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词类,主要用来表示语气、状态、程度或连接上下文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中,虚词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对于语言的流畅和准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 “的”“的”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构成形容词或名词短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红色的衣服”、“美丽的花园”等。
“的”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短语。
例如:“吃的快乐”、“高兴的跳跃”等。
2. “地”“地”是用于构成副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虚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快速地奔跑”、“愉快地笑”等。
“地”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名词的短语。
例如:“判断得快的法官”、“稳稳地走下台阶”。
3. “得”“得”通常用于表示程度、结果或方式,常用在动词后面,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跑得快”、“说得清楚”等。
“得”还可用于表示结果的状况。
例如:“下雨下得很大”、“写得很好”。
4. “着”“着”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结果状态。
在动词后面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与“了”相对应。
例如:“坐着看书”、“吃着饭”。
“着”还可以表示结果状态,与“了”和“过”连用。
例如:“吃着了一点东西”、“看着过小河”。
5. “地方”“地方”用于表示地点或范围。
例如:“这个地方很安静”、“在那个地方等一会儿”。
还可以表示固定的场所。
例如:“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
6. “些”“些”表示数量不多或不大。
通常用在量词、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几些苹果”、“那么些人”。
7. “之”“之”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并在句子中具有指示作用。
例如:“孔子之道”、“玛丽之所以能成功”。
8. “的话”“的话”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起到暗示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买书的话,就去书店”。
9. “总”“总”表示总体或总共的意思,用在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总有一天我会成功”、“总共有十个人”。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有时:有时是一个表示“有时候”,“时不时”等意思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两种事态之间的可能性或经常性,如:"他有时乐观,有时悲观”。
2、差不多:差不多是指时常比较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这件衣服大约要花两百块钱,差不多”。
3、大约:大约是一个表示一般估计的虚词,多用于表达某事大概发生在某个范围内的意思,如:"今天是大约十月一号”。
4、大概:大概是一个表示概括性的虚词,可以用来表示某事大致是怎样的,如:"大概这是我们昨天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5、总的来说:总的来说是一个表示总结的虚词,用于总结之前所陈述的内容,如:"经过仔细推敲,总的来说,我们决定明天出发”。
6、近乎:近乎是一个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完全一致情况的虚词,如:"这两件衣服的颜色近乎一样”。
7、将近:将近是一个表示接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虚词,如:"现在的温度将近零度”。
8、应该:应该是一个表示建议或推测的虚词,如:"你应该去看看医生”。
9、大概率:大概率是一个表示可信度很高的虚词,如:"今天会下雨的可能性很大,大概率会发生”。
10、也许:也许是一个表示可能性或有待研究的虚词,如:"今年冬天气温会不会升高,也许会”。
11、也就是说:也就是说是一个表示重复、强调或解释的虚词,如:"今天没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松一下”。
12、算是:算是一个表示概括的虚词,可以用来表达某件事的大致状态,如:"你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13、或许:或许是一个表示推测的虚词,如:"今晚的天气可能会很冷,或许要下雨”。
14、约莫:约莫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这部电影大概有一百多集,约莫”。
15、不太可能:不太可能是一个表示可能性很小的虚词,如:"今年下雪的可能性很小,不太可能”。
16、差不多也:差不多也是一个表示大概估计的虚词,如:"今天晚上可能会下雨,差不多也是”。
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和、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用法虚词是指在语法功能上具有一定作用,但具体含义不明确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词语。
在英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起着连接句子、修饰词语、表示语气等作用。
以下是18个常见的英语虚词及其用法。
1. about(关于)"Abou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对某事物的讨论或描绘。
例如:"Let's talk about the movie we watched last night."2. after(在...之后)"Afte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后发生或进行。
例如:"We went for a walk after dinner."3. at(在...处)"A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地点或位置。
例如:"Meet me at the park at 5 pm."4. before(在...之前)"Before"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前发生或进行。
例如:"Please finish your homework before you go out to play."5. by(通过)"By"可以用作介词,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
例如:"You can reach me by email."6. for(为了)"Fo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为了某个目的或原因。
例如:"I bought some gifts for my friends' birthdays."7. from(来自)"From"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某人或某物的来源。
例如:"This gift is from my grandparents."8. in(在...内)"In"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状态中。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高考12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4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其、焉、以、因、于、与、也、则、之、(矣、哉)。
乃、且、若、所、为、者,位常考虚词一并列入。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意义或意义模糊的词语,主要用于构建句子结构、衔接语意关系,或者表示语气、情感等。
以下列举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和意义:1.乃:表达原因、结果等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
2.之: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等。
3.以:表示目的、手段、条件等,相当于“为了”、“用”、“如果”等。
4.为: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等。
5.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
6.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7.亦:表示“也”、“还”等,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8.方:表示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为了”、“以至于”等。
9.将:表示将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将要”等。
10.故:表示原因、结果、连词等,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11.即:表示连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就是”、“也即是”等。
12.乃:表示结果、动作让渡等,相当于“才”、“只是”等。
13.焉:表示地点、程度、方式等,相当于“在哪里”、“多少”等。
14.过:表示经历、肯定、能力等,相当于“经历”、“必定”等。
15.然:表示转折、结果等,相当于“但是”、“如此”等。
16.及:表示连接、接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17.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非”等。
18.以: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如果”等。
19.抑:表示抑制、转折等,相当于“却”、“而是”等。
20.境:表示状态、程度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等。
21.虽:表示转折、让步等,相当于“虽然”、“不过”等。
22.奈:表示无奈、惋惜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可怜”等。
23.还:表示还回、表示程度等,相当于“还给”、“更加”等。
24.物:泛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东西”、“物品”等。
25.必:表示肯定、必须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5个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且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论语》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例句: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根据(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用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
《隆中对》——把例句: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把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例句:醉则更相枕以卧。
《始得西山宴游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例句: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中作定语。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例句: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另附: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例句:终为忠臣为:成为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成为例句:为宫室、器皿。
(《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例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例句: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例句:皆以美于徐公。
——比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例句: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例句: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八、且1、表层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
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例句:且焉置土石?例句: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将近”的意思。
例句:年且九十。
九、则1.却,可是。
例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黔之驴》)2.那么,就。
例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例句: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3.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句:《论语》六则6.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
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8.表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者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例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例句:京中有善口技者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例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十一、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若毒之乎?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同“于”。
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