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通用5篇)把课堂还给学生篇1[教学案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
“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
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知识,学生机械地听着,不断地记忆与复习,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之中。
而最近所体验到的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次课堂中,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记忆课程内容,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扮演的是主角角色,而非被动的配角。
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学习呢?我认为,老师们需要变革自己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学习。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互相激发思维和创意,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通过这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到对于老师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结来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需要从各个角度上面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流淌着自己的思考,发扬自己的想象,从而跨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
在追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从兴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其次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各自独有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_读后感_模板最好的课堂——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王克梅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
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
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
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
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
”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
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这学期,我们学校发了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建构理想课堂》的书,看到还给学生这几个大字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话,他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他强调“自读自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面对着各种考试,如何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呢?在语文上,我想要从最基础的习惯抓起。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办事容易办好,学习也能得益。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阅读。
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草草而过。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我要求学生“情绪要稳、读音要准、边读边想,弄懂词句”。
(2)、主动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3)、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读书时,要圈住自己不认识的字,画出不理解的词。
再读课文时,标出自然段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句子,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启发讨论。
这样学生读一次,画一次,动手做一次,越读的多,理解越接近中心,学生的体会也就越深等等。
(4)、提倡学生多读、反复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作文变得快乐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作文变得快乐一直以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似乎逐渐习惯了语文作文教学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传统模式。
尽管不时的有各种所谓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断出现,但是这种基本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
教学效果也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
很多人曾将“罪因”归结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
”。
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
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如于丹老师在《游园惊梦》中讲到:“学生为什么总是记不住教师要求背诵的内容,反而对流行歌曲的歌词‘熟读成诵’?可能流行歌曲的内容比书本内容简单,但实际情况却是流行歌曲在无形中迎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同时勾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欲望,使他们成为作文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课堂。
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改变作文教学陷入的困惑尴尬境地。
学习模式本身并没有错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作为教学者的固有思维。
怎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教学流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与学生合作交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让命题贴近学生生活“题好文一半”。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标题能反映文章的“心灵”。
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常常感叹无话可说。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一本书。
在本书的第二章很系统的向我们介绍了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这一章的内容很抽象专业。
对于逆向教学设计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细细读来,逆即为反,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然后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最后抵达创造,这是课堂教学的顺向设计思维。
而基于评价的逆向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从创造切入的,是在运用中掌握的,最后的理解与识记是自然而然达成的结果。
徐老师就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活动设计四方面作了一一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让我很受启发。
问题是驱动课堂教学前行的心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即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好的问题引领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学习。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觉得有好多的地方,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很恰当,仅仅是为了问而问,不能引起学生更好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究。
例如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问怎样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呢。
问得太空太宽泛了。
如果把问题改为请同学们观察分数乘法算式,你发现分数乘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你能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表示出这个意义吗。
在你的表示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这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交流,发现分数乘分数中,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与乘积的分子,分母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问是要会问的,老师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
不能很随意的问,更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要学习的目标,要突出课堂的学习重点,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
同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更习惯于听问题,不会提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做的地方。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课堂教学就象一个舞台,它使“剧本”在老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得以适时的演绎。
在这一“舞台”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的的现象,教师霸占课堂,即是“导演”,又是“主演”,置学生处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学生思维长期处在禁锢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智慧的火花更无从闪亮,更甚者,这种状态的长期作用,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处事态度,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病所在。
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前一段,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试验一种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值得鼓励。
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或课前,首先让学生将组织的知识在老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唱一回“主角”,学生领先生,还有一种好的副产品,就是课堂上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论和辩论。
我曾经听过好屡次学生上的课,真的相当不错,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辩论的能力和展现的功夫,而且,通过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取舍材料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的学生写的“教案”竟然有参考材料引用的出处、作者,还有教后记。
这使我深受启发,就拿那引用“参考资料”的要求来说,我首次知道,已经是我在大学快毕业时写论文时候了。
无独有偶,今日看到一篇文字,讲的是,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
当记者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绝招呢?”他笑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让孩子教自己——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那只能是笑话,但我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
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方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再去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
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王业兵 (1)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有感双语部王业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老师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里,有四个“还给”,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工作一年的时间。
这短短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幸福和辛苦。
阵痛伴随着无数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
但是孩子们能量的开关却并不是完全的打开。
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孩子们之间是有差距的。
当然并不能够否认,天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不能够紧紧凭着孩子们现有的成绩和表现去否定部分现在仍处于学习困顿期的孩子。
所以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老师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学生去努力思考的表现。
当我每一次走近教室,然后踏入教室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里莫名的兴奋。
一年的相处完全的把陌生的师生变成了如同亲密无间的亲人。
或许有老师会疑问,这位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疯,怎么一点老师的威严都没有。
其实不然。
在决定做老师之前,我有一段短暂的迷茫期。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自己最终坚定选择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努力着。
于是我在龙虎塘实验小学存在了。
谈起这两个月的教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对待的工作态度。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还是谈谈语文课上自己的改变吧。
记得该校的顾校长曾经听过我两节课。
第一次之后的反馈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校长说的“关注学生”、“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的思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
之后的一段时间的教学,我都在认真的实践。
我尝试过师生互动的多样性,比如我可以抛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小组思考之后,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的发言和几个小组发言的综合,总结出最终思考的价值。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在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教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角度上,即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提到了“认知理论”的概念,即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于新知识或经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记忆。
这一概念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呼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这一概念,即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维截然不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将知识一一输入给学生。
学生主体性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展示学生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学习的过程。
这一思想与传统的竞争导向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个人的竞争和升学率。
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主动性。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4篇)目录(篇1)1.引言: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4.结论:课堂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正文(篇1)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基石,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是,现在的课堂似乎越来越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进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呢?首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
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观点。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习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总的来说,课堂的成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目录(篇2)1.引言: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有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的主要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理解和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5.结论: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7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下面浅谈一下感触最深的第三章---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实际能力的挑战。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讲究教学方法。
我认为,当前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游戏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最多、效果也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于游戏教学法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
它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有的教育材料,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和极大的趣味性,在一定的前提下,给学生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因此,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紧- 1 -密联系,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注重教学效果,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情境教学法。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学习汉语对于我们来说是简单、自然的。
而英语是外来语种,我们目前并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学习它,所以,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只有在课堂内形成一种语言环境,才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帮助。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作文800字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作文8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作文800字篇1说起我们学校恐怕最热闹的就要属下课十分钟了。
“叮——”,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的板凳上就像是有钉子似的,坐都坐不稳,心也早就不在教室里了。
“下课!”只要老师的话音一落,同学们便向教室外奔去,像一群关在笼子的小鸟得到了自由,像一群难民看到了食物,教室外就像是有魔力一般地吸引着我们。
“玩去了!”同学们欢呼着跑向教室外,像一群小孩得到了糖果一般的高兴,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的快乐“打折扣”。
游戏,是我们课间玩耍最好的伙伴,像咖啡配上了糖,像牛奶配上了面包,是游戏让我们课间活动多姿多味,给我们带来欢乐,让我们在游戏中团结、锻炼自己。
对于女孩来说,课间无一就是去室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在座位上安安静静地看一本好书,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训,也使我们的大脑得到了休息。
走廊,是我们游戏的重要地点,即使走廊里十分拥挤,可我们照样能玩出快乐。
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跳皮筋,有的踢足球,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打乒乓球,总之,操场上的运动多姿多彩,“生命在于运动”,同学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提高精神,也使我们得到了快乐。
在课间十分钟里,我们做游戏、看书、运动……等等,让我们在游戏中成长,让我们在看书中滋润自己,让我们在运动中磨炼自己。
“叮——”上课铃声一响,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过我们还会迎来下一个课间十分钟。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作文800字篇2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我真切地希望学校能够把被压缩的课间十分钟时间还给我们。
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十分钟的课间时间实在是太过于短暂,根本无法满足我们活动的需求。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被课业所占据,除了坐在教室里上课,就是回到家中继续完成作业。
从早上七八点钟开始,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我们几乎从未真正地放松过。
有时上完最后一节课,第二天一早就要赶着完成数学作业,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简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部由当代教育专家李镇西所著的教育教学随笔,围绕“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主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主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题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作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我的看法和理解在我看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具有以下优点:1. 实践性强:作者李镇西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这一理论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2. 思考深入:作者在书中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角度。
3. 启示性强:书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主要包括:1. 学生主体性是教育的核心:作者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2. 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伙伴。
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 个性化教育的倡导:书中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图分类号:g424.21前段时间,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皇帝的新装》课堂中,老师频频发问,而学生可能因为从未接触过这么大的场面,再加上老师一个接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被问晕了,于是,可怜的孩子们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
讲课的老师也很有经验,立刻越俎代庖,将答案一一输出……整节课,枯燥无味,丝毫看不到孩子们思维火花的绽放!听着这样的课,身为教师的我也不自觉地闭上了双眼,只是机械的在听,毫无兴趣,毫无思考的意识,这节课真是漫长啊!我也第一次理解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睡觉,画画的行为。
听着听着,在我的脑中出现了这么一句话:“请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教学中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包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要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作用,“以师为本”是关键,“以生为本”是目的。
但从这节课中我只是发现了老师的“本”,而学生的“本”却荡然无存。
老师是这节课的灵魂,没有了她的精彩表演,这节课也就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可能。
可是学生只是知识的被灌输体,一味的接受,没有自愿。
“学生为本”在哪里?到底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本”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一开始,我认为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来接近学生,问“你们小时侯读过或听过或看过哪些童话,能给大家说说吗?”这样的提问会有很多同学举手,他们会各自讲了自己接触的童话,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导入:那好,今天让我们学习外国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正是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引诱下,学生才会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于是教师可以再一次利用学生自己搜集童话及一些知名作家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安徒生出现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介绍安徒生的有关资料,学生一定会讲得很好,介绍得很全面,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下的成效.(二).设计有探讨价值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当学生进入到整体感知的环节时,老师提出“这篇童话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各个人物的角度来概括)”问题,让学生用默读浏览的方法去搜集、筛选课文信息,学生会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记叙了一位爱新装的皇帝受到了两位骗子的欺骗,穿上了并未存在的所谓神奇的新衣去参加游行大典,结果出尽洋相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摘要: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
识、发展能力,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现代教
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既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看成学
习的主体。
本文就学生在作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探讨。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作文课堂;新课标;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
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
感。
”因此在写作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关键是要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学
生们不爱主动写作,每一次的作文都是当做繁重的作业完成,只是
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缺乏创造性。
一、学生写作现象分析
(一)学生们不相信自己。
很多学生在老师布置作文时,心里
就开始出现恐慌,六神无主。
大多数学生拿起笔却不知道写什么,
这主要是学生的恐惧心理在起作用,学生不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
文。
在写作文前就潜意识里有“我害怕写作文”的自我暗示,所以
遇到写作文就畏缩。
这是因为学生们平日里缺乏写作训练,再加上对课本的和权威的盲目畏惧,造成对写作文的自信心不足。
学生自己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作文书,把书上的与该课要求的作文有关的大段及他人习作不加思考地移到自己的本子上,然后自己再写一些接上。
这样的作文当然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久而久之,即使对作文参考书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的思考的精神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又使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对写作也失去了信心。
(二)缺乏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
中、小学生所阅读的材料大多是从课本上得来,对课本以外的写作知识和材料了解的少之又少。
在面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压力的同时,学生们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太多的课余时间被占用了,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
而且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外读物并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只依赖和迷信课本,认为只要把课本上得知识学好了,考试通过就可以了,就算喜欢的语句、段落也不记笔记,更加谈不上心得体会。
同时在平时生活中,也不注意观察生活,不会从细节中找寻素材,更不去体会情感。
就造成一到写作文时,就抓耳挠腮,头脑空空不知道用哪些材料的情况。
(三)不会组织作文材料。
对于掌握了一定写作材料的同学来说,如何把已有的材料应用到作文中去便成了一个难题。
语文的学习应该包括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内容,语言更多的是表现在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来
说,缺乏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对文字的学习应表现为理解文字的意义和运用文字的方法。
这些看似简单,却不是每一个学生容易做到的。
组织作文材料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应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字、词、句也都很少应用到作文中去,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都是把汉字中的常用字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作文。
同时文中很少出现成语、俗语、谚语、名人名句等使文章增色的因素,而对于修辞方法的使用更显得薄弱一些,作文写得有文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四)学生不懂在作文中创新。
现在的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大多数是题目自定,题材自定,不限文体,这些条件意味着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自由创新。
但是,这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也不知道该选什么文体适合。
如果这个题材可以写记叙文也可是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那么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写最熟悉的记叙文。
在文体上雷同,在内容上又不新,怎么可能吸引考官的眼球,如何得到高分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创新对于写好一篇作文是至关重要的。
二、问题的解决
中、小学生写作遇到的障碍,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成为提高中、小学生作文课堂质量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对象,处于客体地位;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才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
爱上学习。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人。
(一)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文课堂,积累素材。
作为教师,应该告诉自己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是为学生指明方向的,切不可越俎代庖。
在上作文课时,不要急于布置写作文,要让学生对作文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首先,给学生呈现基本情境,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
比如,在写说明文前,先告诉学生今天要说明的对象,可以结合实物、图片、声音等辅助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说明对象有哪些特征。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从形状、质地、大小、用途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使学生进入随机进入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观察事物。
在了解了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除了教师引导的说明对象的特征之外,还有哪些特征。
每当学生找到一个就给予表扬,可以带动其他不爱思考的同学也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间接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进入思维发展训练,要注意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说,如果说明对象是小草,可以从小草想到土地、太阳、生命力、蚂蚁等等;如果说明对象为蜡烛,可以发散到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做到直观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同学梳理一下思维脉络,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让同学们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从而树立信心。
对于学生学作文没有材料,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工作。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的习惯,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布置下去,量不用太多,关键在于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长知识。
积累材料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下来,不限长短,增加习作练习机会。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每天收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故事,不限内容。
这样学生有了兴趣,也可以积累知识,更可以做到发现学习。
然后每一天让学生在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讲他收集的材料,让这个故事给其他学生的也留下印象。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用一两句话记在本子上。
久而久之,在写作文时,脑子中就有了材料。
书面的材料可以收集一些名言警句、诗词、熟语等。
在让学生阅读作文选时,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喜欢的字、词、句,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方面可以积累作文材料,锻炼语感。
人都是会遗忘的,所以掌握的知识要不断地进行强化。
这个可以利用早读时间,除了完成预习的内容之外,可以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拿出来看一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时自然而然的记下自己喜欢的词句和知识,最终运用到习作当中。
(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组织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中
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例,除了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分析后,根据结构框架、写作技巧,学习作者是如何按内容选材、布局谋篇的,把每一部分的用法讲明,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每讲一个技巧要举一个例子以加深印象。
如果讲到比喻时,先用浅显的语言对比喻下一个定义,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组成,由比喻词“像……似的”连接起来的一组修辞方法。
然后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比喻句由哪几部分组成。
除了这些,还要讲哪些成分是不能构成比喻句的。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喻句后,教师给出几个本体和喻体由同学们来自己练习造句,体会比喻句的写法。
写作文时,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当学生运用出错时要及时纠正。
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克服学生从心理上对写作的恐惧也是关键。
学生不自信,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平时主动写作的学生,教师帮助其修改,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作文竞赛活动,为其提供发表文章的途径,使其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学生就会有了成就感及所带来的荣誉感,就会更加热爱写作。
对于不主动的学生,要给他们心中树立一
个榜样,让写作好的学生帮助不主动写作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学习,有心信和同学交流。
提高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