示构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随后利用数学几何知识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动脑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合成规律。
力的合成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学生在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三种常见力的基础上,应用等效替代,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的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本节重点介绍了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工具,对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动量等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了位移的合成,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由于矢量概念是进入高中之后才接触的,对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没有什么认识。
三、教学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力的合成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具备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2.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五、教法学法教法: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线、结合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用等效替代法、实验法和归纳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筋、弹簧秤(2个)、三角尺、白纸、绳套、铅笔、橡皮等2、自制powerpoint幻灯片七、教学过程解释现象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用尽全力也拉不直一根晾衣服的绳。
挂物体处的力是向下的,这个向下的力必须要由反方向向上的力才能被提起,如果只两端拉绳子的力是绝对不足以拉直绳子的。
《5.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四川省省级优课)
高一物理§2.5 力的合成第1课时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则;3、理解分力、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等效替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感受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概念,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及实验结果的互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等效替代的理解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二)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实施与结果分析【教学工具】水桶、绳、力的合成实验板、图钉、橡皮筋、白纸、直尺、弹簧秤、导学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高中物理中地位的阐释——承上启下、受力分析的关键)1、新课引入师:生活中一些事物虽然外在形式不一样,但是本质效果是一样的,如一个男生提水和两个女生抬水等,我们请三个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两桶水都被抬起了,但是抬起的过程有明显的不同);再如图片上的其他一些情况,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以上的这些现象。
2、预习成果展示师:阅读P59的内容,各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集中解决导学案过程1的内容,然后我们请个小组来展示本组成员的讨论结果。
(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力学中的等效替代?)学生展示: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个力 叫合力,那几个力 叫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叫力的合成。
共点力是指作用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
当作用效果相同时,用一个力代替多个力,这就是等效替代。
3、回顾:(初中所学)两个力方向相同和相反,即夹角分别是0°和180°时两力的合力是多少? 生:方向相同时,21F F F +=合,方向向右;方向相反时,12F F F -=合(大减小),方向向左 ——齐答4、师:若两个力成任意的一个夹角,如何求合力?请大家仔细阅读P60的学生实验,理清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同时解决学案上的3个问题。
《5.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四川省市级优课)
第四节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等效性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亲自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实验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准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即要大胆猜想,又要严谨求证。
教学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理解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协作学习,分组探究。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轻质圆环、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量角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小游戏挑战极限:一根绳子中间挂一重物,请两个同学把绳子拉成直线。
2、展示生活中与力的合成有关的图片。
二、新课教学(一)共点力通过两幅图片受力分析得出共点力的概念。
共点力:作用于同一点,或者作用线相较于同一点的几个力称之共点力。
(一)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得出分力与合力的概念。
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代替,则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复习初中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2、如果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但不共线,而是成一定角度,那么求这样两个力的合力是否也可用算术加减法?(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1、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学生设计实验根据桌上提供的器材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同学们先按座位分小组讨论:(1)选择的仪器起什么作用?(2)怎样保证两分力F1、F2和合力F等效?(3)实验应记录些什么?(4)力的大小方向如何确定?(5)具体如何完成这个实验?(四)选择的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轻质圆环、细绳套(两根)、弹簧测力计(两只)、刻度尺、量角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等效替代的思想渗入
2.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大家想一想在你身边还有哪些等效替代的例子呢?
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关键词之一“等效替代”的思想来源于生活中的灵感。
通过替代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做力的合成。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同方向的力的作用,合力为两个力的代数和;若方向相反,则为两个力的代数差。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体会合作、交流、互助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领悟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习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学生讨论课件上的两个问题
问题1:合力和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如何实现
问题2:力的大小方向如何确定
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
做出合力和分力的图示后,猜测三者之间遵循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建议学生用虚线将合力﹑分力的箭头段连接。
用数学方法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找出对角线,与合力F作比较,并不是完全重合。实验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合力在以两个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通过大量的实验人们得出了平行四边形定则。(PPT)
同时为共点力的提出埋下伏笔。
学生参与提高兴趣
让学生掌握等效替代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我们用具体数据来说明。这里有一小水桶水,我们可以用弹簧秤来提起,弹簧与小水桶用绳子连接,先用一个弹簧秤提起读数,请同学记录在黑板上。
请同学来读数(在黑板的一角写下读数,同时提醒学生读数的注意事项,以及有效位数的要求)。再用两个互成角度的绳子提起小水桶,记下此时的数,显然不是简单的相加的关系。那么是不是角度不合适呢?改变角度多试几次,是否成立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又一次矢量的合成,是为以后综合的受力分析做准备的一节课,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等效的方法.这节课从实验入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通过实验和多个实例说明一个事实:由于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运动状态的改变跟一个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
有了这个定则,刚才的实验就可以进行下去了。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两个分力的合力,用米尺量出合力的长度,与黑板上之前做出的数据相比较,只有较小的差值。用重锤表示出来实际力的方向,偏差较小。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另一个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定则”帮我们解决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一起看图片PPT,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真的没水吃吗?三个和尚可以这样抬水吃。
一个和尚可以提起一桶水,此时水桶所受拉力和重力二力平衡。同样的水桶两个和尚也可以将它抬起,此时水桶在两根绳子的拉力作用下也处于平衡状态。
我们将这样的力称为合力和分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探究。
若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又要遵循什么关系呢?
先请一位同学自己提起,再请两位同学抬起
学生看图片,两个人的力和一个人的力在作用效果上是等效的,那么这两个力就可以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这一个力就是这两个力的合力。
曹冲称象的故事
学生举例:钱币,交通工具等
通过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提出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那么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的合成到底要遵循什么规律呢?
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来研究。
先用两个弹簧秤提起小水桶,用力的图示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力的图示。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这时两次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用一个弹簧秤提时故意洒出一些水,实验不能再进行下去,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将这个试验完成。
实验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PPT图片展示,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从定义中我们知道当合力作用于某物体时产生的效果与分力作用于物体时的效果完全相同时,才能用合力来替代分力。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等效替代的思想并不是物理中所特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等效替代的例子。
大家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当所有的大臣都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来称量大象的重量时,小曹冲提出用石头来替代大象,通过称量石头的重量得知大象的实际体重,解决了难题。
课理
科目:物理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安排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承前”表现在前面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不同性质的力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可以对不同的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进行分析;“启后”表现在力的合成是“矢量运算”,为后继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和 “运动分析”做好知识储备。可见,《力的合成》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