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ppt

合集下载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目录
• 药物外渗概述 •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 药物外渗的案例分析 • 药物外渗的护理建议
01
药物外渗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药物外渗是指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血管内漏出到血管周围组 织,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坏死等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渗透时间,可分为急性外渗和慢性外 渗。
对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以减少药物对外周血 管的刺激;对于一般性药物,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
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糖尿病、பைடு நூலகம்管疾病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输注方式,并注意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
加强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护士 对药物外渗的认知和操作技能。
03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规处理方法
停止输液
保留针头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出针头前,尽量不移动针头,以免增加外 渗范围。
抬高肢体
局部冰敷
将发生外渗的肢体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外渗部位,以减轻疼 痛和肿胀。
局部封闭和湿敷治疗
局部封闭
对外渗部位进行封闭注射,以抑制药液的扩散和促进药液的吸收。
湿敷治疗
使用药物外渗湿敷剂或硫酸镁湿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抬高肢体和早期活动
01
抬高肢体:抬高发生外渗的肢体,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02
早期活动:外渗处理后,可适当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外渗药 物的吸收和代谢。
03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课件
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化 疗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取得 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共同防范化疗药物外渗
的发生。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及意义
制定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规范
通过本次项目,中华护理学会成功制定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的团体标准,为临床医 护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加强化疗药物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分类、作用机制及副作用,提高对化疗药物外渗 潜在风险的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规范操作技能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配制、输注 及更换等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准 确。
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工具,避免在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穿刺,减少机械性刺激;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造 成的血管损伤;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静脉炎处理策略
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局部外敷药物,如硫酸镁湿热敷、中药外敷等,以消肿止痛;加强局 部护理,避免感染。
组织坏死的评估与处理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化疗药 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和注意 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 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帮 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鼓励患者及时反馈
鼓励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及时反馈 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以便医护 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等
加强科研力度
鼓励医护人员开展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的科研工作,探索新的预防 和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PPT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PPT

冷敷或热敷应用
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初期,可收缩 局部血管,减轻疼痛和肿胀。
热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后期,可促进 需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
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液吸收和消散。
烫伤或冻伤。
抬高肢体促进回流
化疗药物外渗后,应抬高受累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 胀和疼痛。
抬高肢体时需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牵拉和受压。
选择不当的血管通路或器具,如使用 较细的针头、脆弱的血管等,也会增 加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某些化疗药物具有强刺激性、高渗透 压等特点,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等, 这些药物外渗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外渗后,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肿胀、红斑等症状。严重时可出 现水疱、皮肤坏死、溃疡等。
05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
本次事件经验教训
1 2 3
化疗药物性质了解不足
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渗透压等特性了解 不够,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其潜在风 险。
操作不规范
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 行,如未选择合适的静脉、未进行充分的冲管等 ,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教育不足
未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告知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如药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等,导致患者配 合度不高。
明确外渗药液的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解毒剂和治疗措施。
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针眼,避免出血和药液外渗加重。
局部封闭治疗
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 的封闭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常用封闭剂包括普鲁卡因、地塞 米松等,可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 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

封闭治疗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 免感染。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预防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危害
01
02
03
局部组织损伤
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组织 红肿、疼痛、炎症等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
全身影响
某些药物外渗后,可引起 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过敏 反应、中毒症状等。
治疗延误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治疗延 误,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康复。
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血管因素
血管弹性差、血管硬化、血管 痉挛等血管病变,可增加药物
案例三:静脉留置针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静脉留置针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问 题,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VS
详细描述
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固定不牢 、患者活动过度、血管条件差等。预防措 施包括加强固定、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技 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处理方法包括 拔除留置针、抬高患肢、冷敷或热敷等, 若出现皮肤坏死等严重后果,应及时就医 。
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药物的渗透压、酸碱度、浓度 等理化性质,以及药物的输注 速度和温度,都可能影响药物 外渗的发生。
技术因素
输液操作技术不熟练、穿刺技 术不佳、固定不牢固等,也可 能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因素
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活动 程度以及配合度等个体差异, 也可能影响药物外渗的发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03
立即停止注射
01
立即停止给药,并保留针头,避 免拔出,以防止药物进一步外渗 。
02
通知医生,评估外渗程度,确定 后续处理措施。
评估外渗程度
轻度外渗
外渗面积小,皮肤颜色正 常或略红,温度正常,疼 痛轻微。
中度外渗
外渗面积较大,皮肤红肿 明显,温度略高,疼痛较 重。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优选全文

ppt课件
16
2.疾病因素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病危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②癌症患者长期输液及反复使用化疗药物,静脉脆弱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等
ppt课件
17
3. 药理学因素
用于治疗的药物刺激强、浓度高、局部与 药物、接触时间长。
ppt课件
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常见的药物如下: TPN、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5%碳酸氢钠、氨基 酸、脂肪乳、50%葡萄糖、KCL、VC、多巴胺、间羟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渗透压、 刺激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3) 普通药物 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 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35
4.防感染
小水疱未破溃的应减少摩擦,防破裂感染,可用碘 伏涂抹,大水疱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不剪去表 皮,再用碘伏外敷。凡感染、溃疡或坏死创面应按外科换 药处理
ppt课件
36
5.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设法吸出或去除渗出液,如果保守治 疗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考虑早 期手术切除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 痛。
ppt课件
33
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的患者用酚妥拉 明10mg、利多卡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茛菪 碱针剂外敷效果良好
ppt课件
34
3.化疗药物、TPN、20%甘露醇及5%碳酸氢钠渗漏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早期局部一般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 ③应用拮抗剂 ④局部封闭
ppt课件
ppt课件
15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西医治疗
总结词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等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肿胀。
VS
详细描述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治疗,如地塞米松、布洛芬等,可以 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5
化疗药外渗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01
02
处理措施的改进
对于已经发生化疗药外渗的患者,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如及时停止输液、局部冰敷、抬高肢体、口服或外用药 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展望
01
更加科学的预防措施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化疗药外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更加科学
、全面的预防措施,降低化疗药外渗的发生率。
02 03
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外渗可发生在任何给药途径, 如静脉注射、动脉灌注和局部组织注 射等。
化疗药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外渗可导致皮下组织坏死、溃疡、感染、血栓形成和 静脉炎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外渗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疗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化疗药外渗可分为轻度、中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药物的 作用和副作用,让其了解预防化
疗药外渗的重要性。
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疼 痛、肿胀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告
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保护血管,如避免长时间压
02
化疗药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 过程中渗漏到皮下组织,可能导 致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甚至引 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 PPT课件
#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置
前言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从静脉外渗出,产生药物的浪费和 损失。
这种现象不仅会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 不良影响。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 药物浓度下降
细胞外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会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药物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控制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输注导致药物外渗。
药物输注方式选择
选用合适的输注方式,如静脉灌注、注射泵等,有助于减少化疗药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总结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物外渗会导致疗效降低、治疗效果变差,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
直接注射药物
将药物注射到静脉,而不是通 过输注器进行输注,可以减少 药物外渗。
特定剂量药物输注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调整药物的输注剂量,避免药 物外渗。
辅助性治疗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使用药 物稀释剂等辅助性措施,可帮 助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治疗前的准备
在开始化疗治疗之前,做好针对性的检查和准备工作,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
直接注射药物、特定剂量药物输注和辅助性治疗 可帮助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药物浓度下降、有效药物浓度下降和体内药物代 谢加速是化疗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治疗前的准备、药物剂量控制、药物输注方式选 择和病人情况的监测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重要 措施。
2 有效药物浓度下降
有效药物浓度下降会降低药物的疗效,使治疗效果变差。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健康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 力。
皮肤护理与观察
皮肤保护
避免在输注化疗药物时热敷,减少对 血管的刺激。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智能化输液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输液系统将逐步应用于 临床,能够实时监测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等问题。
新型敷料的研发和应用
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吸收性和透气性,能够有效 减轻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损伤。
3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
未来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将更加注重多学 科协作,包括肿瘤科、药剂科、护理部等多个部 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汇报内容回顾
化疗药物外渗的定义和危害
01
明确了化疗药物外渗的概念,以及其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后果。
预防措施
02
详细阐述了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输
液工具、正确的穿刺方法、合理的药物稀释等。
处理方法
03
介绍了化疗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输液、局部
封闭、外敷药物等。
生长因子类药物
如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子等,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加 速组织修复。
维生素类药物
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 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局部损 伤。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外渗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ppt课件
1.药物因素
• 药物的PH值 • 渗透压 • 药物浓度 • 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13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二)
2.血管因素
• 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
血管脆性增加。
• 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
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 血管阻力增加。
14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三)
3.操作因素
2323常见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常见化疗药物外渗处理阿霉素与表阿霉素的处理阿霉素与表阿霉素的处理表柔比星与阿霉素同分异构体处理基本相同表柔比星与阿霉素同分异构体处理基本相同首先用首先用50mg50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配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配5ml5ml生理盐水缓慢静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注射或脉注射或55碳酸氢钠碳酸氢钠5ml5ml加地米加地米4mg4mg静注均可使其在碱静注均可使其在碱性环境中迅速分解而起到解读作用
2 5%碳酸氢钠5ml加地塞米松4mg局封,使其在碱性 环境中分解。
3 50%硫酸镁热湿敷,温度40-50度,每次半小时到 一小时。
4 冷敷或局部注射氢化可的松,外用维生素A会加重 药物毒性,药物外渗时禁止冷敷。
5 也可用5%碳酸氢钠热敷,发生外渗后每天至少4次 热敷,每次15-20分钟。
6 配备150单位/ml透明质酸酶溶液与1-3盐水混合液。
•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

• 选择血管不当 • 针头固定不牢 •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
15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四)
4.其它因素
• 淋巴水肿 • 输液量大 • 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 • 病人血小板数量少 • 静脉注射部位弯曲
16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一)
1.合理选择血管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ppt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ppt

• 化疗药物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 快,一般20ml药液至少需要3分钟以上或者 用每分钟5ml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 回抽1次,以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 时间内受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
• 做好健康宣教:嘱病人在输注刺激性药物 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 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 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外渗
• 一旦发现发疱性或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或 怀疑有渗漏,均按外渗进行处理
3~5ml为宜 • 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可或5mg地塞
米松后,拔针 • 避免局部按压 • 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 抬高患肢
• 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 或用六合丹、50%MgSO4湿敷
• 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 局部封闭
• 若没有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 因2ml+NS5-10ml或用50-100mg氢可局部注 射
• 密切观察随访,外渗损伤溃疡一般3—10天 发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天
• 功能锻练: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 肘、握拳、外展内旋运动,避免出现关节 强直、肌肉萎缩严重后果
• 出现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溃疡时,应考虑手 术切除
• 将:
蒽环类抗生素: • 局部间断冰敷24-72小时;外渗后24小时
六、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化疗药外渗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输注化疗药前必 须做好仔细全面的预防工作
• 须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用药
• 了解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分类,做好心理 准备
• 合理选择血管 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一般输液、非刺激化疗药物输注:由小静
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 是必须高度警惕的一类药物
• 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引起局部组织灼伤或轻度炎 症而无坏死的药物
• 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 发疱性化疗药物 氮芥 阿霉素 表-阿霉素 柔红霉素 吡喃阿霉素 更生霉素 光辉霉素 放线菌素 丝裂霉素 长春 新碱 长春花碱 长春地辛 长春瑞滨
六、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化疗药外渗
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输注化疗药前必 须做好仔细全面的预防工作
• 须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用药
• 了解药物的性质、刺激性分类,做好心理 准备
• 合理选择血管 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一般输液、非刺激化疗药物输注:由小静
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
合理选择血管
• 化疗药物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 快,一般20ml药液至少需要3分钟以上或者 用每分钟5ml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ml应 回抽1次,以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 时间内受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
• 做好健康宣教:嘱病人在输注刺激性药物 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 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 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外渗
• 刺激性化疗药物 卡氮芥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 氮烯眯胺 足叶乙 甙 鬼臼乙甙 米托蒽醌 卡铂 顺铂 草酸铂 羟 基喜数碱 紫杉醇 氟尿嘧啶
• 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左旋门冬酰胺酶 阿糖胞苷 甲胺喋呤 平阳霉
素 硫鸟嘌呤
三、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机理:
根据化疗药物是否与正常组织的核酸(DNA)结 合产生损害分为两类 •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药物外渗特点
• 一旦发现发疱性或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或 怀疑有渗漏,均按外渗进行处理
• 静脉通路的建立
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 拔针,穿刺一次成功;应先输入生理盐水 或5%葡萄糖液建立通道,无渗漏后再输注 化疗药,输注期间应密切观察回血情况、 局部有无疼痛等,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液冲 洗
• 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 原则上先输入非发疱剂,如均为发疱剂, 应先输入低浓度,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 液(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快速冲洗
立刻产生损伤、不向深度发展、代谢迅速、 修复正常进行、愈合快、3~5周愈合、面积 大 时需要手术 如长春碱类 • 与DNA结合的化疗药物外渗特点 立刻产生损伤、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 个 月之久、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多须 手术植皮 如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
四、化疗药外渗的处理原则:
• 立即停止药物注射,保留注射针头 • 回抽残留的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
3~5ml为宜 • 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可或5mg地塞
米松后,拔针 • 避免局部按压 • 在渗漏部位皮下多点注射相应的解毒剂
• 抬高患肢
• 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进行热敷或冷敷, 或用六合丹、50%MgSO4湿敷
• 疼痛剧烈者可用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 局部封闭
• 若没有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 因2ml+NS5-10ml或用50-100mg氢可局部注 射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 处理
一、概述
• 化疗是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 • 化疗的毒性反应
全身 静脉炎
局部 外渗
• 外渗 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意外地渗 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
• 临床表现 红肿 疼痛 组织坏死
• 不良后果 外科清创、植皮、截肢,经济负担 引起医疗纠纷、医疗事故
二、化疗药物刺激性分类
透明质酸酶 使用于长春新碱、长春花碱 、长春地辛 长春瑞滨 ,高浓度鬼臼毒素和紫杉醇外渗 用法:150u/ml与外渗部位皮下注射150900u,数小时之后重复注射
硫代硫酸钠 使用于高浓度的顺铂外渗 用法:取4ml的10%硫代硫酸钠与6ml注射 用水混合,于外渗部位皮系下注射,数小 时重复
外渗常用的药物处理
禁用热敷 • 局 部 注 射 地 塞 米 松 5mg+2 % 利 多 卡 因
100mg,每日一次,连续三天 • 局 部 注 射 8.4% 碳 酸 氢 钠 5ml+ 地 塞 米 松
5mg • 二甲亚砜(DMSO)局部外用
植物碱类:处理原则为稀释药物浓度,促进 组织吸收
• 局部间断热敷24小时 • 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300u+生理盐水2ml • 生理盐水皮下注射 • 氢化可的松25mg或地塞米松5mg皮下注
刺激性药物:一般交替选用前臂粗、直、 弹性好的静脉给药或选择远离关节上下 2~3cm处的血管;不宜选用手足背小血管; 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 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使用静 脉留置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
发疱性化疗药:常规实行中心静脉置管
应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 塞综合症的患者应避免在上肢进行化疗 ; 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必要时行股静脉 置管
• 密切观察随访,外渗损伤溃疡一般3—10天 发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天
• 功能锻练: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 肘、握拳、外展内旋运动,避免出现关节 强直、肌肉萎缩严重后果
• 出现严重的组织损伤或溃疡时,应考虑手 术切除
• 将渗漏及处理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五、常用化疗药物渗外后的处理:
蒽环类抗生素: • 局部间断冰敷24-72小时;外渗后24小时
二甲桠枫 使用于蒽环类、丝裂霉素、顺铂、异环磷 酰胺、氟尿嘧啶等药物外渗 用法:每次50%-90%的DMSO1.5ML涂于外渗 局部,每6-8小时一次连用7-14天
碳酸氢钠 适用于蒽二腙类药物解毒 用法:1mEg/ml碳酸氢钠与等量生理盐水
混合成1:1制剂,于外渗局部注射,总 量不超过10ml,也可用于局部冷敷

丝裂霉素
• 首选硫代硫酸钠局部注射 • 局部皮下注射维生素B61ml(50mg/ml)+
生理盐水5ml • 局 部 注 射 99% 的 二 甲 亚 砜 ( DMSO )
1.5ml,每6小时1次,共用14天 • DMSO局部外用
氮芥
• 首选硫代硫酸钠局部皮下注射 • 局部冰敷6-12小时
外渗常用的药物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