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合集下载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研究——以《雷雨》为例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研究——以《雷雨》为例

对 此进 行了阐述。言 语行为主要是研究说话者的话语及用意 ,指 “ 根据说话者说话时的意图来定义的交际活动或言 内行为”
【 ] P 3 。。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语言行为中非常重要 ,与非指令 类言语行 为相 对 ,又可 以分为直接指令和 间接指令 ,主要是指说
话者用特定言语实施一种指令的行为 驯。
学及应 用语言学基金资 助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2 C L A L 0 1 7 );湖南农业大学 2 0 1 2 年 青年基金 项 目 ( 项 目编号 1 2 Q N 4 8 )。 作者简介 :周芬芬 ( 1 9 8 6 -), 女, 湖南永州人 , 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 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语 用学、课程与
( 二 )言语行 为转喻
T h o mb u r g和 P nt a h e r首次用转喻来解释 间接言语行为 ,并基于言语行为脚本提 出了言语行为转 喻的概念 ,他们认为言 语行为是阶段性的活动 ,间接言语行为 中用此话语言他物 的特征正符合 了转 喻规 则, 实 质就是 用一个言语行 为去替代 另一个 言语行为[ 3 】 P 。根据言语行 为的脚 本理论 ,每 个言语行 为都是有结构的行为脚本 ( a c t i o n s c e n a r i o ) ,主要包括 以下三个 阶 段 :1 . 前段 ( B E F OR E) :行为的准备阶段 ,行为的条件及动 因;2 . 核心段和结果段 ( C O R E和 R E S U L T ) :行 为的区别性特 征 ,表 明行为 的特 点及 及时结构 ;3 . 后段 ( A F T E R) :行 为的后果【 4 】 。间接言语行为 中 ,说话者在言语行脚本里 用任何 一段
进 行 详 细地 阐述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以王佐良与巴恩斯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以王佐良与巴恩斯

- 22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以王佐良与巴恩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宋佳雨【摘要】话剧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对整个文本思想主旨的充分把握,更要求译本实现较强的舞台“可表演性”,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本文以王佐良和巴恩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从马斯诺夫斯基语境理论出发,分别从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对其经典片段进行文学评析和艺术赏析,进一步论证该译本较好地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关键词】语境理论 戏剧 翻译 可表演性一、引言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所写的第一部话剧,该剧被赞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广受好评。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表达使剧中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同时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语言语境下《雷雨》译本“可表演性”的实现马氏认为语词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在话语中使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底层单位是句子,并非语词。

马氏表示甚至句子也不能算是话语的自足单位。

如果没有特定情景,语词则毫无意义,因为语词只有在其它语词之中才有含义。

此英译本在语用模糊的翻译处理上可谓是精妙绝伦。

对于模糊语的翻译,该译本则巧妙运用语言语境,将模糊语的隐晦效果和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又兼具日常口语化、简洁性和节奏感,从而实现《雷雨》的可表演性。

如:蘩:(笑)我怕你是胆小吧?萍:怎么讲?蘩: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第一幕 49)FAN :(With a smile) I rather think it ’s because you ’re afraid.PING :How do you mean?FAN :You ’ve forgotten that this room was haunted once. (ActI :51)这一幕是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蘩漪和周萍之间的对话。

从语气隐喻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雷雨》的对话

从语气隐喻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雷雨》的对话

从语气隐喻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雷雨》的对话
摘要:语气隐喻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两者代表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语言使用这一共同问题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看法。

本文试图利用此二种理论,结合人物身份和心理,来对话剧雷雨》第一幕中的对话进行分析。

论文关键词:语气隐喻;言语行为理论;《雷雨》
一、引言
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这一概念最早由M.A.K.Halliday提出。

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表达关系,韩礼德区分了两种表达关系,一种是一致式表达,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表达,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

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

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人际语法隐喻又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而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语气隐喻
1.语法隐喻语法隐喻的概念虽由韩礼德提出,但是这一语言现象却由来已久。

在古典时期,语法隐喻表达在“许多语法属于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其特征是,“现实世界一语法术语”。

正如胡壮麟所言,西方在中世纪语法隐喻就已被大量使用了。

它在宗教、政治、哲学等生活领域广泛运用。

而这一时期语法隐喻的特征是“语法形式一现实世界”。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以《雷雨》为例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以《雷雨》为例

另一个例子是原剧中繁漪说的:“魔鬼也会引经据典的来替它的道理辩护。” 王佐良将这句话翻译成:“Even devils can quote scripture to prove their points.”这个翻译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原剧中人物的态度和情感,同时 也展示了王佐良的翻译技巧。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佐良在《雷雨》中的戏剧翻译风格独特而鲜明。 他的选词精准、搭配巧妙、表达方式新颖,同时采用了多种翻译手法、融入了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文化内涵的传递。这种翻译风格使得他的译本既忠实于原 剧,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本土化色彩。
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特点
1、词语标记的选用
王佐良在戏剧翻译中善于选用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词语标记,以突出人物性格和 情感。例如,《雷雨》中,他巧妙地运用了“鬼魅魍魉”、“速战速决”等词 语,表现了人物的复杂性格和紧张气氛。
2、词语标记的搭配
王佐良在戏剧翻译中注重词语标记的搭配,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例 如,《雷雨》中,“风急浪高”与“波澜壮阔”两个词语的搭配,既描绘了环 境的险恶,又暗示了剧情的跌宕起伏。
物与冲突展现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真实面貌,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谢谢观看
莎士比亚则通过宫廷斗争的冲突场景,展现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使观众深刻 感受到戏剧的真实力量。
举例来说,《雷雨》中的“电闪雷鸣”不仅是剧情展开的关键节点,也是戏剧 冲突的高潮之一。这一幕中,蘩漪无奈地表白,周萍无地自容,两人之间的情 感纠葛和矛盾冲突达到了顶点。此时的“电闪雷鸣”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 象征着人物内心的
词语标记分析
在《雷雨》中,王佐良的词语标记表现出独特的选词、搭配和表达方式。首先, 他注重选词的精确性和传神性,以便于准确传达原剧的情感和意义。例如,他 将“madam”翻译成“夫人”,而不是常用的“太太”或“女士”,这个选择 就很好地表达了剧中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252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文/徐晓颂了译文中使用隐喻手法的片段进行分析。

隐喻是指用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词表示另一个东西。

隐喻也是一种比喻,但比喻是隐含的。

在《雷雨》中,“大家庭里自然不能个个都是好人”被翻译成“Well, of course, you have the occasional black sheep in any big family”, “black sheep”在中文中意思为“害群之马”,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

这句话在译文中是周萍对繁漪所讲,实际暗含的意思是,在这个大家族里,繁漪的行为处事是有辱家门的。

因此,王佐良先生在此处用隐喻手法,使用“blacksheep”译原文的“坏人”来表达内在的含义。

除此之外,“black sheep”的意象也充分展现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腐朽全貌。

2.功能对等理论的文化层面。

现代学者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和习俗以及精神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翻译因文化取向而产生不理解。

每一种语言归属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知识、审美价值、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以及习语等历史文化结晶中实现共享和传播。

涉及习语的翻译,奈达认为习语是语义调整最典型的代表,因为它们是习语,这意味着相同类型的独特形式不太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雷雨》的剧目一中,台词中有涉及“聒聒叫”这一俗语,在中文中,该词是一句表示吵闹的俗语,这是一个非常惯用且生动的表达。

在这个场景下,鲁贵用这个表示四凤的言语表达与自己的亲近关系,译者则不能将“聒聒叫”翻译成noisy,否则文章中词语真实含义在英语版本中无法表现出来。

王佐良非常准确地讲该俗语翻译成“with your airs and your tantrums”表达愤怒的情感,这个译文版本的翻译相当准确,外国读者能够完全了解词语背后的意思。

汉语呼语英译的策略研究——以《雷雨》及其英译本为例

汉语呼语英译的策略研究——以《雷雨》及其英译本为例

Ⅱ 引 言
呼语 作为一 种语 言现象 ,在 英汉语 言 中普遍 存在 。 呼语研究 多集 中于定义 、类 型及语用功 能 。然而 ,对于 英 汉 呼 语 翻 译 的 研 究 很 少 。 呼 语 翻 译 的 定 量 研 究 则 少 之 甚少 。呼语 出现在直接对话 中 ,在戏 剧中 出现 的频率较 高。 《 雷 雨》不仅是曹 禺的代表作 ,同时也是 中国话剧史 上的里程碑式 著作 。卓越翻 译家王佐 良和 巴恩斯 也将其 译为 出色 的英 文本 。因此 ,本文选择将 《 雷雨 》中的呼 语 作为汉语 呼语英译 的研 究对 象 。试 图探寻译者在翻 译 呼语时所采 用的翻译策 略。本研究 主要 探讨汉语 呼语英 译时位置 的变 化 以此来解释 英汉呼语使 用时 的差 异。本 研 究采用 定量 分析法 ,首 先找 出 《 雷 雨》原作 中的所有 呼语 ,然后对 照英译本 ,最 后总结 出译 者翻译各类 汉语 呼语 的 策 略 。
汉语呼语英译的策略研究
— —

以《 雷雨 》及其英译市为例
口 曹

萋 羹
兰州交通 大学外 国语学院
【 摘 要 l呼语 作 为 一种 语 言 现 象 ,在 英 汉语 言 中普 遍 存 在 。 然 而 , 呼语 历 来 没 有 受 到 语 言 学 家 的 足 够 重 视 。 英 汉 呼 语 的用 法 存 在 异 同 , 因 此在 翻 译 的过 程 中不 能 机 械 地 一 一 对 照 。呼 语 是 指 对话 中对 受 话 人 的称 呼 ,在 戏 剧 中 出现 的 频率 较 高 。本 研 究选 择 著 名 剧 作 家 曹 禺 的代 表 作 《雷 雨 》及 出色 翻 译 家 王佐 良和 巴恩 斯 的 卓越 英译 本
使 用 其 名 字 的 频 率 远 远 超 过 使 用 呼 语 的频 率 。 在 汉 语 里 则相反,人们更加注 意使用 呼语对所称 呼者 的尊敬 。 中置 呼语 : 对 于 中置 呼语 的翻 译 ,译 者主 要采取 了 保 持 中置 位 置 和 翻 译 后 置 的 策 略 。 例 :四 :我 只 有 你 , 萍 ,你 明天带我 去吧。 F E N ( J : I ’ v e g o t o n l y y o u , P i n g . T a k e me a w a y w i t h y o u t o mo r r o w . 汉语里多用长句 ,英语里则 多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不礼貌言语行为[论文]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不礼貌言语行为[论文]

从不礼貌原则视角解读《雷雨》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摘要:目前来看,对于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非常不足,且礼貌原则也无法对不礼貌言语行为做出系统的解释。

对此culpeper提出了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

本文应用这两个框架,试图通过分析戏剧《雷雨》中人物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来探索不礼貌原则在中文中的适用度,并总结影响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不礼貌策略不礼貌回应策略不礼貌言语行为《雷雨》一、引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在语言学研究中长期受到普遍重视,但学者们对culpeper(1996)所说的“不礼貌(impoliteness)”,却少有关注。

culpeper(1996)将不礼貌定义为“不礼貌是旨在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即社会不和谐的策略的使用。

这些策略是为了攻击对方的面子”。

学者们倾向于认为礼貌是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不礼貌则是一种特殊现象。

leech (1983: 105)曾说“冲突言外行为在正常人类言语行为中属于边缘现象”。

谢朝群(2004)说过:“在我们看来,根本用不着勾勒另一个理论框架来专门研究不礼貌现象”。

针对brown & levinson的礼貌原则,culpeper(1996)提出了“不礼貌(impoliteness)”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策略,提出了与brown & levinson 的礼貌框架相对应的不礼貌策略框架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对不礼貌的研究。

在国外对不礼貌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颇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不礼貌言语现象研究和对不礼貌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国内对于不礼貌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现有的有关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专著中少有专门讨论不礼貌现象的章节,在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很少,相当部分学者都是以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解释汉语和英语不礼貌言语的生成机制。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基于前人对不礼貌现象和理论的研究,尝试运用的 culpeper 提出的不礼貌原则,以《雷雨》中的具体实例为语料来探讨不礼貌策略框架和不礼貌回应策略框架,以期验证不礼貌原则在中文中的可行性和解释力,并总结不礼貌策略和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拓展不礼貌原则的视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雷雨》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雷雨》
朴 :( 冷 地 ) 十年 的工 夫你 还 是 找 到 这 儿 来 了 冷 三
曹 禺 是 二 十世 纪 最 优 秀 的 剧 作 家 之 一 。9 3年 创 作 了 《 13 雷
雨 》 一 部 杰 出 的现 实 主 义 悲 剧 。 戏 剧 与 诗 歌 和 小 说 的 最 大 区 ,
朴 : 可 以 冷静 点 。 在 你 我 都是 有 子女 的人 。 果 你 觉得 心 你 现 如
关 键 词 : 用 学 ; 雷 雨》 言语 行 为 理 论 语 《 ; 中 图分 类 号 : 3 文 献 标 识 码 : H0 0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 0 1 0 - 0 3 0 17 - 1 12 1 )4 0 5 — 2
更客 观 的找 出所 选 段 落 矛 盾 冲 突 的 根 源 。 周 、 认 的场 面 为 例 : 相
行 为 , 就 是 一 个 人 发 出一 连 串 的 声 音 或 说 出一 个 句 子 . 功 也 其
朴 :( 徐 立 起 ) , , , 是 — — 徐 哦 你 你 你
朴 :哦 , 萍 ! ( 声 ) 么 , 你? 侍 低 怎 是
引 言
因 为 哲 学 的 繁 荣 使 得 哲 学 家 才 去 研 究 语 言 的 使 用 , 因而
才 有了语 用学这 门学科 , 当然 语 用 学 (r ma c 这 个 术 语 也 Pa ts g i) 朴 :你— — 侍 萍 ? ( 觉 地 望 望 柜 上 的 相 片 , 望 鲁 妈 。 ) 不 又
文 学评论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雷雨》
苗 丽
( 西 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 西 I 山 山 临汾 0 1 0 4 0 4)
摘 要 : 雷雨 》 戏剧 史 上 的 里 程碑 , 文 着 重从 运 用 奥 斯 《 是 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话剧作品,被广大读者和观众所喜爱,并多次被译成英文。

从语用模糊角度来看,《雷雨》的英译本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语用模糊是指语言在传达信息时,并不总是清晰明确的,有时候会选择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对话和描述方式的选择来烘托剧情的紧张和冲突,但其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表达。

在戏剧的第一幕,婆婆对媳妇映雪说:“晚上的凉风吹到来,你就出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婆婆觉得媳妇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出汗是一种身体反应。

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模糊而不直白,英译本需要通过恰当的语言选择来传达曹禺的意图。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习语和成语难以准确地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在《雷雨》中经常出现的“雷雨交加”一词,意指情感上的激烈冲突和矛盾。

英译本可能需要重新构造这样的习语或成语,以便让西方读者理解其中的蕴含。

语用模糊还存在于人物对话之间的暗示和隐射之中。

在《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带有一定的含蓄和暗示,通过言外之意传递更深层的信息。

这种隐晦的对话在英文中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调整,以保持原作的隐喻和暗示。

考虑到英语是目标译入语,就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使得目标译本更符合目标语的语用特点。

英文对于礼貌语的使用要求较多,需要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表达。

而中文中常使用敬语和尊称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从语用模糊角度来看,《雷雨》的英译本可能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作的模糊和隐晦之处,并结合目标语言的语用特点进行调整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和意图。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

语境理论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的阐释作者:宋佳雨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0期【摘要】话剧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对整个文本思想主旨的充分把握,更要求译本实现较强的舞台“可表演性”,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本文以王佐良和巴恩斯的《雷雨》英译本为例,从马斯诺夫斯基语境理论出发,分别从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对其经典片段进行文学评析和艺术赏析,进一步论证该译本较好地体现了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关键词】语境理论戏剧翻译可表演性一、引言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所写的第一部话剧,该剧被赞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王佐良和巴恩斯(A.C.Barnes)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广受好评。

译文用生动地道的英语表达使剧中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同时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语言语境下《雷雨》译本“可表演性”的实现马氏认为语词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在话语中使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底层单位是句子,并非语词。

马氏表示甚至句子也不能算是话语的自足单位。

如果没有特定情景,语词则毫无意义,因为语词只有在其它语词之中才有含义。

此英译本在语用模糊的翻译处理上可谓是精妙绝伦。

对于模糊语的翻译,该译本则巧妙运用语言语境,将模糊语的隐晦效果和言外之意传达出来,又兼具日常口语化、简洁性和节奏感,从而实现《雷雨》的可表演性。

如:蘩:(笑)我怕你是胆小吧?萍:怎么讲?蘩: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第一幕 49)FAN:(With a smile)I rather think it’s because you’re afraid.PING:How do you mean?FAN:You’ve forgotten that this room was haunted once. (ActI:51)这一幕是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蘩漪和周萍之间的对话。

首先,该译文在针对模糊语“胆小”和“闹过鬼”的翻译显得精妙传神。

从言语行为之语力视角浅析《雷雨》戏剧冲突

从言语行为之语力视角浅析《雷雨》戏剧冲突
冲 突的 主要 言语 根 源 。
关键词 :雷雨》戏剧 冲突; 《 ; 言语行为理论 ; 力; 语 指责 ; 命令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73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4 5 (0 9O 一O 8 —0 10 - 4 8 20 )5 3 2 2


分为三类 : 言内行为( cf nr c , 1 u oayat 行事行为(l ui ayat和 o i ) i ct nr ) l o o c 言后行为(eoui ayat。言语行为成为了语用学的一个重要 pd ct nr ) o c 研究领域 , 目的在于研究语言交际者如何使用和理解言语行为。 其 言内行为是指说某事的行为 , 相当于发出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 其功 能是以言指事。行事行为是指存在 于某种言 内行 为中的一种行 为, 其功能是以言行事 。因为此类行为 的话语都存 在一定 的语力 (l ui ayfr )如, 、 i ctnr c , 指责 命令、 l o o oe 警告、 许诺等 , 以行事行为是 所 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言后行为是指说话人说 出某事后会对听话 人的感情, 思想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功能是以言成事。 按照徐碧美(si的归纳 , T u) 言语行为分为四大类 :
的词或 句子 , 说 出话 语 时 具 体 的言 语 行 为 _ 。他 把 言 语 行 为 而是 2 ]
三、 文本描述
《 雨 》 十年代— 部杰 出的现 实 主义悲 剧 , 中国戏剧 史上 雷 是三 是
的一块里程碑。作品通过三条主线展开 节: 侍萍盼 运悲剧 ; 繁漪
和周朴 园的矛盾 冲突 ; 大海 为代表 的罢工 斗争 , 述了周公馆 这 以鲁 描
个表面看似繁荣稳定 , 实际上危机四伏濒临崩溃边缘的复杂家庭景 象。深刻反映了“ 五四’ 后三十年问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本文应 前 用言语行为理论对《 雷雨 》 第二幕中以鲁大海为代表的罢工斗争的选 段进行文本分析, 甄别话语各因素的特征, 观察不 同人物的言语行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雷雨》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3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4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5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 rld View6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7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0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1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13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14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6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17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18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9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20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21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22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23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24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2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26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2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0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3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32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33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3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36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37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38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3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40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43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44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45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46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47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48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4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50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51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5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3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5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55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56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57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58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59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60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61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62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63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5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66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67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68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69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70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71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72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73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74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7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76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77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78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79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8081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82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83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84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8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86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87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88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89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9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91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92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93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94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9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96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9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98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99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100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01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02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103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104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10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106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0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08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09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110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111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1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13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14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15 论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主题思想116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117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18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11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120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121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122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23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124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25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26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127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28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29 《推销员之死》中丛林法则的牺牲品130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1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132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3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134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35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136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3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138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139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40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1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42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143 由国内“外语早学潮”看关键期假设144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14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6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14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148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49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5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51 Western Women’s V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152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153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154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155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156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57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15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159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60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61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62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6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64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165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166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167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68 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169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70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171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172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3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174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75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176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1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79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180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81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182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183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184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185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8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87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88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89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90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19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92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19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94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195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196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97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19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99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20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以《雷雨》为例

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以《雷雨》为例

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 ——以《雷雨》为例发布时间:2023-05-29T10:44:51.422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赵涛[导读]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语言是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下,呈现出的戏剧艺术效果也截然不同。

戏剧能通过语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刻画,是突出角色特点与戏剧内涵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剧情高潮的有效方法。

所以,在整个戏剧艺术表演中,语言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对戏剧艺术内涵的深度诠释,影响深远。

为此,本文以《雷雨》为例,进一步分析了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旨在为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提供有效服务。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语言是最基础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下,呈现出的戏剧艺术效果也截然不同。

戏剧能通过语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刻画,是突出角色特点与戏剧内涵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剧情高潮的有效方法。

所以,在整个戏剧艺术表演中,语言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对戏剧艺术内涵的深度诠释,影响深远。

为此,本文以《雷雨》为例,进一步分析了语言对戏剧艺术的影响,旨在为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语言;戏剧艺术;影响引言语言可以被视为人类文化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语言不仅可以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还可以表达人类价值观、信仰和文化特征。

在不同文化中,语言具有不同特点和表达方式,而戏剧则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可谓是种类繁多,每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借助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充分表现,所以要想准确理解戏剧内涵,从基础性要素入手,以语言为桥梁,能实现对戏剧艺术内涵的准确理解与深化分析。

一、戏剧艺术中的语言技巧价值体现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基本方法,在戏剧艺术表演中,语言则成为了情感交流、角色塑造、过渡衔接的基础手段,是戏剧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整个戏剧艺术表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_以_雷雨_为例

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_以_雷雨_为例

2008年第4期总第22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8,№4Serial №229从词语标记看王佐良戏剧翻译风格3———以《雷雨》为例黎昌抱(浙江财经学院外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本文先探讨戏剧的文体特征和翻译基本原则,后以风格标记理论为依据,对《雷雨》原作和译作的词语标记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量化分析词语标记后发现,译作所用词语质朴地道、灵活自然、简洁含蓄,成功地再现了戏剧语言口语化、性格化和诗剧化之特点。

译者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词语风格。

关键词:词语标记;王佐良;翻译风格;戏剧;《雷雨》;译作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he translating guideline of drama,this paper,based on stylistic markers theory,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xical markers bet w 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understor m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finds out,after conductin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exical markers,that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the English version are plain but idiomatic,flexible and natural aswell as brief and i m plicit,which effectively keep such features of dramatic discourse as colloquialis m,characterization and poetic dramat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source text,the lexical marker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are,however,faithful and felicitous .Key W ords:lexical markers;Wang Zuoliang;translation style;drama;Thunderstor m ;the English version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8)04-0048-041.引言:戏剧及其文体特征戏剧,是“综合艺术的一种。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一,其英译本在语用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经过对英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模糊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称谓的模糊、情感的模糊、时间和空间的模糊以及对话语的模糊。

在《雷雨》的英译本中,人物之间的称谓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有时候一个人物会被称为“您”,而在其他场景中又被称为“你”。

这种模糊性使得读者很难准确地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在原文中,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情感状态,而在英译本中,这些信息往往无法被准确地传达。

情感的模糊也是《雷雨》英译本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原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往往通过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来表现出来,而在英译本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些情感往往无法被完整地传达。

原文中一个人物可能会用含蓄的语言或者微妙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或者愤怒,而在英译本中,这种微妙的情感往往会被过分简化或者直接表达,导致读者对人物的情感状态产生困惑。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

从语用模糊角度看《雷雨》英译本《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被视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中国大陆农村小城村庄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不公。

本文不仅仅是对《雷雨》本身的讨论,而是从语用模糊角度去看该剧的英文翻译版本。

语用模糊在语言学上指的是掩饰一个事实或者观点的用词或者句子。

在英译本中,翻译者可能会遇到一些翻译难题,需要以语用模糊的方式来解决。

本文将以语用模糊为视角,来探讨《雷雨》英译本中存在的模糊现象,并分析其对翻译质量和读者理解的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语用模糊在翻译中的影响。

在语用模糊的情况下,原文的表达并不是那么直接清晰,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传达相同的意思。

如果翻译者不能很好地处理语用模糊,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的误解或者对原文内容的遗漏。

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语用模糊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分析《雷雨》中存在的语用模糊现象。

在剧中,曹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这其中包含了很多语用模糊的表达。

人物之间的交流常常使用委婉语言或者含糊其辞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情感,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具体地分析《雷雨》的英译本中存在的语用模糊现象。

在翻译对话时,翻译者可能会选择使用含糊的表达来模糊原文中直接的言辞,这是为了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图。

如果过度使用语用模糊,可能会使得翻译版本失去原作的韵味和氛围。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平衡原文的情感和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尽量做到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我们需要总结分析《雷雨》英译本中语用模糊现象对翻译质量和读者理解的影响。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用模糊在翻译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也需要在尽量保持原作情感和意图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清晰明了地表达翻译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传达原作的魅力,使读者从中得到更深的阅读体验。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语境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上的重要课题,同时它对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指出翻译不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转换上,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原文的言外之力及对读者的预期效果,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一、引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全新的视角及更科学的方法对翻译实践进行指导。

自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教授J.奥斯汀(JL.Austin)的名著《怎样用语言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问世以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成了语用学上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该理论激起了语言学家们对话语意义研究的极大兴趣。

如七十年代的塞尔就在奥斯汀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将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这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纵深和完善;另一方面该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被应用于多个领域: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翻译理论等等。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环境下言语行为涵义的深人探讨给翻译理论以很大启发,为译者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意义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J.奥斯汀首先探讨了句子如何超越其语言组成形式去“做事”( Perform Actions ),去影响并完成交际目的的。

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围绕这个问题提出:言语和行为不能分开("Saying somethingis doing something"),言中有行。

言语行为包括以下三种具有特征性意义的行为:(A)类是表述性言语行为即“言内行为”( locutionaryact ); ( B)类是意向性言语行为即“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C)类是取效性言语行为即“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

言语行为理论对《雷雨》的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对《雷雨》的分析
我们看一个事例:You have left the door wide open. 首先,由说话人传达的言内行为是他所说出的” you”、”have”、”door”、“open”等这些词,用来表达这些词 的字面含义。 其次,由说话人表示的言外行为是通过特定语言, 表达他说话的意图,如让某人关门或者抱怨等,是根据 语境来定的。 最后,言后行为指说话的成效。如果听话人抓住了 说话人意思,明白说话人让他去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 功的实现了他所预料的变化,那么言后行为就执行了。 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之中,研究者感兴趣的是言后行 为,因为这种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目的一致。在言语交流 的研究中,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说话人如何表达他的意 图,以及他的意图怎么被听话人所理解。(戴炜栋,1984) 二、《雷雨》 2.1 剧情简介 周家馆里的大老爷周朴园做煤矿生意,之后跟二太 太繁漪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周冲,而大儿子周萍的 生母是侍萍,就是后文提到的鲁妈。繁漪忍受不了周家 馆的压抑和周朴园的古怪脾气,和周朴园大儿子周萍有 了乱伦关系。然而接受教育的周冲却喜欢上了家里的仆 人,也就是鲁妈的女儿四凤。繁漪得知周萍和四凤的关 系,并且找来了四凤的妈妈想把四凤辞退。然而,当鲁妈 进入周家才发现,原来周家就是当年抛弃自己的周朴园 的家,繁漪也知道了情况。但是侍萍接受不了自己孩子 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恋爱的现实,所以想带四凤离开, 不 料四凤怀孕了, 要求周萍带她走, 鲁妈只有催两人快走, 繁漪阻止不了周萍, 说出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 最终周 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 周萍吞枪自杀, 四凤也触电而死, 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2.2《雷雨》人物关系图 繁漪 周朴园 鲁侍萍 鲁贵
(1)言内行为是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行为,它通 过单词、语法和语音来表述句子表面意义的行为。

浅析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认知转喻——以话剧《雷雨》为例

浅析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认知转喻——以话剧《雷雨》为例

浅析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认知转喻——以话剧《雷雨》为例王佳文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0)004
【摘要】帕瑟和桑伯格在脚本理论中首次从认知转喻的角度解释了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转喻思维机制。

以话剧《雷雨》为例,通过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指令类言语行为中,交际者在现实生活中对转喻行为脚本的使用及转喻概念的行使并非一成不变,受到个人语用因素、认知因素、现时语境及指令类言语行为次分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王佳文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功能研究--以《雷雨》为例 [J], 刘培培;岳好平
2.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分析研究--以《雷雨》为例 [J], 周芬芬
3.《雷雨》中间接言语行为转喻的认知赏析——以繁漪为例 [J], 赖守忠;
4.言语行为转喻视阈下语篇连贯的认知机制研究\r——以《雷雨》语篇片段为例分析讨论 [J], 马瑞洁
5.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 [J], 范敏; 李晓燕; 蔡育红; 张万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剧《雷雨》中的言语行为探析

话剧《雷雨》中的言语行为探析

话剧《雷雨》中的言语行为探析
刘华
【期刊名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突破结构语言学的局限,把人的交际意图和言外行为作为研究的中心,是文学作品研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雷雨>,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刘华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浅析指令类言语行为中的认知转喻——以话剧《雷雨》为例 [J], 王佳文
2.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中《雷雨》的人物关系 [J], 司建国
3.话剧《一妇五夫》中幽默言语行为的分析 [J], 王静轶
4.话剧《雷雨》中妇女悲剧探析--以周繁漪为例 [J], 罗晗
5.从言语认同到行为自觉——继续教育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言语行为策略探析 [J], 唐春生;覃安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2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3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4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5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 rld View6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7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Edgar Allen Poe’s Gothic Stories8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9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0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11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2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13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14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15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6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17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18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9 希腊神话在占星学中的体现20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21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22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23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24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25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26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8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29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0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3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32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33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34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3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36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37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38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3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40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43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44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45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46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47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48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4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50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51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5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3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5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55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56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57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58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59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60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61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62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63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向分析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5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66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67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68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69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70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71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72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73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74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75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76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77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78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79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8081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82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83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84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8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86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87 学习策略与听力理解88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Kinesic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89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9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91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92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93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94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9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96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9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对策98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99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100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101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02 从跨文化视角看文化定势及偏见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影响103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104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10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106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10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08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09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110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111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1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13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14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15 论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主题思想116 Joy Luck Club:Chinese Tradition under American Appreciation117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18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11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120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121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122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23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124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125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26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127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28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29 《推销员之死》中丛林法则的牺牲品130 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1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132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3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134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135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136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3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138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139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40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1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142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143 由国内“外语早学潮”看关键期假设144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145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6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147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148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49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5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51 Western Women’s View on Love in The Thorn Birds152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153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154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155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156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57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15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159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160 论归化和异化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61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62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16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64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165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166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167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68 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169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70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171 跨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探讨172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3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174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75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176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17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79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180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81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182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183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184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185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186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87 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论中国饮食文化资料的英译188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89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90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191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192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19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94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195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196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197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19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99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20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