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一、之

(一)用作代词

1. 人称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

(1)下车引之。(《期行》)

(2)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3)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4)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5)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6)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

(7)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8)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可译为“这”“这样的”“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2)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5)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7)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10)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二)用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六则》)

(2)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3)春冬之时。(《三峡》)

(4)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5)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6)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7)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9)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10)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2.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1)马之千里者。(《马说》)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公输》)

"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1)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7)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8)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1)妇拍而呜之。(《口技》)

(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4)由此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代人、事或物,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1)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4)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6)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9)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

3.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那(个)”“那些”等。

(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三峡》)

(3)其人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4. 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在中间”,后面多为数词。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鸣其一处。(《口技》)

5. 语气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推测、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词连用,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怎么”“难道”等。

(1)其真无马邪(《马说》)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而

1. 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1)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

(3)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4)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5)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2.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而且”“然后”“于是”,或不译。(1)学而时习之。(《论语》)·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3)愿乞一言而死。(《强项令》)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5)相委而去。(《期行》)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9)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10)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3.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

[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公输》)

(7)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 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

(2)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5. 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