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给孩子们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不同段落的不同特点。

2、在聆听中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果将你们的成长做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怎样的比喻最形象?

教师可启发:

比喻为幸福的小草。

比喻为美丽的花朵。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树。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松树。

在逐步深入地辨析中,学生会认同小松树更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状态(因为花朵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开放的时间会很短暂)。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出用小松树更为确切生动的原因:小松树不怕严寒酷暑,它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

教师:有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小松树》,正好回答了同学们刚才的看法,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新课学习

1、教师播放《小松树》,学生聆听。

教师: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情感。

2、整体欣赏。

(1)介绍作品。

教师:这样一首好歌,它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以来,就久盛不衰。创作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傅庚辰爷爷。他曾经为电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作曲。其中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红星照我去战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激发情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唱一唱这首歌?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同学们演唱,只是请同学们当评委,欣赏、评价一位新“朋友”的演唱能力和水平,看看他唱得有多好,好在哪里?你认识这位“朋友”吗?

再次欣赏《小松树》。

教师:这位朋友叫什么?它的发声有什么特点?它是依靠什么“唱”出如此美妙的声音的?

教师木琴图片,介绍木琴的发音方式和声音特点。(在介绍声音特点之前,可让学生再认真地听一遍乐曲。)

3、分解欣赏。

(1)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完这段音乐,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

给学生时间展开想象和联想:鸟鸣、流水、山林日出、露珠迷雾、清新早晨的景象。

(2)分辨四次变奏。

①聆听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木琴演奏先后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旋律与节奏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与第四变奏的变速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教师播放乐曲,在出现木琴演奏部分并完成演奏时终止乐曲,进入辨析阶段。)

教师:它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其旋律变化的形式和明显加快的节奏以及这两种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②聆听非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绪?(了解演奏乐器的名称、音色、演奏特点等。)

4、完整聆听木琴独奏曲《小松树》,整体把握。

5、学唱歌曲,延伸感受。(教师出示《小松树》谱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关于木琴的知识。

《小松树》教案3

《小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重、难点: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大自然中的朋友,你们来听它是谁?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学生听完后,回答这首歌曲表述的什么?教师导入课题。 《小松树》可分成两段音乐。因此,在第一段音乐中,我从其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段音乐速度稍快,富有弹性的节奏让人感到明快、活泼的气氛,旋律上下起伏,让学生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二、欣赏。 1、初听音乐。 教师提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 2、再次聆听。 师:这首歌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3、介绍主奏乐器:木琴。 教师出示木琴的图片,播放用木琴演奏的乐曲片断。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木琴的相关知识及音色。 4、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 教师提示。 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鸟鸣、流水,自由的节奏表现了一幅山林日出的景象。) (2)欣赏主题。 ①教师出示主题旋律的谱例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进行演唱。 提问: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它们都是用木琴演奏吗? ②再听全曲。

当听到用木琴演奏的乐段举手表示。 它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变化吗?有什么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和第四变奏的变速。)③再听全曲。 还有几个乐段不是用木琴演奏的?它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辨和小组讨论总结出正确答案。) ④引导学生用线条来表示表示变奏的速度。 5、完整聆听全曲,注意乐曲速度、情绪的把握。 三、学唱歌曲。 与学生一起学习这首歌曲,并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一、揭题,贴图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这两位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谁来读读课题?(从语气上区别小和大)(1)、提示学生把“小”字突出读来。可给予相应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小松树回答惭愧(难为情) 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 摸着低下了头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结:大家读词语很动脑筋。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读词、读句,用心思考,你一定能读出很多收获。能做到吗?跟

着这些词语宝宝走进这个寓言故事。 过渡: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 二、趣读课文,细品文本,指导朗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在山上和山下,教师简笔画高山)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学生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6、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二)第二自然段 1、能读懂什么吗?(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我现在就是小松树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 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字:棵、高、被、摸、托 词:松树、回答、惭愧 重点句子: 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1、认读词语

2、设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课件演示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指名回答。(骄傲)你来试着读出小松树的骄傲。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ō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

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教案《小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将少年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表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旋律明快,富于朝气,结构工整,句式整齐。是一首琅琅上口、具有行进节奏的歌曲,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尤为适合小学阶段演唱。后被改编为木琴独奏曲。 木琴独奏曲《小松树》由引子、主题和四次变奏组成。 引子部分是在自由的节奏中由木琴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小鸟的鸣叫和潺潺的流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晨景象。之后,木琴运用独特的音色完整地演奏了主题。 主题之后,乐曲出现了四次变奏:长笛演奏、木琴加花变奏、弦乐演奏、木琴变速变奏和乐队全奏。整首乐曲流畅活泼,木琴与乐队合奏相得益彰。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来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活动1.1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热爱的大自然中,有一种小树,它不怕严寒酷暑,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无论是在任何地方,它都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你知道,这是哪种小树吗?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

(2)教师导语:就让我们在歌声中,找找答案,看看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了解曲名-小松树 2. 整曲聆听 活动2.1 ——演唱歌曲 (1)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这首非常好听、可爱的歌曲《小松树》你听过吗?让我们跟着动画简单的唱一唱好吗? 学生活动:跟教师学唱歌曲 活动2.2 ——了解木琴,完整聆听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还有很多另外的表演形式,你们想听听吗? 播放《小松树》木琴独奏部分,学生聆听。 教师提问:你知道这是哪个新的“乐器朋友”演奏的吗?它叫什么?它的发声有什么特点?它又是靠什么演奏出如此美妙的声音的呢? 再次聆听《小松树》木琴独奏部分:咱们带着问题,再请这位乐器朋友,为我们演奏一次,我们认真听听看。 听后,教师木琴图片,介绍木琴的发音方式和声音特点。 3. 分段聆听 活动3.1 ——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完这段音乐,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 给学生时间展开想象和联想:鸟鸣、流水、山林日出、露珠迷雾、清新早晨的景象。 活动3.2 ——分辨四次变奏。 ①聆听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木琴演奏先后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旋律与节奏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与第四变奏的变速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教师播放乐曲,在出现木琴演奏部分并完成演奏时终止乐曲,进入辨析阶段。)教师:它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其旋律变化的形式和明显加快的节奏以及这两种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②聆听非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绪?(了解演奏乐器的名称、音色、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说的话。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件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 山下有( )。 ⒊揭示本课目标。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通过填填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㈡精读第二自然段(约10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师: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课件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提问: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⒊自由读,体会一下小松树说话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⒋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词造句:很很,“很远很远”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⒌“你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小松树心中想说的话补充完整。 ⒍课件演示小松树从山上下来,问:大松树真的长得比小松树矮吗?听了它的话,大松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⒎指导感情朗读,表演。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教案1

课题2、小松树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咦、蕨”等4个二类生字,会写“龙、苍”等6个一类生字,明白“只有长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句话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 情意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从“只有长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句话中体会到人不能轻易满足,要不断地学习、拼搏,才能站得高,望得远,视野才能开阔;明白“只 有长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课时:二课时 板书设计: 2、小松树 嫩、矮:龙骨草后? 长高了许多:树后? 长得更快了:森林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1、2节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唱歌导入:《小松树》 2唱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小松树》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词新词的读音,遇到 不熟悉的地方把它反复多读几遍。(生自读) 2、出示带拼音生词,抽卡片指读; 3、同桌互读,同位之间讨论:什么地方特别需要引起注意? 4、分人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5、反馈: (1)、正音 (2)、你知道了什么? 师相机出示:“长得高,能望得远”。 7、师:大家思考一下:在课文中的原句相比较,最有吸引力?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只有······才······”

8、小松树有哪几个愿望呢?他每长高一次,都看到了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 起读读1、2节。 三读中感悟1、2节 1 指名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 出示:他寻思起来:“咦,······?”让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3 交流、理解“寻思” 四小结:小松树的愿望满足了吗?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明白“只有长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小松树想长得高,看到远处有什么?那么,他的愿望满足了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读3、4节,想想:小松树有什么变化?他看到了什么:找到 后用笔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生自读) 2、四人小组讨论。 3、反馈: (1)松树的变化:那么嫩,那么矮——长高了许多 (2)看到的变化:龙骨草——蕨草、蘑菇、野花、树、一小块天空 4、小松树满足了吗?他又寻思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读6——10节 5、反馈 松树的变化:那么嫩,那么矮—长高了许多—张得更高—最高——不停地长看到的变化:龙骨草——蕨草、蘑菇、野花、树、一小块天空——宽广的天空——森林······——? 6、为什么不停地长?“只有长得高,才能望得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7、小松树已经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想象一下,这时小松树 望见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齐读课文。 四、布置练习: 1 一字开花 龙()()()()() 艳()()()()() 阔()()()()() 2 学我品品词 我品“他是那么嫩,那么矮,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他高得多”中的“那么”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小松树嫩、矮,只能看到眼前的景物。你来品品:-------------------------------------------------------------------------------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写一写:小松树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树了,想象这时小松树望见了什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周芃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个松树的故事。一起读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2、小松树和大松树有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读给自己听。 3、都读懂了吗?故事里还有谁啊?(风伯伯、大山爷爷) 4、画一画风伯伯和大山爷爷的图。 二、初读学字 1、PPT出示: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 在这四个人物中,有三个生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你有什么想提醒小朋友的?(“松”后鼻音、平舌音,“伯伯”“爷爷”第二个字是轻声) 请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遍。 去掉拼音再读一遍。PPT出示:(无拼音)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2、PPT出示:松、伯、爷 这几个生字宝宝结构都比较简单,谁来教大家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 ①松松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这个方法又简单又方便,真聪明。你能给“松”找朋友们吗? (松树、松针、松鼠、雪松、松仁)“木”字旁表明这个字和树木有关, 小朋友们刚才组的词大部分都和松树有关,其实,“松”还有其他的含义,今天有很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大家有点紧张,周老师就会说:“大家不要紧张,放轻松,放松。”再比如老师把手捏得紧紧的,反过来就是“松手”,这里都用到这个松字。 让我们一起书空 ②伯伯也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亻”,右边是个白。 我们小朋友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新字,老师真要送你们一个大拇指。

什么样的人你会喊他“伯伯”?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现在我们把比爸爸年纪大一些的男士叫做“伯伯”。一起读:“伯”。 ③爷学生交流后,补充: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又叫父亲,“爷”上面就是个“父字头”,(课件出示父字头),跟我读:父字头。父字头的“丿”和“捺”要交叉。让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写写“父字头”。(书空)那“爷”的下半部分要怎样记住它呢?(下面是“节”的下面部分)让我们记住这个字。(书空:父字头,横折钩,竖。) 3、这三个字记住了吗?老师把他们藏起来考考你们,准备书空,轻声说出笔画名称:“松”“伯”“爷” 三、再读学字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里有四个角色,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故事,看看黑板上的图还少了谁?(小松树、大松树) 哟,两棵松树还在老师手上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PPT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学生自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儿呢?你读懂了吗?谁上来摆一摆?(指名一人) 他摆得对吗? 请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们的位置。(点出:山上、山下、小、大) 你读得真清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嘘,一阵风吹来,我们好像听到谁在说话 PPT播放声音:“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阅读答案

篇一:小松树阅读答案 小松树 在一座古老的森林里,悄没声儿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松树。它是那么嫩,那么矮啊!瞧,就()龙骨草()长得比它高得多。它看着龙骨草,看哟看哟,就寻思起来:“哎,真有意思,这龙骨草后面有什么呢?”它天天看啊,想啊,巴不得一下子就长高!一个月,两个月,它看呀,想呀,长呀,终于长高了许多。 现在,它看到绿茵(y9n y9ng)茵的蓬蒿(h1o g1o)、蓼草,这边是数朵蒲公英,那边是一片蘑菇。再往远处眺望——它不由兴奋得微微摇晃起身子来,那些争艳斗丽的五颜六色的野花,一丛一丛,一簇簇,可好看哪!它的四周尽是树木,高大而又粗壮。树木上头,是蓝天,不过,它现在看到的还只不过是湛蓝湛蓝的那么一小方。 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它还像以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木后面又有些什么呢?”它看啊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子长得更高更高!一年,两年,它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空旷,越辽阔。小松树发觉了这一点,便长得更快了。这时,它望见:森林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森林……那么森林后面有些什么呢?这样想着,小松树就不住地往上长。 如今,它已经长成这古老的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它还要继续往高处长,永不停留。它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1.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短文的括号中。 连因为也可是不但于是 2.给文中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3.在文中画出写小松树奋发向上、从不满足的语句。 4.文中的小松树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写一两句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或诗句吗?________ 开心阅读小松树在一座古老的森林里.不声不响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松树.它是那么嫩.那么矮呀!瞧.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它高得多.它看着龙骨草.看哟看哟.就寻思起来:“哎.真有意思.这龙骨草后面有些什么呢? 它天天看啊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子就长高! 一个月.两个月.它看呀.想呀.长呀.终于长高了许多. 现在.它看到了绿茵茵的蓬蒿.这边是数朵蒲公英.那边是一片蘑菇.再往远处眺望--它不由得兴奋得微微摇晃起身子来.那些争艳斗丽的五颜六色的野花.一丛丛.一簇簇.真好看哪.它的四周尽是树木.高大而又粗壮.树木上头.是蓝天.不过.它现在看到的还只不过是湛蓝湛蓝的那么一小方. 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它还像从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木后面又有些什么呢? 它看啊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子长得更高更高! 一年.两年.它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空旷.越辽阔. 小松树发觉了这一点.便长得更快了. 这时.它望见:森林后面还是森林.再望过去.还是森林.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森林--那么.森林后面又有些什么呢? 这样想着.松树就不住地往上长. 如今.它已经长成这座古老的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然而.它还要继续往高处长.永不停顿.它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1)阅读20分钟.识字. (2)“寻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松树寻思什么? (3)用“画出文章中讲明道理的句子.并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松树在一座古老的森林里.悄没声儿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松树.它是那么嫩.那么矮啊!瞧.就长得比它高得多.它看着龙骨草.看哟看哟.就寻思起来:“哎.真有意思.这龙骨草后面有什么呢? 它天天看啊.想啊.巴不得一下子就长高!一个月.两个月.它看呀.想呀.长呀.终于长高了许多. 现在.它看到绿茵(y9n y9ng)茵的蓬蒿(h1o g1o).蓼草.这边是数朵蒲公英.那边是一片蘑菇.再往远处眺望--它不由兴奋得微微摇晃起身子来.那些争艳斗丽的五颜六色的野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校朱新美212142 【教材简解】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以对话贯穿全篇,富有儿童情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更易于学生理解。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设计思路】 本课时由猜谜语导入,教学松字,编字谜记住汉字,通过大小松树图片比较读好课题,接着读好生字词,从音、形、义方面学好生字词语,然后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比赛读好课文,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地理位置,明确不同的朗读有不同的韵味。最后学写生字,有了先前的随文识字,后面学生对于怎样读贴,记住汉字,学生了然于胸,最后评价生字,学生掌握生字更加牢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 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教学生字:松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思考:结合教学生字“松”并出示课题,把识字教学与阅读课题结合,加深学生印象。出示松树的图片,形象生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 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 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读书情况。(1)PPT出示:我会读词语。(加注拼音)先看第一组词 语:喂多高哇你呢 看:喂、哇、呢都是什么旁?口字旁。他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都是语气词。 我们也来学着说一说。(PPT出示:多()哇)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 看,这是一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字形。师讲 解:在古代,人们把两块肉叠合在一起,表示多。板画。)再看,这是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忆生字。小老师书空。集体书空。)再看第二组词语: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朋友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称呼。让我们亲切地打打招呼吧。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轻声。 第三组词语:回答摸着托起来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你会用动作表示吗?师:谁会做“托起来” 的动作?(指名做动作,再看图片) 师小结:用手掌向上承受着东西,就叫一一“托”。所以“托”是一一提手旁。你能记住它吗?(书空笔顺、换一换)用“托”组词,生交流。再PPT出示,齐读:托住、托人、花托(师:花朵下部的叶子) 第四组词语:惭愧低下了头 师:指名读词。“惭愧”是什么意思?生先答。预设提示:在第6课中,我们学到了一个词语,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一一叫“难为情” 。所以“惭愧”的意思就是:难

最新小松树音乐教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小松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给孩子们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不同段落的不同特点。 2. 在聆听中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 教材分析 《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将少年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表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旋律明快,富于朝气,结构工整,句式整齐。是一首琅琅上口、具有行进节奏的歌曲,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尤为适合小学阶段演唱。后被改编为木琴独奏曲。 木琴独奏曲《小松树》由引子、主题和四次变奏组成。 引子部分是在自由的节奏中由木琴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小鸟的鸣叫和潺潺的流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晨景象。之后,木琴运用独特的音色完整地演奏了主题。主题之后,乐曲出现了四次变奏:长笛演奏、木琴加花变奏、弦乐演奏、木琴变速变奏和乐队全奏。整首乐曲流畅活泼,木琴与乐队合奏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果将你们的成长做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怎样的比喻最形象? 教师可启发: 比喻为幸福的小草。 比喻为美丽的花朵。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树。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松树。 在逐步深入地辨析中,学生会认同小松树更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状态(因为花朵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开放的时间会很短暂)。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出用小松树更为确切生动的原因:小松树不怕严寒酷暑,它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 教师:有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小松树》,正好回答了同学们刚才的看法,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新课学习 1. 教师播放木琴独奏曲《小松树》,学生聆听。 教师: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情感? 2. 整体欣赏。 (1)介绍作品。 教师:这样一首好歌,它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自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泰州市口岸镇中心小学柴墟分校周晓云 【您正在浏览莲山课件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莲山课件网)网址是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 敢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 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 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山下有()。 ⒊揭示本课目标。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 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 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 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给孩子们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不同段落的不同特点。 2、在聆听中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果将你们的成长做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怎样的比喻最形象? 教师可启发: 比喻为幸福的小草。 比喻为美丽的花朵。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树。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松树。 在逐步深入地辨析中,学生会认同小松树更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状态(因为花朵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开放的时间会很短暂)。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出用小松树更为确切生动的原因:小松树不怕严寒酷暑,它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 教师:有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小松树》,正好回答了同学们刚才的看法,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新课学习 1、教师播放《小松树》,学生聆听。 教师: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情感。 2、整体欣赏。 (1)介绍作品。

教师:这样一首好歌,它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以来,就久盛不衰。创作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傅庚辰爷爷。他曾经为电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作曲。其中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红星照我去战斗》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激发情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唱一唱这首歌?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同学们演唱,只是请同学们当评委,欣赏、评价一位新“朋友”的演唱能力和水平,看看他唱得有多好,好在哪里?你认识这位“朋友”吗? 再次欣赏《小松树》。 教师:这位朋友叫什么?它的发声有什么特点?它是依靠什么“唱”出如此美妙的声音的? 教师木琴图片,介绍木琴的发音方式和声音特点。(在介绍声音特点之前,可让学生再认真地听一遍乐曲。) 3、分解欣赏。 (1)欣赏引子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完这段音乐,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 给学生时间展开想象和联想:鸟鸣、流水、山林日出、露珠迷雾、清新早晨的景象。 (2)分辨四次变奏。 ①聆听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木琴演奏先后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旋律与节奏有什么不同? 教师:请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与第四变奏的变速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教师播放乐曲,在出现木琴演奏部分并完成演奏时终止乐曲,进入辨析阶段。) 教师:它们和第一次出现的旋律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其旋律变化的形式和明显加快的节奏以及这两种变化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②聆听非木琴演奏部分。 教师: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绪?(了解演奏乐器的名称、音色、演奏特点等。) 4、完整聆听木琴独奏曲《小松树》,整体把握。 5、学唱歌曲,延伸感受。(教师出示《小松树》谱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关于木琴的知识。

《小松树和在松树》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松树和在松树》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1、板书课题。 2、读准松”的平舌音、翘舌音。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放多媒体动画,听故事。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5、正音。 听:是后鼻音。 呢:读轻声。 惭:读平舌音。 伯伯:第二个伯读轻声。 (1)自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纠正。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5)以下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地方”、孩子”、爷爷”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三、初步理解课文 1、再次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刚开始学课文时,你们提的问题已经弄懂了哪些? (2)剩余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弄懂它们。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字音,巩固字音。 2、教学新偏旁。 孩:孩子”所以就是子字旁,与子”有什么区别? 3、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并试着描红。 4、反馈检查:孩”、比”的笔顺。 你们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还有什么值得注意地方呢?师作重点指导: 低;不能忘记最后一笔点。 孩:子字旁要分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5、指导写字。 6、怎样把这些生字写美观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7、师在学生说的同时,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答: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孩、低、听、伯: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多:第二个夕”横撇要写长些。 8、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本课的生字学生掌握的较好,惭愧”这词学生较难认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

站得高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站得高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小松树音乐教案

《小松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以及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乐曲的五次变奏。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欣赏,感受乐曲带给孩子们的欢快活泼情绪,了解木琴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通过模唱其主题旋律,感受乐曲的不同段落的不同特点。 2. 在聆听中准确感知并辨别五次变奏。 教材分析 《小松树》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歌曲。歌曲中将少年儿童比喻成小松树,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表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坚定勇敢的精神风貌。歌曲旋律明快,富于朝气,结构工整,句式整齐。是一首琅琅上口、具有行进节奏的歌曲,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尤为适合小学阶段演唱。后被改编为木琴独奏曲。 木琴独奏曲《小松树》由引子、主题和四次变奏组成。 引子部分是在自由的节奏中由木琴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小鸟的鸣叫和潺潺的流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清晨景象。之后,木琴运用独特的音色完整地演奏了主题。主题之后,乐曲出现了四次变奏:长笛演奏、木琴加花变奏、弦乐演奏、木琴变速变奏和乐队全奏。整首乐曲流畅活泼,木琴与乐队合奏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怀抱里,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果将你们的成长做一个比喻,同学们,你们认为用怎样的比喻最形象? 教师可启发: 比喻为幸福的小草。 比喻为美丽的花朵。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树。 比喻为茁壮成长的小松树。 在逐步深入地辨析中,学生会认同小松树更符合少年儿童成长的时间与状态(因为花朵虽然鲜艳美丽,但是开放的时间会很短暂)。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出用小松树更为确切生动的原因:小松树不怕严寒酷暑,它朝气蓬勃、浓绿苍翠,显示出旺盛、坚定向上的生命力。 教师:有一首少年儿童歌曲《小松树》,正好回答了同学们刚才的看法,唱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新课学习 1. 教师播放木琴独奏曲《小松树》,学生聆听。 教师:这首歌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情感? 2. 整体欣赏。 (1)介绍作品。 教师:这样一首好歌,它有着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创作以来,就久盛不衰。创作这首歌曲的作者是傅庚辰爷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