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摘要: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

识、发展能力,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现代教

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既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看成学

习的主体。本文就学生在作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探讨。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作文课堂;新课标;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

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

感。”因此在写作中更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关键是要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学

生们不爱主动写作,每一次的作文都是当做繁重的作业完成,只是

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缺乏创造性。

一、学生写作现象分析

(一)学生们不相信自己。很多学生在老师布置作文时,心里

就开始出现恐慌,六神无主。大多数学生拿起笔却不知道写什么,

这主要是学生的恐惧心理在起作用,学生不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

文。在写作文前就潜意识里有“我害怕写作文”的自我暗示,所以

遇到写作文就畏缩。这是因为学生们平日里缺乏写作训练,再加上对课本的和权威的盲目畏惧,造成对写作文的自信心不足。学生自己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作文书,把书上的与该课要求的作文有关的大段及他人习作不加思考地移到自己的本子上,然后自己再写一些接上。这样的作文当然不会得到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即使对作文参考书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的思考的精神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又使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对写作也失去了信心。

(二)缺乏一定的作文素材积累。中、小学生所阅读的材料大多是从课本上得来,对课本以外的写作知识和材料了解的少之又少。在面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压力的同时,学生们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太多的课余时间被占用了,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而且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课外读物并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只依赖和迷信课本,认为只要把课本上得知识学好了,考试通过就可以了,就算喜欢的语句、段落也不记笔记,更加谈不上心得体会。同时在平时生活中,也不注意观察生活,不会从细节中找寻素材,更不去体会情感。就造成一到写作文时,就抓耳挠腮,头脑空空不知道用哪些材料的情况。

(三)不会组织作文材料。对于掌握了一定写作材料的同学来说,如何把已有的材料应用到作文中去便成了一个难题。语文的学习应该包括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内容,语言更多的是表现在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来

说,缺乏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对文字的学习应表现为理解文字的意义和运用文字的方法。这些看似简单,却不是每一个学生容易做到的。组织作文材料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应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字、词、句也都很少应用到作文中去,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都是把汉字中的常用字组织起来,形成一篇作文。同时文中很少出现成语、俗语、谚语、名人名句等使文章增色的因素,而对于修辞方法的使用更显得薄弱一些,作文写得有文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四)学生不懂在作文中创新。现在的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大多数是题目自定,题材自定,不限文体,这些条件意味着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可以自由创新。但是,这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写,学生也不知道该选什么文体适合。如果这个题材可以写记叙文也可是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那么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写最熟悉的记叙文。在文体上雷同,在内容上又不新,怎么可能吸引考官的眼球,如何得到高分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创新对于写好一篇作文是至关重要的。

二、问题的解决

中、小学生写作遇到的障碍,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成为提高中、小学生作文课堂质量的关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对象,处于客体地位;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发现学习的乐趣,学生才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

爱上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人。

(一)教师引领学生走进作文课堂,积累素材。作为教师,应该告诉自己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是为学生指明方向的,切不可越俎代庖。在上作文课时,不要急于布置写作文,要让学生对作文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首先,给学生呈现基本情境,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比如,在写说明文前,先告诉学生今天要说明的对象,可以结合实物、图片、声音等辅助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说明对象有哪些特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从形状、质地、大小、用途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随后,使学生进入随机进入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观察事物。在了解了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除了教师引导的说明对象的特征之外,还有哪些特征。每当学生找到一个就给予表扬,可以带动其他不爱思考的同学也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间接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进入思维发展训练,要注意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如果说明对象是小草,可以从小草想到土地、太阳、生命力、蚂蚁等等;如果说明对象为蜡烛,可以发散到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还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它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做到直观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同学梳理一下思维脉络,让学生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让同学们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从而树立信心。

对于学生学作文没有材料,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材料的积累工作。首先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的习惯,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布置下去,量不用太多,关键在于让同学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长知识。积累材料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下来,不限长短,增加习作练习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每天收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故事,不限内容。这样学生有了兴趣,也可以积累知识,更可以做到发现学习。然后每一天让学生在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讲他收集的材料,让这个故事给其他学生的也留下印象。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用一两句话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在写作文时,脑子中就有了材料。书面的材料可以收集一些名言警句、诗词、熟语等。在让学生阅读作文选时,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喜欢的字、词、句,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方面可以积累作文材料,锻炼语感。人都是会遗忘的,所以掌握的知识要不断地进行强化。这个可以利用早读时间,除了完成预习的内容之外,可以让学生把收集的材料拿出来看一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时自然而然的记下自己喜欢的词句和知识,最终运用到习作当中。

(二)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组织材料。《语文课程标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