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

本人初学金融,对这段话不太理解。

首先,中央银行卖出了政府债券,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为何减少了?

第二,准备金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能力怎么会降低了呢?不是应该增强吗?

问题补充:

央行卖国债的时候商业银行非买不可吗?

银行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首先你应该明白,公开市场业务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是央行宏观调控的二个主要的货币政策。当央卖出国债时只有商业银行有能力买去(金额太大),这样商业银行的钱就会减少,所以他们的贷款能力也就降低。准备金是央行规定商行必须存放的一定数目资金防止其破产。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核心是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进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open 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

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如何改变银行的准备金水平

你首先需要了解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方法以及银行的准备金情况,其次采取理解怎样影响准备金:

首先,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证券(主要是国债),回购,发行定向央票等,其中主要是以证券的回购为主(正回购和逆回购);银行的准备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是银行规定的,现在是16.5%,而超额准备是商业银行多提的准备金。

其次,以证券回购为例,如果人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卖出证券,那么就从商业银行手中收回了流动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减少,甚至不足,银行就需要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同业拆借来弥补;反之,央行买回证券,那么就向市场输出流动性,商业银行手中的流动性就会增加,超额准备金也得到了增加。

最后,强调一点,公开市场操作改变的准备金水平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为什么就会导致利息率上长升?

货币流通量减少,为什么就会使利率上升?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央行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也就是减少货币流通量,发行国债只是一个方面,比如还有增加存款准备金等等。货币流通速度减少,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存款利率一定是上升,这是相对上面的存款准备金上调所说的。银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高了,银行的存款目标也要跟着上去,因为银行要有钱贷出去,所以就要拉拢资金。当然这只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财政紧缩政策:比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明显出现了断层(就像去年);国家自然会出台办法来减慢经纪发展的速度。说的更民间一点就是国家不想让人们的手里有太多的钱。因为有了钱就会乱投资,让一些产业出现白热化(如去年的房产牛市,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所以一下抬高了贷款利率,抬高了存款利率。这样就能减少货币在市场的流通量。让那些想通过贷款做投资的人就会多掂量一下,因为贷款利息太高了,风险加大而不再马上投资。这样可以稳定市场。存款利息增加可以鼓励人们把手中的钱先存在银行,这样也可以稳定市井。

总之,这样的问题不能只考虑银行,这是很片面的。因为银行只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一定要从大的方面来考虑这样的问题一

运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我国的财政状况

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稳定经济最常用也是最灵活的政策工具,我们的央行在今年夏天所谓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主要也是指这个。

总的来说,公开市场业务就是央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的变动来调节宏观经济。有一个传导机制:债券买进(卖出)-->货币供给增加(减少)-->市场利率下降(上升)-->投资需求增加(减少)-->总需求增加(减少)。

我细说一下,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中出现总需求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提高到现有价格之上,同时降低利率,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由于货币乘数的存在会使活期存款加倍扩大,活期存款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进而引起投资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以此达到稳定经济之目的。反之,出现总需求过大,我们国家称之“过热”就实行相反的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债券,但目的都是稳定经济。

你做实验肯定需要的比较详细咯?那我说一下传导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

债券买进-->货币供给增加,这一环节,涉及购买债券的种类选择以及购买债券的时间长短问题。

货币供给增加-->市场利率下降,如果出现流动性陷阱,就不会有效。

市场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如果投资对利率不敏感,也不会有效。

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如果其他需求下降,可能抵消投资需求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随时用,易进易退,出了问题也可以及时纠正,相当灵活的,奏效时间也相对较短,不大会出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我们的央行有时还通过这种手段为国企大的IPO护驾呢,比如7月份,中国建筑申购时,央行就这样向市场释放了流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