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_记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_高岚

合集下载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文|申荷永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

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

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

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

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

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

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

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

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我们都知道,一般而言都认为现代心理学产生于西方,并发展成熟。

然而,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的形成中,竟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心理学家布雷德等人都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其实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对于我们国内的心理学和人文科学都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却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荣格正是在充分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荣格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理论体系,尤其注重中国古代的心理学。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心理学早在上周时期便形成了雏形----《易经》,荣格认为在《易经》中包容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

尽管《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从却不曾被淘汰,这充分说明了其积淀的精华之气是如此深厚。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

然而细看其中,便能看到《易经》之中蕴含的古人最初的朴素心理学思想,例如《易经*系辞》中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意为“洗涤去除心中杂念,即使隐退遁迹到秘密处,也能深刻洞察体悟民心”,反映着《易经》心理学的深刻意蕴,即为政者时时刻刻都应该体察民情,以民为本,与人民同吉凶、共患难。

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研究心理学是要关心民生疾苦。

《易经*系辞下》中还有说“能说诸心,能研诸虑”,即能概括诉说所有人的心理特点,能提供研究所有人的疑惑。

再如,“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我们知道,“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这也属于心理学的基本范畴。

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而说到中西方心理学,也就不得不提到中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了。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

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探索知识点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文化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文化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化的定义和影响文化是指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模式和实践方式的集合。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给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带来巨大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利益,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

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二、文化与认知过程文化对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语言是文化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用于交流,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各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另外,文化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解释方式,这体现在对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编码和解码、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

三、文化与情绪表达文化对情绪的表达和体验也有显著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表达的规范和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更注重内控情绪,倾向于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传达情绪,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外显和直接的情感表达。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有效性。

四、文化与认知偏差文化背景也会导致认知偏差的出现。

个人在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时,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采用整体性思维模式,更注重上下文和关系的综合,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偏向于采用分析性思维模式,更注重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五、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常常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以揭示文化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包括文化比较研究和文化适应性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来探究文化对心理的影响。

文化适应性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状况。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爱诺思1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作者简介:申荷永,心理学家。

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非常荣幸作为爱诺思的报告人,站在这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使命的讲坛上。

感谢罗宾逊(Christa Robinson)主席的介绍,感谢罗宾逊主席和瑞策玛博士(Rudolf Ritsema)的邀请与盛情款待。

大家早晨好。

我来自中国,带来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准备的演讲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

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

但是很遗憾,当代大部分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已经忘掉了这个故乡,忘掉了心理学的这一宝贵传统。

我用“以心为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作为标题,是要寻找心理学的“心”的意义。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本性使然,而这种心理学也自然以心为本。

中国的心与西方的心理学,背景介绍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同一个“心理学”的名称下,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心理学。

其一是从西方引进的,翻译过来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种心理学与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同一种模式。

而另外一种“心理学”,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我称之为以心为本的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出现,思索“心理学”的意义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或新学科,在19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国。

尔雅课程《心理、行为与文化》笔记总结

尔雅课程《心理、行为与文化》笔记总结
(2) 需要是一般的,抽象的;欲望是指向具体事物的。 (3) 需要是隐形的;欲望是显性的。 (4) 需要是容易满足,也是应当满足的;欲望是无止的。
5.人类基本需要的分类的几种学说
(1) 英国报纸的调查 支配人行为的 15 种基本欲望和价值(有基因的基础)有好奇、
食物、荣誉、拒绝、性、报复、体育运动、秩序、独立、社会交往、 家庭、社会威望、厌恶、公民身份、权力 (2) 马斯洛的五需要论(从低到高的层次)
8.文化与人的需要
(1) 人的需要是文化产生的根源。 (2) 文化乃为限制人的各种需要而设。 (3) 有限制而文明立,无限制则文明废。
(4) 文化是如何限制(满足)人的需要的 行为的目标、关注对象和行为手段,输出输入系统,行为者的
需要得到满足或收到阻碍,依据规范和标准,此时反馈给行为者满 足或是阻碍,其基准系取决于价值、态度、情景等,不断的反馈以 调整基准系。
7.需要的三大类三层次
三大类(安全类、交往类、地位类),三层次(生物性、社会性、情感性) 可相互交织,如社会性安全、社会性交往等 9 个划分
安全类需要: (1)生物性安全(身体的进化机制、躲避危险等保障我们生命安全 的最基本) (2)社会性安全(处于在他人互动的交往中,能够利于我们生存的 社会归属) (3)情感性安全(其定义为在生活中,与伙伴的有密切的联系,不 孤立,是社会伙伴中的一员,与他们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遇 到威胁和困难时,伙伴能够精神和物质上有所帮助)表现为尊重、 关爱。 交往类需要
5.文化的定义(此处为古典文化的定义)
(1)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 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社会成 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 力和习惯。 (2)文化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3)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 马利诺夫斯基

《沙盘游戏疗法》—高岚

《沙盘游戏疗法》—高岚

沙盘游戏疗法第一章理解沙盘游戏疗法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应用性发展创始人:多拉·卡尔夫理论基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洛温菲尔德的“游戏王国技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定义: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创造形式,“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荣格)。

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卡尔夫)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

沙盘中所表现出来的系列沙盘意象,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理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

——2005年意大利罗马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大会内涵与理解:1. 积极想象与身心能量“体认—体会—体现—体验—体悟”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治愈过程)2. 自由与保护空间(治疗基础,治愈和转化的条件)3. 意识与无意识4. 心灵与自性化心理分析和沙盘游戏体验的过程,是我们自我探索的过程,真正的治愈因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真正的治愈力量,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理解与实践:包容与抱持、凝聚与体现包容—对待来访者的基本态度抱持—在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内在心理的涌现——沙盘游戏的自由与保护的空间凝聚—将心理感受“凝聚”,将其意义付诸沙盘中的意境和沙具(积极想象的必然基础)体现—意象体现沙子——世界水——生命沙盘的蓝色—天空与海洋(宁静、广大与深远)沙具——表达原型和原型意象第二章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创意:威尔斯—《地板游戏》、《小小战争:男孩的游戏》框架:洛温菲尔德—《童年游戏》、《游戏王国技术》游戏的功能性目的:1. 儿童接触与适应环境的手段—工作2. 沟通儿童的意识与情感体验—哲学与宗教3. 让儿童把自己的情感生活作外部表现—艺术4. 使儿童得到愉快和轻松的体验游戏王国技术对儿童心理治疗的目标:1. 提供安全感降低来访儿童的焦虑2. 通过象征性游戏,引发儿童神经症背后所阻碍的情绪能量3. 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内在稳定的框架,使得他们能够来处理自己的攻击性冲动。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我们于;两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表达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的意义,进而发挥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的精神与思想。

那么现在,以“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为题目,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中国文化来看心理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或者说应该具有的影响。

我们拟就三个方面,来展开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思考。

一、为西方提供智慧──接触“东—西方心理学”“东—西方心理学”又被称作“智慧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家们对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

“西方的科技与东方的智慧”,是人们所常听到的。

就心理学而言,实际上,西方学者们对“中国智慧”的神往,往往并不亚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对西方“认知心理学”的迷信。

“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学院派主流,但是,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往往并不局限在“学院派”的掌控之中。

且不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补充,而作为心理学发展之真正主流内容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包括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便一直在认知心理学涉及的范围之外,一直受着传统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

在考西尼(R.Corsini)1984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便已经写入了有关“东—西方心理学”的词条。

在我们的理解中,东西方心理学并非强调东西方心理学的差异,而是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沟通交流与整合。

对于这一发展中的心理学领域,同样需要我们的理解。

若是把“东—西方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那么它的基本内涵是要把东方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传统,包括中国的儒学、道家、禅宗以及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日本的神道和禅宗等,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结合起来。

由于“东-西方心理学”这一概念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家们提出来的,所以,它所强调的是对东方思想传统的学习与理解。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收稿日期:20210104作者简介:谢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①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车文博,郭本禹:《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③ 沃尔曼著,胡寄南译:《荣格:分析心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11期,第2025页。

④ 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⑤ 荣格著,苏克译:《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 荣格著,刘国彬译:《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 荣格著,高岚主编:《荣格文集》,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⑧ 荣格:《荣格精选集》,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2021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21No.2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谢 伟,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可视化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1960—2020年的2094篇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近60年来国内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引进探索期、爆发期和稳定发展期;国内核心作者有14位,其中申荷永和高岚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独树一帜,其他个人合作较弱;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稳定的研究机构,其他机构间合作较弱;研究热点集中于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等,集体无意识是研究的中心点,总体研究趋势从大而泛的研究热点转向小而精;研究前沿领域分为12类,研究热点仍是荣格古典分析心理学,较少涉及后荣格心理学学派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记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
高 岚 李 群
(华南师范大学 510631)
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于1998年12月16日至2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此次会议由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国际分析心理学执行主席Murray Stein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申荷永共同策划与组织。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代表John Beebe、David Rosen、St an M arlan,以及加州东———西方整合学院院长Leland v an den Daele等20几位国外及港台学者,张粹然、万玮、曹础基、刘伟林、傅剑平、龚隽、唐似葵、喻阳、刘鸣、申荷永等30余位内地学者,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颜泽贤、副校长黄锦能、王国健,广东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许尚侠等,均参加了这次会议。

大会主席由申荷永担任。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Luigi Zoja,国际分析心理学的学术委员会主席M urray Stein,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任主席T homas Kirsch,瑞士爱诺思基金会主席Christa Robinson,美国超个人心理学研究院院长Robert Schmit t,夏威夷东方智慧研究院院长Gordon Becker,以及《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学术研究》主编刘斯翰,《中国文化》与《世界汉学》副主编任大援等,海外学者吴怡、刘耀中、James Hillman、M ichel Bone、Bert Raven等均向大会发来了贺词。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Luigi Zoja 在其对大会的致辞中说,“荣格分析心理学,早已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我相信,若是荣格教授本人得知你们正在举行的这样一次会议,也一定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即将作为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下届主席的M urray Stein,也致辞说,“我希望,这只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系列性研讨会的开端。

当然,西方心理学已经从中国文化思想中受益匪浅,但是我仍然希望,你们目前正在开幕的这次会议中所从事的对话性研讨,能够在将来达到东———西方之间更为深入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

”瑞士爱诺思基金会主席Christa Robinson 在其对大会的致辞中说,“这次会议也是一种特殊的机遇,为我们开启一种具有无限意义的相互交流的体验。

以此为基础,真正的会议将会超越可能分隔我们的种种障碍,而在人们的交流与理解之中产生。

因而,我们相信,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将能
 34学术研究1999·2/学苑聚焦
够为此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

”美国加州东———西方整合学院院长Leland van den Daele说,“尽管荣格本人非常欣赏与推崇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但是这种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还远远未被充分地吸收到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去。

荣格的态度是对我们后代心理学家的一种启示,荣格的欣赏是鼓励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必将成为东———西方心理学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大会的会标以汉字“思”的象形为设计原型,所要表达的正是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整合性意义,以及东———西方心理学沟通与交流的象征。

同时,在“思”的象征中,既包含了头与心的沟通与整合,也包含了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与整合。

这正如颜泽贤校长以及王国健副校长所阐述的,“东西方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潜在的一致性。

作为其不同,可以成为我们相互学习的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交流来相互补充;作为其潜在的一致性,可以作为我们共同努力与探索的目标。

”实际上,这也正如分析心理学工作的目标与目的,追求一种对人类心理的整合性的理解,并且致力于促进这种整合性的发展。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与华南师范大学早已有着友好与成功的交流与学术关系。

1994年,通过心理系的申荷永教授,颜泽贤校长曾经邀请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当时的主席T homas Kirsch和名誉秘书长M urray Stein,以及美国旧金山分析心理学研究院院长Jean Ki rsch等访问中国,并且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了学术研讨会。

Thomas Kirsch当时的报告题目是“荣格与道”,Murray Stein 则系统地介绍了荣格心理学的思想与体系。

颜泽贤校长、王国健副校长,以及当时的广东省心理学会理事长许尚侠教授等均参加了研讨。

召开“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的最初思路,便是由即将担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下任主席的M urray Stein提出的。

他在1997年4月曾经邀请美国德州大学的David Rosen和申荷永到“芝加哥分析心理学研究院”共同主持关于“荣格与中国文化”的对话式研讨会。

为期一周的“对话”式研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或者说东———西方心理学是深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领域。

同年6月,瑞士爱诺思基金会也专门邀请申荷永前往瑞士的艾斯考纳,为“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主讲“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传统”。

与会者大都是分析心理学家,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也正是大家所共同关心与关注的问题。

这也正如美国加州东———西方整合学院院长Leland van den Daele在其大会致辞中所提出的:“这样的会议不但能够启迪西方学者深入地学习东方文化,而且也能够向中国学者传达一种声音,使其珍视对于中国文化中和谐与微妙的象征性与心理学的理解。


这次国际研讨会以“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为主题,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以及东西方文化心理学的交流、理解与整合为目的。

8位国外学者和6位内地学者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并和与会者一起进行了对话式的研讨。

安排在17日上午的大会发言,有IAAP的代表John Beebe,他的报告题目是“荣格与中国”(Jung and China);申荷永的报告题目是“心理学与心理整合性”(ps yc hology of Heart&th e W holenes s
学术研究1999·2/学苑聚焦 
 35
of Psyche);以及香港大学心理系的Geoff Blow ers,他的报告题目是“荣格心理学在中国的展望”(T he Pros pects for a Jungian Psychology in China)。

John Beebe本人曾经在40年以前在中国南京生活过几年,他在美国旧金山的分析心理学研究院讲授“中国哲学”,对于易经以及宋明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报告不但追溯了荣格与中国的关系,荣格从中国文化中所受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文化对于分析心理学学者,以及对分析心理学未来发展的潜在意义。

申荷永以“心理学”(“P s y-chology of Heart”)来表达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思想与体系,并且揭示了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包含的心理整合性意义,以及这种心理整合性对于分析心理学的启迪。

他本人曾经以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并在美国的旧金山荣格研究院进行分析心理学的学习与训练。

Geof f Blow ers总结了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传入及发展,有关的翻译与研究,比较了分析心理学与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并且对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17日下午的大会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的曹础基教授开始,他的报告题目是“中国文化中道的传统”。

接着是美国德州大学的David Rosen,他的报告题目是“荣格与道”。

《荣格与道》也正是David Rosen的代表著作,他透过丰富而生动的图片资料,以“道”的思想为线索,展示了荣格一生寻道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于心理分析和道家思想的追求与理解。

David Rosen 说:“我长期以来深受道家思想的吸引,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在对我说话。

”而作为第一次来中国访问与参加“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David Ros en充满了激动与激情,认为是实现了他童年的梦想和由来已久的心愿。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的龚隽,为大会作了“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的报告,IAAP的代表Stan Marlan进行了“道的实践与荣格心理分析”的主题发言。

18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的傅剑平做了“《易经》、儒、道与心理学”的报告,提出了许多与会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美国分析心理学家Serge Polakoff做了关于“荣格心理类型与易经”的报告,美国华裔学者May Lee做了“《易经》、儒学传统与心理分析”的报告,德国分析心理学家S.Wiedeman为大会做了“心理分析与道的启示”的报告。

18日下午,与会学者参观访问了广州光孝寺,并且与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明生法师,大佛寺主持耀智法师等进行了精彩的座谈与研讨。

会议的后两天,在肇庆七星岩的松涛宾馆举行,期间赴新兴县参观了六祖惠能出生地及国恩寺,并且与国恩寺如禅法师等进行了关于禅宗方面的探讨与交流。

禅师杨佛兴做了“禅的精要与禅的修持”的报告;仍然在瑞士荣格研究院学习的万玮,做了关于“当代分析心理学的国际发展”的报告。

大会的总结发言由IAAP的代表John Beebe组织,他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功。

正如爱诺思基金会主席Christ a Robins on在其致辞中所表达的,真正的会议将超越会议的形式,而成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性意义。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或者说“东西方心理学”的沟通与交流,必将为一种整合性的心理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冯 生
 36学术研究1999·2/学苑聚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