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教案3

合集下载

《血液和血型》参考教案

《血液和血型》参考教案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说出它们的主要功能。

2、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和白细胞。

3、说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4、正确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并依据各项数据说出它对诊断疾病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正确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教学难点: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教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血液标本、吸管、模拟配制的“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和“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教学过程:一、引入人体的循环系统通过遍布全身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为组织细胞运送氧气的养料,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它们主要是依靠什么来运送的呢?它们主要是依靠血液来运送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十章第一节血液和血型。

二、新授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blood)是一种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取一定量的人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柠檬酸钠溶液(防止血液凝固)试管里。

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血液就会发生分层现象。

分成三层,最上面是血浆,它的密度最小,中间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下层是红细胞。

人的血液是由血细胞(blood cell)和血浆(plasma)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red blood cel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和血小板(blood platelet)。

血浆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实验:人血涂片日的: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比较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

器材:人血涂片玻片标本,显微镜。

指导:1.对照书上图10—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玻片标本。

2.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对数量。

2024年内科学课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2024年内科学课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2024年内科学课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内科学》教材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第三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详细内容将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

难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例,引导学生思考该疾病的临床特点。

2. 理论讲解: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选择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发放一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例,让学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七、板书设计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 内容: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标准4)治疗原则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列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阐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4)谈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

2. 答案: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有关。

发病机制主要与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等密切相关。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乏力、体重下降、发热、盗汗等。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淋巴细胞比例≥50%,持续≥3个月;骨髓淋巴细胞比例≥40%;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符合CLL。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教案)刘静a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教案)刘静a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的种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及病因。

3.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4. 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5. 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讨论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贫血的护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

2. 掌握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贫血患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贫血的定义、分类及病因介绍。

2. 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 贫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4. 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贫血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讨论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贫血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出血性疾病的护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因。

2.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护理人员对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因介绍。

2. 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 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教案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原则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关爱和照顾能力。

教学内容: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要点心理和社会支持在护理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血液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重点:血液系统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护理措施。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血液系统模型病例资料和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及其症状、体征等。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病例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分析法:引入真实的血液系统疾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给出护理方案,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血液系统的了解情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然后逐一讲解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及其症状、体征,最后介绍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提供病例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症状、体征,提出护理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评价与反馈:评价: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血液系统疾病的资料,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血液疾病教案

血液疾病教案

血液疾病教案简介血液疾病是一类影响人体血液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多种类型。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有关血液疾病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2. 了解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3. 掌握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血液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血液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常见的血液疾病分类及其特征。

2. 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贫血: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白血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血友病:病因、症状、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预防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 营养与血液疾病的关系;- 预防血液疾病的生活方式建议;- 常规体检在预防血液疾病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合作研究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研究某种血液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每组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策略1. 课前预:要求学生预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和活动做好准备。

2. 视听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介绍血液疾病的知识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研究和汇报,培养合作和研究能力。

4.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医生、患者等角色,模拟血液疾病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血液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合作能力以及汇报的清晰程度。

参考资料- 血液疾病学教程- 血液疾病学教育资源数据库以上是《血液疾病教案》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血液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预防这些疾病,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合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教案)刘静a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教案)刘静a

血液系统病人护理概述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3.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2.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3. 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分类和特点的掌握。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对患者影响的理解。

第二章: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2.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3.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2.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3.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的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治疗方法的理解。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认识。

六章: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与监测一、教学目标1. 学习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

2. 理解血液系统病人监测的重要性。

3. 掌握血液系统病人常见的护理评估指标。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2. 血液系统病人监测的重要性3. 血液系统病人常见的护理评估指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血液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方法和指标。

2. 实践操作法:模拟护理评估过程,让学生参与实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系统病人护理评估方法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血液系统病人护理评估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医大内科学教案06血液系统疾病-5溶血性贫血

重医大内科学教案06血液系统疾病-5溶血性贫血
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如有肯定的化学、物理因素的接触史或明确的感染史,一般病因诊断较易肯定。
2).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应考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一步确定原因。,
3)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中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海洋性贫.并讲行有关的各项检查以肯定之。
一、诊断贫血患者如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有红细胞破坏,
骨髓中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二、鉴别诊断下列各情况易与溶血性疾病相混淆:①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如失血性、缺铁性或巨幼细胞贫血的恢复早期;②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如无效性红细胞生成;③患有≤即胆红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如家族性非溶血黄疸(Gilbert综合征);④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畸形、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骨髓转移瘤等。
坏。
4.红细胞膜化学成分的改变。
(二)血红蛋白的异常
(三)机械性因素
二、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一)血管内溶血见于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睦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等。此时红细胞在循环血流中遭到破坏,血红蛋白释放而引起症状。血管内溶血起病
比较急,常有全身症状,如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可有含铁血黄素尿。
(一)血管外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
1.高胆红素血症
2.粪胆原排出增多
3.尿胆原排出增多
(二)血管内溶血时提示红细胞破坏的检查’
1.血红蛋白血症
2.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
4.含铁血黄素尿
二、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增多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案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案

活页教案备注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1、教学内容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2、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以及护理评估和措施熟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概念、分类、诊断要点和治疗3、教学重点血液系统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4、教学难点:该病的疾病治疗要点5、课程思政:5分钟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理想的职业,而后引导学生分析目前就业现状、用人单位的预期与学生工作能力的差距,从而避免择业时好高骛远。

6、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7、教学过程环节一:旧识导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8、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小结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看怎样指导血液系统病人的日常生活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9、作业布置:完成习题10、教学反思:复习泌尿系统的相关旧识,问: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治疗?根据老师的指引回想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答:小于用口服胃肠道透析、结肠透析。

大于血透、肾移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引导其思考。

掌握重难点加深记忆第二环节: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1.血液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造血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血液病的分类记录笔记;根据老师的引导进入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病史(2)身体评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记录知识点,使更加深刻;举一反三,通过列举法进行归纳总结。

,以题型来巩固练习。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引导积极思考。

常见症状体征:1.出血或出血倾向 2.发热 3.骨、关节疼痛4.贫血5.继发感染小组讨论常见症状体征最主要的表现及特征。

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学习;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介绍护理措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进行的评价。

就有关各种体征发生、诊断、治疗进行记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10分钟20分钟20分钟20分钟15分钟。

2024年白血病【血液内科】课件

2024年白血病【血液内科】课件

2024年白血病【血液内科】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内科学》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第三节“白血病”。

具体内容包括:白血病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白血病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2. 理解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及诊断标准。

3. 了解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白血病的分类、病理生理、诊断标准。

教学重点: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病理图片。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病例,让学生了解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引发兴趣。

2. 讲解:(1)定义:介绍白血病的概念。

(2)分类:详细讲解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的区别。

(3)病理生理:讲解白血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4)临床表现:列举白血病的典型症状,结合病例进行分析。

(5)诊断标准:介绍白血病的诊断依据。

(6)治疗方法:讲解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白血病诊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白血病2. 内容:(1)定义(2)分类(3)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5)诊断标准(6)治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白血病的定义及分类。

(2)列举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3)解释白血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4)论述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2. 答案:(1)略。

(2)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

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病情较轻,进展慢,预后相对较好。

(3)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

病理生理特点包括: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等。

(4)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发热、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②血象: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③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增多。

血液学讲稿教案

血液学讲稿教案

血液学讲稿教案
目标
本讲稿的目标是通过血液学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液的基本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维持酸碱平衡、免疫应答等
2. 血液疾病
- 贫血:原因、分类和治疗
- 血小板减少症:症状、诊断和治疗
- 白血病:类型、症状和治疗
3. 血液检查与诊断
- 血液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
- 血液凝血功能检查
-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4. 血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饮食调理:补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药物治疗:补充血红蛋白、增加血小板
- 骨髓移植和化疗:对于重度血液疾病的治疗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通过讲解血液的基本概念、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血液学的整体认识。

2. 图片展示法:使用图示、图片等视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的组成、疾病表现和治疗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或虚构的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血液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
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选择题、解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血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互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提问学生关于血液学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解和讨论。

3. 小组演示: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血液疾病案例演示,评估学生对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参考资料
- 血液学教材
- 血液学相关的医学期刊和论文。

教案名称:第一节 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案名称:第一节 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案名称:第一节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与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教材内容涉及小儿血液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常见血液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和诊疗技术对于提高儿科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向具有一定医学基础的学生和医务人员,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对血液系统的基本了解,但对于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具备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的关注和关爱之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2.教学难点: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

五、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学生和儿科医务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尚不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及小儿贫血的分类。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正确应用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诊断和治疗小儿贫血的能力,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七、教学方法本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课堂讲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手段进行讲解;实验演示通过操作示范让学生了解儿童血液病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方法;案例分析则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理解小儿血液系统的特点及小儿贫血的分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小组讨论则鼓励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学血液课程教案

大学血液课程教案

一、课程名称血液学二、课程目标1. 了解血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临床应用。

2. 掌握血液系统的解剖生理、血液成分和功能。

3. 熟悉各类血液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4. 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血液学概述- 血液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临床应用- 血液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2. 血液系统的解剖生理- 血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血细胞生成和发育3. 血液成分和功能- 血液的理化性质和组成- 血细胞及其功能- 血小板及其功能4. 血液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液病的定义和分类- 血液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5. 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炎症性血液病6.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和预防- 血液病患者的护理要点- 血液病患者的预防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结合案例分析。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临床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血液学实验技能。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血液学概述、血液系统的解剖生理2. 第二周:血液成分和功能3. 第三周:血液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 第四周: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5. 第五周:血液病患者的护理和预防6. 第六周:课程总结、实验操作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2. 期末考试: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七、教学资源1. 教材:《血液学》2. 辅助教材:《血液学实验指导》3. 网络资源:中国血液学网、医学教育网等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血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血液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CML教案

CML教案

教案首页科目:血液学专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任课教师:胡花丹第三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概念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粒细胞系。

特征为持续性进行性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时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细胞,以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为主。

二、发病特点1.20~50岁好发。

2.亚洲发病率最高,占成人白血病的40%、慢性白血病的95%以上,国内仅次于急粒和急淋。

3.病因不明,发病隐秘。

70%的患者1-4年内急变,一旦急变,3-5月内死亡,常规治疗不能延长生命。

4. 90%以上有Ph染色体及其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

5. 脾脏肿大和胸骨压痛是最突出的体征。

6. CML可向各类型的白血病转变(急粒变)。

7. 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

三、病程分期慢性期临床分期分为加速期急变期四、临床表现症状:起病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

逐渐出现乏力、盗汗、低热、食欲减退及消瘦等症状,体征:最突出的体征为脾肿大,可达脐下,质地较硬,无压痛,胸骨压痛也比较常见,疾病后期可出现贫血、皮肤瘀点、瘀斑、鼻衄、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五、实验室检查1.血象①早期红细胞多正常,随病情发展逐渐降低,正细胞性贫血;②白细胞多显著增高,100-300×109/L,分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慢性期以中性中、晚、杆、分为主,嗜酸及嗜碱常增多,原粒<10%,加速期≥10%,急变期≥20%;③血小板在慢性期多增高,加速或急变期常进行性减少且可形态异常。

2.骨髓象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明显增高;②增生的粒细胞中,以中性中、晚、杆为主,原粒≤10%,原粒+早幼粒<15%,嗜酸及嗜碱常增多,可见粒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一,核浆发育不平衡);③红系多受抑。

④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可见小巨核细胞;⑤加速期和急变期原始细胞逐渐增多(可向各种细胞类型转变,以急粒最多,约50%~60%;其次为急淋,约20%~30%。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内科学》教材第九章血液系统疾病第二节,详细内容为白血病的概念、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白血病的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

2. 了解白血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诊断方法。

3. 学会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白血病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难点:白血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诊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白血病患者的生活照片,引发学生关注,引入白血病的概念。

2. 内容讲解:(1)概念: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2)分类: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

(3)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

(4)病理生理: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

(5)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浸润等。

(6)诊断:血常规、骨髓穿刺、细胞遗传学检查等。

(7)治疗: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病例分析:分析一例急性白血病的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2)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白血病诊断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白血病概念2. 分类: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3. 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4. 病理生理: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5. 临床表现:贫血、出血、感染、浸润6. 诊断:血常规、骨髓穿刺、细胞遗传学检查7. 治疗: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白血病的概念及分类。

(2)列举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阐述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

2. 答案:(1)概念: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

《内科学》白血病【血液科】课件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内科学》教材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第二节白血病。

具体内容包括:白血病的定义、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白血病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2. 了解白血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白血病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

教学重点: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白血病患者就诊的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白血病的定义、分类。

(2)白血病的病因、病理生理。

(3)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4)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

3. 例题讲解:(1)某患者,男性,30岁,近期出现发热、乏力、出血倾向,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请根据病情分析,判断其属于哪一型白血病?(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病例,诊断病情。

5. 小组讨论:针对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白血病定义、分类2. 白血病病因、病理生理3. 白血病临床表现4. 白血病诊断、治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白血病的分类及各型特点。

(2)列举白血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3)某患者,女性,40岁,因发热、乏力、出血倾向就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骨髓穿刺检查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请根据病情,给出可能的诊断及治疗建议。

2. 答案:(1)略。

(2)略。

(3)可能的诊断:急性白血病。

治疗建议:根据病情及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白血病的病因、病理生理掌握程度较低,需要加强讲解和练习。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doc第三章血液简介: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熟悉:全血与血浆的概念,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交叉配血的概念及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凝血的主要步骤。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凝血因子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Rh血型系统。

内容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体内的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二、体液的分布体液(占体重60%)。

包括细胞内液:为体重的40%;细胞外液:血浆,为体重的5%;组织液为体重的15%三、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体温(三)防御和保护功能教案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二)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性 40%~50%女性 37%~48%(三)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占91%~92%;溶质占8%~9%。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5.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四)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1.全血=血浆+血细胞2.血浆=全血-血细胞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不含纤维蛋白原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鲜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病理生理:红细胞大量破坏的形态学改变,血红蛋白的分解及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表现。40′
4.临床分类、病因学分类:内在因素的分类,临床表现急性与慢性溶血表现及其不同点。50′
5.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细胞。
30′
思考题及
阅读材料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分析。
2.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种类。



授课教师:吴燕子教研室主任:
2009年12月30日
2.掌握溶血的诊断与分类。
3.通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及收集红细胞破坏过多的证据及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证据以建立溶贫之诊断。
教学内容 及
时间分配
1.概述溶贫的定义,溶血性疾病,溶血状态,溶血性贫血的概念。30′
2.发病机制:红细胞的衰老与清除,细胞破坏的场所,红细胞破坏的内在因数及外环境因素。30′
2.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如何?
3.溶血性贫血如何正确应用成分输血治疗?



授课教师:吴燕子教研室主任:
2009年12月16日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见习课)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内科学专业、班级:医本2005级
章节题目
教学目的
1.通过病房教学,加深对出血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和分类的认识。
重点难点及
对策
1.通过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要不适感。
2.体检主要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皮肤粘膜的色泽,出血点和紫癜
的特征。
3.详阅病历了解常规检查项目,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其意义分
析。
4.带教老师指导学生对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诊断要点、了解治疗方案。
教学组织
分两组在病房见习。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病房病例、多媒体,挂图、模型讲解。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血液系统疾病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吴燕子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教授
临床医学系内科教研室
二○○九——二○一○学年第一学期
姓 名
吴燕子
职 称
主任医师
教授
总学时
18学时
使用教材
内科学第6版






1.巩固生理、病理生理、病理解剖、诊断学等医学基础课的相关知识
2.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4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失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

白血病
2

十二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2
十五
出血性疾病
2
十七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教案(理论课)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内科学专业、班级:医本2005级
章节题目
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血管内及血管外溶血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4.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技能,有效科学地学习
5.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缺铁贫、再障、白血病、ITP等疾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6.掌握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体征的检查方法




章次
章 名
学时



总论
贫血概论
缺铁性贫血
2


巨幼细胞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溶血性贫血
重点难点及
对策
1.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检查,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对策:先用挂图讲解,然后用形体语言及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组织
单班,课堂理论课
教学方法
1.教师利用多媒体、挂图结合板书讲解
2.有些内容讲完后让学生看图复述
思考题及
阅读材料
1.面对1名贫血患者,如何确定是否患溶血性贫血?
2.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分析。
教学内容 及
时间分配
1.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0′
2.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30′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分析。30′
4.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20′
5.通过多媒体将病例内容显示,要求学生分析病例,以检查本次学生学习效果。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