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咳 嗽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综述

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综述

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综述一、引言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不仅是疾病的表现,也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综述中医内科在咳嗽方面的专长,并探讨其诊疗原则和常用方法。

二、中医内科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内科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引起,常伴有鼻塞、咽痛等症状。

内伤咳嗽则与脾肺湿热、肺虚、肺燥等内在因素有关,常伴有咳痰、气短等症状。

中医内科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三、中医内科咳嗽的诊疗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来确定病机,进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风寒咳嗽多用辛温解表药,肺燥咳嗽多用润肺化痰药。

2. 调整情志:中医内科认为情志与内脏功能紧密相关,情志不调可导致气机郁滞,引发咳嗽等症状。

因此,中医内科在治疗咳嗽时,注重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如通过情志调摄术来缓解咳嗽。

3. 综合调理:中医内科治疗咳嗽不仅仅关注局部症状,更注重身体整体的调理。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

四、中医内科咳嗽的常用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常用的中药治疗咳嗽包括方剂和单味药物。

常用方剂有川贝止咳糖浆、杏仁止咳糖浆等,常用单味药物有川贝、杏仁、百部等。

中药治疗咳嗽的优点是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治疗咳嗽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肺俞穴、膈俞穴、百会穴等。

针灸可以调整气机,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止咳的效果。

3. 推拿按摩:中医内科常用推拿按摩来治疗咳嗽。

常用的手法有拍打、揉捏、搓动等。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机,缓解咳嗽。

4.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注重饮食调理,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缓解咳嗽。

如风寒咳嗽可适当食用辛温食物,肺燥咳嗽可多吃润肺食物。

五、中医内科咳嗽专长的价值中医内科在咳嗽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治疗方法。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咳 嗽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咳 嗽

第二单元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1)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

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2)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分其他脏腑病变及肺和肺脏自病。

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

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的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咳嗽的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的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咳嗽首先应辨外感、内伤;其次要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以判别不同的病邪、病理因素、病变脏器与虚损之性质。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详言之,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还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3)辨咳嗽及咯痰特点:咳嗽一般从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鉴别,痰液从色、质、量、味等辨别。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全文】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1)

【全文】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 (1)
仁、冬瓜子清热化痰解毒; 胸满咳逆,痰盛,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逐痰; 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38
3.肝火犯肺
主症:气逆作咳阵发,面红目赤,胸痛,随情绪 波动
兼症: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口 干口苦,胸胁胀痛。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少津。 脉象: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化火侮肺,肺失肃降。 审证要点:咳嗽气逆,胸胁引痛,性急易怒。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煎。
19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半夏、厚 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2.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证”, 而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 心烦,或有身热者,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 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3.若素有寒饮伏肺,见证除风寒束表外,兼见咳 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 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 化寒饮,常用小青龙汤加减。
石斛10 扁豆10 淮山12 花粉10
甘草5 枇杷叶10
5付
53
小结
咳嗽是肺系疾病症状。 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其中以风寒、风热、燥邪为多见, 内伤咳嗽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以肝火犯肺,或脾虚生痰蕴肺,或肾脏亏虚,肺失
20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 痰不爽,痰粘 或稠黄。
兼症: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 恶 风,身热。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审证要点: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21
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解表,宣透风热;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杏仁、桔梗、甘草---宣肺祛痰止咳; 亦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强宣肺之力。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咳嗽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咳嗽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咳嗽的治疗方法与药物
01
02
03
04
对症治疗
针对咳嗽症状,采取止咳、化 痰、平喘等对症治疗措施。
对因治疗
针对咳嗽的病因,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抗过敏
等。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 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非药物治疗
如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辅助
治疗咳嗽。
THANK YOU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综合分析,判断咳嗽的类型及病因,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的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之邪,邪 气侵袭肺系,肺失宣肃所致。
内伤咳嗽
咳嗽的病理机制
咳嗽主要与肺脏有关,但亦与脾、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感咳嗽多因 邪气侵袭,内伤咳嗽则多因脏腑功能 失调,影响肺气宣肃所致。
避免滥用药物
不要自行滥用止咳药或抗生素等药物,以免 延误病情或产生副作用。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咳嗽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05
咳嗽的现代医学认识
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
咳嗽反射
咳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因多样
咳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过敏、呼吸道刺激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引发咳嗽。
分类
根据咳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 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不同类型。

中医专长咳嗽综述

中医专长咳嗽综述

中医专长咳嗽综述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呼吸道受到刺激或感染引起的。

中医在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是中医专家的专长之一。

本文将综述中医专长咳嗽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法。

1. 中医对咳嗽的分类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

外感咳嗽是指由于外界的寒邪、湿邪等入侵引起的咳嗽症状,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病症。

内伤咳嗽是指由于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引起的咳嗽症状,常伴有气短、乏力等病症。

2. 中医对咳嗽的诊断中医诊断咳嗽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情况,闻诊主要通过听取病人的咳嗽声音、呼吸声音等,问诊则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切诊则是通过切脉等方式来辨识病情。

3. 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和推拿按摩治疗等。

药物治疗一般是根据咳嗽的病因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如桑叶、葛根、百部等,常配合使用,以达到祛痰、止咳的作用。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咳嗽的效果。

中药汤剂治疗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配制中药汤剂,通过服用来治疗咳嗽。

推拿按摩治疗主要是通过按摩背部、胸部等部位,刺激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咳嗽症状。

4. 中医对咳嗽的预防和调理中医认为,咳嗽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有关,因此,预防和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受到寒冷或湿邪的侵袭。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预防咳嗽的发生。

中医专长咳嗽是通过中医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对咳嗽进行分类、诊断和治疗的一种专长。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和推拿按摩治疗等,可以根据病情和病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还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咳嗽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第一节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证候转归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气候变化、六气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症状按脏腑进行分类,分为肺咳、心咳、胃咳、膀胱咳等,并指出了证候转归和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风咳、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

本节是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中医内科学—咳嗽(1)

中医内科学—咳嗽(1)

↘ 粘块 → 老痰热甚或津亏(内伤多)
↗ 水泡 → 痰湿阻肺
↗ 色白 → 清稀 → 寒痰水饮阻肺
痰多
↘ 粘稠 → 寒湿有化热之势

↗ 稀 → 湿热或风热
色黄 → 粘稠 → 热伤肺(虚热或实热)
↘ 脓样 → 火热伤肺(实热)
辨证要点
②辨咳嗽声音: 咳声重浊---多属风寒或夹湿; 咳声粗亢---多属风热; 咳声嘶哑---多属燥热; 咳声如串、阵作---多属肝胆火旺; 咳声低弱无力,时作时止,断续而咳---
在治疗上,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有咳为气逆, 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不离乎肺脏为患,若 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 者,当与微辛微凉,苦降淡渗;因于湿者,有兼风、 兼寒、兼热之不同,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 喻氏之义最精;因于火者,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 病,有刚亢之威、木扣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 揉肝入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 凉,甘温二法。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 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镇摄,保固
分型论治
3、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喉痒,咳声嘶哑,无痰或痰
少粘稠难出,或痰中带血丝,多伴有鼻 咽干痛。发热。恶风。身痛等表证。舌 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分型论治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
易出,痰白粘稠,因痰而嗽,痰出咳平, 胸脘痞闷,呕恶,食少,神疲乏力,大 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①痰之有无、性状、色泽、痰质稀稠、量之多 少,有无气味。 痰之有无:干咳无痰属燥属火。 气味:痰甜为脾热;痰酸辣为肝气犯肺; 痰咸 为肾虚水泛。 有痰又当详辨如下: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

避免受凉,以免加重咳 嗽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情绪波动对咳嗽的影响。
05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咳嗽的病因研究
通过对大量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深入探讨咳嗽的病因,为治 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咳嗽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根据咳嗽的不同症状和特点,制定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分类与诊断标 准,提高诊疗水平。
中成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选用具有相应 功效的中成药,如感冒咳嗽颗粒、止 咳橘红丸等。
针灸治疗
针刺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肺俞、合谷、太渊等,以调节气血 、舒缓咳嗽。
艾灸
利用艾叶制成的灸条,对相关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阳散 寒、止咳化痰。
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如肺经、大肠经等,以舒缓咳嗽症状。
调整睡姿
睡觉时采用侧卧或半卧位,避 免平躺,有助于减轻咳嗽。
保持室内湿度
适当加湿,保持室内湿度在 50%-60%,有助于缓解干咳
症状。
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止咳药
关注病情变化
注意保暖
避免情绪波动
止咳药应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避免长期或滥用 止咳药导致痰液滞留。
如咳嗽症状持续加重或 出现高热、咳血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咳 嗽的疾病,如肺炎、 肺结核等。
咳嗽持续时间超过两 周,且经过一般治疗 无效。
鉴别诊断
感冒后咳嗽
感冒后咳嗽是指感冒痊愈 后遗留的咳嗽症状,通常 持续时间较短,症状较轻, 可自行缓解。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通常 伴有咳痰、气喘等症状, 且病程较长,需要积极治 疗。
哮喘
哮喘引起的咳嗽通常在夜 间加重,伴有明显的气喘、 胸闷等症状,且具有反复 发作的特点。

中医专业特长 - 中药内服疗法对抗咳嗽

中医专业特长 - 中药内服疗法对抗咳嗽

中医专业特长 - 中药内服疗法对抗咳嗽
概述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内服疗法在对抗咳嗽方面拥有独
特的优势。

中药内服疗法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改善咳嗽症状,促进康复。

中药内服疗法的优势
- 综合调理:中药内服疗法注重综合调理,不仅仅针对咳嗽症
状进行治疗,还通过调整人体整体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咳
嗽的发生和复发。

- 个体化治疗:中药内服疗法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 副作用较少:相比西药,中药内服疗法在治疗咳嗽时副作用
较少,不会给患者带来过多的不适。

常用中药内服疗法
- 橘红合剂:具有润燥止咳、化痰止嗽的作用,适用于痰湿阻
肺型咳嗽。

- 杏脯石膏汤: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咳嗽。

- 五味子糖浆:具有润肺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燥痰嗽型咳嗽。

注意事项
- 服药期间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 如出现过敏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以上是关于中药内服疗法对抗咳嗽的简要介绍。

中医内服疗法在治疗咳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全文

《中医内科学》咳嗽--ppt课件全文

ppt课件
20
4.风寒咳嗽兼咽痛声嘶,口渴心烦,痰黄稠,此为风寒外束,肺内 郁热之寒包火,加石膏、黄芩、桑白皮、牛子以解表清里或用麻 杏石甘汤。
5.挟痰湿,症见痰粘胸闷、舌苔腻,加法夏、厚朴、云苓以燥湿祛 痰。
6.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 白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ppt课件
21
(二)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
1.主症:咳嗽频剧,咳声粗亢或音哑,咽喉干痛,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稠。
2.兼次症:咳时汗出,鼻塞流黄涕,发热恶风, 口渴,头痛肢楚。
3.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4. 脉象: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p,pt课件宣肺止咳。
6.另有凉燥证:乃由燥证加风寒证而成,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咽 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杏苏散加紫菀、 冬花、百部治之,则达到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之原则。
ppt课件
27
(四)痰湿蕴肺
[临床表现]
1.主症: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色白粘腻或稠厚或 稀薄,每于晨间咳嗽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咳 缓。
ppt课件
38
小结
(一)定义 (二)病因 (三)总病机 (四)主要病位在肺 (五)治疗要点 (六)各型主症、治则、代表方
ppt课件
39
咳嗽
ppt课件
1
咳嗽
一、定义:
概述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 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主症的疾病。
ppt课件
2
二、源流
(一)病因病机 1、战国时期《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养阴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 阴虚咳嗽。
03
咳嗽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用止咳化 痰、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汤剂
进行治疗。
中成药
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选用相应的 中成药,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咳 嗽等。
草药
使用具有止咳、平喘、润肺等作用 的草药,如甘草、桔梗、杏仁等。
针灸治疗
抗生素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咳嗽,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药物。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过敏药
对于由过敏引起的咳嗽,抗过敏药如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用于缓解症状。
咳嗽的非药物治疗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气流将药物雾化为微小颗粒,通过呼吸道吸入以达到治疗目的。对 于慢性咳嗽,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02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的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燥热之邪,导致肺气失宣,肺气上逆 而引起咳嗽。
内伤咳嗽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内生痰湿,上干于肺,引起咳嗽。
咳嗽的辨证分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痰湿咳嗽
阴虚咳嗽
咳嗽声重,痰白清稀, 伴有头痛、鼻塞、流涕
助于咳嗽的治疗和康复。
05
咳嗽的现代医学研究
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
咳嗽反射
咳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过程,由刺激物刺激呼吸道感受器 引发,通过神经传导至延髓咳嗽中枢,再经传出神经至声 门、呼吸肌等产生咳嗽动作。
病因分类
咳嗽可由感染、过敏、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多种病因引起, 根据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 慢性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二)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1. 概述: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主症的疾病。

(咳喘并见的时候诊断为喘病,喘比咳嗽重;当主诉以咳嗽为主时才为咳嗽)(病理症状/机体正常保护机制)2. 病因病机:肺经巡行于胃口,故吃冷饮易伤肺;外邪通过皮毛或口鼻入侵机体,伤肺;脏腑功能失调,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表现为咽喉部不适,反酸,总觉嗓子里有东西糊着,咳嗽就吐。

(1)病因:①外感六淫邪气(风寒风热风燥是导致咳嗽最主要的原因)②饮食不节(伤脾胃,津液不调,不能上输于肺通调水道……故肺脾肾三脏都会受到影响;过食肥甘厚腻则伤脾胃,痰浊内生,痰湿犯肺)③情志内伤(肝郁化火,循经上犯于肺)④肺脏自病(肺肃降功能失常;肺与肾是母子关系,肺气虚则肾气亏虚,此时病机深重)(2)基本病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3. 病位:肺涉及脏腑:会累积肝脾肾4. 诊断与鉴别诊断:(1)①辨外感内伤②辨新久虚实③辨痰(2)鉴别诊断:①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病,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低热,痰中带血,晚上出汗)(咳嗽不咯血、消瘦)②肺胀:肺功能下降出现肺胀,患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肺系患病史,拦截住就好了,拦截不住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咳嗽日久会导致肺胀)③虚证咳嗽声低气怯,实证咳嗽洪亮有力;痰湿咳嗽/痰热咳嗽晨起时排痰,或饱食、吃甜食后会咳痰;肺燥阴虚是午后、黄昏咳痰;虚寒咳嗽是夜间咳嗽。

④区别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简答题】:外感引发,伴有表证;内伤咳嗽反复发作,伴随纳呆、便溏、口苦、面赤(伴有其他脏腑兼证)。

外感咳嗽——新病,病程短,病势急,突然发作,实邪,常伴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久病,病程长,病势缓,反复发作,虚实夹杂,常伴有其他脏腑兼证5. 辨证论治:(1)外感咳嗽:①风寒袭肺(②风热犯肺③风燥伤肺(2)内伤咳嗽:①痰湿蕴肺②痰热郁肺③肝火犯肺④肺阴亏虚6. 黄帝内经有咳嗽专论,为五脏六腑咳奠定基础;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内伤咳嗽应甘平养阴,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7. (1)外感咳嗽——外邪犯肺,肺气壅遏——风寒、风热、风燥(风燥是干咳少痰,风热是痰黄稠)(2)内伤咳嗽(持续时间长)——①因实致虚——他脏及肺——肝火犯肺/痰湿犯肺——肺脾两虚——肺肾两虚②因虚致实——肺脏自病——肺气虚则气不化津聚而成痰饮(寒状)/ 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灼津成痰——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外感内伤可互相转变。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
肺止咳。
风热犯肺证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 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 黄,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 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
化痰。
风燥伤肺证
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 带血,并伴有口干咽痛、声音嘶 哑、身热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清
肺,润燥止咳。
辨证论治
痰湿蕴肺证
痰热郁肺证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并 伴有胸闷脘痞、纳差腹胀等症状。治疗宜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面临的挑战
标准化和规范化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未来,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和制定标准,确保临床实 践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与传承
中医内科学咳嗽附需要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医生进行传承和发扬。然而,当前人才培养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 问题。未来,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工作,为中医内科学咳嗽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咳嗽气粗,痰多稠黄,并伴有胸痛、口干 咽燥、便秘尿赤等症状。治疗宜清热化痰 止咳。
肝火犯肺证
肺阴亏耗证
咳嗽阵作,痰少质黏,或痰中带血,并伴 有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等症状。治疗宜清 肺平肝,顺气降火。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并伴有口咽干燥 、午后潮热等症状。治疗宜滋阴润肺,止 咳化痰。
针灸治疗
01
02
03
中药治疗咳嗽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剂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避 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咳嗽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 咳嗽症状。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和病情的康复。
05
咳嗽相关疾病及其治疗
感冒咳嗽
发病原因
多由外感风寒、风热等引起。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咳 嗽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咳 嗽

咳嗽细目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一概述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

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肺炎
以高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可 伴有胸痛、气促等表现。
02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由于气候变化、人体抵抗力下降或调摄失宜,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肺气宣降失 调,肺气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
内伤咳嗽
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劳欲损伤相应的脏腑,导致肺气上逆作声而引 起咳嗽。
辨证论治
辨病位
艾灸
利用艾条对相关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阳散寒、止咳化痰 。
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如肺经、 脾经等,以舒缓咳嗽症状。
拔罐
利用罐具吸附在相关穴位上,以排除 体内寒湿之气,缓解咳嗽。
05
现代医学治疗咳嗽的方法
药物治疗
抗生素
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 的咳嗽。根据病情和细菌培养 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
辨脏腑
根据咳嗽的声音、时间、症状辨病位, 如干咳、咳痰等。
根据咳嗽的伴随症状辨脏腑,如痰多 与脾有关,喘息与肺有关。
辨病性
根据咳嗽的性质辨病性,如寒咳、热 咳等。
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 气血,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相应的穴位,促进气血流 通,缓解咳嗽症状。
拔罐治疗
手术治疗
支气管镜手术
对于一些慢性咳嗽,如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异物等引起的咳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手术治 疗。
肺切除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的慢性咳嗽,如肺癌、肺结核等,需要进行肺切除手术进行治疗。
06
预防与保健措施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以增强免疫力,预防咳 嗽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 咳嗽

中医内科学 咳嗽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均,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 咳少痰。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川贝母、 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泄热。 方歌: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
3.肝火犯肺证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 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 ,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子、丹皮泻肝火;青黛、海始壳化痰 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方歌: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更加粳米宜。
诊断依据: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治疗之前首
先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起病的缓急 ,是否有发烧、流鼻涕变身酸痛等表症,首先判 断外感还是内伤,一般来说初次起病,发生于感 冒之后,病程在两周以内者可称为外感咳嗽;此 种最为多见;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因生气或饮 食不慎或失治误治而致多为内伤咳嗽。
咳嗽治法方药的记载:汉代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治 疗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景岳全书》提出外感咳嗽 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以甘平养阴为主;清·喻 昌的《医门法律》创立了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咳嗽与西医学的联系:咳嗽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 ,常见的有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 结核、慢性咽炎、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本节重点讨论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 咽炎所引起的咳嗽,而对其他疾病引发或诱发所导致 的咳嗽,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辨证论治
❖ 痰热郁肺证加减变化: ❖ 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
麦根、象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 ❖ 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
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 ❖ 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天花
粉养阴生津。
辨证论治
❖ 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 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 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 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 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 黛、海蛤壳、粳米、甘草、苏子、竹茹、枇杷叶。
❖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 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 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辨证论治
❖ 风燥伤肺证加减变化: ❖ 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
北沙参滋养肺阴; ❖ 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
热兼有瘀血;色清如泡沫—虚寒;粉红色血性泡沫 痰—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充血性心力衰竭)。 ❖ 质:稀薄—风寒;稠厚—痰湿、痰热;粘—阴虚燥 热、痰热。 ❖ 量:少—虚;多—实。 ❖ 味:热腥—热;腥臭—痰热瘀阻;味甜—痰湿;味 咸—肾虚。
诊查要点
❖ 燥咳湿咳之辨 ❖ 燥邪之特性,以干、涩为主;湿邪的特性以重浊、黏滞为主,
辨证论治
❖ 肝火犯肺证加减变化: ❖ 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利气降
逆; ❖ 胸痛,配郁金、旋覆花、丝瓜络理气和络; ❖ 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大贝母清热豁痰; ❖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细目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一概述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

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辛温散之。

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甘淡……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

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

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

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

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

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

”这些论述,堪为治疗咳嗽的基本规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求因,进行处理,亦可与本节互参。

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咳嗽的病因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1.外感六淫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邪干肺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

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

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二)咳嗽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

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诚如《医学心悟》所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亦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于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于之,亦呛而咳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因其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病理性质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虚实之间尚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它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

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影响本病转归及预后的因素较多。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故有“燥咳每成痨”之说。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如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咳嗽的诊断要点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二)类证鉴别1.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所致;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2.咳痰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黄、痰稠、脓痰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者,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咳嗽的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均属邪实。

而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

应分清标本主次缓急。

(二)咳嗽的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同时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治疗禁忌(1)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须按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2)外感咳嗽用药宜轻扬,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忌宣肺散邪,以防宣散伤正,耗伤阴液,伤及肺气,正气愈虚。

须注意调护正气。

即使虚实夹杂,也当标本兼顾。

(3)忌食辛辣香燥、炙馎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三)咳嗽的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三拗汤——麻黄—宣肺止咳;杏仁—利肺降气;甘草—协调诸药。

止嗽散——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疏风宣肺,化痰利咽;紫菀、百部—温润止咳;白前—降气祛痰。

加减:若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